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牵手白雪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ij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现场
  某教师在信息技术《数据挖掘》一课中,设置了“统计学生家中早餐品种”的主题,当学生填写完Excel表格后,得出了一组数据,然而,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如何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如何在后续学习中提出针对性设问?教师的疑问凸显,教学难点也因此而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全程评价是关键点,因此,教师如何从教学中提取相应的测评点进行有效评价,成为执教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问题分析
  类似上述这种有数据、无评价的教学情况,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屡见不鲜,长期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究其原因,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类的课程,注重技能的达成度、工具的使用率,因此在考查学生学习效能的时候,惯常的做法是以实现既定的信息化作品效果为标准,淡化学生诊断性的学习监控过程。在学科核心素养日趋凸显的情况下,教学设计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关注,注重学习者诊断性评价的关注。在类似以上情况出现时,教师可以借助PISA测试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设计,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
  PISA测试理论界定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学生根据设计者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相应的学习,通过具体的工具、手段、途径实现相应的学习任务。在PISA测试系统的理念中,将测试的内容生活化和具象化,并落实在信息技术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为富有生活性的内容甄选,避免出现跨越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感性经验、超越其认知能力、不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智能发展水平的内容作为评测的项目。同时,通过对内容的网格化筛选,最终将测评的形式和载体进行实践,并借助适宜的呈现方式,给出较为客观的评价结论。
  (1)原设计
  在上述的《数据挖掘》一课中,教师设计的方案是“学生统计家中早餐的品种数量”,学生通过Excel表格填入相应的品种类型,再通过数据筛选功能对一定的种类进行排序,最终得出当前家庭的常见早餐品种类型。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早餐品种的界定学生形成了不一致的意见,如粥属于中式早餐还是西式早餐?油条在中西式早餐中均有,该如何归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小组都为此争执不休,这不但导致既定的任务无法完成,还影响了课堂组织教学。
  (2)问题核心
  该教师遇到的问题,即问题本身的区分度的模糊,将“统计早餐”作为数据挖掘的主题是符合生活实际的,但是涉及早餐品种的区分,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详细的标准了。教师原来的“中、西式早餐”的区分度不够清晰,让所要评价的对象处于模糊状态,从而引发了学生进行数据筛选的障碍,引发了相应的教学问题。这样的教学难点是由教学设计中评价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应该从教学设计本身进行调整。
  (3)改进型设计
  鉴于“中、西式早餐”的分类标准不能确保每一种食物归类的唯一性,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更改分类标准,如根据早餐来源进行分类(如下表)。
  教学评析:分类依据由中式早餐和西式早餐,改为根据早餐的来源进行分类。这样修改后,学生能够迅速地对自己的早餐情况进行统计,并能够迅速判断出自己的数据属于哪一部分,为后续数据挖掘提供充分的时间。就该例而言,早餐的类别也可以有其他划分方式,但无论怎样分类,都需要做到“分类标准可以让学生实现对数据迅速准确地归类”。
  方式二:有效对接,评价过程的实践性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信息技术课堂具有强烈的整合特性。例如,“文字处理单元”和语文课的学习息息相关;“画图单元”和美术课具有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机器人单元”和小学科学课、中学物理课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程序编写单元”与数学课在算法过程、计算思维等多个角度存在必要的关联;“数码相册”部分与音乐课也唇齿相依;“网络安全”模块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中学思想政治课都有着较强的关联度。为了更好地诊断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借鉴PISA测试中知识有效对接的原理,进行合理的设计,让评价的效能在实践中成为立体式的思维呈现,这不但能够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帮助其建立与之相关知识内容的融合,最终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1)原設计
