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的女红国

来源 :少年博览·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l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女性的才情结晶
  不妨先读一首白居易的《啄木曲》:
  莫买宝剪刀,虚费千金直。
  我有心中愁,知君剪不得。
  莫磨解结锥,徒劳人气力。
  我有肠中结,知君解不得。
  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
  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
  莫近红炉火,炎气徒相逼。
  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
  刀不能剪心愁,锥不能解肠结。
  线不能穿泪珠,火不能销鬓雪。
  不如饮此神圣杯,万念千忧一时歇。
  这首《啄木曲》一唱三叹,形象化地用锥、线、剪作比,将浓重无形的愁思实物化了,让后人也能透过香山居士的双眼,看见窗棱边那个正做女红的女子忧伤的倩影。
  好像“女红”这个词,总是带有一丝愁苦忧伤,古诗词里常见以泪当线,一针一线缝进亲情乡愁,挑不开剪不断对离人、对情郎相思之苦的女子。
  也许,文静秀雅舒缓节奏的“女红”,像每个女性心中曾经有过的梦幻,引领着女性去完善《红楼梦》的未补续篇;也许,去圆睡梦中的闺秀之梦。即便是电子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女红”依旧保留着它独特的魅力和无可替代的色彩,在时尚界,手工制品几乎是奢侈品的代名词。
  在古代,“女红”又称“妇功”,就是指女子针线活之类的工作,被视为女子闺中之德、贤淑品行、修养学识的外化表现,是古代妇女“容、言、功、德”中的一德,是古时女子才识修养的体现。《桃花扇·栖真》中就有“庸线懒针,几曾作女红”的说辞,批评那些懒惰、不合道德规范的女子。
  “女红”一词,最早见于《汉书·景帝纪》:“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女红”的“红”应该读做“go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女红”最初写作“女工”,后来随时代发展人们更习惯用“女工”一词指代从事纺织、缝纫等女性工作者。为避免混淆,人们用“红”为“工”的异体,“女工”的本义被转移到“女红”一词上,而它本身则转型成功,借另一意义获得重生。
  女红艺术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女性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从我们生存的智慧提炼出来的一种文化。
  女红是寄寓情感的平台。女性运用手工技艺进行女工艺术创作,将不同的情感寄寓其中,表达情绪、情思、情理等种种情感诉求,以形传神、以形像神、以形写情,从而使女红艺术有形有色、有纹有意。比如用鸳鸯图形比拟爱情,映照唐代诗人卢照邻的诗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人世恩爱;以石榴、佛手、寿桃三种物象合成的图案,表达了对多子、多福、多寿的美好祈愿。在新年初一绣上六禽之首、五德之禽的鸡,为新的一年祈福驱魔;重阳节绣上茱萸驱灾避祸;端午节以虎为中心,蜈蚣、壁虎、蜘蛛、蝎子、毒蛇缠绕四周,喻示虎的神威降伏鬼怪,镇恶辟邪。千百年来,中国女红艺术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
  女红艺术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创意的过程,自己设计制作的作品,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对他人的美好祝福,当你把这份独一无二赠予他人时,相信它的价值远不止其本身。
  那些妙手,已成传奇
  女红追求工巧技美的神妙。女红造物可谓巧夺天工,以针线替代笔墨,表达意图,赋予针针线线灵性,以追求技艺的精妙,从而体现女性的才情与品格。如,在针法的表现上力求“不露针迹,如同一根流畅的线条”,“一笔写就”;在效果上追求齐、光、直、匀、薄、顺。女红制作一般运用镶、填、补、贴、半绘半绣等技巧和滚镶、盘金、贴布、串珠、线编、等多种手段,尽力使女红精湛神妙。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详尽描述了女红技艺之精湛。要过元宵节了,贾母高高兴兴给了宝玉一件雀金裘外套,作为过节时的正装。淘气的宝玉当天就将衣服的后襟让手炉里的火星子给烧了一个洞,这可急坏了宝玉,因为明天才是正日子呢。他跑到晴雯屋里唉声叹气,麝月说别着急,赶紧悄悄拿出去,找个能干的织补匠人织上就是了。过了半日,衣服原样拿了回来,因为不但是能干的织补匠人,就连裁缝绣匠并作女工的问了,都不认得这是什么材质的,都不敢揽这活计。听了一会,躺在病床上的晴雯撑起身子,拿过衣服细看起来,“这是孔雀金线织的,如今咱们也拿孔雀金线就像界线(手工刺绣和织补工艺中所用的一种纵横线织法)似的界密了,只怕还可以混得过去。”