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睑裂变化观察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ru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睑裂高度变化.方法 将29例水平斜视患者,行一眼的一退一缩手术,检测术前术后睑裂高度,并对两组资料行配对t检验.结果 睑裂高度无变化的10只眼,占34.5%,睑裂高度增加11只眼,占37.9%,睑裂变小8只眼,占27.6%.两组资料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水平斜视患者行单眼一退一缩手术,对睑裂大小无明显改变。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无症状和有症状视网膜裂孔、变性临床特征及氪激光治疗效果.方法 散瞳检查无症状视网膜裂孔伴变性58眼,有症状视网膜裂孔伴变性49眼.分析两组裂孔形态视网膜变性等相关临床特征,氪激光治疗效果.结果 无症状组平均年龄28岁,圆孔占81.03%、马蹄孔占18.97%,格子样变性44.83%、囊样变性17.24%、霜样变性37.93%,氪激光治疗有效达100%.有症状组平均年龄43.50岁,马蹄孔
眼睑恶性肿瘤主要是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皮脂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其破坏而部外观、影响视功能、甚至危害生命.目前,在眼睑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上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惑.有关眼睑恶性肿瘤的TNM分期,早期生物学诊断方法,综合治疗模式的疗程、剂量、顺序和给药方式,以及手术切除范围和切缘距离等仍存在较大争议。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后PVR与Glu和GABA含量的关系.方法 实验分对照组、非PVR组和PVR组,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仪定量检测患者血液和视网膜下液(对照组为玻璃体)中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 视网膜脱离患者血液中的Glu和GAB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视网膜下液中Glu含量明显增高,且PVR组较非PVR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031,P<0.001);视网膜下液中GA
目的 研究矫正散光的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mplantable contact lens,TICL)矫正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有效性及可预测性.方法 对22例(31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TICL植入术,术前散光度数为(-1.50~-4.75)D之间.记录术前及术后1、3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等.结果 所有患者成功植入TICL,手术前后裸眼视力(L
目的 探讨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和早期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前、后4周内不同时间点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改变的规律.方法 收集已确诊为2型DM的重度NPDR和早期PDR患者73只眼(重度NPDR 36只眼,早期PDR 37只眼),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只眼.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OCT检查.所有个体按正常眼、重
目的 探讨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 根据DRPSG(Diabetic Retinopathy Photocoagulation Study Group)制定的治疗技术规定,对280例365只眼分别为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PDR)、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
目的 探索一种对致密角膜白斑进行有效美容的角膜染色术.方法 以皮肤美容专用的无菌墨汁做染色剂,对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在从化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8例无视力且视力恢复无望的角膜致密白斑患者,采用角膜基质板层口袋联合角膜基质内注射无菌墨汁行美容性角膜染色.结果 术后随访12~16个月,平均(14.1±1.8)个月.所有患者角膜白斑均被黑染,着色均匀,和术后初期比较黑色浓度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目的 评估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治疗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 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研究.对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眼科采用PKP治疗的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相关角膜病变的患者,共12只眼14例次手术,随访5~17个月.结果 PKP术前或术中联合取硅油10例次,单纯PKP不取硅油4
目的 评估高角膜曲率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术后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70例(138只眼),根据角膜曲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5例(69只眼)为单纯高角膜曲率(角膜曲率范围47.0~49.0 D,排除亚临床期圆锥角膜其他诊断条件)近视患者;对照组35例(69只眼)为正常角膜曲率(即
目的 研究水平隐斜对聚散适应以及双眼调节反应的影响,探讨隐斜和近视发展速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9~1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本科或研究生自愿参与116名近视受试者,根据近距隐斜量(near phorias,NP)分为三组:正位组(N组)48例(-6△≤NP≤0),外隐斜组(EXO组)42例(NP<-6△),内隐斜组(ESO组)26例(NP>0△).持续注视40cm处视频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