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 :下一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园林植物基础》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近年来的一门新开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基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评价体系等环节入手,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改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园林植物基础;高职;教学改革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今年3月底,习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又提出“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以及“让城市融入大自然”的理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国家对于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越来越重视以及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风景园林专业已经由原先的“冷门、小规模”状态转变为如今的“热门、大规模”招生的专业,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填报的人数都是逐年增加。而在就业市场上,对于景观设计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景观设计行业已成为大热的朝阳产业。
  一、研究背景
  植物与山水、建筑共同构成了园林的主要内容[1],改善了人类的生态环境,植物是园林设计的特有素材[2],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素材。掌握园林植物知识,是完成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也是表现园林设计效果的重要前提[3]。要想创作出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首先离不开对各种园林植物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但是,作为高职类院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仍有部分同学在经过大学3年的系统性课程学习后,依然不能熟练且准确的识别出常见的园林植物的种类。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表明学生对这些常见的植物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园林植物基础》课程,在风景园林专业下所设置的所有植物类相关课程中占据绝对核心的地位,该课程是由原来的《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 等一系列植物相关的基础课程,重新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程,同时还是《园林植物造景》、《园林规划设计》、《生态学》等课程的前序课程,所以,该课程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作者从2016年起就一直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当时正处于由《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 等课程整合过渡到《园林植物基础》课程的初始阶段,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许多关于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效果的问题也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出现,因此作者对《园林植物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索研究与改革。
  二、《园林植物基础》课程的特点
  (一)专业术语抽象,难以理解
  《园林植物基础》课程中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复杂且较难理解,但这些名词术语又是该课程学习初期的必备知识。所以学习该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在该课程初期,学生都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但是随着课程的进展,热情会迅速下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将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生动的讲解变得通俗易懂,一直是任课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二)知识点多且杂,难以记忆
  由于《园林植物基础》课程是在前期《植物学》、《树木学》、《花卉学》 等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而来的一门新课程,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没有完全与教学安排相匹配的教材可供选择。在课程前期选择了《植物学》作为教材,但教材中涉及的植物器官组织以及分类学的知识对于高职类学生来说过于深奥且不实用,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大大降低,学习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弱,最终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上无法面面俱到,难以控制课后自学效果
  大自然的植物种类繁多,课堂上根本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种类,所以需要学生在课后养成自学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假期以及课余时间,主动去观察身边的植物,随时记录周边出现的陌生的种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前期学习兴趣的下降,学习的驱动力减弱,所以课后的自学效果无法保证。
  三、《园林植物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法枯燥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解中穿插大量植物图片及视频,但大量的专业术语及相近的植物形态会另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造成注意力难以不集中,思维涣散,最终导致课堂效率低的结果。
  (二)学生主动性差,课堂互动少
  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给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师生互动少,课堂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无法体现。课后缺乏监督,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差,知识点仅仅局限于课堂中教师讲授的部分,远不够处理今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设计
  实践教学环节是本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外出植物识别教学时,往往缺乏教学设计,缺乏教学的目的性,走到哪讲到哪,知识的关联性较小,学习效果不佳。
  (四)课程评价手段单一
  本课程的考察通常以笔试为主,光从卷面成绩来看,无法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过分注重考试卷面分数,而忽视了该课程本身学习的意义。
  四、《園林植物基础》课程的改革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优质的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在课程教育中,也要将这一目标体现出来。在制定课程计划时,要从就业的角度考虑,全面了解岗位需求,本着“识别种类是基础,学会应用才是目的”的目标,制定更为实用的授课计划。
  (二)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教育所提倡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在制定授课计划时,授课教师要本着“理论知识够用,注重实践教学”的原则,在课时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充分改革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将传统《植物学》、《树木学》和《花卉学》等课程进行充分的整合,将传统教材中基础理论的总论部分和各论部分进行整合,摒弃按传统的分科教学的方式,根据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将教学内容按照植物的性状和用途的分类展开。并根据每阶段不同的授课时间,调整各部分的内容。如课程在秋季学期开设,可在介绍完基础知识部分后,将落叶乔木和落叶灌木部分知识提前,以防在讲到这一部分植物时,已经到了植物的落叶期,影响学生实物观察。同样,如果课程在春季学期开设,可在介绍完基础知识部分后,先介绍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将落叶植物推后,这样可以避免植物新叶没有长出,影响观察的情况。另外,在以前的课程中,往往会涉及大量的野生植物和乡土植物,在整合后的内容中,将会对这部分内容做适当的删减,着重讲解常见的应用广泛的园林植物,更加突出“实用”的原则。   (三)丰富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法,通过在教学中,增加更多趣味的教学手段,开展更多有趣的教学环节,比如,制作植物标本、手绘植物、观察植物物候期、举办植物识别大赛、给校园或者周边小区的植物挂牌、开展植物调查等等,激发学生对身边的植物素材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实用性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另外,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开展自学,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考核环节,不再依赖传统的笔试,而是要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更为完善的多样性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评价机制上,可利用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如将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来进行考核。平时的日常考勤占课程期末总成绩的20%,过程性评价占期末总成绩的50%,主要包括平时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后作业成绩、小组作业成绩以及竞赛成果等,利用多种考核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期末考核成绩占余下的30%,包括卷面笔试成绩和现场植物材料认知考核。现场准备20-30种常见园林植物的新鲜枝条,让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逐一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园林中的用途。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降低期末笔试分数的占比,使学生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为之后的课程奠定基础。
