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8月20日,第二十二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主题报告会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拉开帷幕,中央三大台就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新媒体进行了三场精彩的演讲,给在场听众带来新的思路和新的理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媒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晓晖在会上以《小时代下试探媒体C2B》为主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引用经典案例深度解析了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目前的挑战和广播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抛出三个疑问与在场共同嘉宾探讨就年轻时代广播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在大数据、大融合的环境下提小时代,是指一种年轻的时代,一种年轻的行为。”新生代下的年轻行为也带给了我们三个疑问:
疑问一:重新定义内容的价值,什么能挣钱?
参考美国电视业黄金时代新法则,观众不等于粉丝,数字不等于数据,编剧不等于作者,不提问不等于没调查,收视率不等于关注度等等,它颠覆了传统电视运营的法则。《中国好声音》无论在移动还是互联网或是传统媒体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微博粉丝关注数量瞬间上升到惊人的数字,这证明了好的节目必须进行充分的互动,数据价值和发掘价值是需要通过互动取得的。
疑问二:广播未来如何挣钱?
解放手指的过程,是广播创新的新的出发点。在2011年的全球的行业数字化指数排行榜上媒体和通讯高居第三位,汽车紧邻其后排名第四,而汽车行业和广播行业又紧密融合。
疑问三:为何挣钱与破产只在一线间?
创新有时候是一种毁灭。长久以来的研究数据表明,其实在20世纪创新产品的市场沉默期非常之长,自主创新成功率26%而模仿创新的成功率在90%。那么广播电视行业应该如何创新?答案是我们应做到内容与新媒体融合。
C2B模式的三大核心应当是,1、消费者的驱动,2、以定制方式增加新的客户价值,3、柔性化的供应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实践中发现,应当做到六个“重新”,即:重新发现受众;重新认识草根;重新发现声音;重新发现岗位;重新发现流程;重新认识体制机制。
王晓辉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媒体”,但在C2B环境下,拥有了受众,那么我们可能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媒体!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个“老”媒体的“新”探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马为公主题为《建设媒体化组织——一个“老”媒体的“新探索”》的演讲。这个曾经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阿拉伯语的专业级播音员,有着第一次海外战争战地报道经验,被称为“中东事务专家”的资深媒体人在报告会中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一场没有PPT的精彩演说!
在2013年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年度工作会议上,国际台王庚年台长的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传统媒体必须转型,必须改变单一媒体的组织模式,必须建设新兴媒体化组织。”在百度上搜索“媒体化组织”这个词语,也没有详尽的相关解释,而这个词却写进了国际台的工作报告。这告诉我们,建设媒体化组织,是国际台从单一媒体形式向综合媒体形式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新的理念。
马为公以媒体当年报道伊拉克战争的情况和现在的媒体传播相对比,指出,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传媒生态,从国际上媒体的发展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比如,2005年12月,70年历史的瑞士广播电台,停止短波发射,向互联网转型。2009年3月17日,百年老报《西雅图邮报》改为网络版。2009年4月1日,百年历史的《基督科学箴言报》的日报改为网络版。无论广播媒体还是纸媒,这些媒体的共同点是:放弃传统,拥抱网络。
我们的确面临挑战,特别是新媒体时代,挑战更为严峻。早在2007年,比尔·盖茨就曾说过一句“狠话”:“5年之后,传统媒体将不会存在,互联网将取代一切”,虽然传统媒体依旧存在,但是受到的挑战是有目共睹的。电视开机率的调查显示,传统媒体离知识阶层和年轻人越来越远。电视观众的大龄化趋势,提示媒体人不能固步自封,固守传统。传统媒体的第一大敌人是自己。
马为公在演讲尾声表示,一个传统的广播媒体已经迈上了国际传媒集团建设的道路,未来的国际台新业务会不断开拓,将会向电影、新媒体平台、网络游戏等更大领域延伸。国际台将张开双臂,迎接所有合作者,共同建设国际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绿色的媒体生态园。
中央电视台——从AV和IT的融合到技术和服务的融合
中央电视台技管中心主任徐进做了题为《从AV和IT的融合到技术和服务的融合》的报告,明确提出我们需重新审视我们应面对的挑战和需求。
目前AV技术与IT技术融合正在向着多媒体制作、多渠道传播、多终端接收发展。个人角色转变是技术人员从AV时代的建设、操作、维护转向IT时代的设计、运行、管理;部门角色转变是技术部门从关注人与设备的关系转向关注人与人之间、系统与业务之间的关系。而我们目前面临着重重挑战:包括业务需求增加、被动相应服务、协同工作薄弱、管理机制僵化。
目前ITIL已由最初的IT基础架构发展到V3——业务与IT的结合与集成,这需要关注业务和用户带来价值、关注业务和IT的持续发展、关注流程化的工作模式、关注服务能力的提高。其中IT服务模式的建立重点包括能力的建设以及对IT资源的管理。随着IT资源数量、技术含量增加,需要建设配置管理系统,集中存储数据。
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实施ITIL的目标为:对资源实现IT管理、对用户提供IT服务、对企业实行IT治理。实施ITIL的内容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调整生产关系的过程、建设服务能力的过程、技术与服务融合的过程。
最后,他指出,IT服务势在必行,IT服务任重道远。需要由理解业务模式、开展需求分析、推动支持业务转变为再造工业流程、推动业务发展、创造品牌价值、谋求主动作为。从业务部分的体验感受出发,以技术创新和需求为着眼点的技术和服务的融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媒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晓晖在会上以《小时代下试探媒体C2B》为主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报告,引用经典案例深度解析了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目前的挑战和广播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抛出三个疑问与在场共同嘉宾探讨就年轻时代广播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在大数据、大融合的环境下提小时代,是指一种年轻的时代,一种年轻的行为。”新生代下的年轻行为也带给了我们三个疑问:
疑问一:重新定义内容的价值,什么能挣钱?
