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刀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刀有许多种货色
  水果刀 菜刀 砍刀 剔骨刀
  所谓两面三刀
  操刀的动作
  切 砍 削 刺
  剔 撩 抹 捅
  字字见血封喉
  尤其刀字那一撇
  锋利无比 刀锋所指
  横扫千军如卷席
  冷兵器时代
  刀就是历史的横断面
  分水岭
  但 有一种刀
  藏在伶牙利齿之间
  口诛笔伐 合纵连横
  泡在蜜里
  且眯缝着眼睛 笑容可掬
  那把软刀子 豆子嘴
  杀人不见血
  防 不胜防
  闪電之间
  专捡背后下手
其他文献
杨清敬,1990年生,现居云南保山。作品见于《边疆文学》《中国诗歌》《飞天》等,出版诗集《高原序曲》(合著)。  歌者  逃蝉鸣  拉二胡老人坐在榕树下  声音比夏天长  老人捋衣袖  深灰的布像经书被卷起  一扬手  树叶一片接着一片落下  ……寂静包围过来  鱼骨  透过光下沉的鱼  在水的淘洗中,骨头发亮  鱼鳞脱离身体  朝着不同的方向,飘起  又沉下  鱼骨卡在一朵花上  花的周围  是
期刊
她本来要问你昨晚到哪里去了,那么晚才回来?结果口腔里却跑出来:你昨天是不是和小三在一起?  他牵着女儿下楼梯。楼梯有点窄,还是不锈钢的,踏板不干时,就稍稍有点滑。当初对复式楼装修时就没考虑这么多。小时候,女儿在楼梯上滑倒过几次,长了记性,只要爸爸在家,一定要爸爸牵手下楼。现在女儿已经十五岁了,都上高一了,依然要他牵。每次牵的时候他就会想,如果女儿一辈子要他牵,他也愿意。  他和辰辰都不做声,司空见
期刊
郑贤奎,1994年生,丽江宁蒗人。现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中文系。作品散见于《边疆文学》《散文诗》等。  万格山顶的雪  住在高山上的人都搬走了  剩下一些老人世袭着他们的土地  只有上学,识字,读书才能走出大山  以至于还有几只小羊羔  在山冈处掉队  下雪时它们像那个老爷爷一样在等候  等一场雪逼回远行者的脚步  一只鸟扑哧一声扎进雪地  经过几次颤抖也没能爬起来  一张弓撑在爷爷的心坎 
期刊
超玉李,1984年生,居双柏,彝族,本名李玉超。在《滇池》《边疆文学》《诗潮》《星星》《诗选刊》《人民日报》《民族文学》《诗刊》等发过作品。  藏着,并不代表死亡  内心的那块陆地,藏着  一个岛屿,一个岛国:  藏糙石,总想被打磨  有沙滩,总认为能淘到金  有大海,总感觉可以  清洗伤口  也藏荆棘,只是  你没有看到,得告诉你一声  或许会真的,刺伤你  或别人  黄昏,在公墓林园散步  这
期刊
苏燕,云南省双柏县大庄人,1972年生。作品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等刊物发表。  黑白胶片  流着泪  我们给您梳洗、化妆  换上旧社会地主家小姐穿的缎子衣裳  打上粉底和腮红  涂上时尚的口红和眼霜  购一乘八抬花轿  母亲,我们送您出嫁  转棺后  英姿勃发的父亲  正骑着那匹雄健的白马  等着掀开您的红盖头  黑白胶片之二  我开始害怕那些办事潦草的人  更恨那个办事潦草的阎王 
期刊
杨增娣,彝族,丽江宁蒗人。有诗歌发表于《云南日报》《边疆文学》等。  倒影  我们都爱看倒影  风大一些,月亮就碎成  一汪一汪的  我们也都是  星星,在人间上的倒影  不知道是什么将我们吹散  我想你  风让我想你  它吹在我的脸上  好像一双手轻轻抚摸我  风停了,我还在想你  雨让我想你  它落在我的手上  犹如一滴滴热泪落下来  雨停了,我还在想你  夜让我想你  世界全部变暗  只有你
期刊
1  九月十五晚上,父亲从田坝村赶夜路回我们麦地村,他背上的背箩里装着两只刚满双月的小猪。那段时间外婆家在修缮房屋,母亲叫父亲去帮几天忙,顺便捉两只小猪回来喂养。父亲在外婆家忙到九月十五,那天下午他打算吃了晚饭就背着小猪回家,可是我二外公家骟牛请他去摁,他只好去帮忙。摁完牛,天早已黑了。那段时间我们麦地正计划通电,每家都要出劳力去栽电杆、架电线,我们家六口人,奶奶、父亲、母亲、哥哥、我和妹妹,只有
期刊
一九八○年代的挖色苍洱  苍山麓望洱海,只远处一带静水。像一段遥远的岁月给人情怀,像一位外表宁静内涵丰富的女子给人魅心的感动。登上苍山望洱海,洱海和天空成了两片蓝天上下对视,对出白云白帆互动,鸥鹭鹰雁互相亲密。步软沙的海滩望身边的洱海,真弄不懂高高巍巍、耸立矗立的一大高原,怎么突然就柔柔水域荡荡海面。这高原的海,确像一位人生绚丽命运多彩的母亲,有多少视角就有多少美的发现 ,有多少探密就有多少美的蕴
期刊
“它破败  它空无一人  我嗅到了我点燃的清香  我看到了花木上拂过的泠风”  这首题为《我主持圆通寺的一个下午》的四句短诗是诗人独化津津乐道并亲力广播的一首代表作。记得第一次在《诗歌月刊》读到它的时候,我刚刚举家迁往平凉,安家于南山下,南望南山一脉,北眺城市楼梢,最具古风和禅意的是,登山于半坡,有一香火去处——圆通寺。山和寺都是无所谓前世今生的,禅,信其有,就无所不在。走过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庙宇
期刊
一  瓜熟蒂落的秋天。韩天宇受王志良邀请,去县文化馆,传授苗族祖宗的芦笙器乐演奏。在县文化馆讲课的第二天,韩天宇衣兜里的手机铃声响了,老婆张小美在电话里哭着说:“家里芦笙不在了,被人偷了。”  韩天宇急忙给王志良馆长请假,往家里跑。  晚上回到家,家门早被围得水泄不通。  大家见着他,急切地问这问哪,有人戳着他的背脊骨说:“你跑哪去了?爷爷的芦笙给贼偷了,等于把祖宗的血脉弄没了,你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