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拉寺辩经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2627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地寺庙神秘的吸引力既蕴含在那金碧辉煌的建筑与珍宝之中,
  又源于那一群群无比虔诚的信众,
  也来自于各类极具宗教和民族特色的法事活动。
  其中,有着悠久历史的辩经更是不容错过。
  
  高原朝圣
  夏日的午后正是圣城拉萨一天阳光最明媚的时间,游人们大多都沉浸在八廓街上的茶馆中享受休闲惬意的午后。而我则因辩经,走进这座辩经声回响了六个世纪的高原“野玫瑰”——色拉寺。
  色拉寺全称为“色拉大乘洲”,“色拉”藏语意为“野玫瑰”,因寺院所在的色拉乌孜山下长满了野玫瑰而得名。色拉寺与甘丹寺、哲蚌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它的创始人是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八大弟子之一的释迦益西,这位被明王朝封为“大慈法王”的一代宗师曾以国师的身份为永乐、宣德二帝讲经说法。
  色拉寺因辩经而为外人熟知,但色拉寺却并不只有辩经。距离辩经开始尚有一段时间,闻名遐迩的辩经场也还在蓝天绿树下紧闭着红色的大门,我决定在寺院里走走。午后蓝天下高耸着佛塔,黄铜塔顶和转经筒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带着墨镜的僧人在沉思,手拿念珠的信徒则在转经筒边述说着自己的祈愿。
  转着经轮的转经者总是藏传佛教寺庙内不可缺少的风景。每个供奉着佛像或经筒的阁楼旁,总是可见这些虔诚的身影。有的双手合十祈祷着佛主的保佑,有的只是在默默地转动着手中的经筒。我眼前是一位老妪,身着深红色的藏袍,满脸皱纹,白发苍苍,口中诵念着佛经,在佛塔前轻轻一拜……
  更多的当地人则在殿宇间的巷道内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虽然衣着与身份各不相同,但他们却有着相同的目的:朝圣。这是藏地所有信教群众每天的必修课。他们坚信:一天之中越多次地接触到佛主,就会受到佛主越多的赐福。
  随着长长的人流,我也在色拉寺的各个殿宇内完成了一圈小小的朝圣。作为“拉萨三大寺”之一,色拉寺殿宇令人震撼。殿堂内绘满了色彩缤纷的壁画,各类佛像、唐卡、法器、供器、经幡、经筒比比皆是。其中,明清两代政府赐予的各式经典、佛像、法器更是显出了色拉寺非同寻常的地位和身份。
  色拉寺内最著名的塑像是措钦大殿内的马头明王金刚像。马头金刚,梵名Hayagriva,是观音菩萨千千万万化身中之一,是帮助修行者降魔除障的忿怒形相。不同于印象中观音菩萨的慈眉善目,马头金刚相貌凶恶,令人毛骨悚然,但这忿怒形相,并非动怒或瞋恨,而是为了帮助众生而现的,其背后是对众生之悲心。几乎所有进入色拉寺的人,不论是游客还是朝圣者,都会将头伸进马头明王金刚像所在的神龛内,用头触雕像的基座,以显示自己对神灵的敬意,并祈求无所不能的佛能将幸福和快乐赐予自己。当然,我也没有例外。
  即便是没有信仰的人,也会不由自主地与朝圣者共同行走在布满酥油灯的殿堂内,一起向各式佛教神灵鞠躬叩首。行走其中,满眼都是璀璨夺目的珍宝,身旁尽是虔诚的朝圣者。他们口中默念经文,或是捧着象征纯洁与神圣的哈达,或是拿着高原特有的酥油,来到高大庄严的佛像前,为心中的神灵献上最真挚的祝福的同时,也献上了自己最真心的祈愿;在为那永不熄灭的酥油灯添上一块自制酥油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心灵添上了一份永不熄灭的信仰。
  
  一隅宁静
  信众脚步匆匆只为参拜而来,游人们则大多直冲辩经场,此时的色拉寺庭院内有一份难得的宁静,而我则有闲暇,可以好好地看一看这座传奇的寺庙。
  行走在安静的石板路上,头顶上是蔚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两边是高大的藏式房屋,这应是僧人们的房舍。而屋舍之前,就是那已盛开了六个世纪的玫瑰花。
  眼前,金色的转经筒在阳光下闪耀;远处,是圣洁的雪山,那蓝天下的洁白似乎是在与藏式房屋那白色的墙体一比高下。
  绘有佛像的石块是众人景仰的神石。当地年轻人告诉我,用小石块去敲击三下这块圣石,并在口中默念六字真言,也是祈求佛主赐予幸福的一种方式。看那圣石之上满是人们敲击留下的小坑,就可知人们对幸福的永恒渴望。在他们的指点下,我也用石块敲击了圣石,没有宏愿,只求家人一切平安,此次西藏之行一切顺利。
  人们都说拉萨是一个适合人们发呆、晒太阳的地方,色拉乌孜山下的色拉寺也不例外,只不过发呆的不是人,而是鸽子。屋檐下,窗台上,随处可见它们在阳光下休憩的身影。
  当然,它们也会因为一件事而展翅高飞,但那不是为了寻觅食物,不是因为外人惊扰,而是因为一声号角的吹响。
  这声号角的吹响就意味着众人翘首以盼的辩经终于开始了。
  
  辩经声起
  辩经场在色拉寺的最北端,沿着寺内最宽的道路直行即到。午后3点的夏日阳光刺眼而炙热,但色拉寺辩经场内正在进行的辩经则更加热烈。
