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萦南浔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31421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光可人,山水怡人,忙不过来的笔却负人,我欠下了许多山水情债。
  南浔是我的债主。我欠她的,不光是怡我心田的风光山水,更有旧雨家园的情感。
  


  第一次被南浔诱惑,仅仅由于白居易那首著名长诗《琵琶行》的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一乐感特强的首句犹如琴声铮然,美不可言的意境随着低吟浅唱的诗行,淙淙流淌,千年百载地萦回我们心头。
  世上有很多情愫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就因为好诗佳句中这个形声俱美的“浔”字,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浔。
  南浔和浔阳相距千里,浙江的南浔和江西的浔阳风马牛不相及。可是,就因为南浔是我们“浙江的”,从此我对它更加铭记于怀。的的确确,世上有许多感情是道不明说不清的。
  有趣的是,爱心笃笃,我却没有到过南浔。
  但是,我却不由分说地认定了:南浔美丽,她有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味。
  当然很盲目,却盲目得固执而自信。
  真正被南浔勾引,是在萌发了欲为丝绸文化探源寻迹之时。当我在千里之外的中原,翻开记载丝绸史的一本本厚厚的册页时,南浔犹如一个琼台玉人翩然来至眼前:她莲步轻移佩环叮当;身姿绰约而仪态万方;而最撩人眼目的是那一身无与伦比的霓裳:她衫似流云裙如水波,这亮比星月薄赛轻纱的华服,是因为用世上最华美的织物制作——丝绸。
  丝绸,古老的中国文化最辉煌的象征之一。如果说中国丝绸的根源在南方,如果说浙江是中国最大的丝绸之府,那么,浙江的湖州,湖州的南浔,便是根源之头。
  我想声明的是,我无意和丝绸史学家引发丝绸之“源”的论争,我想,我在这里所有的感慨,都源于“情人”眼里所出的“西施”;都是一个情切切的寻梦人的呓语。
  我还要坦白的是:就在我“单恋”得如火如荼时,我还未曾回归浙江,还不曾亲睹这个梦中情人——南浔。
  于是,毋庸言说,走访南浔,是我回到浙江后欲要亲解的又一道情结。
  在这期间,就因这颗眷眷游子心,我写了不少以我的故乡楚门镇为背景的散文和小说,就像儿女从不嫌母丑,就像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儿女最漂亮,我心目中的故乡,我笔下的楚门镇,自然也是天下无双的。于是,百竿皆作鸣凤管,我将山头海角的楚门,娓娓无遗漏地写得龙跳水活。
  


  终于有了第一次的南浔之行。
  尽管早有预感,尽管是点水蜻蜓式的一掠一瞥,我还是难以表述袭上心头的最初感觉,那是一阵强烈的冲击波。
  于是,万千感喟只化为一声声低唤:哦,南浔,南浔!
  是的,南浔也是江南水乡的一个镇,但她所拥有的方圆地域,她的足可与小城媲美的镇容镇貌,哪里只是一个镇?还有,她所与之相应的阔大气度,她所最能光彩人前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哪里只是一个镇?
  在游览时,我常常因惊叹而呆若木鸡。
  是因为南浔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中而欢欣得发傻,还是因为南浔一切的一切都超过了我的故乡楚门而令我嫉妒得发呆?
  我说不清。就如刚才所说,世上确有许多感情是道不清说不明的。特别是当它和出自肺腑的爱交混在一起时。
  就如在梦游一样,我轻如履棉的步子飘过了那缎带一样从镇子中心袅袅穿过的小河;那雕弓一样密密排列的小桥;那一间接一间飞檐雕栋的亭阁水榭;那一家挨一家白墙黑瓦红门花窗的临水人家;那家家门前刀切豆腐般一块块铺着一块块连接的风情无限的石板路;那诗一般画一般歌一般乐一般的嘉业堂藏书楼和小莲庄……
  只是点水之掠,但南浔在我心里造成的震撼,使我起码牢记了一条:我可以依旧千遍万遍地写我的小镇,我的楚门,但对南浔,对这个早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之称的南浔,对这个恰如故乡又大大胜似故乡的南浔,万万不敢造次!
