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草原畜牧业是达茂旗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草地植被是达茂旗的主要植被。草地和沙地往往只有单向的转换,许多草地退化成为了沙地。这种趋势目前仍有加剧的危险。
关键词:畜牧业;生态环境;调查
草原畜牧业是达茂旗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发展仍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畜牧业的发展和壮大。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讲,占土地面积70%以上的草地和沙地构成的,草地植被是达茂旗的主要植被。草地和沙地往往只有单向的转换,许多草地退化成为了沙地。这种趋势目前仍有加剧的危险。由于草地所占的面积大、范围广,由牲畜过牧和践踏引起的植被减少、表土裸露、土壤沙化等问题是引起大面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草地开垦、采樵伐木、毁林开荒等固然是破坏植被,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部分原因,但与畜牧业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相比,其规模和范围均是很小的。只有靠畜牧业的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改革,才能有效解决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矛盾问题,促进大面积的生态环境改善。但如果消极地以限制牲畜数目来缓解目前的草畜矛盾,则广大牧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将无疑会受到很大影响。协调和解决草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当前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一、近年来达茂旗畜牧业发展状况
达茂旗辖7个镇3个苏木2个乡,可利用草场面积2400万亩,草原承包到户面积2353.91亩。全辖区截止2013年末畜牧业合作社总数为234个,牧区牲畜总量58.5万头。随着全旗禁牧政策出台后,退牧还草项目实施以及草原生态环境制约,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数大幅减少,直到2010年,全旗畜禽养殖业产值首次超过种植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2013年末,全旗实现畜牧业产值5.2亿元,在农、林、牧、渔业中的占比达到 58 %,拉动农业、推动工业的促进带动功能不断增强。2014年年初,达茂旗又以建设畜牧业大旗为目标,力争通过3年攻坚全旗草原畜牧业产值达到 10亿元。
二、达茂旗畜牧业与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条件的改善转变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提高了生产成本,并没有完全改变其靠天养畜状态。众所周知,传统草原畜牧业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力的成分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自然条件好了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挫折也就比较大。草畜双承包后,一方面通过草原建设、加大棚圈基础设施投入、改进防疫技术等使其发展趋于稳定,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另一方面,这些建设也增加的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成本,不仅失去了传统草原畜牧业成本优势,甚至引起一些生态和社会问题,提高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而大部分中、小牧户由于建设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及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技能,靠天养畜仍较普遍。
(二)通过定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牧民生活,但居民点周围退化严重,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难度仍然较大。在历史上,传统草原畜牧业实施长时间、远距离的轮牧,很难有固定住所。经常性的游动生活决定牧民生活用具十分简易,生活质量难以提高。为了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这一弊端,提高生活质量,上世纪80年代前后,牧民开始定居,实施草畜双承包,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生产积极性,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然而,定居点周围退化严重,特别是草场承包到户后,牲畜被固定在有限的草场上,过度啃食、踩踏加剧了草地的退化、沙化,经过多年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90年代末,草原退化、各种自然灾害加重,加上牧区市场发育不足以及牧民家庭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等严重影响着牧民收入的增长,牧民普遍面临着增收难的问题,甚至有些年份出现负增长。
(三)人、草、畜矛盾突现。草原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农区及城郊畜牧业,单位面积内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对要求不高, 是一个以天然草地生产力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主导型的产业。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 牧业人口的成倍增加, 牲畜头数的快速发展, 多数草原牧区长期超载, 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草原牧区以往的人均草地资源相对优势逐渐下降和消失,人、畜和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四)草原沙化、退化严重。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十分严重。虽然,近几年自治区和达茂旗政府不断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的投入,干旱草原恢复时间较长、建设与破坏并存、恢复和保护措施不当、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建设成效大打折扣。因此,草原退化、沙化仍在延续,仍然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瓶颈。
(五)草原畜牧业结构单一。如果传统草原畜牧业强调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那么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多地强调对市场的适应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规则驾驭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市场本身特有的滞后性、盲目性却把草原畜牧业带入发展的恶性循环。在生产中忽略了草场的承载能力、五畜的自然地理适应性,肆无忌惮地扩大生产规模、遍地饲养市场看好的山羊、绵羊、牛等单一畜种,盲目进行所谓的品种改良等。