  辩经,是指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藏语称为“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
  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印度。公元792年,吐蕃三大法王之一的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就是建桑耶寺的那两个人)等高僧,入藏弘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结果汉僧不敌印僧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孰优孰劣、孰好孰坏,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练禅宗,讲究的是心领神会的顿悟。这种注重心灵和感性思维的方法在辩论中,显然辩不过擅长逻辑思维,强调正误推判的印度佛教。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也就是从那时起,激烈的辩经声已在雪域高原上回响了超过1300年的时间;那极具特色的辩经手势也依然在被千年之后的喇嘛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空旷的辩经场上重复着。
  色拉寺与其说是一个朝拜圣地,不如说是一个佛学殿堂。色拉寺内只有一个措钦,却有三个扎仓。措钦是供奉佛像、经书和供僧侣集合的集会点,而扎仓就像是大学里的学院,是僧侣们学习佛经的场所。正是因为这浓郁的学习氛围,作为佛学学习主要手段的辩经才能在色拉寺发展、传承。
  僧人们三三两两形成不同的辩经组合,有的一对一,有的一对多。有的站着发问,答辩者则席地而坐。
  只要是任何有关佛法的题目都可以拿来讨论。这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辩论,双方唇枪舌剑,言辞激烈。诘问者紧紧逼问;答问者气定神闲,侃侃而谈。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显出藏地佛门禅机;短诵长吟、低念高唱,辩经声混成一片。
  当然,最有特色的还是辩论者那各式各样的手势和肢体动作,他们或在提问时高举手臂向下挥落,象征着用文殊菩萨之剑砍掉无知;或将手掌压下,也就压掉了自己心中的贪嗔痴;或击掌催促对方尽快回答问题;或拉动佛珠表示借助佛的力量来战胜对方。而双手相击则有三层含义,一是喻示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和合的产物;二是用掌声代表五常,说明一切都稍纵即逝;三是清脆的掌声唤醒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驱走恶念。
  虽然语言不通,也不明佛法,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都与我一样,来色拉寺就是为了建寺6个世纪以来响彻云霄的辩经声。在与旁人的交谈中,认识了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老者。他已是第三次来西藏,走遍了包括神山圣湖在内的众多佛教名胜,而色拉寺的辩经场则是他每次进藏都必到的地方。他说,他喜欢这里的氛围,喜欢看这群年轻的僧人们在古树参天、碎石铺就的辩经场内为了一个话题而展开辩论的场景。每次他都会拍下许多照片,他喜欢这里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势、每一个表情。
  因为这难以言表的一举手一投足,因为这发自内心的专注与欢笑,因为这别处难见的激烈与热情,相信你也理解了这为何会如此令人震撼。
  也许,我们还应该记住这群年轻僧侣的容貌,因为在他们中,很可能会有明日那一言九鼎、万人景仰的活佛。色拉寺可以算是藏传佛教寺庙中的清华北大了,因为在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拉让巴”的僧人中,有不少就来自色拉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辩经。因为在“格西拉让巴”的考试中,辩经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当我询问一位年轻僧侣他还有多久能获得格西时,他的一番话却令我深有感触,他说:“格西只是一个学位,是否获得只能因缘而定,也希望我能修前因不求后果。”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的教育已经步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必须回归“素养”本质,必定带来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变革。“前置性学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预习,是学生以建构、交互等方式开展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学习权利的实现。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价值,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应有利于创设真实情境,建立新旧知识联系,聚焦学习内容;应有利于学生
