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祖国成长的学校体育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过去的一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回顾走过的“路”和发生的重大事件,既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者个人的回望,也是对学校体育几十年的总结与致敬。
  一、发展历程
  我是1978年3月初走进河南大学体育系的一名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被称为“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78年3月入学但被称为“七七级”,为了上满4学年课程,至1982年元月毕业。当年参加高考的分数为234.5分,比当年河南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高出78.5分,这个分数可以进入河南大学多数文科院系学习,但是当年我报考的所有专业均为体育。其中原因:一是我曾经在河南省青年足球队踢过两年球,自认为足球专项水平不低;二是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建立起对体育的热爱。回头再看,是当时的这个决定引导我走上了从事体育事业的道路,如果让我重新做一次选择的话,我仍然会像当年一样义无反顾地选择体育专业作为我一生的事业与追求。尽管这个过程中可能吃苦受累更多,但哪个行业不辛苦?哪个岗位不付出就能取得成功?
  大学4年转瞬即逝,毕业时我留校任教,那几年身兼多职:辅导员、系行政办公室副主任、系团总支书记、足球专业教师,等等,多岗位、重负荷使我迅速成长。1986年由河南大学体育系调入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工作,从事学校体育管理,一直到2018年退休没有换过处室和工作岗位。掐指算来,从1978年3月開始学习体育专业,1982年初毕业留校近5年时间,1986年到省教育厅体卫艺处从事学校体育管理32年,整整40年的时间都在和学校体育打交道,或者说我的一生都是在从事学校体育的事业中度过的。这40年我亲身经历了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这40年我目睹了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变化。
  二、重大事件
  中国40年学校体育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但我认为有几件重大事件是学校体育从业者应该铭记的,或者说从我这个担任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多年处长的角度,发生在河南省但值得记入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对全国学校体育发展有一定影响的几件事应该与同行们回顾与分享。
  1.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
  关于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这件在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进程中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事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段。当时恢复高考时间不长,社会上都认为高考是改变人生的最重要途径,所以形成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场景。而高考科目是没有体育的,因而当时学校的体育课、体育活动受到了严重挤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司的引导下,全国部分地方的学校体育工作者开始探索新的考试评价办法。这种探索初级阶段称为体育加试,即在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文化科目之后再加试一下体育,加试达标即可,当时的门槛较低,主要发挥了引导学校重视体育的作用。
  1988年,时任国家教委体育卫生司体育处处长的杨宏松召集部分省、市代表聚集在河南省周口市召开了“中招体育加试工作研讨会”,总结各地经验,推进试点工作前行。经过8年左右的探索、试点、试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体育加试改变为体育考试并渐次成为部分省份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河南省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也是经历了8年的反复试验,于1995年以教育厅正式文件的方式在全省启动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制度,规划用3年时间从城市学校到县城学校再到农村学校实现全覆盖。当时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科目以30分计入学生中考升学总分,其中中长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为必考项目,再设置两项速度、力量素质类项目,评分标准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分标准执行,以地级市为单位统一组织实施。到2013年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分值增加到50分;到2016年再增加到70分,成为全国以省为单位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计入升学总分最高的省份,在全国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回顾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从探索试验到大面积推广再到取得社会认同,经历了30余年的时间,它也始终与中国教育改革同步,更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成果。可以说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育理念的更新中、社会观念的改变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一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引,改变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办法,推进了全面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二是在全面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引导学生、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更加注重青少年体质健康,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
  我们经常谈论两个观点:第一,如果是通过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甚至是高考增加体育考试科目能够有效、明显改善中国青少年几十年持续下滑的体质健康状况,我们为什么不考呢?第二,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或者高考增加体育考试科目都仅仅是引导大家关注青少年健康、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体育健康状况的非永久性措施,一旦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全面发展有效落地之后,这项制度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2.每天锻炼一小时
  这是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也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一项必要措施。清华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响亮口号并贯彻至今,形成了“无体育、不清华”。
  “每天锻炼一小时”被写入教育部的文件并提出明确要求也有30多年的时间了,近十年又把“每天锻炼一小时”改变为“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但遗憾的是多年来口号震天响、要求多次提,实际落地并不理想。其中主要障碍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影响,学校、家长几乎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安排了文化课学习与作业,孩子们参加文体活动、户外运动、社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基本没有,“每天锻炼一小时”难以落实。这恰恰是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要找到一条出路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方式去探索。
