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涯之生与无益之事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byqjkw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人项鸿祚在《〈忆云词丙稿〉自序》中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项鸿祚将写词为文视为人生的无益之事,并以之来充实自己的有涯之生,似乎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一个“遣”字,也道出了其中的凄婉之情。项鸿祚在后面紧接着又说了一句“时异景迁,结习不改”,无奈这样的结习已经形成,难以改变了。是沉迷其中,还是自得其乐,就不得而知了。
  相比之下,明代的董其昌要洒脱得多。他结念泉石,薄于宦情,虽耽于收藏之乐,却借用山中宰相陶弘景的话说:“若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涯之生!”同样是有涯之生的无益之事,到了董其昌这儿,是绘画、藏画和参悟画道的乐,是人生之“悦”,也是“千古同情,惟予独信,非可向俗人道也”的自得其乐,是难得的人生自信和优雅。
  唐代的张彦远于无益之事更是“爱好愈笃,近于成癖”的,他甚至不怕“妻子僮仆切切嗤笑”。于书画,张彦远是“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竟至“每清晨闲景,竹窗松轩,以千乘为轻,以一瓢为倦。身外之累,且无长物,唯书与画,犹未忘情。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的地步,可见其痴迷的程度,无益之事成了他迷途而忘返的人生境界。
  张彦远是悦于无益之事的,他曾慨然而叹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迷无益之事而有些道理,是为人生至乐了。张彦远的可爱也正在这里,历史上乐于无益之事的人不少,能出其右者恐怕不多。他把无益之事当成了有涯之生的大事、正事来做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写出《历代名画记》的张彦远来说,什么是无益之事,什么是有益之事,还真是不能分得清清楚楚。
  董桥也是沉迷于无益之事的人。读他的书,在感叹其文字的行云流水之际,也喜欢看那些散落在字句之间的无益之事,喜欢那些闲来无事的寻与遇。董桥寻到一帧丰子恺题着“今朝风日好,或恐有客来”的漫画,在他的文字中,就能看到他的欣喜,能想见其可掬之态。也是因为那帧漫画,才有了《今朝风日好》这样精致的小书。在书中,我们看到沉迷于閏年黄杨、好看楠木、醉红漆器和陈年旧纸风情中的董桥,那样的一位老先生,尽得人世的儒雅风流。
  在无益之事上,周作人是理智的。他在《北京的茶食》中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他把日常必需和无益之事分开看,未失偏颇,也不至全然无趣,就显得真实。
  可见,无益之事虽非有涯之生的全部,也是有涯之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的无益之事,也是日常必需之外的一种补充与调剂,它构成我们的生活,与有益之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甚至也是不可或缺的。寻常如你我辈,不能因耽于无益之事,而误了有涯之生,是为不值;但因为日常必需而丢弃了无益之事,可能就是无趣了。
  摘自《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我们历来缺少形而上意义上的信仰,只有社会伦理和社会政治意义上的信仰,不是寻求人生与某种永恒神圣本体的沟通,而是把人生与一定的社会理想联系起来。社会层次上的信仰不但不涉及、而且还限制了对人生终极根据的探究,掩蓋了形而上层次上的信仰的欠缺。因此,社会信仰一旦失去统摄力,形而上信仰的欠缺就暴露出来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娱乐社会。随着工作时间的缩短和闲暇的增加,现代人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用于娱乐。所谓娱乐,又
期刊
不久,你就要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了。这是一个漫长岁月,将近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作为父辈、一个经历了多年职业生涯的“过来人”,说几句“老生常谈”,对你今后的职业生涯应该有所帮助。工作以后,你要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学生时代,除了老师外,周围的人,基本上都跟你是同龄人,而在工作岗位,你将遇到更多的比你年龄大的前辈或长辈;在学校里,你和同学们都是平等的,就算有老师、有班干部等差异,但比
