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人说:“我就相信中医。”虽说西医中医各有长处,两者不可偏废一端,不过长久以来喜爱中医的人对中医认知的误区可不少呢。
误区之一:迷信“老中医”
如有人说“我就相信中医”,亦有人说“我就相信老中医”。很多人为了治病,费尽周折去找“老中医”,因此常常让骗子、医托忽悠骗财,甚至搭上性命。即便找到“老中医”,满怀期待地抓了药走人,过些日子骂骂咧咧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放眼天下,成就大业者并非都是老人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中医巨匠也不是到了白发苍苍时才救人于水火的。有人会争辩说,老中医经验多。但是,中医良莠之分的关键在于是否明理,而非“经验”。再说,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靠蒙事儿一辈子能蒙出经验吗?
人类社会三百六十行以医道最难,作为大夫,辨证不准、辜负患者的时候难免,倘真能总结不效原因,还算是有做学问的科学态度的人,虽有失手,终究还是能够成就一番医道。否则,“老中医”就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杀手。
误区之二:迷信“中医世家”
除了“老中医”的噱头之外,“祖传”、“世家”也是不可少的。
为啥?因为鲜有人意识到迷信中医“祖传”和“世家”是个认知误区。古往今来诸多集大成的医家,不是靠爸爸、爷爷、祖爷爷代代“家传”,靠的是对《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的精研,明理后而成就大医的。
医圣张仲景痛批“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 的所谓“祖传中医”,药王孙思邈撰文《大医习业》力主欲成就大医唯学习经典,而非继承爸爸、爷爷的“秘方”。因为《黄帝内经》等经典不会错,而家长们的说法靠谱与否就不好说了。就有养生堂之类的节目迎合太多的迷信“中医世家”这个祖传故事的人们的心理来蒙事儿,而依据中医经典讲中医,太难,一张嘴就露馅儿。
误区之三:迷信“专家”
许多人生病看中医,忙不迭地就要找“专家”。殊不知,单就内科而言,中医没专家,压根儿就不该有专家。
如果中医一定要被划分的话,可以分为金创、骨伤、针推,以及大内科。
啥叫“大内科”呢?
把内科细分为泌尿、消化、呼吸……以及男科、妇科、儿科等科的,那是西医,是由其理论体系决定的,所以西医一定要有各科的分科专家。而中医的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念,即认为人的阴阳五行、脏腑经脉气血都是有内在联系、相互关联,不能割裂对待的,故辨证的方法不能着眼一处而忽略其他,分科就坏了中医的规矩。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是说扁鹊到河北邯郸、河南洛阳、陕西咸阳,就分别给妇人、老人和儿童医治疾病,您说,扁鹊是哪科的“专家”?要是那个时候有分科“专家”的话,您会因为扁鹊不是“专家”啥病都钻研而质疑他的学问拒绝这位大医吗?
误区之四:迷信“秘方”、“偏方”
为什么古今会有那么多的人对“秘方”、“偏方”情有独钟呢?因为一是明理的医生太少,加上看不起病的穷人太多,花不了几个钱的“偏方”“秘方”就这么着走进了传说。
可您想想,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凭脉辨证”,撰《伤寒》、《金匮》,传世方剂252首,人家世代被尊为医圣。医圣慈悲,不掖着藏着,没有把救人的本事带到天国,而是将“方”与“术”昭示子孙;孙思邈——总结唐以前医学成就,撰《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人家世代被尊为药王。药王慈悲,不掖着藏着,没把搜集到的7300余首方剂变成“秘方”“偏方”埋于地下,而是刻于巨石上,给后世医家留下救人的利器。
中医欲做大医,就是在明理的基础上“精究方术”;“方”者,有规矩的药物配伍方剂也;“术”者,按规矩辨证的方法也,二者须臾不可分割。
不是说“秘方”“偏方”就一定无效,有效,那也绝非必效,只是碰巧在张三李四身上有了效验。
误区之五:迷信“食疗”和“药膳”
许多人认为“是药三分毒”,与其汤散丸药疗病,不如平常吃饭顺带食疗。
所谓往肚子里咽的药,是有三分以上寒热偏性的,有纠正人体寒热邪性的能力。此等寒热偏性,古人称之为“毒”性,故《黄帝内经》把药称之为 “毒药”,所以我们说“是药三分毒”。而往嘴里放的仅有三分以下偏性(毒性)的不能称之为药,那是纠正寒热邪性能力很微弱,主要用于解馋解饿的,叫食品。
