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生活与教材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点的运用,进一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借助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内容。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素质
一、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學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二、老师要引导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知觉活动。观察是思维的源泉。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对具体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结合直观教具的演示,为其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例如:教学《刻舟示剑》,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领会图意,明确课文是讲一个过江人宝剑掉进江里的事出有因。启发学生抓人物的神态、动态、语言的特点,思考以下部题:这个过江人宝剑掉进江里之后,面部表情怎样?这个人在做什么?这个人当时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同舟人又会怎样想,怎样说呢?在学生理解课文后,要进一步帮助他们明白过江人的想法、做法错误的原因。我在黑板上画上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上面,再有硬纸剪成一把宝剑,演示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的情景。让学生在船舷上刻“记号”,再拉动纸船到“岸边”捞剑是捞不到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地明白了为什么捞不到宝剑的道理。即: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随船移动,但掉入江中的宝剑却没有跟着船移动。进而启发学生理解其中寓意:事物发生了变化,如果再有不变的眼光来看待,那便要犯错误。要把学生带入文章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一方面靠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靠图片、幻灯等直观性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装自己人把文章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在头脑中变成活生生的画面。这种“把话变成‘画’”的探索正是阅读教学中形象思维的训练。
三、要亲近学生,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语文课其实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造成目前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种惧怕心理,觉得语文枯燥,难学的现象,这种现象追根寻源,其根本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过程变成枯燥无味的单纯知识传授。在确定语文教学任务时,只讲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讲发展情感,意志性格。对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显然估计不足。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应引进激励的竞争机制,增加交流锻炼的机会。消除胆小不敢说话,不敢交流等心理障碍。语文课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突出的是语言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有什么说什么,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民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鼓励得越多,学生就有成功的喜悦感。对学习语文自然而然就增强了信心。
四、激发学生情感的体验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真实进入描绘的情景,并感受作者创作之时寄托的思想与感情,以便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感情上达到亲情与生情的体会目的。教师在实施阅读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独特性的理解与感受,使学生在心灵、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获得启发。语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的结尾处自然将桂林“静、清、绿”的山水和“奇、秀、险”的山连在一起,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幅山川秀美的画卷。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对前面课文内容的理解,利用有声语言以饱满热情进行富有表情的朗读,从而把学生引入课文的艺术境界,这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大有裨益。另外,恰当运用无声语言进行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可低估。如果一个教师只凭三寸不烂之舌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形态表情却呆若木鸡,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这样的老师不能称为血肉丰满、感情丰富的好老师。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尊重的手势,一双鼓励的目光,都犹如激发学生感情的一道强心剂,其作用将胜过千言和万语。
五、培养学生对审美形成正确观念
诗歌在语文中富有一定的意境,散文句式比较优美且具有韵味,而记叙文不仅有深意还有清晰的描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与审美力。
六、结语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素质,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2013(32).
[2] 靳计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0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素质
一、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學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二、老师要引导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知觉活动。观察是思维的源泉。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对具体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结合直观教具的演示,为其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例如:教学《刻舟示剑》,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领会图意,明确课文是讲一个过江人宝剑掉进江里的事出有因。启发学生抓人物的神态、动态、语言的特点,思考以下部题:这个过江人宝剑掉进江里之后,面部表情怎样?这个人在做什么?这个人当时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同舟人又会怎样想,怎样说呢?在学生理解课文后,要进一步帮助他们明白过江人的想法、做法错误的原因。我在黑板上画上波浪线表示江水,把硬纸剪成的小船挂在上面,再有硬纸剪成一把宝剑,演示宝剑从船上掉入江中的情景。让学生在船舷上刻“记号”,再拉动纸船到“岸边”捞剑是捞不到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地明白了为什么捞不到宝剑的道理。即: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随船移动,但掉入江中的宝剑却没有跟着船移动。进而启发学生理解其中寓意:事物发生了变化,如果再有不变的眼光来看待,那便要犯错误。要把学生带入文章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一方面靠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靠图片、幻灯等直观性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装自己人把文章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在头脑中变成活生生的画面。这种“把话变成‘画’”的探索正是阅读教学中形象思维的训练。
三、要亲近学生,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语文课其实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造成目前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种惧怕心理,觉得语文枯燥,难学的现象,这种现象追根寻源,其根本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过程变成枯燥无味的单纯知识传授。在确定语文教学任务时,只讲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讲发展情感,意志性格。对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显然估计不足。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应引进激励的竞争机制,增加交流锻炼的机会。消除胆小不敢说话,不敢交流等心理障碍。语文课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突出的是语言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有什么说什么,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民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鼓励得越多,学生就有成功的喜悦感。对学习语文自然而然就增强了信心。
四、激发学生情感的体验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真实进入描绘的情景,并感受作者创作之时寄托的思想与感情,以便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感情上达到亲情与生情的体会目的。教师在实施阅读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独特性的理解与感受,使学生在心灵、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获得启发。语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的结尾处自然将桂林“静、清、绿”的山水和“奇、秀、险”的山连在一起,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幅山川秀美的画卷。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对前面课文内容的理解,利用有声语言以饱满热情进行富有表情的朗读,从而把学生引入课文的艺术境界,这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大有裨益。另外,恰当运用无声语言进行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可低估。如果一个教师只凭三寸不烂之舌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形态表情却呆若木鸡,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这样的老师不能称为血肉丰满、感情丰富的好老师。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尊重的手势,一双鼓励的目光,都犹如激发学生感情的一道强心剂,其作用将胜过千言和万语。
五、培养学生对审美形成正确观念
诗歌在语文中富有一定的意境,散文句式比较优美且具有韵味,而记叙文不仅有深意还有清晰的描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力与审美力。
六、结语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素质,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2013(32).
[2] 靳计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