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时代》是初中一年级的起始课,根据新课程标准修订版的精神,应从“审美为核心”和“德育为先”两个原则展开多种形式的教学。
【关键词】音乐教学;中学时代;起始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初中音乐第一课的《中学时代》一歌的教学,要想上好得费一番心事。笔者的经验如下:
《中学时代》是初一教材第一单元中的歌曲,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无疑,音乐本体的学习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中学时代》这首歌,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歌词是《词刊》主编王晓岭作的词,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戴于吾作的曲,大调式,两段体含起承转合式结构。尽管歌曲立意很好,旋律也很流畅。但歌词内容跟当下孩子还是有些距离。面对孩子们普遍不喜欢课本歌曲而喜欢流行歌曲的现象,有效地展开教学得先采取配乐朗诵的方式导入。教师在播放《中学时代》一歌的背景下,声情并茂地朗诵起跟此密切相关的诗词,甚至就是歌词本身去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朗诵,语言毕竟学生容易接近,也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如能进一步采取古人吟诵的方式将更好。一旦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再进行正式演唱教学就容易得多了。此正所谓“言之不足,歌之咏之”。
在采取正式演唱之前,也还可以进行如下热身。教师范唱学生听,教师不妨借此来个自我展示,以便学生能了解自己。如能通过有感染力的表演吸引学生,将有利于其后的教学;可让学生继续跟着示范磁带聆听,聆听完后再进行分解式聆听,即教师弹唱旋律让学生聆听,然后全班齐唱。这样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让学生再次感受;在此基础上采取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的方式演唱直至唱会;在学生初步能完整演唱该歌的基础上,再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唱推进歌曲演唱的深入。如可采取演唱与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奥尔夫的教学方式。也可采取“一问一答”的表演唱方式进行,正好这首歌词就是“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的。还可采取唱后即评方式,现在电视节目中常有的“导师”评论演唱,学生们都非常熟悉、喜欢。将此引入课堂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则也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方式进行对抗性评论。写听后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任务。但让学生课后去写听后感不现实,课堂这样展开还是可以实现的。当然,最终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告诉学生,评价一首歌除了评论歌曲的旋律等形式外,还有歌词也很重要,两者不能分割。
此外,还有几点也不容忽视。该歌的伴奏应采用有动力感的节奏型进行。这样便于塑造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本课除了教唱外,识读乐谱也是学习任务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有调查显示,对先唱歌后识谱感兴趣的学生占93%,对先识谱后唱歌感兴趣的学生占18%。因此,我们要力避先识谱再去唱歌的传统做法;该歌也可结合竖笛教学进行。在唱完歌曲后,选择比较容易的,学生喜欢的乐句,教学生用竖笛来吹奏,这样既能巩固演唱学习,又能增加器乐学习的乐趣;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可在第二段中增加合唱声部进行演唱。群众合唱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应该发扬这样的传统;以上几点都是在音乐范围内围绕音乐这个核心展开的,除此外,也可联系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甚至配合班主任、各科教师、学校领导、家长搞好相关新生入学的各种教育。对此,新课程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要求。总之,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第一课除了音乐本体教学外,还负载德育功能。以往我们太过强调审美了,因为过去教学太强调音乐教育的道德功能,所以,矫枉有点过正[1]。新课程修订版明确强调“德育为先”,似乎又有向传统复归的迹象。就德育而言,小学音乐第一课《你的名字叫什么》,新课程研制组副组长吴斌甚至认为,“解决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是主要的教学任务[2]。初中的第一课《中学时代》也应如此,其歌词也确实提供了贯穿德育的平台,新课程“社會交往价值”的体现也应该得到重视。有鉴于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学而来,大家相互之间都很陌生。本课可以用《永远是朋友》这样一首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引出“中学时代”我们将如何相处的讨论。关于本课的德育主题内容,也常见老师这样表达,教师直接向学生述说“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幸福的时代,是浪漫的花季,为了美好的憧憬,也要努力打好基础”等等这样的大道理。这样的述说是站在成人角度的说教。事实上,每个中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尤其是好一点中学,都已经初次尝试到了“竞争的残酷”,有的甚至已经“伤痕累累”。这个“花季”如果不“浪漫”,教师的说教还管用吗?中学生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很难从理性角度去理解这样的大道理,尤其那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类的道理,连教师自己都说不清就不要说孩子能否听懂了,所以,这样的讲解往往适得其反。如果选择切合中学生心里的方式,从名人故事导入,反而会事倍功半。如我们可以通过著名画家达·芬奇中学时代学画是从画“蛋”开始,他能为了自己的理想按照老师要求画了一千个蛋的故事,来启发中学生要立大志但必须从基础做起这样的道理。这样的教学一定会有效果。因为名人的成功经历比单单说教要有效果得多。当然,除了教师说教外,即使故事讲述有效,也还有更有效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听歌曲后谈感受的方式来引导他们自己去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刚进入到一个新环境,学生的心态总是带有些好奇、激动,如果引导学生讨论得好,比教师怎么讲都有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跃华.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读后[J].人民音乐,2014.
[2]吴斌.“2014奥尔夫音乐艺术教育实践与应用高峰论坛”上的讲话[J].中国音乐教育,2014.
