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史源考述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aob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螳螂拳在清初由王郎创立,此说现已成定论。武术界人士在所能见到的清以前武术方面及其相关的书籍中,都没见螳螂拳的蛛丝马迹。乾隆时出现了关于记载螳螂拳的《罗汉行功全谱》,咸丰五年被篡改后,称谓《少林衣钵真传》(又称《短打秘钥》),谱中载有十八拳家,末家即是“千郎的螳螂总敌(揽)”,今考此为王郎创螳螂拳说法最早的来源依据。
  所谓《少林衣钵真传》,原名《罗汉行功全谱》,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升霄道人著。螳螂拳的创编及流传,多赖此书著者,了解此书谱才能阐明螳螂拳史源。下面逐一考述。
  
  一、王郎(于七)创螳螂拳于崂山
  
  据陈世钦前辈在《武林》杂志发表的《螳螂拳的由来及其发展的探讨》一文讲:“螳螂拳的创始人是于七即王郎(1609年-1702年)。他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领袖,山东栖霞人,原名乐吾,宁孟熹,系明末武举。”“莱阳徐海门、徐耀门是起义军重要将领,所以在这些地方传授螳螂拳是可能的(但创始于崂山华严寺)。”
  此说很有价值,笔者受到启发后便查检访求这方面的资料,并有所发现。于七,名乐吾,字小喜,号孟熹,在兄弟排行中为七,俗称于七。是柄霞县唐家泊人。青年时与莱阳县“于某、朱姜周、任一等人同拜一武师”习练武功(《山东民俗·武术》)。据《清史稿·济席哈传》载:“(顺治十八年十二月)讨栖霞土寇于七,击破所据岠嵎(锯齿)山寨,(于)七窜入海”。康熙版《莱阳县志·兵革》载:“(顺治)十八年大兵驻莱阳,明年(康熙元年)克岠嵎山攻走寇于七”。义军被镇压后。于七逃走,但并没入海而是从莱阳境窜山脊,顺灵山山脉去了崂山,到华岩庵(后称华严寺)隐藏。故友住持慈沾大师,以“沸水泼面”而毁其容,使于七能长期的避居在崂山,后在华岩庵为僧,法号善和,字通澈,又号弘戒。慈沾大师圆寂后,他继任为住持,于七在寺中为僧39年,圆寂于此。
  入寺初,他秘密聚集原部“亲党”,习练武功以图东山再起。可是清朝统治者,大肆搜寻其“亲党”,即“于七党”。在《登州府志》中载:“莱阳同恶者众,欲悉诛之”(内应有于七师兄弟们)。其“连坐被株者,栖霞、莱阳两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官方记载与私家小说中所述相吻合,是可信的,可见当时镇压的残酷性。康熙二年在“朱桥、王徐二村多贼亲党”,“总督祖泽溥率大军欲纵兵焚剿”,时任登州道台盖州人杨奇烈以怀柔、安抚之策以稳人心。其不同意用残暴的手段对待百姓,用心良苦。他“愿以家属保二村之民,遂得解”(光绪稿本《盖平县乡土志·耆旧》)。
  随着各地反清风潮平息,于七深知武力反清已不现实,潜心研习武术。他在莱阳所习武功的基础上。目睹崂山景物观察螳螂斗蝉捕蝶时“望之如虎焉,双眸势欲吞”的杀伐状貌,而心有感悟受到启发,创编出独特拳术——螳螂拳。现今螳螂拳谱及应用招法中有“滚龙肘”,在其他拳种中从没发现以“滚龙”两,宁二命名的招法。崂山玉皇殿东,长春洞后有“滚龙洞”,此即于七创“滚龙肘”之处(“滚龙”系指应用此招法人的大臂为“龙”而内旋俗称“滚”击打对方时加腿,所以称“滚龙肘”)。崂山称涮处很多,如白云、脱尘、黄石洞等等,套路名称另有白猿(有称螳螂)人洞、出洞之称,此皆因景观而编创拳名。
  随后,崂山附近及莱阳等地的好武人上也来随于七习练武艺。于七不是赳赳武夫,他是有心计之人,他用拆字法巾的“重合”法把于七两字重叠成为“王”字,沿俗称男儿为郎而托名王郎,弟子们只知于七的法号,并不知王郎(即于七)的根底。他圆寂时其徒在华岩庵台阶下“得于七刀,镌之日孟熹”(《栖霞县志》)。这才有个别弟子知哓王郎、于七、善和,其实是一人,在清代不敢明传。因为于七是清廷“要犯”,人所讳言。螳螂拳康熙年间由莱阳人李秉霄所传承,在“县志”及“拳谱序”中只言李秉霄学于“崂山‘少林僧’”及“侠盗”。“少林僧”“侠盗”即是于七,也就是王郎。
  
  二、《少林衣钵真传》是被篡改后的称谓
  
