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中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事求是地说,在应试教育下,中学生普通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自由支配时间相对少,课外阅读很难进行。另外,电视,电脑等能够吸引中学生视听的东西泛滥,尤其是一些“快餐文化”,对于中学生具有很大的诱惑性。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都很令人担忧。
笔者曾对高一至高二的近100名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余时间看课外书的学生仅占12%。所读书籍,是由老师推荐,家长介绍的仅占14%,课外阅读没有计划的占58%。大部分学生对小说,故事类书籍,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等情有独钟。甚至有些学生对言情,刺激性极强的不健康书籍也爱不释手,津津乐道。电视台热播的一些无聊连续剧,街上流行的一些小刊小报部分都会成为他们流连忘返的精神食粮。
学生在校期间不重视课外阅读,忽视知识的积累,结果会造成知识面狭隘,思想肤浅,语言干瘪,语文综合素质低。古人云:“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远离书香的年轻网虫失去书的滋润以什么底气竞争世界?以什么本领立足社会?以什么教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笔者在阅读中发现名人多有论及读书之重要。苏霍姆斯基:“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如没有阳光,没有书籍支撑的智慧,就如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你玩索的作品越多,鉴别能力越可靠。”课外阅读太少,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人,读的不是精品,而是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上充分发展的人。
那么,如何把学生引进书香世界?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呢?
一、倡导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
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既是三个不同的层次,也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的三个方面。
阅读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阅读必须具有生活化的特质,不存在没有阅读的生活,也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阅读。我们常常却看到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不爱阅读,或者是爱阅读却不爱语文,爱语文书却又不爱语文课。究其原因,当属阅读和生活脱轨之故。在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手段和技巧可以使学生阅读与生活产生有机的联系。这是怎样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生活化阅读的表现是: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不要为了考试而阅读。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而非来自于教师家长的要求或考试的压力。阅读行为是学生生活中的一大需求,学生会千方百计找自己喜爱的书读。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会变成习惯,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生活化的阅读必然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一个阅读主体的生活是不同的。也只有生活化的阅读才可能是一种创造性的,因为创造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主性阅读”。学生只有自己读,才能学会自己读,不然的话,永远只是教参在读,教师在读,永远培养不出真正的读者。
二、讲究方法,扩展学生的阅读需求
學生的阅读要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不分课内课外,不避大俗小雅,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任何报刊书籍,都可以去读,只要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一定能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阅读的路子来。就以精读,略读,跳读,猜读等方法而言,也不必着眼于阅读方法本身去进行训练。否则就是形式训练。而非实质训练。形式训练多了,学生就会厌烦,教师可利用教材尽量多地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扩展。如在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后介绍“女娲补天”和“木石前盟”,介绍前五回的总纲,介绍精彩的情节,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一睹全书的欲望。可以以某篇名作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如学习了《我的小狗胞弟》后,鼓励学生阅读巴金先生的其他作品《家》、《春》、《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家及人品。可以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作品扩展,如学习《孔乙己》,学后可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有关科举制度毒害的文章来阅读,例如《儒林外史》。
三、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条件
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在校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可利用活动课进行阅读,集中阅读课外读物,时间在20—30分钟。
笔者每个星期还专门开辟一节美文读课,这节课成了学生美读时光,学生可以读自己喜爱的作品,老师不加限制,可以互相探讨,还可以和老师交流阅读体会;另外每一星期让学生摘抄一篇美文,把他们认为情文并茂,有启迪意义佳作摘抄笔记本上互相交流,这样每月举行一次读书心得体会交流,撰写读后感,评出最佳读后感。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拓阅读视野。
还可以开展成立班级读书园地,以班级为单位,每位同学捐出几本图书,同学互相交换借阅,每学期在同学在组织2次以上图书交换。语文教师或班主任每月安排一节课让同学们介绍好书,谈读书的感受。集体性地组织读书月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当前,各种新理论,新思想,新信息如春潮般汹涌而来,令人无所适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多管齐下,架设读书之桥,营造书香之氛围,使青少年学生从刀光剑影武侠小说中走出来,从扑朔迷离的网络阅读中走出来,让学生在文学殿堂中徜徉,使学生在经典名作品种受到思想的引导。人生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美得感染。
笔者曾对高一至高二的近100名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余时间看课外书的学生仅占12%。所读书籍,是由老师推荐,家长介绍的仅占14%,课外阅读没有计划的占58%。大部分学生对小说,故事类书籍,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等情有独钟。甚至有些学生对言情,刺激性极强的不健康书籍也爱不释手,津津乐道。电视台热播的一些无聊连续剧,街上流行的一些小刊小报部分都会成为他们流连忘返的精神食粮。
学生在校期间不重视课外阅读,忽视知识的积累,结果会造成知识面狭隘,思想肤浅,语言干瘪,语文综合素质低。古人云:“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远离书香的年轻网虫失去书的滋润以什么底气竞争世界?以什么本领立足社会?以什么教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笔者在阅读中发现名人多有论及读书之重要。苏霍姆斯基:“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如没有阳光,没有书籍支撑的智慧,就如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你玩索的作品越多,鉴别能力越可靠。”课外阅读太少,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人,读的不是精品,而是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上充分发展的人。
那么,如何把学生引进书香世界?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呢?