  (四)加强实践环节设计
  实践环节中,应当考虑课程教学时的可操作性以及方便学生课后复习的因素,充分利用好校园的资源。校园中,通常植物资源都比较丰富和常见,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既便于学生观察,也便于学生在课后反复复习巩固。掌握植物的名称和形态,其实也是一个机械记忆的过程,在校园中,学生可以每天在上下课的过程中反复记忆,加深印象。
  五、结语
  《园林植物基础》的课程教学改革已在我校2019级风景园林专业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改革成效。学生跟以前相比,课堂的参与度更高,对植物的兴趣也更大了。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对于植物素材的综合应用能力较之前也有了改善和提高。
  但是,任何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对于《园林植物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依然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只有任課教师在每次课后都积极主动的去总结和反思,反复推敲如何将课程讲出特色,讲出效果,时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8.
  [2]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77.
  [3]刘龙昌.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应用类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园林教育,2010,28(1):72-74.
  作者简介:
  施一骥,1990-,女,浙江杭州,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保持专注度,一些课堂教学中也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低效”现象。由此引发了笔者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寻与思考。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消除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期刊
摘 要:高校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港湾,现在高校在大学生未来前进道路中的教育与引导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大学生普遍重视学习而忽略了对自我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培养的现象十分常见。因此,高校推进思政教学,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总之,高校思政教育符合了新时代教育的教学要求,影响深远。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政教学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的黄金时期,在时间相对宽
期刊
摘 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课前预习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就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关键词:指导;课前预习;小学数学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
期刊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针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打造高效课堂的要求。在本文中,本人将以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为例,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设计任务,驱动探究;师生互动,合作总结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打造策略  高效课堂是指在利用有限的教学投入最大程度上获得教学收获的课堂教学。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部分
期刊
摘 要: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和学生的就业需要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学生教学方面的实践,注重夯实学生音乐实践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教学;实践;策略  教学目标和计划的制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和学生的就业需要联系起来。  一、教学目标和计划的制定要紧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概念。除了文化素质以外,幼儿更应该具备的是强健的身体素质。今天,全面健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成为一个多层面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初步提出户外运动区域中促进幼儿品格的发展的策略,以供广大学者和读者朋友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运动区域;幼儿品格;发展  引言  在新时代倡导健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着力研究如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微信逐渐普及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高校学生使用微信的次数逐渐增多,微信对培养学生优秀学习习惯和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如今我国高校学生实际使用微信时,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将“红色微信”运用到高校教学的各个方面,促进高校学生养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点。  关键词:红色微信;思政教育;问题分析;创新路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
期刊
摘 要:现如今,我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当掌握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指的是培养中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必须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详细分析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引言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指导教师教学
期刊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它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将有限的课堂空间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而让学生能够读懂语文,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所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情境  毋庸置疑,小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正轨的学校教育,对文字和语言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相较于较严肃的课堂教学,学生更
期刊
摘 要:有理数的正确运算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课堂前测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较准确反映出学生是否预习新知、预习效果等,能反映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利于教学策略的优化。学生在课堂小测中不断成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探究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  关键词:课堂前测;认知基础;应用意识  数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但在教学中存在一些现象,如新课学习后学生对知识不能及时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