(六)抗风险能力减弱。与早期传统生产不同,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提倡单打独斗,特别是草畜双承包之后。草场和牲畜分给单个牧户,因而牧户只能在自己的草场上放养自己的牲畜,从驱虫灌药到牲畜出栏,任何生产活动都得靠自己。在早期,这种改革确实受到成效,但到了后期,其弊端不断显露,避灾、规模生产、市场竞争等方面均暴露出单打独斗的淡薄性,而草原上拉起的網围栏更是以实物形式分离了牧民间的联系和合作,甚至堵截了牧民间生产和生活信息的传递,为牧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继续加大草原的投资力度,建设、利用和恢复并行。经历数十年的强度利用及近几年世界性气候变化导致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生态不堪一击,再也不能承受任何冲击。因此,不管出于何种理由,保护草原生态刻不容缓,国家和自治区必须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的投资力度,完善草原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各种制度安排。同时,把握好建设、利用和恢复的程度,以达到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并重的目的。
(二)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和有利因素,增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从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角度看,有低成本、适应当地的品种、绿色无污染品牌、劳动生产率相对高、互助合作、资源持续利用等优势;而从现代化畜牧业的角度看,有技术进步、市场意识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等有利因素。因此,对上述因素进行很好的结合,从而增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牧区人口过快增长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所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因此必须实施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策略。要转移草原畜牧业经营区域内非牧民、剩余劳动力和对草原畜牧业不熟悉者;要适度控制草原畜牧业经营区域内牧业人口的过快增长,杜绝其他区域人口的以任何理由占用草场。
(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牧户间的联合、牧户互相合作、企业与牧户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草场、牲畜的适度规模经营,改变目前牧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提高草原畜牧业的抗灾能力和经营效率,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五)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实现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在草原牧区,通过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把大部分草场留给善管理、会经营的牧民,使他们经营以放牧为主的草原畜牧业,保证所产畜牧产品的绿色、品牌优势;在农牧交所带、城郊和园区,利用农区或农牧交所带的资源优势,运用现代育肥技术,对草原牧区半成品畜进行育肥,进而提高其增加值。
(六)加强畜牧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服务力度。要进一步稳定基层畜牧业科技队伍、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领域。通过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饲养方式,不断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畜牧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畜牧业;生态环境;调查
草原畜牧业是达茂旗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发展仍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畜牧业的发展和壮大。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讲,占土地面积70%以上的草地和沙地构成的,草地植被是达茂旗的主要植被。草地和沙地往往只有单向的转换,许多草地退化成为了沙地。这种趋势目前仍有加剧的危险。由于草地所占的面积大、范围广,由牲畜过牧和践踏引起的植被减少、表土裸露、土壤沙化等问题是引起大面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草地开垦、采樵伐木、毁林开荒等固然是破坏植被,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部分原因,但与畜牧业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相比,其规模和范围均是很小的。只有靠畜牧业的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改革,才能有效解决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矛盾问题,促进大面积的生态环境改善。但如果消极地以限制牲畜数目来缓解目前的草畜矛盾,则广大牧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将无疑会受到很大影响。协调和解决草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当前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一、近年来达茂旗畜牧业发展状况
达茂旗辖7个镇3个苏木2个乡,可利用草场面积2400万亩,草原承包到户面积2353.91亩。全辖区截止2013年末畜牧业合作社总数为234个,牧区牲畜总量58.5万头。随着全旗禁牧政策出台后,退牧还草项目实施以及草原生态环境制约,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数大幅减少,直到2010年,全旗畜禽养殖业产值首次超过种植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2013年末,全旗实现畜牧业产值5.2亿元,在农、林、牧、渔业中的占比达到 58 %,拉动农业、推动工业的促进带动功能不断增强。2014年年初,达茂旗又以建设畜牧业大旗为目标,力争通过3年攻坚全旗草原畜牧业产值达到 10亿元。
二、达茂旗畜牧业与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条件的改善转变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提高了生产成本,并没有完全改变其靠天养畜状态。众所周知,传统草原畜牧业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力的成分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较大,自然条件好了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挫折也就比较大。草畜双承包后,一方面通过草原建设、加大棚圈基础设施投入、改进防疫技术等使其发展趋于稳定,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但另一方面,这些建设也增加的草原畜牧业的经营成本,不仅失去了传统草原畜牧业成本优势,甚至引起一些生态和社会问题,提高了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而大部分中、小牧户由于建设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及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技能,靠天养畜仍较普遍。