虽说食品也有四气五味,但就因为低于三分偏性,所以可以当饭当零食吃。常人小灾小病的,即病邪偏性不大的,能用三分以下偏性的食品纠偏,这可以叫“食疗”。
可赶上病势急迫、邪性很大的,就不能迷信“食疗”而必须吃明理医生开出的药纠偏了。所以孙思邈说“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没说“食疗可代替药尔”。
《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就是告诉我们饮食要搭配着吃,把握少碰油炸粘腻肥厚、拒绝冰冻寒凉食品饮料的原则,“气味合而服之”,就能“补益精气”。“骨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如果您相信了什么食物的神奇功效,偏执一端,就会落得“使过之”而“伤其正”的结果。
生活中还常见不少人把药汤当“茶”饮,自己没事儿把菊花、枸杞、麦冬、洋参、金银花等泡水饮用。注意,能当茶饮的一定没药的能耐,是药一定不能当茶饮。还有那些被忽悠成几乎可以令医院关门医生下岗故意模糊食药概念的“保健品”,也是圈钱的利器,通常是传销品的主角儿,见谁坑谁。
误区之六,迷信“绝招儿”
自打说宇宙语、顶信息锅、喝信息茶,转法轮儿、练香功……等乱七八糟的闹剧上演以来,新“绝招儿”的推出和相信“绝招儿”的就没断过。什么拍巴掌、捏脚丫子、吞活泥鳅、戴砭石饰物……糟七八乱的“绝招儿”神话一个接一个。
不管那些个“绝招儿”是蒙上神鬼的色彩,还是披上“中医”甚至“科学”的外套,都是迎合信众投机取巧心理的沽名钓钱之胡勒。要想得到健康长寿,第一要义就是摒除贪欲邪淫的健康生活方式。舍此要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都救不了您,别说掐哪个穴位拍哪个经络,高呼“浑身通畅”“超长能量就在身旁”,或直立改爬行或宣称“轻松”解决健康疑难问题等招数,更救不了您!
想不生病或少生病,就按《黄帝内经》的要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真有病了,就找明白医生诊治,才是正道。(摘编自甘肃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联合制作推出的《健康甘肃》节目。)
误区之一:迷信“老中医”
如有人说“我就相信中医”,亦有人说“我就相信老中医”。很多人为了治病,费尽周折去找“老中医”,因此常常让骗子、医托忽悠骗财,甚至搭上性命。即便找到“老中医”,满怀期待地抓了药走人,过些日子骂骂咧咧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放眼天下,成就大业者并非都是老人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中医巨匠也不是到了白发苍苍时才救人于水火的。有人会争辩说,老中医经验多。但是,中医良莠之分的关键在于是否明理,而非“经验”。再说,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靠蒙事儿一辈子能蒙出经验吗?
人类社会三百六十行以医道最难,作为大夫,辨证不准、辜负患者的时候难免,倘真能总结不效原因,还算是有做学问的科学态度的人,虽有失手,终究还是能够成就一番医道。否则,“老中医”就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杀手。
误区之二:迷信“中医世家”
除了“老中医”的噱头之外,“祖传”、“世家”也是不可少的。
为啥?因为鲜有人意识到迷信中医“祖传”和“世家”是个认知误区。古往今来诸多集大成的医家,不是靠爸爸、爷爷、祖爷爷代代“家传”,靠的是对《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的精研,明理后而成就大医的。
医圣张仲景痛批“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 的所谓“祖传中医”,药王孙思邈撰文《大医习业》力主欲成就大医唯学习经典,而非继承爸爸、爷爷的“秘方”。因为《黄帝内经》等经典不会错,而家长们的说法靠谱与否就不好说了。就有养生堂之类的节目迎合太多的迷信“中医世家”这个祖传故事的人们的心理来蒙事儿,而依据中医经典讲中医,太难,一张嘴就露馅儿。
误区之三:迷信“专家”
许多人生病看中医,忙不迭地就要找“专家”。殊不知,单就内科而言,中医没专家,压根儿就不该有专家。
如果中医一定要被划分的话,可以分为金创、骨伤、针推,以及大内科。
啥叫“大内科”呢?
