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质量观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探究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2008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新评估周期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建设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构建的逻辑起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抓住高等教育改革和分类发展的新机遇,顺应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构建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近代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演变出发,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特点和质量保障现状的基础上,以工具性质量保障理论和新型质量观为理论基石,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型质量观;工具性质量保障理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应用型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着目标定位与发展路径、专业结构、培养规格等方面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从发展定位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构建优势学科专业群,搭建宽广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办学层次上不能一味追高,也不能固步自封;在学科专业规划上,不应跟风求全,也不能忽视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新兴专业的呼唤。否则,就会滑向“去行业化”和“混杂化”的境地,并最终丧失优势和特色。要确保发展定位、培养目标与办学层次定位的准确,就必须构建健全的、高效运行的教学质量保障體系,否则,就容易迷失于大而全的不切实际的追求中,受制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歧与争论。
  从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来看,迫切要求应用型大学构建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1]。2015年国务院下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2]。由此看来,在国家推进高教改革发展及评估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加快建设并不断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近代高等教育的质量观演变
  质量文化是大学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的灵魂,它对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深远。质量观是质量文化的核心,它指引着大学决策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态度及行为,也影响着学生学习及未来成长发展的方式。概览世界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演变,19世纪以来不同国家的大学在特定时期分别在新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永恒主义、功能主义(实用主义)、国家主义、科学主义等教育哲学观念影响下,倡导了“全人(完人)教育观”“多元质量观”“社会适应质量观”以及“社会服务质量观”。如:19世纪初期德国的柏林大学,在新人文主义者洪堡的领导与改革下,确立和实践了学术自由及全人教育的理念和精神,这种理念与纽曼的“大学目的在于培育理智与培养良好社会公民”[3]思想一道,直接引导了美国19世纪中后期的研究型大学,并在耶鲁、哈佛、牛津和剑桥等大学中延续至今。与此同时,功能主义、科学主义、社会服务、国家主义等教育观念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在世界高等教育观念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的功能及其质量观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欧洲、美洲、澳洲的发达国家及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普及化时代,多元化质量观成为这一时期的普遍共识。诚如克拉克·科尔所指出的那样,“在美国,大学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美国大学在沿袭过去的同时,正朝着另一个方向转变”[4]。进入21世纪后,科尔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观”受到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巴西、日本等国的高度重视,各国高等教育呈现出综合性、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大学多元共存的格局。加上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研究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推进,多元质量观已成为这一时期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
  就我国而言,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1]这一标准实际上体现了中国在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战略中所坚持的质量观,即融合了“全人教育观”“社会适应观”“社会服务观”以及“多元质量观”的新型质量观,这就为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的高校确定了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
  二、新型质量观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导向
  (一)人才培养定位要以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为导向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导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大学在定位培养规格时,一直试图做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全面观”和“适应观”的调适。这两种价值尺度,“前者是指人们对大学人才培养规格的维度和结构的总体看法,其特质在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后者是指人们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和效度的根本观点,其核心在于培养支撑并引领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它们共同构成了规范和衡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统一的双重尺度”[5]。这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要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着力彰显培养对象的社会适应性和应用性特色,以培养能高效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能调适自我的应用型人才和社会公民为导向。
  (二)人才培养质量要以行业高级专门人才需求为旨归
  传统行业性大学由于与行业之间具有资源的共享性、师资的双向流动性、产学研合作的支撑性、就业的对接性等优势,使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呈现出资源丰富、专业优势明显、师资充足、就业率高等特点。但随着管理体制的改革及高校发展方式的转变,这种优势几乎丧失殆尽。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有些高校坚持通识教育目标并倡导“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理念,但不重视实践实习平台建设,以致应用型师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变窄,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课程被挤压。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术研究能力提升效果甚微,行业所需的人才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断下降。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能促进学科专业不断优化
