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与书画联袂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sc2Xid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个石痴,十多年来将主要精力、财力都投入到了石头方面但我同时又是一位书画爱好者,无论再怎么劳累,每天的练笔或习作都不懈怠书画学习给了我一双艺术的眼睛,凭借这种眼力,我得到了许多好石头;采石、赏石活动拓宽了我的审美视野,在书画创作方面给了我一定的启发长期的奇石与书画共生与碰撞,使我体会到二者都是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奇石与书画相通,奇石更应与书画联袂。
  
  一、用书画常识指导采石
  
  地球上最多最普通不过的物质莫过于石头了然而石头中却藏有大量艺术品,藏有丹青高手难以企及的画作,藏有雕塑大师自叹弗如的人物动物造像而这些艺术品的获得,除了机遇、时间、财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靠人的艺术嗅觉,以及书画常识、理论去发现、去品评,否则再好的奇石摆在面前也可能视而不见。例如:要想得到文字石,就得有些篆书常识;想要在画面石中挑选出令人叹服的“山水画”,就得了解“高远法、深远法、淡远法”以及“皴、擦、点、染”等山水画常识;在挑选人物造型石时,起码要知晓“行七、坐五、跪四、盘三半”的人体结构比例;在梅兰菊竹及林木丛生的画面石前,应该知道垂直、平行是最忌讳的;面对景物繁杂、内容丰富的画面,要用“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以及“黄金分割、三角构图、S构图”等章法去评判其优劣好坏在这些条条框框、曲曲道道的度量下,我所收藏的造型石中的动物可呼之欲出;人物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画面石几乎可与名家的画作相媲美。
  
  二、采石与书画采风相结合
  
  当你背着行囊步入旷达的河滩、寂静的山谷、迷幻无涯的戈壁滩,甚至风餐露宿在号称“死亡之海”的大漠深处,去采集石头,去领略石农采石的艰辛时,眼见河水改道的沧桑,体味山谷死寂的恐惧,拍摄溪流与山石的热吻,聆听千年不倒的胡杨的诉说,感受茫茫戈壁“鸟飞绝,人踪灭”的茫漠与苍凉,目睹狂风卷着黄沙像黄河之水在流动……这些都会给你留下无尽的感动与慨叹,夜深了,耳边还回荡着驼铃的叮咚……在这里,天人合一,大自然敞开它博大的胸怀,给予你吮吸不尽的乳汁,而此时的你,已超凡脱俗,忘掉了一切的纷繁、纠葛、私欲,恨不得将这颗在此洗礼了的心掏出来献给大自然。
  当东张西望、寻寻觅觅时,突然喜从天降,发现了一块心中有而手下无的好似名家之作的奇石时,心就会“咯噔”一跳,欣喜的暖流像触电一样辐射全身,乃至几天几夜激动不已。画画的人都知道“画外功”,知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采石的天地里,值得你膜拜的“师”是无穷的,值得你所猎的“得”也将是无尽的我的画作《红柳湾》、《西域明珠》就是在采石的所见所感中产生的。当然最直接的收获还是石头了,例如我的奇石《牧村唱晚》(见《中华奇石》2008年第1期)就是我在乌鲁木齐河上游的天山怀谷亲自找到的;《超凡》(见《中华奇石》2008年第3期)是我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深处亲手捡到的。
  这种投入自然怀抱,书画与奇石相融合,书画采风与采石相结合的创作该是多么地富有诗意!
  
