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预习是生物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预习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本文中,作者简单阐述了预习在生物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总结了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的方法,希望在有效的预习活动的引领下,学生的生物学习活动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预习 实施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和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与学生的成长历程相比,学校教育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往往对学生的人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其中,预习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很好的途径。然而,如今很多教师和学生恰恰容易忽视预习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生物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如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要想真正地学好这门学科,仅掌握一些生硬的生物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努力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来提高整个生物教学活动的质量,从而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一、预习在生物学习中的作用
1.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教师往往会列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主有次,提高学习的效率。然而,这也容易桎梏学生的思想。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指引下直奔主题,而忽视了其他一些“非重点”的知识。要知道,在科学领域,并没有所谓的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很多科学家所创造的科学成就往往就是从一些“不重要”的小细节入手的。在预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探究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由的探索空间。而在自由的探索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往往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有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需要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对教材上的新内容进行理解和判断。在此过程中,利用哪些知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要依靠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经过长期的锻炼,学生自然能够提高自己搜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得自学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3.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上,那些上课积极发言,反应活跃的学生往往都是“肚里有货”,这些学生都提前做了“功课”。这样,在课堂上,当教师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学生才能与教师有“共同语言”。倘若学生在课前连教材都没有翻过,压根不知道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上课的时候,就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往往是教师指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从而导致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发挥,而只能听凭教师的“摆布”,掌握一些机械的知识。所以说,学生经过课前的充分预习,可以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东西拿出来与教师一起探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能够与教师共同探究和思考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教师指导学生实施有效预习的策略
一些学生在教师提出预习要求以后,往往就在上课之前把教材内容大致地浏览一遍,这样就算预习过了。事实上,这种预习并不能称之为有效的预习,真正有效的预习活动需要讲求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为了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
1.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预习。
很多教师在新课结束以后往往会针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事实上,这就是一种比较有效而又便捷的预习指导方式。教师围绕着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自然就会沿着知识的轨迹行走一遍。另外,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预习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自由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回答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角度去寻找答案,并且,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会变得更加深刻。例如,在讲到“遗传和染色体”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生男生女是不是由母亲决定的?在旧社会,往往把生不了男孩的罪责怪在母亲的头上,这个说法对不对?我国的计划生育规定,在农村地区,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就不允许生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则允许生第二胎,这种规定会不会导致我国的人口性别失调?”就这样,通过几个生活化的问题就把学生顺利地带入了正确的预习轨道,从而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
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活动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设计一份预习提纲,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预习提纲,再由教师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有了提纲的指导,接下来的预习活动学生就不至于脱离轨道,从而大大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3.利用作业引导学生预习。
很多时候,口头上的预习要求往往难以保证全班学生的参与,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利用布置作业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这样在下节课新课讲授之前,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不但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能够通过作业及时发现问题,从而给予新课讲授一定的指导。
预习环节是生物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前有了充分的预习活动做基础,会让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更加科学高效。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预习在生物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科学指导,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来推动生物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目标更有效地实现。
参考文献:
[1]倪智红.试谈生物课预习方法的指导[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1(02).
[2]刘丽荣.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J].基础教育论坛,2010(07).
[3]王忠,罗文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课前预习[J].教育革新,2011(02).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预习 实施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和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与学生的成长历程相比,学校教育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往往对学生的人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其中,预习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很好的途径。然而,如今很多教师和学生恰恰容易忽视预习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生物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如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要想真正地学好这门学科,仅掌握一些生硬的生物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努力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来提高整个生物教学活动的质量,从而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一、预习在生物学习中的作用
1.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教师往往会列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主有次,提高学习的效率。然而,这也容易桎梏学生的思想。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指引下直奔主题,而忽视了其他一些“非重点”的知识。要知道,在科学领域,并没有所谓的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很多科学家所创造的科学成就往往就是从一些“不重要”的小细节入手的。在预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探究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由的探索空间。而在自由的探索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往往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有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需要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对教材上的新内容进行理解和判断。在此过程中,利用哪些知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要依靠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经过长期的锻炼,学生自然能够提高自己搜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得自学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3.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上,那些上课积极发言,反应活跃的学生往往都是“肚里有货”,这些学生都提前做了“功课”。这样,在课堂上,当教师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学生才能与教师有“共同语言”。倘若学生在课前连教材都没有翻过,压根不知道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上课的时候,就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往往是教师指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从而导致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发挥,而只能听凭教师的“摆布”,掌握一些机械的知识。所以说,学生经过课前的充分预习,可以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东西拿出来与教师一起探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能够与教师共同探究和思考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教师指导学生实施有效预习的策略
一些学生在教师提出预习要求以后,往往就在上课之前把教材内容大致地浏览一遍,这样就算预习过了。事实上,这种预习并不能称之为有效的预习,真正有效的预习活动需要讲求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为了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
1.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预习。
很多教师在新课结束以后往往会针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事实上,这就是一种比较有效而又便捷的预习指导方式。教师围绕着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自然就会沿着知识的轨迹行走一遍。另外,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预习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自由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回答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角度去寻找答案,并且,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会变得更加深刻。例如,在讲到“遗传和染色体”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生男生女是不是由母亲决定的?在旧社会,往往把生不了男孩的罪责怪在母亲的头上,这个说法对不对?我国的计划生育规定,在农村地区,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就不允许生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则允许生第二胎,这种规定会不会导致我国的人口性别失调?”就这样,通过几个生活化的问题就把学生顺利地带入了正确的预习轨道,从而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
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活动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设计一份预习提纲,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预习提纲,再由教师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有了提纲的指导,接下来的预习活动学生就不至于脱离轨道,从而大大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3.利用作业引导学生预习。
很多时候,口头上的预习要求往往难以保证全班学生的参与,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利用布置作业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这样在下节课新课讲授之前,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不但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能够通过作业及时发现问题,从而给予新课讲授一定的指导。
预习环节是生物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前有了充分的预习活动做基础,会让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更加科学高效。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预习在生物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科学指导,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来推动生物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目标更有效地实现。
参考文献:
[1]倪智红.试谈生物课预习方法的指导[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1(02).
[2]刘丽荣.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J].基础教育论坛,2010(07).
[3]王忠,罗文熙.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课前预习[J].教育革新,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