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历史最重要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判断一个朝代、历史时期的好坏,最重要的应该是看老百姓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
  我搞历史研究几十年了,从十几年前就发现,研究历史主要都是一些政治人物、精英伟人或者是所谓的枭雄、江洋大盗的历史,但是百姓的生活几乎是不被历史所记录的。我认为,判断一个朝代、历史时期的好坏,最重要的应该是看老百姓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因为百姓在一个社会中代表最大多数人,所以他们的历史是最重要的。
  梁启超说过:“我们的史学,尤其是中国的二十四史就是帝王的家谱、记传的历史……”这当然有点激愤,但是说明了传统史学一个重要的特点,包括西方的传统史学也是这样,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很少问津和记载。
  卑微者的历史从来就是无足轻重,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根本不被记录,一旦对历史做深入研究或者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有时候史书中的一段话或者几段话,比如“血流成河”的背后是多少无数的百姓,一个抽象概念的后面往往关系千万人的悲欢离合,我认为这才是历史研究的重点。
  我在收集困难时期的很多资料。其中有一位书法家叫康殷,他画粮票被发现了,后来判了刑。这就是老百姓的历史,但没有被记录,我认为我们要记录的就是这个。各种票证越来越多,实际上老百姓的状况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表现,是经济越来越困难的表现。
  南开大学中文系一位老师写回忆时说,他结婚生孩子,暖瓶打破了。那时候的暖瓶是要用工业劵买的,你有钱也买不到,买一个暖瓶要全家全年的工业劵。孩子刚出生时需要烫奶,没有暖瓶就很不方便,他借了邻居一位大姐家的暖瓶,生怕再把暖瓶打了,因为打了不是有钱就可以还的,所以他做梦都在担心暖瓶打了。暖瓶成了他的一个心病。
  我收集到一盒材料:梁晓声永远特别感激他们的街道票证员王姨,就因为她每个月给他们家略微多发了一点豆腐票,因为她的偷偷照顾,梁晓声说“那些年我们比别的城市居民吃到了更多的豆腐”。所以我认为要学历史、懂历史,如果不懂历史的话,现在二两豆腐和那时的差别是很大的,不是过来人很难想象在当时能多吃点豆腐就可以称之为“恩重如山”。这些细节是我从个人在报纸和媒体上发表的回忆文章中收集的,虽然不被历史学家重视,但我认为这很重要,因为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活状况。


  把自己日常生活的历史能记录就尽量记录,为历史留下老百姓生活的证据,如果没有是很可怕的
  现在,很多普通老百姓用摄像机就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记录历史,对社会的反映、历史的书写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码技术的普及,使得普通人或者民间开始了争夺历史影像的话语权。
  我认为有一些很有意义的记录,但是我自己做不了。比如长安街的变迁史,从最早的样子,当时天安门广场都是卖菜的,逐渐到拆了那几座门,拓宽了路等等;包括三味书屋旁边的马连良故居,后来变成狗肉店,最近又拆掉等等。我注意到如何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发现一点一点的变化,要是有档案写出来,那将会是很精彩的反映老百姓生活、记录老百姓与国家关系的历史。
  当年北京的茶馆非常普及,茶馆就是大家聚会交谈信息的场所,这个场所自然会谈到国事。但是1960年茶馆被取消了,改革开放之后又恢复了,变成了一种很高档的消费场所,都是豪华装修,一壶茶都很贵的,不再是老百姓大众日常的休息场所了。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四川的好多大学生都是在茶馆里写作业。我认为像这种研究茶馆变化的资料都是很有趣的题目。
  比如像今天的三味书屋,本身就有它的历史。一个书店就能请人办讲座,这在从前是不可思议的。我认为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是有了文化的公共空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逐渐不受干预。对于着装,只要不是在特定的场合,一般没有人干预。到夏天,我看街上好多人穿露脐装,要是在从前肯定被认为有伤风化。
  还是回到胡适的那句话:“每个人的生活是最重要的”。我不是说整个“二十四史”都是废话,因为它没有记录老百姓的生活。我还是认为老百姓的历史最重要、日常生活的历史最重要。
  在座的要把自己做的事记录下来,不记录下来就等于没有。我曾经和我的学生说过,我当知青前对农民怀有小农意识的看法,下乡后才知道为什么农民收割麦子时故意要掉一点麦穗,到地里捡麦穗是给自己家里吃,因为农民种的粮食都要上缴,一年到头吃不上白面,这点麦穗对他们来说就很重要。我和我的一位从农村来的学生交流过,他说他父亲就曾经讲过捡麦穗的事。这种细节如果没有人记录,农民的生活状况也没有人记录下来。
  我总是希望大家把自己日常生活的历史能记录就尽量记录,为历史留老百姓生活的证据。现在有的年轻人对社会上一些状况看不惯,再看从前都是记录得很冠冕堂皇,就认为还是那个年代好,这样形成的历史记录是很可怕的。我始终认为,判断一个时代、社会的阶段究竟怎么样,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是最重要的的依据。
  (摘编自三味书屋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我认为国际问题研究存在四大“支柱”:历史学、经济学、文化与政治学。今天我将主要谈谈历史,谈谈如何进行历史的思考。  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意味着要接受历史。接受历史也有积极的一面。我们都需要承认自己的传统和历史经历,并引以为荣。接受历史也意味着记住历史  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可能不那么容易。但我认为,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于任何对当代事务感兴趣的人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并不只是很久以前发生的