把内科细分为泌尿、消化、呼吸……以及男科、妇科、儿科等科的,那是西医,是由其理论体系决定的,所以西医一定要有各科的分科专家。而中医的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念,即认为人的阴阳五行、脏腑经脉气血都是有内在联系、相互关联,不能割裂对待的,故辨证的方法不能着眼一处而忽略其他,分科就坏了中医的规矩。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是说扁鹊到河北邯郸、河南洛阳、陕西咸阳,就分别给妇人、老人和儿童医治疾病,您说,扁鹊是哪科的“专家”?要是那个时候有分科“专家”的话,您会因为扁鹊不是“专家”啥病都钻研而质疑他的学问拒绝这位大医吗?
误区之四:迷信“秘方”、“偏方”
为什么古今会有那么多的人对“秘方”、“偏方”情有独钟呢?因为一是明理的医生太少,加上看不起病的穷人太多,花不了几个钱的“偏方”“秘方”就这么着走进了传说。
可您想想,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凭脉辨证”,撰《伤寒》、《金匮》,传世方剂252首,人家世代被尊为医圣。医圣慈悲,不掖着藏着,没有把救人的本事带到天国,而是将“方”与“术”昭示子孙;孙思邈——总结唐以前医学成就,撰《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人家世代被尊为药王。药王慈悲,不掖着藏着,没把搜集到的7300余首方剂变成“秘方”“偏方”埋于地下,而是刻于巨石上,给后世医家留下救人的利器。
中医欲做大医,就是在明理的基础上“精究方术”;“方”者,有规矩的药物配伍方剂也;“术”者,按规矩辨证的方法也,二者须臾不可分割。
不是说“秘方”“偏方”就一定无效,有效,那也绝非必效,只是碰巧在张三李四身上有了效验。
误区之五:迷信“食疗”和“药膳”
许多人认为“是药三分毒”,与其汤散丸药疗病,不如平常吃饭顺带食疗。
所谓往肚子里咽的药,是有三分以上寒热偏性的,有纠正人体寒热邪性的能力。此等寒热偏性,古人称之为“毒”性,故《黄帝内经》把药称之为 “毒药”,所以我们说“是药三分毒”。而往嘴里放的仅有三分以下偏性(毒性)的不能称之为药,那是纠正寒热邪性能力很微弱,主要用于解馋解饿的,叫食品。
虽说食品也有四气五味,但就因为低于三分偏性,所以可以当饭当零食吃。常人小灾小病的,即病邪偏性不大的,能用三分以下偏性的食品纠偏,这可以叫“食疗”。
可赶上病势急迫、邪性很大的,就不能迷信“食疗”而必须吃明理医生开出的药纠偏了。所以孙思邈说“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没说“食疗可代替药尔”。
《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就是告诉我们饮食要搭配着吃,把握少碰油炸粘腻肥厚、拒绝冰冻寒凉食品饮料的原则,“气味合而服之”,就能“补益精气”。“骨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如果您相信了什么食物的神奇功效,偏执一端,就会落得“使过之”而“伤其正”的结果。
生活中还常见不少人把药汤当“茶”饮,自己没事儿把菊花、枸杞、麦冬、洋参、金银花等泡水饮用。注意,能当茶饮的一定没药的能耐,是药一定不能当茶饮。还有那些被忽悠成几乎可以令医院关门医生下岗故意模糊食药概念的“保健品”,也是圈钱的利器,通常是传销品的主角儿,见谁坑谁。
误区之六,迷信“绝招儿”
自打说宇宙语、顶信息锅、喝信息茶,转法轮儿、练香功……等乱七八糟的闹剧上演以来,新“绝招儿”的推出和相信“绝招儿”的就没断过。什么拍巴掌、捏脚丫子、吞活泥鳅、戴砭石饰物……糟七八乱的“绝招儿”神话一个接一个。
不管那些个“绝招儿”是蒙上神鬼的色彩,还是披上“中医”甚至“科学”的外套,都是迎合信众投机取巧心理的沽名钓钱之胡勒。要想得到健康长寿,第一要义就是摒除贪欲邪淫的健康生活方式。舍此要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都救不了您,别说掐哪个穴位拍哪个经络,高呼“浑身通畅”“超长能量就在身旁”,或直立改爬行或宣称“轻松”解决健康疑难问题等招数,更救不了您!
想不生病或少生病,就按《黄帝内经》的要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真有病了,就找明白医生诊治,才是正道。(摘编自甘肃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联合制作推出的《健康甘肃》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