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企业共助中国环境意识提升

来源 :WTO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h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18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与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合作,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环境意识项目”(CEAP),北京奥组委乘势提出以“福娃”推动绿色奥运主题。
  国家环保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徐庆华在致辞时,从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和国家进一步的发展规划出发,阐述了进行大型环境教育宣传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特别指出,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初所强调的那样,决策者及公众环境意识的匮乏是导致当前中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联合国发起的这项大型宣传活动,目标不仅是要提升公众对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的认知度,还要促使他们把这方面的知识转化为环保的态度、行动和实践。
  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主任王粤在致辞时表示,目前环保已经不再是边缘性问题,已经从影响人们的生活到成为与人类生存和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十一五规划”已经确立了我们的环保目标,我们必须确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各界人人参与、人人皆知和人人行动的氛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政府开展的此环保宣传项目,将通过绿色奥运、西部开发等一系列的环保立法的教育宣传、环保政策研究、调查分析,为促进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提高搭建平台。
  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官莫里斯·斯特朗在主题发言中,特别肯定了该项目由联合国机构与中国政府合作,并吸收企业和环境保护组织来参与,共同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重和紧迫的环境问题做出贡献,使得人们对未来环境问题的改善持更加乐观的态度。
  曾任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形象大使的杨澜出席启动仪式,从其媒体人、中国人、世界人和母亲的4个角度出发,表示推动环保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借助奥运展开的环保宣传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它可以引发公众对环境治理的热情以及鼓励人们积极采取行动,参与到环保工作中。
  据悉,“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的共同努力下建立,项目初始预算资金由承诺推动能效技术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世界最大钢铁制造企业安赛乐米塔尔(Arcelor Mittal)和挪威王国大使馆提供,目前项目预算总额达350万美元。
  项目执行方介绍,“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将于2007年初在中国全国范围展开,历时3年,将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展开具有创意的媒体宣传,促进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将环保意识转变为切实行动。全国性宣传活动将突出空气污染、气候变化、清洁用水以及可持续消费等中国最为迫切的环境挑战,并通过电视、平面、广播、手机、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渠道制作和播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以环保为主题的公益广告、纪录片、电视专题节目等。除了全国性宣传活动之外,“中国环境意识项目”还将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活动以提高社会不同人群的环保意识,包括在一些大学里引入绿色 MBA 课程,培训报道环境问题的新闻记者,评选、表彰中国“环保领袖”,以及在西部地区展开一系列地方性环保宣传活动,特别是针对妇女和儿童。
  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部长余小萱在会上表示,除了充分利用“福娃”传达环保信息,奥组委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推动“绿色奥运”方面展开的合作还有:在运动会期间利用零排放的清洁燃料电池汽车运送运动员以促进清洁公共交通工具的发展,在奥运设施建设中采用环保原料和建筑方法,以及在奥运场馆内设立一个宣教中心来提升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等环境问题的意识等等。
  安赛乐米塔尔中国区副总裁方玮在“绿色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主题下发言指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一直在积极倡导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致力于环境问题的解决,这是一种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式。安赛乐作为世界公民的一员,公司有很好的经济业绩,同时我们也认为经济与环保是不矛盾的,作为钢铁制造商,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就要考虑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维护和修理以更节约能源。这些在公司业务运作过程中的良好的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优秀实践,需要与更多的人来分享,也有助于促进安赛乐的持续努力和改进。安赛乐坚信,这种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在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因为环保知识的获得能够带来意识的提高,才能转化为各界的行动,共同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
  拜耳中国北京分公司大中华公共传媒总经理华威濂做了“绿色企业社会责任”的主题发言,他指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达到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不能停止,而社会发展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依赖于这个协调的平衡和和谐的,因此我们索取也要回报,企业发展业务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提高意识是第一步,改变行为是最重要的,企业要将绿色理念引入到各个环节的工作中,要在扩大业务的同时,降低对环境影响的风险,才能具有长久的竞争力。
其他文献
加拿大人生活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有利于增加中国农产品对加出口,中国的水果和蔬菜、方便食品、鱼类和海产品、有机食品向加拿大出口有较为广阔的前景。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的北半部,总面积为 997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最新资料,2006年第二季度末人口总数为3250万人,其中,英裔居民占28%, 法裔占23%,其他欧裔占15%。加拿大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多次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适合人
期刊
本刊讯 一年前,作为目前国内惟一承办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国信保”)在人民大会堂发布了我国首份《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05)》(以下简称《报告》)。一年后,仍然是在人民大会堂,中国信保一如既往地密切关注、实时跟踪全球190个国家(除中国外)风险水平的变化,如期推出新版《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06)》。  12月11日, 2006版《国家风险分析报
期刊
加入WTO给中国带来的最根本的变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    2006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WTO五周年纪念日。中国从政府到民间,从媒体到学术机构举办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记者有幸在此前后回国亲历了部分场面,愿意将加入五周年的点滴感受记录在此,以飨读者。  该不该加入WTO?  想不到关于是否应该加入多边贸易体系的问题在中国竟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从1986年中国决
期刊
中国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忧不在WTO, 而在于改革疲劳症,在于能不能及时进行结构改革,以把握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机遇。    对于中国加入世贸这一重大事件,当前主流评论仍认为是利大于弊。五年表现,成绩斐然,面临的挑战亟需进一步改革予以应对。但持相反意见的人也为数不少,因为中国对世贸做出了很多改革和开放市场的承诺,他们认为得不偿失,便把当前存在的收入差距拉大,失业率高,国企倒闭,腐败现象都归咎于WTO
期刊
5年前,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让人兴奋,也让人憧憬。入世,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该如何面对对外开放的新形势?  入世之初,江泽民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世贸组织”专题研究班座谈会说:“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们全党来说,是一次新的学习,也是一场新的考试。这是对我们的学习能力、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很实际很具体
期刊
2006年12月8日,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海外事业活动关连协议会(CBCC)联合主办的“2006第二届中日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进一步合作:竞争和共赢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会长田润之表示,近来随着中日关系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两国各界加强合作的热情进一步上升,两国合作潜
期刊
那是曾经令多少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一刻——当地时间2001年11月10日,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主席卡迈勒,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宣布:根据WTO接纳新成员的规则,部长级会议以协商一致的方式批准中国入世。与会者全体起立,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数百名记者以最快速度向全世界传出了这条新闻。第二天,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签字仪式举行。30天后,即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位成员。  回顾
期刊
1. 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案正式施行,要求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  2. 1月5日,商务部《WTO经济导刊》杂志社联合厦门市贸发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厦门大学等单位举办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厦门)研讨会  3. 2月22-23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新闻社指导,《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主办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  4. 3月,商务部《WTO经济导刊》杂志社组织出版了
期刊
COSEP计划通过搭建企业培训、市场拓展、技术支撑和金融服务等4个支撑平台,全面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重点支持全国100家企业软件出口欧美。    软件外包近年来已为我国软件企业所关注,并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热点和方向。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呈膨胀式增长,据麦肯锡预测,到2009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软件产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国际化已成为我国软件产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内在需
期刊
我国入世以来,有关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文章发表了不少,书籍也已经出版了很多本,但是深入浅出地讲解WTO本身的规则通俗读本,仍嫌不够或者缺少。本套丛书正是适应了这种客观需要,希望能给想获求WTO基本知识的企业家、律师、法官、政府有关部门的公务员以及其他大学文化以上的读者提供一套读本。  2003年夏天,时任WTO上诉机构主席的巴恰斯(James Bucchus)先生在美国哈佛国际法杂志上发表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