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 动态生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zr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是解决如何上好一堂课这一广大教师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的重要前提。《班级中的“岗位” 》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九课的教学内容。此课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孩子较强的岗位责任心。现将磨课过程中的点滴想法整理出来,以期与教育同行一同关注品德课堂、聚焦品德课堂、研究品德课堂、优化品德课堂,探讨品德课堂中优秀的教学方法。
  一、板块式推进,主题式展开
  试教中我以一位小同学“东东”贯穿全课,从“东东”认识岗位到了解岗位职责再到设岗,整节课看似流畅,却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众多的形式可谓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却始终无法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品德课应该如何步步走近学生,开启他们心灵的那扇门呢?抛开复杂的环节,显露的是清晰的三大板块:了解岗位、明确职责、自主设岗。版块清晰,教学逻辑性就更强了,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螺旋式上升。
  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教学内容不交叉,既有独立性,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前一板块是后一板块的基础,后一板块是前一板块的深入和发展,每个版块都有总结,再把各板块内容以线串珠,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化。
  二、再现生活,选择内容
  选题《班级中的“岗位” 》贴近学生生活。在了解班级中的岗位环节中,我也曾设想过利用“岗位连线题”“看录像举事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岗位职责,但经过多次试教后发现,班级中现有的岗位最贴近学生生活。于是,我选择了“班干部做岗位介绍”和“班干部聊岗位职责”的形式。这让学生们非常投入,话题中有你有我也有他,学生听起来真实贴近,互动评价才能适时、无声地植入心里,为学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桥梁。
  新课改倡导《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品德教学中,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重要的教育素材。注重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才能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空洞说教问题,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里触动心弦,有所感悟,从而丰富自身经验,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组织辩论,层次分明
  试教时,有班干部提出“为同学服务很辛苦,有时候占用了自己的时间不说,还不被同学、父母认可,感到压力大,觉得当班干部不好”。针对这一话题,课上我设计了一场辩论赛。本以为此环节设计很巧妙,能以理寓情,以情导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但没想到学生各抒己见,辩论乱作一团,甚至放声大吵,与我事先设想的教育理论完全相违背。最终,我不得不删去这段“可怕”的辩论。辩论究竟该如何进行呢?修改后的辩论环节,首先阐明观点:正方认为当班干部好,反方认为当班干部不好。其次,出示辩论规则:要紧紧围绕辩论的主题展开辩论;辩友发言时,应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各自要抓住对方的要害展开辩论;不必重复已强调的观点。再次,在学生认真准备、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记录员记录双方的精彩观点。最后,分层次、有总结地展开讨论。
  在品德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应用课堂辩论,具有显著的、积极的、现实的意义。如何在品德课堂中驾驭好辩论呢?首先,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对情绪的调动、纪律的维持以及对辩手的一些提示和诱导都是必要的。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教师切不可被学生牵着走,要起到主导作用。其次,辩论前要给予学生充分准备、讨论的时间,教会学生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说服对方。最后,辩论要有层次性,条理清晰,理越辩越明,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获,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心灵撞击中树立正确的理念。
  四、动态生成,迸发精彩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过程中,生成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答案。由于我是接班上课,且学生人数只有一半,班级中的“岗位”并不全,这就与试教时有很大区别。上课前同学生们的聊天中发现,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班级中的岗位分布也各不相同。我留心每个学生的特点:体育委员声音洪亮,为了激发其自豪感,课上我特意设计了一段他喊口令的环节;发现这个班的黑板报不是宣传委员一个人负责,便让同她出板报的同学一起介绍板报;劳动委员腼腆不善表达,适时抓住他的语病,幽默提醒……要真正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必须尊重学生,必须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不同的课堂实际采取相应的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能迸发出许多诙谐幽默的“奇思妙想”。倘若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这些“闪亮的点子”与教学巧妙结合起来,合理运用,适当点评,归纳小结,给予相应的肯定、赞赏和鼓励,就会加深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当生成的课程资源与预设的结果不一致时,教师应当凭借自己的教育机智,灵活、及时地调整教学环节,让生成的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作用。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早期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应以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为宗旨,发现和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循循善诱,让幼儿多观察,多发现,多质疑,使幼儿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幼儿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选择适当的科学内容,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雨雪雷电,下至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幼儿都抱有强烈的
学生能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完全得益于学生的学习。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正在进行较为深刻的改革,探究性学习方式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含义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与探索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然后运用所习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形成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一种具有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
写作文时,大部分学生往往既存在搜肠刮肚“无材料可写”,又存在材料仿佛一大堆,“不知写什么好”的问题。其实,作文如炊。学生畏惧写作,原因无非有三:一是“无米可炊”——学生的习作脱离实际生活,无话可说,也无字可写;二是“有米不知该如何炊”——有许多话说,却不知怎样下笔。三是“有米不想炊”——对写作不感兴趣,没有写作的冲动。如何解决这“米”和“炊”的问题,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本人作了一些思考与研究。  一
对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来说,“复述”这个词语并不陌生。复述是以言语重复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复述对于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可以进行记忆能力的训练,强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有序、有节、有理地表达的能力。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师都把复述仅仅停留在口头复述的训练上,训练的形式与幼儿园语言课复述故事相差无几,只是提高了要求。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县教研室领导的引领下
高效的数学课堂,既要把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落实到位,又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课堂中,不管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先生后师、先练后讲”可以说是一条基本共识。关于“先学后教”,教师们似乎对“后教”关注得更多一些。其实,学生“先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能否做到高效。只有做足“先学”的文章,才会有“后教”的高效,进而实现高效的课堂。  一、激发兴趣,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欣赏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美育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特别是美术欣赏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上是重要的一环。笔者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就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略作探讨。  一、专题欣赏  专题式欣赏教学是小学美术
“教”与“学”本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体、两个方面,如何使这两者更和谐、更有效,实现教学相长、和谐共生的目的呢?下面以“找规律——搭配”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一、先学后教:学生先学,教师再教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且对生活中的简单搭配现象已有所感知,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的“前置性学习单”。  1.预习课本第50~51页,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  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因此习作教学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培养、爱护学生敢说敢想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上,敢写、愿写、乐写、爱写的习作品质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选择了“即兴指导习作”这一途径,即我的习作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我的指导灵感(我把习作素材、情境、学生饱满的情绪状态、浓厚的习作兴趣等,统称为灵感因素)来了,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将其捕捉,哪怕是在我的公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历来是一个重点与难点。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不高、社会阅历不广、生活经验不多等方面的制约,于他们而言,作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学生之所以觉得作文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东西可写,二是不知怎样写。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问中导,导中想,想中写”的作文教学法,通过扶持和引导,学生一般能在40分钟内完成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收效明显
上学期我观摩了一节武术课,深有感触。“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民族瑰宝。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养生和健身的民族体育形式之一。作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武术能够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思维想象能力,让学生逐渐地体验动和静、修和练、身体的局部和整体、人体和环境、形和意、形和神相结合等辩证的哲理及精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根据这些教学意义,以及六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