  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来自国内综合性大学、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甚至国外大学国际化战略的严峻挑战,如果不能在坚守优势学科专业与拓展新学科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做出抉择,就容易在学科专业规划、发展目标、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论争中造成质量保障内耗。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及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校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抓住机遇,根据分类指导原则,尽快在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及规模等宏观层面准确定位,在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之间寻找平衡。要借助国家重构高等教育体系的驱动力,在高级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该实现权力与观念标准的平衡
  自教育部对高等教育实施本科教学评估以来,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主要借助外部评估与内部监控的形式实现。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也力图通过制定主要教学环节标准,以及采取学科、专业、课程、院系教学工作评估等形式推进。从当前我国高校外部与内部评估的实践来看,以评估和监控为主要手段的质量保障体系的理念是问责保障,但在问责背景下的质量保障容易带来权力与观念标准的失衡,评估者潜在的身份是专家或管理者,被评估者潜在的身份是被动接受与应付检查者,两者之间难以形成质量保障理念上的共识,使评估与监控的长期效益大大降低。如果评估不能在毫无外界压力的环境下进行,如果被评估者不能体会到自身是评估的获益者,评估监控双方的权力就不可能实现平衡;那么,基于评估的质量保障体系显然就难以起到改进和提高质量的作用。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要着力于引导大学、各教学单位、学科专业教学团队关注自身的地位、声誉和发展,这样,才能消除评估与监控中双方权力的失衡,并最终促进此类大学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不断改进教学,强化服务,提高质量,赢得声誉。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构建
  目前,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价值取向理论是工具性质量保障理论,即:将质量评价重点放在高教“输入—加工—输出”的“产品”生产过程,强调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和全方位的管理,而不仅仅关注输入和输出的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著力于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工具性质量保障理论应成为其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理论基石,“技能观”与“适应观”应成为保障与监控的目标。基于这样的理论和目标,应用型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从教学质量目标与决策指挥系统、教学组织与实施系统、条件支持与保障系统、质量评估与监控系统、质量分析与改进系统等五个维度加以考虑。
  (一)宏观组织结构
  从宏观组织结构来看,其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三个层级:领导层、实施层和中间层,如图1所示。教学质量目标与决策指挥系统属领导层,一般由校党委、校行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组成,这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机构,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教学质量管理第一负责人,分管校领导为教学质量管理负责人。决策层对教学质量工程、质量评估评价、重要教学建设项目、教学改革及其他重大教学问题进行决策与指挥,行使下列职能:深入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一线,对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及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和诊断;对管理过程及管理办法执行进行监督和评价;参与学校教学质量考核、教学评比以及监督“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立项工作。
  教学组织与实施系统、条件支持与保障系统、质量评估与监控系统属实施层,一般由学校教学单位协同工作职能部门组成。教学单位既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主体,又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评价实体,由于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施层行使下列职能:执行学校教学质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办法,依据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特点,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实施细则或办法;落实本单位的实施细则或办法,开展具体的评教、评学、评管工作;协助学校教学督导机构和组织机构开展教学过程及教学主要环节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积极吸纳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并及时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质量分析与改进系统属中间层,组织机构为教学研究与评估办公室、教务处,项目执行机构为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教学质量信息搜集和分析包括: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分析、年度质量报告分析、评估监控反馈信息分析、人才培养质量分析、生源质量分析、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等。中间层行使下列职能:根据学校决策机构审定方案,制定学校教学质量整改措施和建设方案;制定教学质量管理预防措施;下达学校教学质量整改、建设和预防任务;检查验收组织和执行机构的整改、建设和预防效果;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改进运行机制,确保改进工作有效进行。
  (二)内部结构系统
  从内部结构系统来看,本文尝试构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包括教学质量目标与决策指挥系统、教学组织与实施系统、条件支持与保障系统、质量评估与监控系统、质量分析与改进系统在内的“五维一体”的封闭系统,如图2所示。该体系有明显的多回路、多闭环、环中有环、环环相扣的特征,各子系统的名称和职能定位是基于教学质量生成、控制、检测、改进本身的特性需要和学校现有的机构部门设置状况而确定的。
  四、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运行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监控系统对教学过程起检查、监控、评价和引导作用,其有效性是确保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系统顺畅运行的关键,而有效性须建立在评估制度、方法、模型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前提之上。
  (一)合法性
