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通过具体的实践转化为专业技能,成为他们将来成功就业的砝码。以下简要介绍了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基本认识,阐述了实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动因及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了实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基本认识:动因:发展对策
一、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基本认识
职业教育坚持“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决定的。马克思曾说过:“从工厂制度萌发出来的教育同生产劳动详解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在中世纪便产生了传统的学徒制度,这一制度便是目前的职业教育的雏形。传统的学徒制度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使徒弟通过学习掌握师傅所掌握的职业技能。这种“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根据徒弟的个性差异实现因材施教,同时也能在具体的学习与实践中,建立良好的价值情感。
二、推动职业教育采用“工学结合”模式的动因
职业教育采用“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教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需求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书本的学习,但是专业技能则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从理论上来讲,只要职业学校具备相当的实训设施和师资,学生便可在学校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但是,在学校的实践中,学生会觉得只是实习,而没有真正工作的意识,这就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国外很多职业教育都采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也就是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出发,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中,掌握必备的职业能力。教学的需求促使学校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教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具备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就业导向
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顺利就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便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毕业之后也更容易就业。另一方面,“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检验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和办学能力,便于学校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实施“工学结合”的专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一般比较旺盛。学生就可据此来选择专业,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就业导向促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同时也能更好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学费补充
实行“工学结合”,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便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顶岗实训的过程中,直接参与了企业产品的生产,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企业按照规定会支付给学生一定的报酬,学生从中便获得了顶岗实训补贴。学生可以将这些补贴用来贴补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这一因素也促使职业院校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一些学生通过顶岗实训甚至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这对贫困家庭的子女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会促使学生选报职业院校。职业院校的生源也会越来越好。因此,“工学集合”的教育模式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用的问题,也帮助职业院校解决了生源问题。
4.资源扩张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许多学校出现校舍不足、设施欠缺、师资不足、校园用地过少等问题,这些都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阻碍因素。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也都普遍在教育机构外寻找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源。目前,许多职业院校都采用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一年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这样就等于在中等教育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学习机会。此外。学生的实训设备更新较快且价格较高,无形中增加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成本。职业院校采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就成功地解决了实训设备的问题。以上两个资源方面的问题也促使职业院校选择“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来解决职业院校的投入问题。
三、制约“工学结合”的因素
“工学结合”不是一个单纯的观念问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1.社会企业水平的制约
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并朝着集团化的方向发展。这些企业已经具有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而我国工业起步较晚,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大部分仍处在资本积累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资本不足,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参与职业教育。即使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但是其数量较少,参与的程度有限。
2.机械化程度与劳动力的数量问题
发达国家的机械程度普遍较高,并且人口少,劳动力缺口较大,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便可实现双赢。而我国的机械化程度整体较低,最重要的是,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众多,劳动力过剩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且,只用人不养人也是我国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随着我国企业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劳动力过剩的情况还会加剧,这些都成为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
3.国家财政投资能力的制约
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要么是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有着极大的渴望,要么是具有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的半工半读热潮,一方面是企业有需求,另一方面是国家出台了相关的制度来进行保证。而现阶段,我国在政策和投资力度上都有所下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少了财力的支持,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会有所下降。
四、实现职业教育“工学结台”的对策
我们只有认清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制约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来推动这一教学模式的实现。下面我就从“双师素质”型教师、项目化教学和工学结合的发展途径三个方面,来介绍实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对策。
1.“双师型”教师
对于“双师型”优秀教师的培养,学校在选聘教师的时候,首先。应选择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经过专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其次,学校应充分借助合作企业的力量。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学校可以将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培训和挂职锻炼,让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对其进行实践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最后,学校对新进的教师,可以采用“一对一”帮扶制度,让老教师与新教师结成“一对一”的关系,互相学习,互相指导,共同提高其教学水平。
2.实行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以任务的完成来驱动,逐 渐将理论与时间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必须具备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在项目化教学中,如何选择项目。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项目的选择,应源于企业,高于企业,选择的项目不仅要包含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项目从计划、实施到完成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完成项目之后,看到项目的成果,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工学合作的发展途径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模式,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寻发展,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职业院校要想保证其持续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工学结合的内部机制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任务。
(1)政府应积极支持职业院校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为其做好制度、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服务。政府应出台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来保证校方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减少校企间的摩擦纠纷,为其合作办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多寡作为评价、考核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而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2)职业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专业的优化设置工作,同时加强自身教学能力建设。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学生顺利就业为根本导向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与市场需求关系密切。因此。学校要深入企业、深入市场,了解企业和市场的用工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此外,学校还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在实践中,找到校企合作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双赢。
(3)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校企合作的企业。“工学结合”是目前职业院校所认可的教育模式,但是企业对这一概念的认识。还比较薄弱。具体来讲,大型的国有企业一般都是同著名的院校或科研机构寻求技术服务,而小企业因为自身规模和发展理念的局限,往往认识不到技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学校采取主动战略,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建立校企互补的机制。让企业认识到技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技术对于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性。这样,企业才会愿意同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进而实现“工学结合”。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基本认识:动因:发展对策