  Scratch单元中的《画笔的秘密》一课中,教材的知识点包括小猫按照指令完成前进、后退、转弯、落笔、提笔等一系列的动作,在舞台上画出一个或者多个形状,再通过涂色工具将形状进行填充,形成更为形象的图例。教师在设计该课时,惯常的做法是让小猫在舞台上绘制一个边框,以此带动全部的知识链。此设计方式在内容的达成度上没有实际的问题,但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往往会发现问题:其一,学生作品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化体现;其二,学生作品缺乏美感;其三,小猫在舞台上画出的一圈边框,无法体现实际应用价值,进而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用Scratch画图的意义。以上问题最终导致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沉默不语,失去了Scratch课堂应有的乐趣。   (2)问题核心
  上述问题的出现,都指向教学设计中主题的选择失当。这样的主题未能符合学习者的认知习惯,没有与学习者的学习或生活经验建立有机的联系,难以唤起其主动学习的诉求,进而无法触发其自发乃至自觉的学习行为。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的技能学习过程中,原本应深受学生喜爱的软件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3)改进型设计
  根据画图教学与美术课的天然联系,教师可以先在美术课中寻找此阶段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作为评测的重点,筛选其中能够借助Scratch实现的效果。接着在此基础上,结合恰当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明晰评测的主要要求,也将知识进行细化。
  例如,首先使用Scratch绘图编辑器,画出一个太阳的矢量图,再将其作为角色加入到舞台上,并利用小猫的“画笔”模块进行颜色的填充(如图1)。完成涂色后,引导学生进入“画笔”中的落笔阶段,继续为飞翔的鸟儿绘制飞行路线,从而完成起笔和落笔的过程,如图2所示。
  教学评析:改进设计后,用手绘太阳来承载画笔模块中的转弯和涂色模块,通过小鸟的飞行路线来承载画图中的起落笔,加上适宜的背景选择,一个富有生趣的动画场景跃然纸上。手绘太阳、飞翔的小鸟都是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绘制技能,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图例,不但可以节省构图的时间,还可以通过Scratch程序达到自己所期望的效果。课堂实践发现,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起到了较好的渲染效果,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方式三:知识内化,评价关联的交互性
  信息技术课自身具有的技术属性是显性的、易见的,可以通过具体的信息化作品得以表达,但除了技能训练,信息技术课程还承载着学生创新能力、创新途径的建构任务。[2]在学科核心素养日趋成熟的背景下,有关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深化与相关知识的关联性,已经成为当前评价学习效能的要求之一。PISA评测注重知识内化的深入度,强调设计者能够通过学习者在一定场景中所表现出的问题解决方式,来考查其对该部分内容的内化程度。将其落实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可以表现为将技能性知识进行外显型的处理,借助合理的应用网格,让教学效能在沉浸式应用中具体化、任务化、明晰化、可见化,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认知负荷,提升学习效能的目的。
  (1)原设计
  机器人单元中的《机器人避障》一课是经典的机器人活动课,本课旨在让学生完成机器人在接收到红外传感器或者超声波传感器的报警后,及时停止当前运动或转弯运动。该课教学中有的教师的做法是在机器人行进的过程中设置障碍物,机器人进行避障,从而完成该任务,但是在普通班级授课的环境下,各个机器人小组往往在同一个环境中进行活动,A组的活动场地没有障碍物,但是遇到B组的障碍物后,提前停止转弯的动作,A组自己的障碍物反而未能成为该组的活动项目,而B组则因为缺乏障碍物,不能及时完成动作,引发了各类相关的问题。
  (2)问题核心
  该问题的产生是因场地较为密集而引发的,在班级集体授课中,类似情况较为常见。要解决该问题,仅仅靠扩大场地不符合当前信息技术课的实际情况。而借助PISA测评中的越级式立体设计方式,则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3)改进型设计
  PISA测评中要求,对于相邻测试元素,应保持一定的区分度,将其落实在本课的设计中,表现为同一活动场地中,用不同的传感器实现同一个活动目标,避免因为地理位置的接近而导致测试结果出现差池,如图3所示。
  教学评析:经过相邻组别不同区域的传感器区分度,让同一范围内的组别进行功能性的区分,既避免了彼此之间的相互干扰,也让相邻学习组之间形成了碰撞,扩大了机器人避障的知识外延,让避障本身的认知内容有所深入,形成了更为准确的概念图。
  PISA测试系统设计实施的关注点
  PISA测评重点在于针对学习过程的诊断性评价以及针对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价。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借鉴其理念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重“差异性评测”。PISA测评起初的测试对象是针对15周岁的中学生,当我们将其应用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时,其应用对象扩大为9~15岁的中小学生。在设计中,要根据具体的年龄段进行相应测评内容的调整,以保证评测效果的准确性。
  ②选择“个性化测评方式”。PISA测试的形式较为丰富,问卷、作品、简答等多种形式都可以使用。在具体使用中,教师可以借鉴信息化的手段,为测试提供更为多样性的形式,如利用在线问卷进行测评,可以及时了解测试的结果。
  ③注重“測试的后期管理”。测试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因此测试的内容和范围要具有一定的外延,将学生的后续学习要求在测试中加以明确,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存宽,王文静,于莎.PISA2015“关键能力”述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2]俞显.PISA测试对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6).
