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学习分析实证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u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模态学习分析(MMLA)是智能化探究有效学习发生机理的关键技术.研究对国外37篇实证文献的任务情境设计和MMLA的四个过程进行系统综述,梳理出多模态数据集的生成场域多以发展认知为主,少关注情感价值的培育;学习标签注释以计算科学指导为主,缺乏不同时间尺度行为关联的理论指导;预测结果多关注学习行为表现,轻心智发展的过程解释;多模态数据分析反馈聚焦个性化学习支持,忽视决策支持.未来实证研究发展应聚焦有效学习与情感体验,融合计算科学和认知带理论,协同人机优势提供反馈支持,开展MMLA系统开发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深度对话,不断迭代设计与优化分析系统和应用模式,有效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
其他文献
混合式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为了解我国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准备度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从认知、责任、心理、教学、技术、环境准备六个维度开展调查.对529份问卷分析发现:1.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总体准备度情况一般,责任准备较高,环境准备偏低.2.纯面授教学教师和混合式教学教师行为意向悬殊,心理和环境会影响纯面授教学教师的行为意向.认知、心理、教学、环境会影响混合式教学教师的行为意向.3.教师面临的挑战多元,纯面授教学教师和混合式教学教师在设施支持、资金支持以及整合灵活性方面存
疫情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国家强调加快构建“双循环”格局.恰逢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公布,数字中国的提出为逐渐走入困境的“互联网经济”提供涅槃重生的机会,也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教育生态作为社会生态复杂巨系统的一部分,与社会生态系统不断产生能量交换.研究分析数字中国的诞生背景,及其对互联网经济、教育的影响,从技术、理论、行动、目标、实践场景与数字公民六个维度,论述数字中国愿景下的教育新生态发展及其与社会生态的循环共生关系,并从实践出发结合案例阐述将数字中国尖端技术发展引入教育领域引发教育生态
学习科学将学习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变革视为同等重要的双重使命.为了进一步解决科学研究的知识发现与教育实践改进难以同步的现实问题,学习科学共同体在基于设计的研究(DBR)方法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于设计的实施研究(DBIR).文章在回顾DBR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DBIR的四个核心原则;探讨了DBIR所倡导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实践者”三元协同的新型伙伴关系,提出了促进学习科学研究向教育实践转化的以新型学习观为基础的“三要素—三层次—三角色”系统变革模型;建议通过更新教育实践者和决策者的学习观、构建“研究—
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高速发展的同时,恶意程序的种类和隐蔽技术也在快速发展,现有的恶意程序检测技术已经无法很好的应对指数式增长的恶意程序。恶意程序通过电子邮件和资源链接等方式传播,给网民使用计算机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造成财产损失。因此,本文针对现有的恶意程序检测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恶意程序在计算机系统中运行的行为特征的分析,设计了一个Windows系统下的恶意程序检测系统。该系统是基于卷积神经网络
智慧教育不仅是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更是智能时代教育的全面转型与变革.文章结合智能时代的三大发展趋势:即人机物三元融合、主动智能服务与人机结合的分布式认知,从基础环境、智能形态、培养模式、教育生态、育人目标五个维度提出了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的关键所在,包括拥有主动智能的教育环境、人机协同的教育智能、大规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虚实融合的教育新生态和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面向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的实践落地,提出了三点关键建议,包括建立数据无缝流转的生态体系、推进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创新、高度重视专业
设计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当前日益关注创新的环境下,设计素养是现代公民终身发展的应然趋势.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构建设计素养理论框架、德尔菲法收集素养要素、量表编制法进行验证,并通过对北京市2187名中学生的调查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效度检验等,最终得到中学生设计素养二阶三因子模型.该模型包括设计意识、设计兴趣、设计知识方法、设计表达能力、创意物化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六要素.其中,设计意识、设计兴趣对其他要素有激发、维持的作用;设计知识方法是设计素养生成性要素中的基础要素;设计表达能力
无定形扁平化空地自组织网络引入了无人机搭载的空中中继节点以消除地面存在的各种干扰,可以有效延长节点通信距离。但在一些复杂环境中,仅依靠空中中继节点无法保持节点的远距离通信和网络的稳定。为了进一步增强网络拓扑的稳定性,本文重点研究了射频前端的三个关键模块:射频开关,低噪声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将射频前端与自组织网络节点相结合,实现了节点收发支路的分离,增强了网络拓扑的稳定性。本设计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直播学习已成为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的重要形式,围绕直播学习有效性开展实证研究是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文章以交互距离理论为基础,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寻了结构基础、对话响应、学生自治三维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影响路径,并得出了各维度之间的结构效应关系图.研究结果表明:交互距离理论的三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且对学习效果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影响效应大小依次为学生自治>结构基础>对话响应;其中,服务支持、教师反馈以及主动学习三个观测变量是影响感知学习的主要因素,而教师投入、服务支持、自我决定三个观测变量是影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沉浸式交互虚拟系统,其教育功用应有效辐射学科教学,助力学科知识获得与学科思维培养.针对当前学科教学过程中“抽象符号技能训练工具思维”的现实问题,探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直观学习资源、知识有效应用与培养学科思维等价值;接着提出了虚拟现实助力学科教学的四种类型:独立式学科本位型、分布式学科本位型、独立式项目融合型与分布式项目融合型.最后依据虚拟现实学科教学价值与虚拟现实学科教学类型提出了虚拟现实助力学科教学的实践路径:直观资源的操作体验,指向知识内容有效获得;模拟情境的知识应用
学习设计作为学习范式落地的抓手,成为范式转型之际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研究话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学习设计的本质是关注认识发生和学习要素,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已有文献发现,当前学习设计对学习关注不足;其次,以“五维学习设计”为理论基础,阐释了学习设计的结构关系;最后,以“发生认识论”为学理基础,以小学阶段为例阐释了1~3年级和4~6年级两学段学习设计的层次:“物”经历“具体形象型”学习空间到“形象—抽象型”学习空间的变化,“人”经历主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变化,“事”经历序列化学习场景到关联化学习场景的变化,“境”经历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