  《罗汉行功全谱》乾降二十七年(1762年)升霄道人著。在咸丰五年(1855年)由弗遑道人“重订增补”,把原书谱名变为编中一目,后拟书谱名为《少林衣钵真传》(又称《短打秘钥》)。书谱中内容经篡改重订后,往往事不归类,舛驳颇多。其原因正如弗遑道人在自序中所言:“因摹拟想象,重为编辑,间参已见,补所未有”。并杜撰了升霄道人“初学少林福居禅师”;拳械“是少林重删集”等不确之说。曾有武学者查找“福居”禅师的出身,子虚乌有的人物,怎能查到呢?但是,他又说:升霄道人“学于崂山少林僧”。该“少林僧”,就是于七。
  当今少林寺僧人所著《少林十八般兵器》一书中,载有个别谱诀。即《少林衣钵真传》中“兵刃全式”的内容,作者并没承认为少林寺所传。武史学家徐震说:“所以称少林者,盖其始为僧徒所传授,故书中多述某禅师某上人之言”。又说“僧徒尚武者,自明以来,少林即已著名,释子(僧徒)擅武技者,多自托于少林,即非释子,亦以附于少林自重”(《少林宗法图说考证》)。可见托名少林者在武术界自明以来就很常见了。唐豪在《哥老会传说山东少林寺之所本》一文中也说人们“皆称‘少林僧’之语”为附会。可见“弗遑道人”窜改“全谱”之行径,也是步趋于前人。
  1、原书著者,既不是僧人,也不是道士。篡改重补《少林衣钵真传》(又称《短打秘钥》)书谱中,“罗汉行功全谱”夹有淫亵语句,如:“老僧人禅势”有“……一盏明灯吹不灭,梦想红娘到西厢。膏肓着床传书信,小僧性烈硬如钢”。另在“二回大困势”中也有相类语,此略。在“罗汉短打变式”中还有:“本是少林传世谱,和尚偷驴我收存”等句。此可证“升霄道人”不是僧人,岂有自毁宗法的和尚。况僧、道不同宗。自号道人如何能成为佛家弟子,传习佛家拳法?
  又“罗汉兵刃全式”中有钺(斧)谱诀:“轮开一柄斧,钺斧有阴阳,何处才显名,斧劈老君堂”。这肯定不是道人的语言,“老君堂”是供奉老子(道教尊之为太上老君)面(塑)像的。他是道家的创始人。“斧劈老君堂”是大逆不道,欺师灭祖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句话呢?是著者在社会生活中接触到演义小说,评话、影词、杂剧等艺术形式(元杂剧中有郑光祖撰的四折剧本《程咬金斧劈老君堂》)而随心所用,置师传于不顾吗?不是吧!这只能证明作者即不是僧人也不是道人,所以口无遮拦,毋须避讳。
  2、著者升霄道人到底是什么人呢?答案是充分的。他是文武兼备的武术家李秉霄。在《螳螂拳谱·序》载:“……李公炳霄字二垢,文学士 也。赴秋闱不第,绝世俗匿迹山泉,其所交游者,皆一时侠客”。
  李秉(柄、秉音讹)霄莱阳赤山人。他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不遂心愿,便绝意科第,一生潜心研习武艺。其著述的《罗汉行功全谱》是最有名的拳谱本子,署升霄道人。他依《云笈七签》中“上步霄霞,遨游太极”;又拟《淮南子·人间训》中“凌乎浮云,背负青天,膺摩赤霄”(又居住赤山村),而自署升霄道人。李公“志在云游,不欲以姓名示人,故人之皆未能识”(《螳螂拳谱·序》)。书谱著者据此可知是李秉霄,他不愿以真实姓名相示,遂署“升霄道人”别号称之,明清人著书特别盛行于此(如:纪晓岚著《阅微草堂笔记》时署“观弈道人”)
  3、李秉霄所著《罗汉行功全谱》内容编目有“短打秘钥”、“行功短打”、“兵刃全势”、“短打变势”。在“短打秘钥”中有十八拳家说:“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臂为母。郑恩的缠封尤妙,温元的短拳更奇。马籍的短打最甚,孙恒的猴拳且盛。黄佑的靠身难近,绵盛的面拳飞疾。金箱的磕手通拳,怀德的摔捋硬崩。刘兴的勾捋采手,潭方的滚漏贯耳。燕青的粘拿跌法,林冲的鸳鸯脚强。孟甦的七势连拳,崔连的窝里剖捶。杨滚的掍捋直入,王郎的螳螂总敌”。其中除王郎的螳螂总敌,余十七拳家的短打手法是当今螳螂门中应用的秘钥之术。但其中人物大部是杜撰和附会之说。
  据查检正史、野史,鼓词、明清演义小说等,其中《飞龙全传》、《杨家府演义》、《双锁山鼓词》等,这几部书中都有宋太祖(赵匡胤)、杨滚、韩通、郑恩、(高)怀德等人物。《水浒传》中有燕青、林冲二人。只有宋太祖、杨衮(正史“衮”与小说“滚”生平是两码事)、高怀德、韩通、王郎确有其人可考,共查出八位人物,在十八拳家中占了近半数。其余十位人物如存在,推测是武侠类书籍中武将、侠客一类人物,但似有杜撰附会之嫌。