摘要:当学生离开高中校园时,是否具有我们期望的化学的基本科学素养,是否理解化学?这些成为中学老师思考的问题。化学史在教学上的使用,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化学史;科学素养;理解化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1-0033-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1.011  在电视上无
在我去瑞士之前很多人都告诉我,第一次去瑞士,最好的选择就是卢塞恩。到了之后,才知道这句话的确不虚,卢塞恩这个古城绝对囊括了瑞士风景的精华——雪山环抱的卢塞恩湖深邃湛蓝,被微风吹皱的湖面上点缀着优雅的白天鹅,巍峨的阿尔卑斯山与中世纪的建筑相互映衬,随便拿起相机拍一张,就是明信片般的美景,让人感觉是那么不真实。但我是不甘于只做一个拍拍照片的观光客的,于是,在欣赏完卢塞恩的美之后,我们又走进那美丽的山水
摘要:以真实造纸工业流程为载体,创设“造纸工程师”“环境监测员”“城市规划师”三种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任务中复习碱的化学性质,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造纸术;碱的化学性质;复习课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2-0057-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1.02.0
摘要: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相关内容为指导,列举在主题为“化学物质与健康”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一些做法,对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高中课标;初中课标;素养;教材观;学科视角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2-004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
Melb urne  早晨,我在车站等待去市中心的火车。这个地区有几个大型发电站,会产生很多水蒸气,堆积在山谷里形成浓雾。一个老人拉着行李箱走上站台,微微弓着的身形,叠入孤独地延伸向远处的铁轨,在缥缈的晨雾中,犹如一个经典的电影画面。墨尔本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生活节奏不快,充满意趣的画面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在你眼前。后来我无论去哪里都会随身背着相机,这个习惯就是在墨尔本养成的。  墨尔本的街头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羌”字也是甲骨文中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和北川等地,人口约有32万。  羌族自称是“云朵上的民族”,为了躲避纷乱的战火,羌人多把寨子建在山坡上,视野开阔、易守难攻,借山势庇佑安宁地生活。艰苦的自然条件也造就了这个民族坚忍不拔的特性,他们至今仍延续着颇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传承着古老纯
下午冒着雨出门,康纳约了我喝咖啡。我们在酒馆门前见面。康纳是一个热情幽默的爱尔兰小说家。  热腾腾的咖啡和加冰的气泡水刚刚端上来,康纳已经把今天科克城里的新闻说了七七八八,包括一个正在举行的葬礼。康纳抓起咖啡杯喝了一口,忽然对我说,嘿,为什么我们不去参加那个葬礼呢?说着,拉起我就往外面走。  秋天的爱尔兰天黑得依然很迟,即便是在一个漫长的雨天里。我们足足开了一个多小时,先是郊区的大道,然后是田野里
许多年之后,我想我一定也能记起,在凉山看过的那些湖水,和冬日里一片璀璨的阳光。  在寒意渐浓的时刻,我们决定去西昌—那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寻找冬日里的暖阳。我们的车队从成都出发,经过雅安、荥经沿着108国道,向凉山而去。  从成都去西昌山峦重重。车开了没多久,便下起了绵绵细雨,同行的伙伴告诉我,我们已经进入雨城雅安的境内,这里常年被雨水滋润,孕育出了“雅安三雅”的另外两项:雅鱼和雅女。一路前行,荥
人应该走出去探索,因为别的世界、别的文化是可以照见我们自己、照见我们文化的一面镜子。  ——雷·卡普钦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