  2009年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大胆创新,设计实施了每天两个大课间制度(每次大课间30分钟),全区几十所学校统一排课表,大课间是每位校长的公开课,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有了落实的平台。2009年,河南省在洛龙区召开了第一届全省学校阳光体育推进会,向全省推广洛龙区经验。可以说2009年是河南省中小学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元年,截止到2018年10年间,河南省教育厅连接召开了7次全省学校阳光体育推进会,每次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制度创新、内容丰富、面向农村、有效提升、城乡共进、每天一次活动课、与传统体育相结合。到2013年形成省政府文件,规定全省中小学实行每天两个大课间制度,标志着河南省中小学每天两个大课间已成为全省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   河南省已探索实施的每天两个大课间乃至升级版每天一次活动课(60min)已成为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基本平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促进青少年学习掌握体育技能的有效途径、帮助青少年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科学方法。十年来河南省探索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实践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实施
  回顾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历程,不得不提到《标准》的研发与实施。《标准》的前身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下简称《锻炼标准》),从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劳卫制”而颁布的一项体育制度,其中包含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16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文革”结束后恢复《锻炼标准》实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体委)牵头、教育部配合每年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若干次测试,取其中成绩最好的一次层层上报至国家体委。鉴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层层上报的仅是学校、地区的整体达标情况,无法记录到每个学生。而且《锻炼标准》设计的每年测试项目只是五大类身体素质项目。
  针对上述情况,教育部于20世纪初与国家体育总局协商,由教育部牵头成立一个课题组,研制新的“标准”,并于2002年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取代了《锻炼标准》;2007年又进行修订确定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到2014年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标准》与《锻炼标准》最大的不同在于测试项目,原来只是每年测试五大类身体素质项目,《标准》设计了包含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机能(肺活量)、身体素质3个部分的测试项目,意在更加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应该说从科研的角度分析《标准》是科学可行的,但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基层工作者仍面临不少新问题与新挑战,加之《标准》实施之后是由每所学校把每年的测试数据直接上报国家数据库而又缺乏从国家层面的有效监管,使得这样一项基本学校体育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一段时间国家数据库的数据无法利用。尽管后期国家层面加大了监管力度,但它的实际效能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如何更好地发挥《标准》的作用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难解的课题。
  4.阳光体育运动
  阳光体育运动是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召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发出的号召,紧接着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简称中央7号文件),要求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并提出5年要有3个方面明显提升、3个方面明显下降的目标任务,吹响了全国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大发展的号角。
  其实河南省早在1998年就开始启动了全省中学生“晨光”体育活动,当时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教育厅主导、省体育局和省财政厅配合,每年在市、县中小学开展乒乓球、三人制篮球、软式排球、足球、毽球、跳绳等项目,每年暑假组织举办2000余名学生参加的全省中学生“晨光”体育夏令营,这项活动以普及为主,兼顾提高,从1998年开始持续至今已有20多年,在当时被誉为与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并列、推动河南中小学体育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
  全国发出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后,河南结合自身情况,针对3个不同学段设计了小学生“曙光”、中学生“晨光”、大学生“华光”的体育运动口号,并赋予其不同的内涵、结构与方法,使阳光体育运动在不同的学段更有针对性,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5.校园足球强力推进
  校园足球始于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牵头、教育部配合联合下发文件在全国以省会城市为主开展校园足球试点工作,这一阶段的校园足球工作可以称之为部门行为,以开展各级青少年足球竞赛为主要特征,持续了5年时间。
  2014年11月26日,在国家高度关注中国足球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在北京市召开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参加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明确了开展校园足球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做好校园足球工作的主要目标与任务。这次会议标志着校园足球已从部门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主导权由国家体育总局交由教育部掌管,随之校园足球的发展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把校园足球的发展阶段作了以下划分:第一阶段(2009—2014年)6年时间为初步探索;第二阶段(2015—2020年)6年时间为重新起步;第三阶段(2021—2025年)5年时间为快速发展;第四阶段(2026—2030年)5年时间为初见成效。从这个轨迹中可以看出中国校园足球从起始阶段到初见成效应该会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预计要经历20年左右,因此,急于求成、违背规律的心态与措施都会与目标背道而驰,而这一点在中国校园足球发展进程中又是特别重要的。
  在校园足球推进过程中,河南省较早进入状态。2013年初在当时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校足办,设在中国足球协会)的多次沟通下以省为单位参与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工作。当时较好地解决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日常管理机制,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置在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统筹谋划、组织实施校园足球工作,这在当时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工作中是唯一的范例。二是精心梳理校园足球发展理念并认真落实到实际操作中。2013年3月,河南省校园足球专家指导委员会经过头脑风暴,梳理出河南省校园足球发展的核心理念:“育人为本、重在普及、广泛动员、人人参与、夯实基础、逐步提升。”这个理念至今仍在指导河南省校园足球工作。后来,我们又提出“足球是教育、足球是文化、足球是生活”的经典口号进行广泛宣传。经过6年的努力,河南省校园足球呈现出发展理念清晰、强化育人普及,运行机制顺畅、管理规范有序,注重教学科研、加强队伍培训,竞赛体系完备、人才通道通畅,调动社会资源、共筑发展大局的良好生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全国校足办主任王登峰多次到河南省视察指导校园足球工作,给予河南省校园足球工作多次肯定,曾在2016年校园足球专项督导后称河南省的校园足球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6.建立并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