  著者把螳螂门中手法要理,平均安插附会在十七位他认为有名望的武术人物身上,以证自己广纳百家之精华。事实上一言以蔽之,“千郎的螳螂总敌(揽)”及十七家拳法原出一人,王郎而已。
  
  三、李秉霄发展螳螂拳于莱阳
  
  康熙年间,李秉霄和其它地区好武人士,往来崂山学练螳螂拳,惟李公继承了于七的武术精华。在《螳螂拳谱·序》中载:“独于螳螂之术得其精粹”,另民罔《莱阳县志》载:“习螳螂术先是小赤山人李秉霄”。他专心研习螳螂拳械,整理多种拳械谱,并教徒传后,使这新生拳种发扬光大。
  随李秉霄学武之人很多,因年代久远,多有失载。民国《莱阳县志》记其单传赵珠,赵珠传人中最有名的是梁学香。另在赵珠同辈某师中传人有李子箭(李三剪)等人。现今的螳螂拳即是李秉霄的独传,支系繁茂。
  他在晚年编撰了不少拳械谱,现知有《罗汉行功全谱》及抄本《棍棒鞭全谱》两种。他在《罗汉行功全谱》序中说:“所授形图,汴释粗成,意欲传后”,其中的某本被“远方学徒将潜携去,求无可得”。现今螳螂门传人手中还有道光,咸丰年问抄本拳谱的不乏其人。
  山东烟台曲滋君前辈,20世纪80年代,在《武魂》杂志中发表的《二十八将台传十八般兵器总集》残稿中的图势谱,行家一看便知出自螳螂门。此乃《罗汉行功全谱》中,“兵刃全势”的大部(缺镗等)。现流传在门人手中之谱,该是被李秉霄徒弟携走或其它原因流入民间的手抄本。
  笔者祖籍登州府莱阳县万第村,家传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抄本《棍棒鞭全谱》,作为与《罗汉行功全谱》有关联的一个印证之实例。此谱随先祖闯关东落籍奉天府盖平县(现盖州市),存藏已160余年。原籍万第村(现镇),与李秉霄所住赤山村相距不远。赤山村周边村镇,乾嘉年间,都有武师习拳记载。如:“水口村有地躺拳师宋允通和弟子宋耕、宋墩”,旁村有“万第镇的王克恭、徐合德”等(《山东民俗·武术》)。
  现今螳螂门中地功拳(原称地躺拳)、罗汉拳、呼延拳、翻车拳等是螳螂拳没变形态的原始套路,作为辅拳一直传承着。在《棍棒鞭全谱》中载有“地躺拳”,谱称“鸳鸯腿拳”,名称“腿拳”,可其拳谱动作名称与笔者师承的“地功拳”略同。明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载:“山东李半天之腿”,即与“鸳鸯腿拳”有渊源。可见“腿拳”在明代就很有名气了。山东还有称“鸳鸯螳螂拳”的,与此谱所记录的是否有关待考。
  螳螂最早的拳谱,《罗汉行功全谱》与《棍棒鞭全谱》都称“全谱”,其它拳种拳谱中没发现有如此相同称谓,“此亦可为佐证,否则无如此巧合”(唐豪语),可知两“全谱”乃一人所著。两种拳谱都足莱阳李秉霄居住地所出,《罗汉行功全谱》序中撰者是卢乡人氏(即莱阳人),康熙版《莱阳县志·沿革·古迹》中:莱阳古称莱岩,在莱岩“汉置五县、吕阳、卢乡、挺、观阳、长广。五代唐以昌阳更名莱阳,以后因之。康熙时,挺城在县南七里,昌阳城在县南二十五里,卢乡城在县两南四十里,观阳城在县东七十里……遗址尚存”。清文人雅士贯用古县卢乡之名用于莱阳之称。例康熙版《莱阳县志》载:顺治十六至十八年任莱阳县知县邹知新,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有事到莱阳与时任知县他的麻城同乡万邦维作诗话别,诗序:“壬子夏,重有事于莱阳,数数过从万松溪寅翁署中,喜其清宁一,深得古黄老饬吏治意,因赋此章话别。重过卢乡炙德光,静调化瑟理岩疆。三年政听舆人诵,两袖风清宓子堂……”。莱阳本籍人张齐玉诗莱阳文庙告成日:“卢乡文运自今昌,绿藻丹辉映庙墙……”。诗中“卢乡”、“岩疆”都是指莱阳,此明矣。现今诗书画家也不时的应用之。
  《棍棒鞭全谱》无序,但书中短打招法语言有莱阳当地方言。20世纪50年代于会泳、张仲樵收集《胶东民间歌曲选》一书里有莱阳老民歌歌词与谱书的语言相同可作佐证(此不赘述)。两“伞谱”中有螳螂拳短打歌,八打八不打歌诀等。但《罗汉行功伞谱》经弗遑道人成丰五年篡改后多讹误,与《棍棒鞭全谱》中一比照即显露出,两谱内容多相似,错误在篡改后凸现出来。所以莱阳李秉霄的《棍棒鞭全谱》中保存了道光以前他所原著的《罗流行功全谱》中原始螳螂拳语句(拙文《淡八打八不打之误》以在《精武》2004年第07期发表请参阅,《棍棒鞭全谱》以后巾专文阐述)。