  三、将奇石创作视同书画创作
  
  有人会问:“奇石艺术是天然形成的,何需你来创作?”我们暂且不说单一奇石的创作问题,请看我对组合石所下的定义:“组合石又名奇石组合,它是作者将若干枚各具妙趣的单一奇石有序地排列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形象,反映一个新的主题的奇石作品。”(见《收藏》2006年第10期)这其中既有作者的情感与心智,又有所创所作的作品,难道不是一种创作吗?例如《花果山》(见《中华奇石》2008年第1期)、《金陵十二钗》(见《中国观赏石》2006年第5期)。至于奇石连环画,那更是综合的典型的创作结晶。
  奇石创作和书画创作一样,是有感而发,顺势而为,往往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例如,有一次我在乌鲁木齐河上游的天山怀谷捡到一块长约60厘米的“西北山水”画面石,黄、白、紫三色的画面上,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不失为一块上乘的山水画面石。但若用我作画的标准来衡量,画面却显得单调而缺少生机,如果上面能有些动植物该多理想!于是,我想到将自己收藏的硅化木树枝以及猪、羊、狗、免等动物造型石摆在上面。这一摆马上就产生了一件全新的奇石作品《原野欢歌》:原来的黄土丘陵变成了树木动物生息活动的家园,树木动物成了广阔原野的主人,加之小动物们一个个活蹦乱跳,整片原野都欢腾起来了。又一次,我在内蒙购买从蒙古国进来的风砺硅化木时,发现了一块黑色硅化木人物造型石,所巧的是唯独其面部是红色的,我不由想起“红脸关公”。过了几天又发现了一块黑色硅化木人物造型石,更巧的是唯独其面部是白色的,我又想起了“白脸曹操”。于是关公与曹操冲突、争斗的画面以及刘备、张飞、诸葛亮等三国人物的形象全都在眼前浮动,挥之不去。我想:“能不能用奇石组画,反映三国演义的部分场面?”这一想法就是我在内蒙阿拉善左旗采石现场萌生的创作奇石连环画的最初欲望。经过反复琢磨多番实验,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第一套风砺硅化木奇石连环画《关公的故事》终于诞生了。这一创作的成功使我一发而不可收,于是风砺硅化木奇石连环画《长恨歌》、和田玉奇石连环画《红楼梦》、巨型风砺硅化木组合石《水浒108将》以及《花果山》、《丝绸路上》、《人间仙境》、《金陵十二钗》、《老子论道》、《百鸟朝凤》、《全家福》等奇石作品相继告成。
  奇石作品和书画作品一样,是作者心声、意向、情怀的表白与倾吐,也是作者艺术才华的表露,文艺界向来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之说,在奇石界同样有“石如其人”的不争事实。当然,它不是靠一两件、两三件作品而结论的我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多的奇石作品,除了拥有十多年来收藏积累的大量石头外,更重要的是,我深知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并且,长期的书画学习使我培养了创作的意识与技能,从而打下了艺术创作的根基。例如,在创作《水浒108将》时,我设计制作了古代的楼阁长廊,使108位豪杰登楼列座,尽晨风姿,又以我所创作的反映《水浒》内容长达630厘米的书画长卷作为背景,石与画相映衬,顿添文化内涵。又如,奇石连环画《关公的故事》共八集,每集人物角色(石头)的挑选取舍,人物道具的配备等,既要服务于主题,又要具有艺术效果,每集人物赖以活动的居室、战场、原野还得自己亲手去画等等,可见书画与奇石创作的密不可分。
  多年来,我一直把奇石创作视同书画创作,将奇石作品视同自己的书画作品,尽管它不是用笔画出来的。
其他文献
绿色,是梦,距离,是故乡、母亲的召唤,是白发苍苍时回首枕窝在母亲那温暖臂膀的港湾熟睡的憨态,但那已遥不可及。  绿色,是深度,希冀,是家园、父亲的目光,是在梦幻中依稀清晰地觉得那粗糙的手指抚摸着我们的肌肤,大爱无声,  绿色,是高度,品位,是根基、先祖的背影,是在奔波生计中努力坚守并有所扬有所弃的基因定位,不逐时世。  包容了,光大了,高扬了,不忘来处,明晓落处,也就归之于大自然的“绿梦”了。  
期刊
御揽风云  纵情山水如侠客  有心境  还得有气度    运筹巅峰  志在千里似智者  够胆略  定然有高度    胸怀寰宇无穷远  自拥江河万里阔    ——楚狂人
期刊
人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牛说,地上本没有田,是牛耕出了田于是走荒的牵着拓荒的,开始了人与牛的故事——  人为了让牛耕地驯服了牛,牛为了躲避虎狼才依附于人。从此人开始奴役牛、吃牛肉并使牛族兴旺起来;从此牛永一远地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牛性,使人更加爱牛也许将来牛不再被奴役,那就与猪为伍,该向猪学习了。    鲁平原
期刊
纹韵天成    吐鲁番绿陶石经历远古洪水的冲刷,沧海桑田的变迁,又经大漠风沙的磨砺,形成今天特有的包浆。此石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其浮雕纹,从右下一圈圈至左上,如梯田层层。亦可做无相禅石来看,左上纹心是为头,右上则是弯起的背,衣褶层层而下,流畅叉拙雅有度。  此石被传到网上,就得到石友们的一片赞叹,可见好石自是天下人皆爱。    吴蕊贤
期刊
推开历史的大门  连接过去、现在、未来  找一条已存在的路  让它明晰在脚下    玩石之风,历经千年不衰,而玩法则是推陈出新、花样倍出。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寻找赏玩的乐趣,在认真的争论中前行。2009,我们能玩出哪些新鲜花样?    (一)看点:原石粘合——赏玩新现象    案例一:2008年8月,杂志社来了一位女石友——任莲莲,她讲述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及经历,然后掏出一张张照片来展示她的创作实例——
期刊
马素有“生旺”之名,代表捷足先登,马上骑只猴,意味马上就能加官进爵。  该玛瑙石巧在“马”与“猴”的色泽与形态:马体透白,身伏首昂,厚重而有腾起之势;赭黄的猴身,似一跃而上,并有意回头与马尾相应,尽显猴子的聪灵,概观石体本身,一明一幽、一静一动的强烈对比使“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充分体现了“马上封侯”的寓意。  初见其形并不得其意,仔细端详,明了、喜爱愈加三分。好事多磨,巧石多摩。    吴 敬
期刊
色泽苍然雁归疲,  犹伸长颈唤同侪。
期刊
远古深冬,漫天雪花,你一身的红妆,是一抹彤彤的彩霞。  尘世苍茫无涯,一生牵挂,百转千回……当我再次看到你。在古老的梦里,落满天雪白,霞光映红衣,你浅浅的萦语,捎几分笑意盈盈;你缓缓地步移,秀一世的袅袅风情。  生命的传说里,因为有你,是如此的神秘和美丽。
期刊
沐浴长风,光波漫洒,云送天涯远。  雁过祁连,树丛金灿灿。  万里西疆通透,亮黄醉酒泉。
期刊
由四川省根雕奇石协会主办的“中国卷纹石精品展”,于2009年1月10日在四川达州市人民公园隆重开幕。共有246件精品卷纹石参展,经评审组评定,有24件精品卷纹石分获金、银大奖,由四川省根雕奇石协会颁发了奖牌和获奖证书。本次石展得到当地政府和各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  在人民公园的“腊梅盆景精品园”展区内,一排七间展室陈列着多方千姿百态、妙趣横生的卷纹石,大的重百余斤,小则形如巴掌,件件均是从众多的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