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兰大的日子

来源 :求学·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名片
  头 衔:教育部直属,“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
  重点学科:固体力学、生态学、植物学、自然地理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民族学、区域经济学等
  录取分数:一本线60分以上
  初印象
  甘肃的早晨,较之东部省份来得更迟,在慵懒而暧昧的晨光中,校园惺忪醒来。这是我在兰州求学的最后一个年头,我知道,曾经的那份叶公好龙的幻想,已然变成了真真切切的欢喜。
  高考结束后,因为一种莫名的情愫,生于華北的我把志愿填到了西北,如愿来到兰州。在那之前,我对它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一条黄河、一本《读者》和一碗牛肉面,局限于张子选笔下的诗、三毛书里的字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里的照片。但真正抵达后才发现,它远比纸上诉说的更灵动、更真实、更美好。
  兰大初印象,毫无疑问是孤独。
  2001年,在“中国大学魅力榜”中,兰大被评为“中国最孤独的大学”。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就像那个在校内广为流传的段子:城市的尽头是乡村,乡村的尽头是荒野,荒野的尽头是榆中(兰大榆中校区)。在这所伫立在西北的大学里读书,在这个把田野和军区左拥右抱的兰大榆中校区里求学,你看到的军用直升机比汽车都多。
  但三四年后,我爱上了这份孤独,并且深知兰大的热闹——在积蓄了百年的历史中,在代代兰大人的思考中,孤独成就了兰大的气质,把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守着萃英山讲述兰大自己的故事。
  驼峰上的大学
  “学长,兰州的省会是甘肃吗?”“学长,在兰州读书会因为缺水不能洗澡吗?”“学长,你们会每天经历沙尘暴吗?”别笑,这些还都是比较“正常”的问题,提出率最高的,还属那个每年都要登场的“终极问题”:兰大学生真的是骑着骆驼来上课的吗?
  于是某一年的报考季,兰大学子干脆直截了当地回答:“对呀对呀,这里沙尘暴很多,我们为了省水一年洗一次澡。至于上课,确实要骑骆驼,但是骆驼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骑的。”
  然后,就有人晒出了和骆驼的合影,以及骆驼驾驶证。
  当然了,第一本骆驼驾驶证是用学生证P出来的,但后来江湖流传的,则是货真价实的——有商业头脑的小伙子定做了一大批骆驼驾驶证在兰大校园里出售,五块钱一本,送货上门。
  没多久,有关骆驼的段子也迅速霸占了兰大人的朋友圈——
  “当年考了两次才考下骆驼驾驶证,第一学期都是蹭同学的骆驼,说多了都是泪啊。”
  “一张校园卡又要买饭又要买草料,每到月底就纠结:是先喂饱自己还是先喂饱它?”
  “今天四级考试,一大早骑骆驼去天山堂考试,乌云蔽日,黄沙弥漫,平日里半个小时的驼程足足走了七七 四十九分钟,差点迟到……”
  很快,兰大的骆驼驾驶证在朋友圈里刷屏了。在校生转发,老师、校长转发,无数已毕业的校友也在转发。“骆驼之所以成为今夏兰大人的集体图腾,既是校友对条件艰苦的母校的善意自嘲,更是对骆驼坚忍不拔品质的高度认同,如沙漠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有校友感慨。这所学校和她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像骆驼一般,勤勤恳恳,做自己该做的事。脚下是西北大地,心里是“偏一隅而雄天下”的抱负。
  总把他乡变故乡
  巍峨的昆仑堂溢出了几缕书香,纸页清茶配上午后的阳光,这里是象牙塔,更是梦的天堂;敞亮的天山堂里有三尺讲台几方书桌,承载了多少无关功名的求知欲;高大的贺兰堂里种满了科学的种子,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渲染出绚烂的蓝图;苍茫的萃英山始终守护在兰大背后,将浮躁和喧嚣隔绝在外;芝兰苑、玉树苑的窗口送出用黄河水煮出来的热腾腾的牛肉面,让人吃出西北的豪迈与洒脱……这里与快节奏的世界格格不入,但秉承着自始至终的浪漫与诗意。
  采访兰大外国语学院的一位外教的时候,我问他:“东部高校那么多,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这所扎根在中国西北角的兰大呢?”他笑了笑,用中文答:“这里有中国味儿。”他的儿化音说得格外地道。我们一起笑,笑我们有幸在此相遇,笑得莫名其妙又心照不宣。
  金城兰州,在那街道上每走一步都像是一场探索之旅,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看到什么,也不知道曲径通幽处是怎样的风景。在车水马龙的街道旁,能观赏水车博览园的古典与精致。走过了鳞次栉比的“水泥森林”,会看到朴实无华的历史建筑藏在人间烟火之中。那时,兰州便会以独特的姿态住进观者心里:有北京的拥挤,也有成都的闲逸;有上海的现代,也有西安的古典;有西藏的不施粉黛,也有天津的巧夺天工;有繁华也有破败,有浮躁也有孤寂,但神奇的是,它巧妙地把一切融为一体,而没有丝毫的断裂与突兀。
  有人说,在某座城市生活了很多年,仍然不觉得它属于自己。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经年依旧让人感到自己不过是“异乡客”。但甘肃不同,许是这西北的土地太博大宽广,许是原本孤独的灵魂惺惺相惜,当你踏上这里的土地,很快便可以融入这里,感受着这片土地的韵律,然后共振出最美好的希冀。即便多年后离开了,这里给你的感觉,也不会仅仅是人生长途中的一站,而是另一个故乡,经过时间历练,“甘肃”便和“家”字一样,成了可以在前面加一个“回”字的地方。