  “合法性”是指评估应尊重基层教学单位、专业、教师等主体权利,如果评估监控被执行者看作是一种赤裸裸的权力,那么就会降低评估效率甚至被抵制。要避免这种后果,在高等教育评估与监控过程中,执行机构应将评估与监控合法化。权力合法化的实现,需要执行者与接受评估监控者就质量价值观念及其标准达成共识。正如约翰·布伦南所说:“合法权力意味着,人们接受某些决议,如同它们具有法律约束力。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的权力的合法化是通过坚持价值观念和标准而实现的,而这个价值观念和标准是学术准则文化的一大部分。”[6] 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的合法化主要通过构建标准与确立制度来实现,这些标准和制度的基础,是顾客满意度、价值观、人才贡献和经济贡献等核心要素。   (二)合理性
  “合理性”是指评估监控的制度、方法、模型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要注重高校、教师和学生等主体的发展。从高校维度来看,大众化的推进所带来的扩招及其对质量的影响,客观上要求通过评估、监控、保障来确保质量目标;从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的主体维度来看,评估系统要解决的问题是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的协调,要处理好院系基层单位自评、校级层面评估以及主管部门评估之间目标的调和性、手段的有效性、信息流通的顺畅性、主体的受益性等问题;从教师维度来看,为了确保教师的学术追求与教学目标、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吻合,评估、监控和保障要在尊重教师志向的基础上做好引导;从学生维度来看,为确保培养对象及其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等社会主体的满意度,评估、监控与保障要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认真考虑家长、用人单位和政府的需求,并通过质量与问责确保满意度。
  就评估结果的使用而言,适当的激励在短期内有利于促进被评估主体加强教学质量建设,但过分强调评估结果与物质奖励的相关性,又极易使质量评估成为一种公关行为。因为“任何潜在的对被测评人有利的结果都会促使其想要控制评估结果,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而“正确的评估结果应是基于荣誉和自我形象做出的”[6]。因此,从长期效益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保障体系的评估系统,其標准和评估结果应该有利于促进院系、专业等教学主体锤炼和展示特色、承担责任、塑造形象并确立声誉。
  德国应用型科学大学以瞄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应用导向的专业设置方略,推崇实践经验的师资素质要求,强调实践实习的教学安排,注重应用研究的科研导向[7]等特质,展示并保持着其卓越性,这种卓越性足以向社会解释其内部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对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是严格的、科学的、有效的,也足以让大学、院系、教师等主体排解因竞争加剧和资金投入变化而带来的压力。这对于我国应用型大学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当前,在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校分类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着力构建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高等教育以人才质量的卓越性、应用性和社会适应性赢得社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0-03-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2019-12-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3]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1.
  [4]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5.
  [5]刘学忠,余宏亮.论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4):83-88.
  [6]约翰·布伦南,特拉·沙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一个关于高等院校评估和改革的国际性观点[M].陆爱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
  [7]钟秉林,王晓辉,孙进,等.行业特色大学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4-9.
  [责任编辑    秦   涛]
其他文献
摘 要: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普遍存在教育理念缺失,系统性、科学性不强;培养目标、规格概念混淆,表述不全面、不科学;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映射不明晰、支撑力度不够等问题。对此,借鉴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厘清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内涵实质,表述力求全面、科学;实施反向设计,使课程能够与培养目标、规格清晰映射。  关键词
针对国际工程施工招标文件内容庞杂,信息量大,投标时间短的现状,为了使投标单位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招标文件的内容,确保关注到招标文件的每一个关键点,并将招标
新形势下的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做好老年思想政治工作,是老年人过好晚年生活的需要,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
摘 要:高职复合型人才是支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换代的中坚力量和革新源泉。湖北省高职复合型人才培育在价值层面存在理念缺失问题,在行动层面缺少联动育人机制。在湖北省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开展专业联合教学;以学生主体为基本,实行综合能力拓展培养;以毕业生情况为参考,建立就业动态反馈机制。针对湖北省高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提出要积极优化育人理念、教
在汶川地震的救灾工作中,民间力量的积极介入有力地推动了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民间组织表现出了反应迅速、组织迅速、到位迅速、救援迅速的姿态。但是,民间组织在积极发挥自身作
人才盘点是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在引擎,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和找准适合的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助力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持续性提升。根据辅导员队
坐落在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壳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之一。由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下属的壳牌南海私
分别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和Eurocode 3中的组件法对加入垫板的平齐式端板连接梁柱节点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所得的弯矩-相
科学文化以物为尺度,推崇工具理性至上,追求真实;人文文化以人为中心,推崇价值理性,追求美好。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在整体上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文化与人
摘要:中国需要引进外资来发展服务业,使服务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所以有效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就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必然趋势。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中国来说既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又是一次很难得的机遇,既带来一定的冲击又带来了很大的福利效应。主要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所带来的三个方面的福利效应,即技术效应、资本效应和就业效应。  关键词:福利经济学;服务业;国际转移;福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