  [3]唐晓勇.统整项目课程的评价[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2).
其他文献
编者按:地平线报告的出炉,燃起了教育者的创客之梦。在讲求速食、缺乏创造力的时代,这一点尤其可贵。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有我们引以为傲的光辉灿烂,但今天的我们又会为时代留下怎样的印迹?  9岁那年,凯恩·蒙罗伊(Caine Munro)在父亲开设的二手汽车零件店旁边,用收集的纸箱和其他废品绑上胶带制作了一个完整的游乐场,能玩多种常见的游乐场游戏。有一天,短片导演穆立克(Nirvan Mullick)在玩
前言:  可能每个人都知道,STEA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以及后来加上的艺术(Art)。STEAM教育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的教育。从字面上看,貌似让学生接受这五个门类学科的教育就可以了,那这和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什么区别呢,难道STEAM教育是把这些学科汇总到一起来学吗?  笔者非常推崇上
摘要:“医学统计软件与应用”是一门应用型方法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将医学科研思维贯穿于统计分析中,作者所在课题组在总结分析了混合式学习和任务驱动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混合式学习环境的、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过程设计并付诸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任务驱动;混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快、操作性强、重实践,需要教师不断跟进教学理念,创设学习情境,整理、筛选、开发适用的自主探究学习资源,创设开放型信息技术课堂。本文以《插入表格》一课为例,从导学单、课件、微课视频三方面叙述了用好、用巧学习资源的多种优点,这在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操作、学会分析并解决问题,最终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资源;课堂;高效  中图分类号:
为促进未来教育理念的传播、推进未来学校的发展、交流未来学校的宝贵实践经验、展示未来学校的优秀成果,“第四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以“数据驱动的课堂革命”为主题于11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召开。大会汇聚了国内外优秀校长、知名专家学者、教育厅(局)长、科技界精英,碰撞思想火花、传播创新理念、瞭望前沿科技,开展积极的交流与沟通,分享优秀的实践案例,为中国的未來教育建言献策。  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
混合学习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利用学校时间,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方式、时间和地点上都有更多的自主权。而其中的第三个变量“地点”要求我们认真反思学校空间的组织和部署方式。实践中,我们发现建筑设计要么支持,要么挫败学校的使命——它从来不是一个“无辜的旁观者”。  在多种活动同时发生的混合环境中尤其如此。例如,一小部分学生可能正在与教师复习数学概念,一部分学生则在附近的团队科学项目中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翻转课堂等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微课程已成为集信息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等多重内涵、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从第十四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初中生物组中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以下简称01团队)与南京三中文昌初中(以下简称02团队)的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来看,既呈现了微课程的诸多亮点,也存在微课程认识和实践上的一些误区。下面,笔者就两
摘要:笔者在国内外研究综述和联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云环境的线上SPOC学习平台与线下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相结合的混合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展开研究与分析,以期能够有效地深化学生在线自学与课堂互动的学习,优化教师网络支持与现实课堂的教学。  关键词:云环境;SPOC课程;翻转课堂;混合模式;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
郑州创客空间(Zmakerspace)是国内创客空间的后起之秀,在创客教育的践行中,他们坚守创客文化,保持本真的态度得到了很多在世界各地的创客空间旅游的朋友们的赞叹。最后,我们来看看一间社会型创客空间是如何融进教育教学的,又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创客这一概念从原来的小众文化逐渐传播开来,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受;接着创客群体也从原来的独自在家中车库造物,渐渐演变成群体在社区共同创造。郑州创客空间作
第十一届NOC活动 教学实践评优·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  创新整合点  将电子白板、学习网站、云笔记、APP应用四种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云”技术,使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知识。运用教师自主设计的APP应用,实现与课堂无缝对接,与课外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自选内容。学生在学习网站上进行自主学习。网站主要介绍了十个食物单词:bread、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