晴雯提出补救的方法,接着是这样描述的:“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钉牢在背面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得散松松的,然后用针纫了两条,分出经纬,亦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补两针,看一看,织补两针,再端详端详。直到自鸣钟敲了四下,才补完。又用小牙刷慢慢地剔出绒毛来。宝玉瞧了瞧,说道:‘真真一样了。’”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有许多与女红有关的故事,大家熟知的黄梅戏《天仙配》就是改编自神话传说,讲述的是王母娘娘的小女儿七仙女偷偷来到凡间,路遇孝子董永。得知董永为办理父亲丧事卖身当长工,便爱上了他,请老槐树做媒人,同他结成夫妻。婚后,到富公家去上工。富公同他们约定:当晚织成云锦十匹,三年长工改为百日;织不出来三年之后再加三年。晚上,七仙女点香请六位天女姐姐下凡,一夜之间织出了十匹绚烂的云锦。
  比起《天仙配》的哀婉动人,纳西族的传说《七星披肩》则增添了一份勇气和担当:很久以前,云南丽江地区闹旱灾。天上出现了九个太阳,烤得田地干裂,山泉枯竭。纳西族姑娘英古立誓要去遥远的东海请龙王救灾。她用鸟的羽毛编织成一件五光十色的“顶阳衫”披在肩上,翻过九十九座山,跨过七十七道沟,淌过三十三条河,来到东海。她用歌声祈求龙王相助,龙王的儿子对她一见倾心,带着万顷雨水,驮着英古飞到丽江。龙子吞云吐雾,顿时乌云翻滚,大雨倾盆,冲得旱魔招架不住,旱魔见龙子年轻,设了陷阱把龙子打人地底,英古孤身奋战,苦战七天,因没水而渴死,善神看见人类惨遭旱患,便用雪精造了一条矫健的雪龙。雪龙张开巨口把旱魔放出的火太阳一个个衔进嘴里变冷后吐到地下,只让变冷的一个火太阳留在空中当月亮,雪龙压住旱魔,慢慢地变成一座银冠玉披的高峰,人们称它为玉龙山,龙子听到英古的死讯,化作一股清泉,围绕英古倒下的地方流淌,人们称它为玉泉,善神把雪龙吐出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光芒闪闪的星星,镶在英古的顶阳衫上,来表彰她的功绩。从此七星披肩成了纳西族妇女喜爱的一种服饰。   九大女红技艺
  女红是一种生活技能、一种生活艺术、一种生活文化。而这一项项女红技巧都是由母女、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因此又称为“母亲的艺术”。大体上分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玩具等九类。
  纺织
  中国的纺织源远流长,而且品种多样,花色繁杂,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纺织品就其原料来分,有丝、麻、葛、棉等。丝织华贵,麻葛已少见,自宋元以来,全国逐渐推广了植棉纱和织棉布,近现代流行于民间的,仍然是棉织。
  浆染
  浆和染是两个概念,浆是指浆水浸泡织好的布,使其挺刮光滑,另外民间织的白土布,没有经过漂白带有黄丝丝的感觉,叫做本色布。用一种老粉——土粉,经过浆洗也就变白了。染则是指染色民间用的染料,过去主要是从植物提取的即现代所说的草木染。
  缝纫
  缝纫是个叠词,缝与纫都有贯穿连缀的意思,我们一般讲缝纫就是缝制衣服,缝和纫两个字放在一起,也许是强调缝制一件衣服需要千针万线吧!确实现在做衣服有缝纫机,有服装加工厂,订做一件衣服并不难,但在若干年前,每一件衣服都是妇女一针针地缝起来的,他们为老人缝,为孩子缝,为自己缝,一辈子的岁月都随着飞针走线流淌着。
  刺绣
  刺绣可以说是中国女红中最突出的一种,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刺绣,不但出现得最早,历史最悠久,而且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战国时期的刺绣品已很复杂,图案层次分明交错有致,汉代的绣衣绣裘就更多了。中国刺绣的基础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织的社会制度下,千千万万的女孩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可谓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现象。
  编结
  编结的范围很大。可做编结的材料很多,既可用丝、棉又可用多种植物如竹、藤、草、棕、麦杆等,凡是有一定韧性的条状物都可以编连起来,以绳为基础打成结。中国的打结从最简单的捆扎,发展成到一种艺术,既有装饰功能又有丰富的寓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包容性很大的一种象征。
  剪花
  在中国从事剪纸的妇女,人数之众历史之悠久以及所剪花样之多,内容之广数量之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妇女们除了用纸来剪花样,还用其他的材料,如布、植物的叶子来剪,而其工艺制作是和剪纸相近的,如在孩子的衣服上、肚兜上、布玩具上,常常可以看到大块不同颜色的布,剪成了多种动物、花草拼贴在上面。
  面花
  中国的北方以面食为主,妇女们可以用面粉做出名目繁多的食物,归纳起来竟有50多种,妇女们在长期的面食制作中,发现这种带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既可以吃又可以做成各种形象。面花不仅是妇女手勤的说明,而且是心巧的一个标志。