  南浔是江南小镇,但决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她会叫每一个见过她的人迷恋深深。
  不是故乡的南浔就这样成了我梦中的家园,我相信她会叫每一个喜欢小镇的人将她当成梦中家园。
  未几,又有了第二次的“点水”。
  依然是梦游般的感觉,依然是震惊与嫉妒交混的心态。我想,我于南浔,最长久的角色定位,恐怕就是被这种“水阁泊轻桡,门外桑荫绕”的羡叹盘桓心头;南浔施予我的,就是那永远的梦中情怀了。
  我终于见到南浔的“亲儿子”来叙说母亲了——那是我所尊敬的老作家徐迟。
  徐老在他的长篇巨制《江南小镇》(上卷)里,把他的故乡南浔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读完《江南小镇》再看南浔,我仿佛觉得走进了梦中又从梦中走了出来,南浔的人文历史亲切得清晰可见,触手可摸;南浔的景致一如脱却了面纱的美女,更添香色;初见者难以体会的南浔之美,有了大作家的点睛之笔,使她出落得越发丰韵无限。
  江山有灵感知音,徐老是南浔的儿子,自然是南浔最贴心的知己知音!
  有了这部《江南小镇》,所以我就觉得再有写南浔的文字,都将会是赘笔,即便没有东施效颦之嫌,至少也难藏屋下架屋之拙。
  不是吗,记得王蒙在读了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时,不是曾经也大发今后别人再写北方的河流,是很难再超越张承志这匹“黑骏马”之慨吗?
  想是如是想,爱心却有增无减。南浔依然是我最向往的如同故乡楚门一样的归老之地。行走在小莲庄的曲廊中,坐在“退修小榭”的雅室里,面对一园芳菲,与如醉的春树似睡的春水共品浓绿,遥望一箭之远的嘉业堂,“窗前流水床头书”的闲适,仿佛已唾手可得。我不由不艳羡南浔人的福气:人生最惬意的晚年境界莫过如此!
  就因为这份甜蜜的畅想,我常常又有一种隐忧:因为,改县为市改镇为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热潮,一旦为市,最明显的象征就是连片的大型水泥建筑。我害怕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有朝一日会侵吞南浔这种家园式的宁静,我害怕崛起的高楼,那千篇一律的水泥方块,挤兑了那深深浅浅的浸透了生命汁水的绿。因为我们不止一次亲闻得见:那些新兴的城,那些突然冒出的市,整个市就是一片无树无绿的水泥建筑的汪洋。
  如果到了那样一天,我想,南浔于我的梦,会连根到梢飞走!因为,我心目中的南浔,是一个镌上江南印记的典型小镇,是一个和小河石桥黑瓦白墙板门花窗永远相映的一个镇。哪怕全国的镇都摇身一变成了市,南浔也要保持镇的名号,因为,镇是南浔的一个永远,镇于南浔不是一种经济标志,而是一个文化象征。
  令人欣喜的是,事实证明了我这是又一次的杞人忧天。南浔的当家人把南浔的经济和文化的两翼振兴得同样饱满,关于南浔的种种令人鼓舞的消息不绝于耳;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湖申航道,日日满载的不仅仅是名噪海外的“辑里丝”,南浔人在将萤白清亮的至柔传递四方时,也一如既往地传递着南浔那令人着迷的文化气息。
  于是,在又一次得访南浔的机会到来时,我想轻轻说一声:感谢您,南浔,感谢您留驻了我们的梦,留驻了一个无可替代的关于江南小镇的佳梦!
