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学生的东西。”这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但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怎样养成,我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自从我校使用了导学稿以后,我便由衷地感觉到,导学稿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初中的课程很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很多,如果学生不提前预习,上课会很吃力。所以,学生的预习是很必要的。尤其是语文这一学科,仅仅靠课上的四十五分钟是不够的。如果学生课前不能够充分预习,在课上他们就很难跟上老师的思路,对于一些难理解的问题,他们也会理解的不到位,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会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但是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该如何预习,导学稿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
在导学稿的开头部分老师就交代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所了解,学生会清楚地知道这一节课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应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在“预习导学”这一环节上,老师还会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不同类型的预习题,帮助学生预习。在预习导学中,我们通常设计这样几个类型题:给划线的生字注音,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学生会通过查字典标注上准确的拼音,这样学生就会扫除朗读课文的障碍;解释词语的意思,并且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学生会借助工具书理解它们的意思,便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以致用,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让学生养成了积累词语的习惯;借助工具书搜集重点作家的相关资料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预习导学中,我们还会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几个问题,促使学生在课前认真的朗读课文,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我的信念》一课的预习导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着在文章中找出根据来。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认真朗读课文才能谈出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才能在课文里找出有利的根据。只要学生做到了这些,他们就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就会主动的学习,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预习的习惯,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产生兴
趣。
二、有利于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
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语文也同样离不开思考。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所以在设计导学稿的的时候,我总是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有条理的研讨课文。例如,在《春》一课的导学稿设计中,我围绕结尾的三个比喻句,针对“新”“美”“力量”这三个词语设计了三个大问题:春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春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春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讲授时,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独立思考或者合作研讨,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出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学生学习效率就不会高,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所以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就显得很重要了。我们在导学稿上设计的教学流程跟上课时的学习流程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就能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便于学生思考问题,学生也就很难走神了,即使没听清老师的问题,他们也能通过导学稿上的问
题,跟上老师的思路,通过自己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习惯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如果没有导学稿,那么课堂上提出的较难问题就会忽视某些反应稍慢的学生。有了导学稿,那些学生就可以在课前仔细思考,在课堂上就会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信心。
如在讲授《行道树》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说出树的骄傲在哪里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纷纷举起了自己的手,因为在课前预习时,他们都曾看到这个问题,所以他们都想说出自己的见解,时间长了,他就會养成主动参与的好习惯。
四、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我们在设计导学稿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一个空间,让他们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整理出来,上课时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样,学生就会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咏雪》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句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把它抛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课堂上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纷纷谈出自己的见解,有的从颜色上来谈,有的从形态上来谈,通过一番比较,学生既能体会到“撒盐空中差可拟”的相似性,又能感受到“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轻盈美,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质疑问难这一环节,学生养成了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我还经常评选出最佳问题,所以学生也越来越用心琢磨问题了,都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每次看到学生这么用心的做导学稿时,我都会感到特别欣慰。
总之,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但是导学稿的使用会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我想如果学生坚持使用导学稿,老师坚持督促他们,家长再加以帮助的话,学生很快就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使他们终生都会受益的。
一、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初中的课程很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很多,如果学生不提前预习,上课会很吃力。所以,学生的预习是很必要的。尤其是语文这一学科,仅仅靠课上的四十五分钟是不够的。如果学生课前不能够充分预习,在课上他们就很难跟上老师的思路,对于一些难理解的问题,他们也会理解的不到位,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会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但是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该如何预习,导学稿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
在导学稿的开头部分老师就交代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所了解,学生会清楚地知道这一节课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应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在“预习导学”这一环节上,老师还会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设计不同类型的预习题,帮助学生预习。在预习导学中,我们通常设计这样几个类型题:给划线的生字注音,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学生会通过查字典标注上准确的拼音,这样学生就会扫除朗读课文的障碍;解释词语的意思,并且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学生会借助工具书理解它们的意思,便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以致用,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让学生养成了积累词语的习惯;借助工具书搜集重点作家的相关资料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预习导学中,我们还会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几个问题,促使学生在课前认真的朗读课文,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我的信念》一课的预习导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着在文章中找出根据来。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认真朗读课文才能谈出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才能在课文里找出有利的根据。只要学生做到了这些,他们就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就会主动的学习,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预习的习惯,自然而然就会对学习产生兴
趣。
二、有利于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
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语文也同样离不开思考。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所以在设计导学稿的的时候,我总是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有条理的研讨课文。例如,在《春》一课的导学稿设计中,我围绕结尾的三个比喻句,针对“新”“美”“力量”这三个词语设计了三个大问题:春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春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春的“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讲授时,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独立思考或者合作研讨,学会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出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学生学习效率就不会高,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所以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就显得很重要了。我们在导学稿上设计的教学流程跟上课时的学习流程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就能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便于学生思考问题,学生也就很难走神了,即使没听清老师的问题,他们也能通过导学稿上的问
题,跟上老师的思路,通过自己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习惯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如果没有导学稿,那么课堂上提出的较难问题就会忽视某些反应稍慢的学生。有了导学稿,那些学生就可以在课前仔细思考,在课堂上就会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信心。
如在讲授《行道树》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说出树的骄傲在哪里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纷纷举起了自己的手,因为在课前预习时,他们都曾看到这个问题,所以他们都想说出自己的见解,时间长了,他就會养成主动参与的好习惯。
四、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我们在设计导学稿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一个空间,让他们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整理出来,上课时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样,学生就会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例如在《咏雪》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句哪一个更好?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把它抛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课堂上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纷纷谈出自己的见解,有的从颜色上来谈,有的从形态上来谈,通过一番比较,学生既能体会到“撒盐空中差可拟”的相似性,又能感受到“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轻盈美,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质疑问难这一环节,学生养成了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我还经常评选出最佳问题,所以学生也越来越用心琢磨问题了,都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每次看到学生这么用心的做导学稿时,我都会感到特别欣慰。
总之,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但是导学稿的使用会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我想如果学生坚持使用导学稿,老师坚持督促他们,家长再加以帮助的话,学生很快就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使他们终生都会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