  学校体育、校园足球不应该仅是政府部门一家的事情,而应该是全社会都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的社会事业。这其中有一支很重要的力量,在国家层面主要是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它们可以成为政府部门的参谋与助手,成为政府部门与基层单位、人员的桥梁与纽带。它们的作用发挥好了,可以在推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中尽显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公益机构各自的职能与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发展,相得益彰。
  河南省的学校体育在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中受益良多。1984年,在原河南省教育委员会、原河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的支持与指导下,成立了河南省高校体育协会、河南省中专体育协会,团结聚集了一大批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体育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全省竞赛,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做了大量的业务工作,可以说没有两个体育协会的参与,当时很多活动都没有精力开展。至1993年由于社团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把两个体育协会合并重新成立了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为省一级社团,下设了高校体育分会、中专体育分会、中学生体育分会,分块开展活动。到了2013年,根据形势发展与工作需要,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又创建了若干个单项协会,目前已建立了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健身操舞、跆拳道、桥牌、体育舞蹈、科技体育、赛艇与龙舟、高尔夫、学校体育“双创”16个单项协会。这些单项协会都聚集了一批大中小学校,成为项目发展的中坚力量。回顾学生体育协会35年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赖国跃、谢尚仁、刘纯献、俞海洛四任掌门人,他们乃至他们身边的一大批河南省学校体育人为河南省的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呼号奔忙,作出了无私的、巨大的贡献。记录河南省学校体育发展史时,他们是不可或缺的一员,历史应该记住他们。
  作者简介:郭蔚蔚,河南省教育廳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原处长,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足球协会娃娃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常务副主任)、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常务副主席、河南省足球协会副主席。
其他文献
为更好地推进学校体育工作,近几年,福建省出台了名师工作室条例,各设区市(县)相继成立了中小幼三个不同系列的、多学科的名师工作室。厦门市首届中学体育名师工作室于2019年8月成立,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学体育名师工作室通过学科专家的指导,重点围绕“工作定位、工作思路、实施策略、规章制度”等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并规划相关的培训内容与课题研究,使学校体育的这项核心工作——体育课程能够扎实落
当下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时期。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智慧支撑,也需要一批批身心健康之人力资源支撑。当此之时,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一个基本理念: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密切相关,学校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体育课差异生是指那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均暂时落后的学生。体育课“伪病假”学生是指无先天或慢性疾病,在没有突发身体不适情况下,因某些个人主观原因,在课前要求请假见习的学生。然而“伪病假”学生中又以意志品质薄弱、体能贮备低、畏惧体育活动(如长跑)、肥胖或营养不良等差异生居多,尤其在流感季节、严寒酷暑时节多发,教师如不及时甄别,请“伪病假”学生将逐渐增加,“跟风”现象将愈演愈烈,这严重影响了正
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室组织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编写了《普通高中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必修全一册》,并通过了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审核。运动技能教材作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教材载体,也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笔者对教科书中的运动技能教材进行介绍和分析,帮助一线体育教师理解教材和使
“体育老师还能当班主任?我没有遇到过,我孩子也从来没有哪个班主任是体育老师当的……”,这是某初三班一位学生家长在一次座谈会上表达的不满。值得高兴的是,发言随即遭到了其他家长的集体反对,因为三年来,该班级文化课在同级中名列第一,行为习惯、班风班貌的改观有目共睹。作为区“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荣获区“优秀班集体”,已经积累了15年班主任经验的笔者,心里也是十分欣慰的。  通常情况下,中小学班主任大都由
家庭“体育作业”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辅助形式。学生如果能长期坚持,高质量地完成,不但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且对稳固体能、提升技术技能,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融  融,即融入。纵观现在的一些家庭“体育作业”,存在单一、随意、无目的性,只是一些单纯的、类似课课练的内容,并不能把平常生活中趣味性强、学生乐练、乐学的民间游戏、传统体育内容融入到家庭“体育作业”之中,致使学生锻炼积极性不高
一、引导探究  现象:本次活动呈现了《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练习方法11》《排球:正面上手传球运用方法2》2节课例,2名执教教师提出的问题个数少,且问题较笼统,指向性不明确,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思考。  分析: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出发,提高“问题”的质量,还需要教师掌握好问题的数量,控制好师生对话的时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建議:根据2节课例中基本部
目前,辽宁省内许多小学体育教师侧重于教学理念和学科专业教育,往往忽视论文写作方面知识的培训。笔者于2013年12月24日组建了本溪市小学体育教师“论文写作团队”。希望通过引领,能让省内更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走进写作,了解论文写作的真实意义,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与素养。  一、围绕主题旁征博引  2016年、2017年,笔者所在地区开展了全市的小学体育教师论文评比活动,征集的论文都是围绕《中国学校体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虽然体育教师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承担着相同甚至更多的任务,但是相较于其他“主要”学科教师而言,其职业发展过程也会面临一些曲折。为此,体育教师要正确对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总有一个机会会成为你成长的加速器,助你登上新的台阶。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1997年参评中级职称时,笔者因缺乏班主任工作经历而搁浅,2年后才晋升成功。晋升中级后,我开始担任班主任工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称《工作意见》),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称《发展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科学、规范、高质量地上好体育课。“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旨在改革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使其符合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