(二)通过定居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牧民生活,但居民点周围退化严重,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难度仍然较大。在历史上,传统草原畜牧业实施长时间、远距离的轮牧,很难有固定住所。经常性的游动生活决定牧民生活用具十分简易,生活质量难以提高。为了改变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这一弊端,提高生活质量,上世纪80年代前后,牧民开始定居,实施草畜双承包,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生产积极性,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然而,定居点周围退化严重,特别是草场承包到户后,牲畜被固定在有限的草场上,过度啃食、踩踏加剧了草地的退化、沙化,经过多年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90年代末,草原退化、各种自然灾害加重,加上牧区市场发育不足以及牧民家庭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等严重影响着牧民收入的增长,牧民普遍面临着增收难的问题,甚至有些年份出现负增长。
(三)人、草、畜矛盾突现。草原畜牧业的生产不同于农区及城郊畜牧业,单位面积内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相对要求不高, 是一个以天然草地生产力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主导型的产业。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 牧业人口的成倍增加, 牲畜头数的快速发展, 多数草原牧区长期超载, 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草原牧区以往的人均草地资源相对优势逐渐下降和消失,人、畜和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四)草原沙化、退化严重。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内蒙古草原沙化、退化十分严重。虽然,近几年自治区和达茂旗政府不断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的投入,干旱草原恢复时间较长、建设与破坏并存、恢复和保护措施不当、全球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建设成效大打折扣。因此,草原退化、沙化仍在延续,仍然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和瓶颈。
(五)草原畜牧业结构单一。如果传统草原畜牧业强调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那么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多地强调对市场的适应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规则驾驭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市场本身特有的滞后性、盲目性却把草原畜牧业带入发展的恶性循环。在生产中忽略了草场的承载能力、五畜的自然地理适应性,肆无忌惮地扩大生产规模、遍地饲养市场看好的山羊、绵羊、牛等单一畜种,盲目进行所谓的品种改良等。
(六)抗风险能力减弱。与早期传统生产不同,草原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更提倡单打独斗,特别是草畜双承包之后。草场和牲畜分给单个牧户,因而牧户只能在自己的草场上放养自己的牲畜,从驱虫灌药到牲畜出栏,任何生产活动都得靠自己。在早期,这种改革确实受到成效,但到了后期,其弊端不断显露,避灾、规模生产、市场竞争等方面均暴露出单打独斗的淡薄性,而草原上拉起的網围栏更是以实物形式分离了牧民间的联系和合作,甚至堵截了牧民间生产和生活信息的传递,为牧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继续加大草原的投资力度,建设、利用和恢复并行。经历数十年的强度利用及近几年世界性气候变化导致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生态不堪一击,再也不能承受任何冲击。因此,不管出于何种理由,保护草原生态刻不容缓,国家和自治区必须继续加大对草原生态的投资力度,完善草原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各种制度安排。同时,把握好建设、利用和恢复的程度,以达到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并重的目的。
(二)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和有利因素,增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从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角度看,有低成本、适应当地的品种、绿色无污染品牌、劳动生产率相对高、互助合作、资源持续利用等优势;而从现代化畜牧业的角度看,有技术进步、市场意识加强、基础建设完善等有利因素。因此,对上述因素进行很好的结合,从而增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牧区人口过快增长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所遇到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因此必须实施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策略。要转移草原畜牧业经营区域内非牧民、剩余劳动力和对草原畜牧业不熟悉者;要适度控制草原畜牧业经营区域内牧业人口的过快增长,杜绝其他区域人口的以任何理由占用草场。
(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牧户间的联合、牧户互相合作、企业与牧户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草场、牲畜的适度规模经营,改变目前牧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提高草原畜牧业的抗灾能力和经营效率,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五)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实现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在草原牧区,通过人口转移和适度控制把大部分草场留给善管理、会经营的牧民,使他们经营以放牧为主的草原畜牧业,保证所产畜牧产品的绿色、品牌优势;在农牧交所带、城郊和园区,利用农区或农牧交所带的资源优势,运用现代育肥技术,对草原牧区半成品畜进行育肥,进而提高其增加值。
(六)加强畜牧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服务力度。要进一步稳定基层畜牧业科技队伍、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领域。通过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饲养方式,不断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畜牧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