期刊
Q:有观点认为,在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距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  A:我曾经说过,当在经济上、物质上取得巨大成功,人一定会回归内心,由于国力强大,经济发展,人对自己这个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会加强,一定会回到自己的传统中去。  我们在经济发展业已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正在快速地成为全民的共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把中国从一个大国建
期刊
人类为什么要对野蛮进行否定和改造呢?很简单,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文明的意志  什么是文明?  先讲个故事。民国初年,四川广汉地区不太平。当地有一条交通枢纽叫川陕大道,从四川到陕西,商旅繁忙。但是在广汉路段出现了土匪,开始是小股的土匪,然后越来越多,土匪拦路打劫,使得商人和行人的生命财产没有安全。商旅们绕道而行,川陕大道就冷落下来。结果呢?土匪没有了经济收入。于是各股土匪召开了经济工作联席会
期刊
2013年11月17日,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过完94岁生日不久的一个清晨平静离世。  没有人会相信,一个非洲来的流浪女人会写出值得阅读的小说来。但莱辛不能放弃,因为这是拯救她自己和孩子们的唯一机会  1919年10月,多丽丝·莱辛出生于伊朗西部城市克曼沙一个英国人家庭。父亲在“一战”时负伤致残,退役后来到波斯帝国银行任职。母亲是一名护士。  困于生计,莱辛6岁时
期刊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世界和平论坛这样重要的论坛,我想分享两个论点,第一,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全球秩序丧失的问题,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第二,正是因为全球秩序丧失,中美之间建立以共同利益而非相互敌视为基础的务实关系,对全球稳定至关重要。  21世纪,一个国家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全球之上,或者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统治全球,已经不可能了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大国冲突成为世界事务的主要特征。大国冲突就有可能导致一个国家
期刊
6月23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62届文化讲坛在北京韩美林艺术馆举行。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全国政协常委、著名艺术家韩美林,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等嘉宾从不同的角度共论“民族复兴的文化担当”。本文为冯骥才在这次讲坛上的演讲。  片面地关注社会的经济发展,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往往是不能用钱解
期刊
我同情那些讨厌中国传统的人,他们不了解中国存在过的生气勃勃的东西  Q:关于我们的传统,您认为它是“音调未定的”。您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为什么不在更高的意义上发扬虽已消逝却在本质上有生气的先辈传统呢?”那么,什么是本质上有生气的先辈传统呢?它为什么又会消逝?还有,这“更高的意义”又确指什么呢?  A :上世纪80年代初,有批年轻的学者对传统是很讨厌的,认为传统至少负面意义大于正面意义。1
期刊
从中国人的理解来看,历史就是人心,就是人性。对历史的信仰就是对人心的信仰,我们相信自己作为人的价值  历史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似乎高于其他民族。你可以想象西方民族是一个理念的民族,犹太人是一个信仰的民族,印度人是一个出世的民族,但你很难想象中国人跟他们有多少类似之处。中国人的特点是入世的,历史的。历史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高的意义。  中国人缺少宗教,准确地说,缺少形式宗教,缺少外在的超越信仰,但中国
期刊
社会不提,学校不提,家长对孩子也不提,最终导致孩子们不明白现代中国人应该是怎样的  中国人缺了什么?我想说两点:一是缺少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更加缺少社会对我们的保障。我不太能够分得清楚究竟是前种“缺少”还是后一种“缺少”,导致中国人目前的焦灼、烦燥和郁闷。  后一种“缺少”是大家更常谈到的,一个中国人几乎从一降生就开始有所感触,缺少安全感。当然,我们本身也缺少作为现代最文明人类社会对于他的公民的一些
期刊
我是怀着一种与你们截然不同的凄凉心情来谈及国庆的,在你们举国同庆的欢声笑语中,我听到了千百万人的悲号  公民们,请恕我问一问,今天为什么邀我在这儿发言?我,或者我所代表的奴隶们,同你们的国庆节有什么相干?《独立宣言》中阐明的政治自由和生来平等的原则难道也普降到了我们的头上?因而要我来向国家的祭坛奉献上我们卑微的贡品,承认我们得利并为你们的独立带给我们的恩典而表达虔诚的谢意么?  为了你们,也为了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