一、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基本认识
职业教育坚持“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决定的。马克思曾说过:“从工厂制度萌发出来的教育同生产劳动详解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在中世纪便产生了传统的学徒制度,这一制度便是目前的职业教育的雏形。传统的学徒制度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使徒弟通过学习掌握师傅所掌握的职业技能。这种“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根据徒弟的个性差异实现因材施教,同时也能在具体的学习与实践中,建立良好的价值情感。
二、推动职业教育采用“工学结合”模式的动因
职业教育采用“工学结合”模式进行教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需求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书本的学习,但是专业技能则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从理论上来讲,只要职业学校具备相当的实训设施和师资,学生便可在学校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但是,在学校的实践中,学生会觉得只是实习,而没有真正工作的意识,这就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国外很多职业教育都采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也就是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出发,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中,掌握必备的职业能力。教学的需求促使学校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职业教育存在的教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具备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就业导向
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顺利就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便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毕业之后也更容易就业。另一方面,“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检验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和办学能力,便于学校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实施“工学结合”的专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一般比较旺盛。学生就可据此来选择专业,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就业导向促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同时也能更好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学费补充
实行“工学结合”,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便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顶岗实训的过程中,直接参与了企业产品的生产,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企业按照规定会支付给学生一定的报酬,学生从中便获得了顶岗实训补贴。学生可以将这些补贴用来贴补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这一因素也促使职业院校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一些学生通过顶岗实训甚至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这对贫困家庭的子女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会促使学生选报职业院校。职业院校的生源也会越来越好。因此,“工学集合”的教育模式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用的问题,也帮助职业院校解决了生源问题。
4.资源扩张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许多学校出现校舍不足、设施欠缺、师资不足、校园用地过少等问题,这些都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阻碍因素。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也都普遍在教育机构外寻找职业教育的办学资源。目前,许多职业院校都采用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一年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这样就等于在中等教育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分之一的学习机会。此外。学生的实训设备更新较快且价格较高,无形中增加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成本。职业院校采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就成功地解决了实训设备的问题。以上两个资源方面的问题也促使职业院校选择“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来解决职业院校的投入问题。
三、制约“工学结合”的因素
“工学结合”不是一个单纯的观念问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1.社会企业水平的制约
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并朝着集团化的方向发展。这些企业已经具有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而我国工业起步较晚,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大部分仍处在资本积累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资本不足,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参与职业教育。即使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但是其数量较少,参与的程度有限。
2.机械化程度与劳动力的数量问题
发达国家的机械程度普遍较高,并且人口少,劳动力缺口较大,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便可实现双赢。而我国的机械化程度整体较低,最重要的是,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众多,劳动力过剩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且,只用人不养人也是我国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随着我国企业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劳动力过剩的情况还会加剧,这些都成为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
3.国家财政投资能力的制约
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要么是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有着极大的渴望,要么是具有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的半工半读热潮,一方面是企业有需求,另一方面是国家出台了相关的制度来进行保证。而现阶段,我国在政策和投资力度上都有所下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少了财力的支持,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也会有所下降。
四、实现职业教育“工学结台”的对策
我们只有认清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制约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来推动这一教学模式的实现。下面我就从“双师素质”型教师、项目化教学和工学结合的发展途径三个方面,来介绍实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对策。
1.“双师型”教师
对于“双师型”优秀教师的培养,学校在选聘教师的时候,首先。应选择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经过专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其次,学校应充分借助合作企业的力量。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学校可以将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培训和挂职锻炼,让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对其进行实践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最后,学校对新进的教师,可以采用“一对一”帮扶制度,让老教师与新教师结成“一对一”的关系,互相学习,互相指导,共同提高其教学水平。
2.实行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是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以任务的完成来驱动,逐 渐将理论与时间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必须具备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在项目化教学中,如何选择项目。选择什么样的项目,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项目的选择,应源于企业,高于企业,选择的项目不仅要包含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保证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项目从计划、实施到完成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完成项目之后,看到项目的成果,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工学合作的发展途径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模式,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寻发展,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职业院校要想保证其持续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工学结合的内部机制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任务。
(1)政府应积极支持职业院校走“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为其做好制度、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服务。政府应出台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来保证校方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减少校企间的摩擦纠纷,为其合作办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多寡作为评价、考核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而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2)职业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专业的优化设置工作,同时加强自身教学能力建设。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学生顺利就业为根本导向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与市场需求关系密切。因此。学校要深入企业、深入市场,了解企业和市场的用工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此外,学校还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在实践中,找到校企合作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双赢。
(3)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校企合作的企业。“工学结合”是目前职业院校所认可的教育模式,但是企业对这一概念的认识。还比较薄弱。具体来讲,大型的国有企业一般都是同著名的院校或科研机构寻求技术服务,而小企业因为自身规模和发展理念的局限,往往认识不到技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学校采取主动战略,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建立校企互补的机制。让企业认识到技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技术对于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性。这样,企业才会愿意同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进而实现“工学结合”。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