参考美国电视业黄金时代新法则,观众不等于粉丝,数字不等于数据,编剧不等于作者,不提问不等于没调查,收视率不等于关注度等等,它颠覆了传统电视运营的法则。《中国好声音》无论在移动还是互联网或是传统媒体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微博粉丝关注数量瞬间上升到惊人的数字,这证明了好的节目必须进行充分的互动,数据价值和发掘价值是需要通过互动取得的。
疑问二:广播未来如何挣钱?
解放手指的过程,是广播创新的新的出发点。在2011年的全球的行业数字化指数排行榜上媒体和通讯高居第三位,汽车紧邻其后排名第四,而汽车行业和广播行业又紧密融合。
疑问三:为何挣钱与破产只在一线间?
创新有时候是一种毁灭。长久以来的研究数据表明,其实在20世纪创新产品的市场沉默期非常之长,自主创新成功率26%而模仿创新的成功率在90%。那么广播电视行业应该如何创新?答案是我们应做到内容与新媒体融合。
C2B模式的三大核心应当是,1、消费者的驱动,2、以定制方式增加新的客户价值,3、柔性化的供应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实践中发现,应当做到六个“重新”,即:重新发现受众;重新认识草根;重新发现声音;重新发现岗位;重新发现流程;重新认识体制机制。
王晓辉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媒体”,但在C2B环境下,拥有了受众,那么我们可能已经不再仅仅只是媒体!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个“老”媒体的“新”探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马为公主题为《建设媒体化组织——一个“老”媒体的“新探索”》的演讲。这个曾经作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阿拉伯语的专业级播音员,有着第一次海外战争战地报道经验,被称为“中东事务专家”的资深媒体人在报告会中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一场没有PPT的精彩演说!
在2013年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年度工作会议上,国际台王庚年台长的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传统媒体必须转型,必须改变单一媒体的组织模式,必须建设新兴媒体化组织。”在百度上搜索“媒体化组织”这个词语,也没有详尽的相关解释,而这个词却写进了国际台的工作报告。这告诉我们,建设媒体化组织,是国际台从单一媒体形式向综合媒体形式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新的理念。
马为公以媒体当年报道伊拉克战争的情况和现在的媒体传播相对比,指出,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传媒生态,从国际上媒体的发展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比如,2005年12月,70年历史的瑞士广播电台,停止短波发射,向互联网转型。2009年3月17日,百年老报《西雅图邮报》改为网络版。2009年4月1日,百年历史的《基督科学箴言报》的日报改为网络版。无论广播媒体还是纸媒,这些媒体的共同点是:放弃传统,拥抱网络。
我们的确面临挑战,特别是新媒体时代,挑战更为严峻。早在2007年,比尔·盖茨就曾说过一句“狠话”:“5年之后,传统媒体将不会存在,互联网将取代一切”,虽然传统媒体依旧存在,但是受到的挑战是有目共睹的。电视开机率的调查显示,传统媒体离知识阶层和年轻人越来越远。电视观众的大龄化趋势,提示媒体人不能固步自封,固守传统。传统媒体的第一大敌人是自己。
马为公在演讲尾声表示,一个传统的广播媒体已经迈上了国际传媒集团建设的道路,未来的国际台新业务会不断开拓,将会向电影、新媒体平台、网络游戏等更大领域延伸。国际台将张开双臂,迎接所有合作者,共同建设国际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绿色的媒体生态园。
中央电视台——从AV和IT的融合到技术和服务的融合
中央电视台技管中心主任徐进做了题为《从AV和IT的融合到技术和服务的融合》的报告,明确提出我们需重新审视我们应面对的挑战和需求。
目前AV技术与IT技术融合正在向着多媒体制作、多渠道传播、多终端接收发展。个人角色转变是技术人员从AV时代的建设、操作、维护转向IT时代的设计、运行、管理;部门角色转变是技术部门从关注人与设备的关系转向关注人与人之间、系统与业务之间的关系。而我们目前面临着重重挑战:包括业务需求增加、被动相应服务、协同工作薄弱、管理机制僵化。
目前ITIL已由最初的IT基础架构发展到V3——业务与IT的结合与集成,这需要关注业务和用户带来价值、关注业务和IT的持续发展、关注流程化的工作模式、关注服务能力的提高。其中IT服务模式的建立重点包括能力的建设以及对IT资源的管理。随着IT资源数量、技术含量增加,需要建设配置管理系统,集中存储数据。
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实施ITIL的目标为:对资源实现IT管理、对用户提供IT服务、对企业实行IT治理。实施ITIL的内容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调整生产关系的过程、建设服务能力的过程、技术与服务融合的过程。
最后,他指出,IT服务势在必行,IT服务任重道远。需要由理解业务模式、开展需求分析、推动支持业务转变为再造工业流程、推动业务发展、创造品牌价值、谋求主动作为。从业务部分的体验感受出发,以技术创新和需求为着眼点的技术和服务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