期刊
在壮壮两岁那一年,一次的感冒发烧,被医生告知他得了一种病,很棘手,目前只有一个治疗方案,那就是脐带血。  医生看着绝望的我,安慰说,你还很年轻,可以考虑再要一个孩子,要尽快。于是,偶然中的必然,我再次怀孕。  自从生病,壮壮身体很不好,即使怀孕,我也是承担一个人照顾壮壮,老公拼命赚钱,为了手术费。在怀孕期间,因为忙,我从来没有去做过产检,甚至因为过度劳累,晕倒了3次。  我打算预产期那天才去医院,
期刊
一轮弯月,满天繁星。午夜的星空洒满了寂寞与相思,习惯了一个人独赏那轮清月,习惯了一个人在窗前听风。惨淡的月色像一道银帘挂满了愁绪,风由哪里来,又向哪里吹去。人生很多时候,守着孤寂,瘦了容颜。就如这清风,鼓足了劲头,却不知道下一个落脚点会是何方。有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如明月般恬静,如清风样明朗。她不知道风的去向,但她知道风有风的港湾,不会因为某种依恋而改变行走的姿势,也绝不会因为某种势力而转变方向。
期刊
今日接到闺蜜电话,告知一位中学好友突然离世,他是家中独子,上有老父母;下有娇妻稚儿,小儿尚不足半岁。这样的消息太残酷。  再看李渔句:“劝人行乐,当以死亡怵之。”真当头棒喝!  平日说“人生苦短”似一句玩笑,今日方知真正的短是这样骤然而止,真正的苦是无法言说的悲与痛。  记得大学毕业前夕,一位挚友的父亲遽然离世。对那位挚友打击极大,父亲没有看到她继续深造收获好的工作,没有能陪伴她穿上嫁衣走上红毯,
期刊
在裴(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说是年轻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的三位书友,徐庶、石韬、孟建,读书方法都奉行四个字--“务于精熟”。不仅读得精,还要读得熟。用现今流行的话来形容,他们都是“精熟哥”。唯独诸葛亮却不然,他奉行的是另外四个字--“观其大略”,可以叫作“大略哥”。  “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是注意观察吸收书籍当中
期刊
我和外甥小然去放风筝。  天蓝地暖,谁愿意闷在家里只看电视、玩平板呢?  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大人领着孩子,不约而同伸出手,举着风筝,要放飞一个冬天缩手缩脚的可怜样儿。  看着别人的墨鱼风筝,摇摆着尾巴,小然兴奋地直蹦,恨不得要拿手里的老鹰风筝去换。  我跟他说,这只风筝是你亲自选的啊,总不能因为别人的新颖款式,就不要你的老鹰了吧。  他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便又兴致盎然地跟我一起打开他的老鹰风筝。 
期刊
我和我的朋友坐在树荫下。六月的黄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在我们眼前,在苍翠的山岩和一片有灰瓦屋顶的屋舍之间,流着浩浩荡荡东去的扬子江。我们居高临下。这地方从前叫西山,但自从有了一点人工的装饰,一个运动场,一些花木和假山石和铺道,便成了公园。而且在这凉风时至的岩边有了茶座。  我们就坐在茶座间。一棵枝叶四出的巨大的常绿树荫蔽着。这种有椭圆形叶子的乔木在我们家乡名黄桷树,常生长在岩边岭上,给行路人休憩时以清
期刊
历史上的曹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在他心目中,孙权是孩子们的榜样,史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曹操为教育子女,有针对性地为他们选择老师,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深明法度。为激励孩子们发愤学习,曹操颁布了《诸儿令》:“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意思是说,儿子们小的时候,我都喜欢,但是长大了,我会量才而用,说到做到。对部下,我不偏心,对你们我也公正,唯
期刊
明朝,有一位名叫刘南恒的先生,曾任当朝工部尚书,年老告老还乡。一天,有一个直指使到下面巡察工作,正好来到了他的家乡。这位直指使在饮食方面非常苛求下属官吏、郡县的长官,每逢接待他都感到担忧,生怕哪点疏漏,伺候不好招致灾祸。刘南恒老先生听说后,就劝慰地方长官:“你们不要害怕,这是我的学生,我应当好好开导他,让他明白道理。”  直指使来后,刘南恒一大早,就把他叫到自己的家里,说:“我本想好好设宴款待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