  玩具
  中国过去没把玩具制作当成一个独立的职业,学校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科。但是学龄前的孩子是由妈妈看管的,善良、聪慧的母亲,常常会就地取材,随手制作一些玩具给孩子,给他们童年增添一份乐趣。妈妈是常常带着孩子下田干活的,干活时让孩子在地头上玩,为了哄孩子,她们随手将一根高粱秆剥下长长的篾条,折几下就成了只小鸟。
  鞋帽
  中国的鞋帽,从很早以前一直到近代都是家庭妇女手工制作的,后来虽有了鞋店帽店但真正购买的,仍然是少数。在广大的农村,鞋帽特别是儿童的鞋帽还是自己做,一个家庭妇女为家庭成员所做的鞋帽的数量是相当惊人的。
其他文献
传说,对着树洞讲出你的心事,你的心情会释然。找到你的树洞,埋藏进所有的眼泪和哭声,让我为你守望。不知不觉中你就会长大。  主持人——柳眉儿  有那么一瞬间,你好像失去了所有。当她们重新回来的时候,你才发现也许当时从未离开。  下雪了。好像一夜之间,整个学校都安静了许多,从宿舍楼的楼顶往下看,花坛中央的雕塑特像某肯里卖的雪顶咖啡或者某麦推出的麦乐酷。想到夏天的时候在快餐店抱着一杯冷饮,就能享受一下午
期刊
小A:Word也可以做电子贺卡?别开玩笑了!  小V:没和你开玩笑,是真的,不信请往下看。  过年了,小编瞧着外面的贺卡都没有自己做得有心意。自制的贺卡虽不如外面的精致,但心意却大,所以各位小看官快点打开电脑,拿起手中的鼠标,来和小编一起,利用一个简单常规的办公软件——Word,制作一款心意满满的电子贺卡,送给最关心自己的亲人、朋友吧。  闲话少说,即刻进入主题。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做张电子
期刊
艺、雅和道,都是汉语中文化气息很浓郁的字,也都与本期“精雅生活”的主题相关。当然,这几个字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意义外,还有一些你可能不太熟悉的引申义——汉字的伟大魅力正体现于此,每个字都是一座小径交叉的花园。  艺:艺无止境  “艺无止境”的“艺”字,是由“藝”字简化而来。一提到“艺”字,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到高雅的“艺术”。其实,“艺术”和“艺”的本义相距甚远,“艺”的本义是“种植”。有一块卜问种
期刊
一句话:成功是在不断的失败和探索中发现的,一个真正的聪明人,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把别人失败的经验变成自己成功的台阶。  一个故事:保罗·道弥尔是美国著名企业家,他专门收购面临危机的企业,这类企业在他的手中经过整顿,个个起死回生,财源广进。  1948年,21岁的保罗·道弥尔离开了祖国匈牙利,来到美国。当时,他什么都没有,唯一的资本就是一个强壮的身体。  在美国找一份工作维持生计,并不是一件太
期刊
天气酷热,现代人都开风扇或冷气,但旧日百姓只可手拿扇拨凉。一批于18至19世纪由中国出口到国外的羽毛扇,每张扇皆精美优雅。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如今都变成难得一见的艺术品。这批羽毛扇曾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展出。
期刊
活色生香的食王国  某日看到一个关于吃的调侃,意思是中国很多东西都和“吃”字沾上了边。不信你瞧:  谋生——糊口,工作——饭碗,受雇——混饭,混得好——吃得开,受人欢迎——吃香,没人理会——吃闭门羹,有苦难言——吃哑巴亏,嫉妒——吃醋,理解不透——囫囵吞枣,理解深刻——吃透精神,广泛流传——脍炙人口,做得辛苦——吃力,爱管闲事——吃饱了撑着……  乍一看觉得搞笑,仔细一想,又觉得这还真是咱国人的一
期刊
智力跳跳级
期刊
一锅炖的末日  记不得从哪一年起,国外的电影里开始掺入“末日”因素,经典的有外星人版《独立日》,气候版《后天》,地理版《2012》,还有病毒版《生化危机》……  种类可谓繁多,且每一次必定把地球折腾得翻山倒海……越是如此,观众看得越是带劲。而2014年,导演们也不负众望导出不少末日片,不错的依旧寥寥,不咋地的依旧存在。这里,笔者想八一八其中的一部《庞贝末日》。  先科普一下,庞贝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上
期刊
1.从班草变成了一棵草  曾经的班草、优等生李允兮转学来到西德中学之后,就不再是捧在手心里怕化了的那块糖了,他现在连一块糖都不是了。  李允兮这种曾经在天诺中学叱咤风云的人物,反倒没了特点。班草这个头衔已经不再属于他了。  第一次摸底考试,李允兮就“很争气”地排到了20名,班里一共就30个人。这是李允兮考得最差的成绩。  在做“差生”的日子里,平时喜欢和他待在一起的,多半都是和他一样排在末尾的差等
期刊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还受到世界人民的爱好和称赞。  瓷器,你的名字叫中国  所谓瓷器,是用瓷土经过1200℃~1300℃的高温烧制而成,同时表面有烧成的玻璃质釉的器物。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我国造瓷技术从11世纪起,陆续传入亚洲、欧洲及世界各地。  瓷器有火的刚烈、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