【关键词】音乐教学;中学时代;起始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初中音乐第一课的《中学时代》一歌的教学,要想上好得费一番心事。笔者的经验如下:
《中学时代》是初一教材第一单元中的歌曲,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无疑,音乐本体的学习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中学时代》这首歌,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歌词是《词刊》主编王晓岭作的词,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戴于吾作的曲,大调式,两段体含起承转合式结构。尽管歌曲立意很好,旋律也很流畅。但歌词内容跟当下孩子还是有些距离。面对孩子们普遍不喜欢课本歌曲而喜欢流行歌曲的现象,有效地展开教学得先采取配乐朗诵的方式导入。教师在播放《中学时代》一歌的背景下,声情并茂地朗诵起跟此密切相关的诗词,甚至就是歌词本身去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朗诵,语言毕竟学生容易接近,也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如能进一步采取古人吟诵的方式将更好。一旦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再进行正式演唱教学就容易得多了。此正所谓“言之不足,歌之咏之”。
在采取正式演唱之前,也还可以进行如下热身。教师范唱学生听,教师不妨借此来个自我展示,以便学生能了解自己。如能通过有感染力的表演吸引学生,将有利于其后的教学;可让学生继续跟着示范磁带聆听,聆听完后再进行分解式聆听,即教师弹唱旋律让学生聆听,然后全班齐唱。这样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让学生再次感受;在此基础上采取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的方式演唱直至唱会;在学生初步能完整演唱该歌的基础上,再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唱推进歌曲演唱的深入。如可采取演唱与形体动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奥尔夫的教学方式。也可采取“一问一答”的表演唱方式进行,正好这首歌词就是“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的。还可采取唱后即评方式,现在电视节目中常有的“导师”评论演唱,学生们都非常熟悉、喜欢。将此引入课堂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则也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方式进行对抗性评论。写听后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任务。但让学生课后去写听后感不现实,课堂这样展开还是可以实现的。当然,最终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告诉学生,评价一首歌除了评论歌曲的旋律等形式外,还有歌词也很重要,两者不能分割。
此外,还有几点也不容忽视。该歌的伴奏应采用有动力感的节奏型进行。这样便于塑造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本课除了教唱外,识读乐谱也是学习任务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有调查显示,对先唱歌后识谱感兴趣的学生占93%,对先识谱后唱歌感兴趣的学生占18%。因此,我们要力避先识谱再去唱歌的传统做法;该歌也可结合竖笛教学进行。在唱完歌曲后,选择比较容易的,学生喜欢的乐句,教学生用竖笛来吹奏,这样既能巩固演唱学习,又能增加器乐学习的乐趣;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可在第二段中增加合唱声部进行演唱。群众合唱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应该发扬这样的传统;以上几点都是在音乐范围内围绕音乐这个核心展开的,除此外,也可联系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甚至配合班主任、各科教师、学校领导、家长搞好相关新生入学的各种教育。对此,新课程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要求。总之,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第一课除了音乐本体教学外,还负载德育功能。以往我们太过强调审美了,因为过去教学太强调音乐教育的道德功能,所以,矫枉有点过正[1]。新课程修订版明确强调“德育为先”,似乎又有向传统复归的迹象。就德育而言,小学音乐第一课《你的名字叫什么》,新课程研制组副组长吴斌甚至认为,“解决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是主要的教学任务[2]。初中的第一课《中学时代》也应如此,其歌词也确实提供了贯穿德育的平台,新课程“社會交往价值”的体现也应该得到重视。有鉴于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学而来,大家相互之间都很陌生。本课可以用《永远是朋友》这样一首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引出“中学时代”我们将如何相处的讨论。关于本课的德育主题内容,也常见老师这样表达,教师直接向学生述说“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幸福的时代,是浪漫的花季,为了美好的憧憬,也要努力打好基础”等等这样的大道理。这样的述说是站在成人角度的说教。事实上,每个中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尤其是好一点中学,都已经初次尝试到了“竞争的残酷”,有的甚至已经“伤痕累累”。这个“花季”如果不“浪漫”,教师的说教还管用吗?中学生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很难从理性角度去理解这样的大道理,尤其那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类的道理,连教师自己都说不清就不要说孩子能否听懂了,所以,这样的讲解往往适得其反。如果选择切合中学生心里的方式,从名人故事导入,反而会事倍功半。如我们可以通过著名画家达·芬奇中学时代学画是从画“蛋”开始,他能为了自己的理想按照老师要求画了一千个蛋的故事,来启发中学生要立大志但必须从基础做起这样的道理。这样的教学一定会有效果。因为名人的成功经历比单单说教要有效果得多。当然,除了教师说教外,即使故事讲述有效,也还有更有效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听歌曲后谈感受的方式来引导他们自己去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刚进入到一个新环境,学生的心态总是带有些好奇、激动,如果引导学生讨论得好,比教师怎么讲都有效果。
参考文献
[1]吴跃华.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读后[J].人民音乐,2014.
[2]吴斌.“2014奥尔夫音乐艺术教育实践与应用高峰论坛”上的讲话[J].中国音乐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