  综上考述,可矢螳螂拳足由于七创编李秉霄传承并发展下来的。赵珠、梁学香、李子箭(李三剪)等后学广传。树大分枝,水源分流,门大分户,此自然之理,螳螂拳亦然。按今人推定支系索源应是罗汉螳螂为主干。道光之后“六合”分支出现,成丰后“少林”螳螂支系粗成,光绪年间“七星”、“梅花”螳螂支系脱颖而出。以上,支系脉络延续有序,光绪前各支系都称螳螂拳,并没有分支前缀名称。清末民初支系繁茂。以梅花、七星螳螂拳为大支,影响之深,其因是存留了罗汉主干的风骨。李秉霄的徒弟中另有某师传承六合、少林螳螂拳,这两支比前两支形态不明显而已,然多为老势所依。
  今以历年积累的资料,经整理公诸于世,愿螳螂门同仁及武术爱好者能有所增益。并冀卑行家补充和指正。
其他文献
一、预备式甲乙搭手,与四正推手(合步)之搭手方式和步型相同(图1)。  二、甲(扌履)乙挤甲乙均提右腿上右脚,走外摆步(即顺缠步),右脚落在对方右脚外侧的弧线上。运动过程中要注意提膝,再出步。顺缠步脚掌外缘先着地,逆缠步脚跟里侧先着地。手法是甲(扌履)乙挤。手(扌履)法特别强调下塌外碾之手法,并注意管对方的肘部(图2,图3)。  三、甲按乙棚 甲转腰上左步,变按;乙转腰上左步,变棚。然后,再变为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代农民工的主体提高文化素质是其发展的根基,所以加强对农民工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在工作与生活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不断其提高职业素
前部易筋经十二式,虽注重气力相随,但以力为主,刚多柔少,即以力行气之法。练习成功之后,虽可气力相随,但欲其遍及全身,而无所阻,尚难如愿以偿。欲达到此种境界,必须续练此后部,但不能人
自主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的管理方式,主要通过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进而自我提高,自我创新,自我超越,推动组织不断发
在曹州梅花拳界与台湾梅花拳及海外同一系的有这样的说法:
从预防性养护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其特点与效益体现,介绍了国内外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研究发展情况,着重阐述了目前常用的预防性养护施工技术并用工程实体试验数据分析其养护效果
结合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干部考评的现有状况,从实践中总结归纳了这类公益性、服务性事业单位在考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现象存在背后的主客观原因,并从绩效管理角度,结合事业
信息共享空间的兴起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用户学习行为的转变的背景下,大学图书馆积极应对,将信息技术与服务资源整合,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服务成果。从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和社
投资推动经济的增长,投资效率决定着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本文利用ICOR等指标分析发现,沈阳市投资效率较低,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因此从优化投资产业结构
为了更好的掌握全市,尤其是区属规划及市政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开发建设了“市政建设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上海市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系统(CIMS)的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