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介绍一种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分析(RFLP)技术,对沙眼衣原体进行基因分型,并与免疫印迹试验结果作了比较.PCR的寡核苷酸引物是根据文献中的沙眼衣原体L2型主要外膜蛋白(MOMP)的基因序列而合成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一种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分析(RFLP)技术,对沙眼衣原体进行基因分型,并与免疫印迹试验结果作了比较.PCR的寡核苷酸引物是根据文献中的沙眼衣原体L2型主要外膜蛋白(MOMP)的基因序列而合成的.
其他文献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导致骨髓移植(BMT)后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识别其早期临床、实验室或组织病理学上发展为进行性致死性GvHD的指标,作者对69例接受同种骨髓移植后而发生GvHD的病人进行了研究.这69例均因患各种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何杰金病,多发性骨髓瘤等而需要BMT治疗.
以形态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将致病酵母鉴定到种的水平并非难事。然而从不含活菌的有限组织块(如组织病理切片)中鉴定酵母菌种却是一个难题。由于小核糖体亚单位18S-rRNA的编码基因包括高度保留区和高度变异区,如以PCR检测这些序列有助于鉴别非存活状态的组织内的酵母菌种。本文即为这一设想可行性研究的前期结果。
口腔扁平苔藓,特别是红斑糜烂性损害应用常规疗法如皮质类固醇外用或注射效果常不佳,且易继发念珠菌感染。该报道应用羟氯喹治疗10例具有典型临床及组织学特征的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开放性试验结果。10例中女9例,男1例,年龄40~66岁,病期6月至20年(平均4.8年),所有病人除白色网状损害外,均有发红或糜烂。
异位性皮炎有许多复杂的药理学、免疫学和细胞调控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本文综述了异位性皮炎的免疫学和药理学改变及第二信使和细胞因子在其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讨论了第二信使系统的缺陷和细胞因子的异常与药理学改变间的关系。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是致敏的个体的皮肤接触了变应原引起的由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大多数变应原是低分子量的简单化学物质,在感应阶段,它们作为半抗原与皮肤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这些载体蛋白很可能是郎格罕细胞(LC)膜中自身Ia决定簇(MHCⅡ类分子)的脂蛋白或糖蛋白.
曾有报道,毛囊角化病(KF)伴发骨改变。本文作者对7例KF患者进行骨骼检查,发现2例有异常。例1男性,66岁,皮损病程20年,临床及组织病理确诊为毛囊角化病。X线检查和断层摄片显示右股骨近端有10~15mm卵圆形中心透明,壁致密的囊样损害,远端有1cm大骨骼硬化区。右颅顶枕骨区有一豌豆大小的同样囊形损害。3年后X线复查损害无变化。血清钙磷正常。
综述了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及其各种方法的应用情况.各种抗原检测及核酸扩增技术已向传统的细胞培养法做出了挑战.衣原体的诊断方法正向着既敏感、特异,又简便、快速,适用于筛检无症状人群,尤其是向检测尿标本的方向发展.
已证实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尤其是皮肌炎与许多肿瘤有关。既往文献仅报告1例多发性肌炎伴有脑膜瘤。本文报告1例皮肌炎患者同时合并脑膜瘤及结肠癌。患者女性,73岁。因头痛、吞咽困难及全身肌无力就诊。66岁时因肌力逐渐下降伴皮疹4个月首次住院。当时体格检查:颈部、四肢肌无力和肌痛,面部红斑累及额、颊部,呈蓝紫色,上眼睑水肿,上胸部毛细血管扩张,双上臂和双小腿可见红斑。患者起坐、爬楼及与举手困难。
目前认为盆腔炎症性疾病(PID)的发病机理是多源的,其定义为一种由微生物从阴道、宫颈上行进入子宫内膜、输卵管及(或)邻近组织而引起的急性临床综合征。现主要对预后方面最具重要性的急性输卵管炎作了复习。
如有可能研制一种完全监服的联合化疗(MDT)方案,使所有药物均可与利福平(RFP)一起每月一次监服,将大大提高治疗的服从性和明显减少发生RFP耐药的危险。为此作者应用动力法检测了一次量甲红霉素(CLARI)和二甲胺四环素(MINO)合用抗麻风菌的活力,并分析了药物组成和比较了上述药物以不同剂量合用或单用时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