一、倡导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
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既是三个不同的层次,也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的三个方面。
阅读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阅读必须具有生活化的特质,不存在没有阅读的生活,也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阅读。我们常常却看到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不爱阅读,或者是爱阅读却不爱语文,爱语文书却又不爱语文课。究其原因,当属阅读和生活脱轨之故。在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手段和技巧可以使学生阅读与生活产生有机的联系。这是怎样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生活化阅读的表现是: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不要为了考试而阅读。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而非来自于教师家长的要求或考试的压力。阅读行为是学生生活中的一大需求,学生会千方百计找自己喜爱的书读。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会变成习惯,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生活化的阅读必然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一个阅读主体的生活是不同的。也只有生活化的阅读才可能是一种创造性的,因为创造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自主性阅读”。学生只有自己读,才能学会自己读,不然的话,永远只是教参在读,教师在读,永远培养不出真正的读者。
二、讲究方法,扩展学生的阅读需求
學生的阅读要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不分课内课外,不避大俗小雅,只要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任何报刊书籍,都可以去读,只要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一定能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阅读的路子来。就以精读,略读,跳读,猜读等方法而言,也不必着眼于阅读方法本身去进行训练。否则就是形式训练。而非实质训练。形式训练多了,学生就会厌烦,教师可利用教材尽量多地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扩展。如在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后介绍“女娲补天”和“木石前盟”,介绍前五回的总纲,介绍精彩的情节,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一睹全书的欲望。可以以某篇名作作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如学习了《我的小狗胞弟》后,鼓励学生阅读巴金先生的其他作品《家》、《春》、《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家及人品。可以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题材作品扩展,如学习《孔乙己》,学后可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有关科举制度毒害的文章来阅读,例如《儒林外史》。
三、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条件
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在校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可利用活动课进行阅读,集中阅读课外读物,时间在20—30分钟。
笔者每个星期还专门开辟一节美文读课,这节课成了学生美读时光,学生可以读自己喜爱的作品,老师不加限制,可以互相探讨,还可以和老师交流阅读体会;另外每一星期让学生摘抄一篇美文,把他们认为情文并茂,有启迪意义佳作摘抄笔记本上互相交流,这样每月举行一次读书心得体会交流,撰写读后感,评出最佳读后感。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拓阅读视野。
还可以开展成立班级读书园地,以班级为单位,每位同学捐出几本图书,同学互相交换借阅,每学期在同学在组织2次以上图书交换。语文教师或班主任每月安排一节课让同学们介绍好书,谈读书的感受。集体性地组织读书月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当前,各种新理论,新思想,新信息如春潮般汹涌而来,令人无所适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多管齐下,架设读书之桥,营造书香之氛围,使青少年学生从刀光剑影武侠小说中走出来,从扑朔迷离的网络阅读中走出来,让学生在文学殿堂中徜徉,使学生在经典名作品种受到思想的引导。人生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美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