其他文献
毕业后,女生要到美国发展。  临行前,男生给了女生两个盒子,说:“如果你决定离开,就打开第一个盒子,如果决定留下,就打开第二个盒子。”  女生带走两个盒子,最终打开了第一个盒子,里面是一张机票。  飞机上,女生好奇地打开了第二个盒子,泪水夺眶而出,里面是两张机票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你若為我留下,我也愿随你去远方。”
期刊
我喜欢上了一张明信片。那是宫崎骏的一部动漫作品剪影——深深浅浅的绿铺满了湛蓝的天空;宽大的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出温暖的弧度;穿着米黄色连衣裙的小女孩捧着玉米,笑得灿烂;顺着她的眼神望去,看到的是老奶奶慈祥的笑意,淡淡的宠溺从奶奶的皱纹间溢了出来……  真的是暖人心脾的温馨啊,心底的那根弦被轻轻地拨动着,我不由得想起了奶奶陪着我的那些日子。  那时的奶奶身子骨尚还硬朗,父母常年不在家,我成了名副
期刊
深秋,我埋下了一颗种子。  妈妈看见了,告诉我:“现在这季节,种子是不会发芽的。”  入冬后,我渐渐淡忘了种子。直到春天,妈妈催我去浇水,一株嫩绿的幼苗正冲我微笑。  望着身边的妈妈,我哭了。她不知道那种子是我從煮熟的玉米上掰下来的,根本不会发芽。
期刊
母子在河边玩,孩子掉到河里,母亲焦急万分,无奈不会游泳,眼看孩子快沉下去了,母亲大喊:“抓住身后的木头!”  孩子奋力挣扎,想找到那根木頭……  终于,有个渔夫赶来,下水救起了孩子。孩子问:“木头在哪?”母亲说:“那是骗你的,不然你早就沉下去了。”
期刊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气质高雅,因此成为很多女人的偶像。某天,一个女子来拜访他,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后说:“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哲学家虽然也很喜欢她,但仍习惯性地回答说:“容我再考虑考虑!”事后,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分条罗列下来,结果发现好坏均等。究竟该如何抉择?他因此陷入了长期的苦恼之中。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
期刊
劲锐人物: 殳简,高中毕业于浙江省嘉兴一中,现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题记:全力以赴的意义在于即使失败了你也不会感到懊悔,成功了你亦有千万个理由觉得自己配得上。  不知道该说幸运还是不幸,我正巧是浙江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届学生,从我们这一届开始高考不分文理科,统一高考与学考、必考与选考相结合,选考的三个科目要在高考之前每年的十月、四月完成考试,选考科目的成绩采用按比例赋分制度……  高一的下半学年,
期刊
仔细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你会发现“动词的时态和语态”是考查的重点。本文笔者将分析时态、语态的考法,并介绍解决时态、语态问题的策略及此类题型的高考风向标。  一、高考英语热衷考查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原因  1.时态、语态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时态和语态是英语句子结构的核心,是英语中最常见的语法现象,几乎每个句子都包含了动词的时态和语态,英语句子的灵动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各种变化中。
期刊
无论是盛夏在高中教室憧憬清华大学(以下简称“清华”),还是金秋在紫荆宿舍感受清华,“大佬”这两个字频频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对于这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某一领域内居于支配地位或有巨大影响力的人”,而在清华这座象牙塔中,可谓“处处见大佬”。“我清”(清华学子对母校的爱称)实乃各类高手的大本营,我每天不仅是在向他们学习,还有“膜拜”之意。且听我为你说说 “那校那园那大佬”。  “体校”清华之大佬
期刊
劲锐人物:邵正辉,高中毕业于浙江省长兴中学,大学就读于江西科技学院。  我的大学生活是在江西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度过的,你若问我为什么选择这所学校,我会笑着回答你:“这可是我拼了命换来的。”也许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考上这样一所大学,但我为了过上这种普通的大学生活,却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自我救赎。  曾经的问题少年  我曾经是班级里的问题少年,小学时无视课堂纪律,惹老师生气;初中时因为早恋无心学习,经
期刊
美景  天水,我最喜欢天水的秋天,色彩缤纷,放眼都是美好。红色红得热闹,找到了翠湖的晚霞、仙人崖的枫叶,也找到了净土寺的殿、文庙的墙和俏新娘的妆。黄色黄得炽烈,黄色的土地上立着黄色的幢幡,黄色的馓面饭永远是这片土地上的佳肴。白色有麦积的烟雨,萦绕在古老的石窟近旁,一派岁月的厚重与苍茫。当明月升起,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镀上银光,白得透彻清亮,白得柔软纯洁,白得酒兴诗情顿起,白得天长地久……  甘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