  (晓薇摘自《七彩梦瓣》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7)
其他文献
平生记住的第一个地名是瑞丽。  童年时,父亲在讲述我的往事的时候,总是要说到瑞丽这个地名。在我最初的记忆里,瑞丽并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些鲜丽的东西,比如,一个有鲜艳图案和花体英文字的铁皮饼干筒;比如,一床暗红色的有阿拉伯花纹的提花毛毯;比如,妈妈给我洗澡的那个铝质的大盆,还有一个我曾经戴过的花环。在父亲的讲述中,我的脑袋里还显影一样地出现了我家房后面茂密的芭蕉树,还有缠在我身上的那一股菠萝的蜜香味
期刊
诗的净土    3月中旬,古道热肠的周明给我打来电话,说月底他要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操办一本新书的首发式,作者是陕西一所民办大学的校长,希望我届时能去捧场。到了26日下午,他又突然打电话通知我,29日陕南的洋县举办梨花节,邀请他和阎纲、雷抒雁参加,正好与那新书首发式冲突了,他的几个陕西乡党都无法重返故里,只得请我去“救场”。周明在京城的作家圈里有“文坛基辛格”之称,尽管早就从岗位上退休,但仍身兼多个“
期刊
近些年,一些地区立足自身的历史文化,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与发展需要,纷纷发展地方学,如温州学、扬州学、徽学等,使得我国地方学蓬勃兴起,发展态势迅猛,呈现百花竞艳的局面。鄂尔多斯学,这支祖国北疆的地方学后起之秀,因特色独具而日益受到瞩目。  入夏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大地上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的各项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鄂尔多斯市作为自治区“金三角”之一,更是迎庆的西部主会场。在鄂尔多斯采访的日子
期刊
关于散文我已经说过很多的话。每每看到一篇散文,或一本散文集,我都力图有新的话语表达。但这样的情形终究越来越少了。对于当下的散文,似乎可以用五光十色来形容,这当然也可以视作散文繁荣的表象。我喜欢那种能让我震住,能在纸页上停留片刻,以至于能让笔在上面再画上一些标记以示重要的散文。可惜,这样的作品不是很多。原因在哪里?我以为关键是对散文的基本认识。    我反对将散文过分地泛化。就相近的文体而言,诸如杂
期刊
搬家的时候,凡是能够搬动的东西,几乎都搬走了,需要处理的家什,也全部处理掉了,唯一留下了一棵树,一棵好像长了七年,也许是八年头上的枣树。本来,家人是打算带上它的,与其他家的成员和东西一道搬往新院子,后来却不得已,放弃了最初的想法和念头。一方面缘于母亲。母亲找人掐算的搬家吉日,临近春末夏初,比原来预想的晚了一段时日。另一方面,缘于枣树自身。不知是这个春天回暖快、雨脚密,还是枣树萌生了一份别的什么心思
期刊
看了国风先生的文集《文心夜耕》,对于读多了小男小女们耍嗲发腻、矫情强愁的文字,听惯了名流名嘴近乎戏谑、任意发挥的各类讲坛高论的我来说,犹如进入一个别样的新天地,充满惊喜和陌生感。正像久不闻黄钟大吕,充耳只有瓦釜雷鸣,令人恹恹欲绝。忽听得幽谷传来清越的水声泉咽、鸟啭莺啼,不禁怦然心动,赞之曰:郁郁乎雄且奇猗,洋洋乎大而文哉!    这便是我读这部文集后的初步感受。  抛开具体内容,仅看目录,便领略了
期刊
说起我和画家郑宏涛先生的交往,始于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他。本来,我在国家机关,他在一个单位做工会工作,行当不一,完全可能萍水相逢,各自东西。事实上,15年来,我们不仅一直保持着联系,还成了忘年交。    在我心目中,琴棋书画都是雅事,文人的事。我只是一介公务员,虽然心底里敬重文人,毕竟差距很大,所以只能敬而远之。没想到,和郑先生的交往改变了我的这个成见。他的平易、随和、朴实、家常,使
期刊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不管哪个时代的将军,只要能有一些,哪怕几首较好的诗作,都可以为其一生的业绩抹上一种更耀眼的色彩,烙上一重更厚重的印记。      我与田瑞昌将军的相识和相交,须远溯到三十多年前。  那时,我还是入伍刚刚一年多的新兵。由于被所在部队评为“五好战士”与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先进典型,遇到了需要整理文字材料的事情。  这使我原先平静的生活中,平添了一份摆脱不掉的烦恼。尽管很不情愿,极力推脱,
期刊
当秋风吹尽最后一片落叶,当冬日的暖阳融化着凛冽的寒意,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艺术市场》杂志迎来了五周岁生日。12月12日,《艺术市场》杂志创刊五周年联谊会在京举行。文化部部长、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2007年8月为《艺术市场》杂志创刊五周年欣然题词:“艺术百花争艳,市场海阔天高。”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出席活动并讲话。文化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殷福、陆耀儒、熊远明出席会议。艺术界、企业界和读者代表杜廼松、石玉亮
期刊
一年前,我们两口子是“外食族”的重要成员。今天我们头上又多了一个雅号:“拼吃一族”。  说起“拼”字,现在可时髦了。前些年说谁也不会想到,它和“吃”有缘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意义的“拼吃”,更不会想到我们还会成为这“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们俩都是客居京城的异乡人,虽不是青梅竹马的同乡,但都是大学里的同班校友。毕业后都在京城打拼,立了业,成了家,如今过着没有下一代牵累的二人世界。与一些家在京城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