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城市设计形态塑造的必要性以及其不同性质的机制对城市形态产生的影响

来源 :民生周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kon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设计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必要性,而形态塑造是这种必要性最直观的体现,进行形态操作的过程就是把这种抽象的必要性转化为实体的空间要素。形态塑造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但其背后一定有催生的机制。这种机制往往是社会性的,而非个人的主观意愿。机制不只是需要我们去了解,更需要我们去运用。同时,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既有的机制需要不停的突破,才能同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并且不断变化的生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最终我们可以把根据机制而催生出的具体的城市形态看作一种隐喻,一种对社会运转,对人的活动限定的隐喻。
  【关键词】城市设计;形态塑造;空间要素;机制;社会性
  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城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
  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
  在一个城市,或是一个城市片段,亦或是一个区域的一次从概念到施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控制体系应是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重点解决一个城市或地域的土地分配、道路,而具体到每一建筑单体又是建筑师所负责,那么,城市设计就是衔接起二者的桥梁。
  三者虽然都有社会性因素,但城市设计作为处于规划和具体设计的中间层面来说,它不同于城市规划之处在于,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土地使用分配的资源布置,是一个城市(区域)整体被"自上而下"的计划、控制,也是一种人工性的设计。《城市不是树状结构》的作者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数学式地揭示了人工设计城市相对于自然成长城市所具有的致命缺陷。他指出:基于规划的城市都是"树状"结构,与自然成长的城市相比它过于简单,因而生活于这样的城市中的人们容易患上分裂症。
  城市设计不同于住房建筑之处在于,它把建筑看作是多个住房或建筑相关联的整体,即建筑在此是"社会性"的存在。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也不同于纪念性建筑。后者象征着国家以及祭祀的权力。尽管如此,城市规划往往从相同于纪念性建筑那样的国家视角进行,即这并不是反对规划本身,这只是亚历山大批判了仅仅靠理性来设计社会的傲慢而已。
  综上可以看出,规划是强势的,而具体的设计又是业主和建筑师个人欲望的体现。因此,城市设计就是以一种温和、巧妙的手段,将二者衔接起来的过程手段。同时,自然城市具有半网络结构,人工城市则具有树状结构,在我们的规划学习中,我们是按照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学习,尽管老师一直在强调各因素结合的网状思维,而具体的规划过程,也是先有总体规划,再有区域规划,最后到修建性详细规划,这是一种典型的树状体系。它生硬而强势,然而人的活动是基于自然的,人是自然的生命体,因此二者就产生了矛盾。这种自上而下的树状体系需要突破,同时一种偏于均质的网格也需要系统化——这便是城市设计的必要性。因此,城市设计就是将上层面的生硬和下层面的分散、无序衔接在一起的东西,而形态塑造就是这种必要性最直观的体现。所谓形态,不仅仅单纯的建筑体块的塑造,其本质是空间的塑造,设计者考虑更多的是其背后对城市有关的思考。从表达和分析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张图底关系的图,即把建筑和其它实的东西留白,而把街道等没有实体占据的空间填为"黑"底,这样可以真正看出所谓人活动的空间到底是怎样的。而具体进行形态操作的过程就是把这种抽象的必要性转化为实体的空间要素的过程。
  那究竟如何塑造出城市形态呢?可以说形态塑造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但其背后一定有催生的机制。这种机制往往是社会性的,而非个人的主观意愿,它包括经济、政治、地理、历史文脉甚至能源等等一系列综合的作用。这种机制是复杂多元的,无论从土地使用、建筑结构,还是到地块演变的模式,还是街道的模式,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市的形态。下面我以三个不同案例作一阐释,探究不同性质的机制对城市形态产生的不同影响。
  案例1. 中国城市化所引发的城市形态变化
  土地是最大的资本,是城市的不动产。而城市土地的价值,来源于所处区位;不同区位的价值,取决于公共服务的水平。不同区位承担着不同的城市功能,因此无论是尺度、建筑形制,还是场所氛围、地块划分,都是不同的,这些各个组成因素的差异最终形成不同区位不同的城市形态。而一个政策或政治性目标的出发点往往是影响城市形态的必要性因素。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当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时,又会不断地开发和新建活动,城市的地块也在不断地合并或细分,土地的使用不断被置换,土地之上的建筑也在不断变化,最终形成不断变化的形态。看似是一种对政策的呼应,是自上而下树状结构落实的体现,但实质上在具体施工建设过程中,在组织实际发挥作用的地方未必保持着严格的树状结构。实际业务常常不经上级组织而是横向进行,所以在实际功能中更接近半网络结构。这就体现了市民们"社会性"的活动,因此最终我们所直接看到的城市形态,这些具体的、非生命的物质存在形式,其实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和政府的关系,反映了一个国家树状结构和网状结构相融合的程度。
  同时,中国的土地财政政策进一步为这种城市化提供了资本。所谓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它创造性地发展出一套将土地作为信用基础的制度。中国本身的计划经济政策所建立的城市土地国有化和农村土地集体化,为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创造了条件。这个政策的实质就是利用市场机制,这笔隐匿的财富转化成为启动中国城市化的原始资本。它使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同时给开发商所提供的空间为城市形态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后来的一系列城市设计,在遵从了这个大的对区位功能的前提之下来又进行了不断地丰富和细化,新旧建筑的混合、住房与办公室的混合、各个阶层以及民族的混居最终成就城市所独具的魅力。   其次,这些数量众多又错综复杂的机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机制体系,不仅需要我们去了解,更需要我们去运用。
  以下两个案例,分别从能源和建筑本身出发,创设一套相对完整的机制来进行形态操作。
  案例2.这是一个ASLA的参赛案例,是从能源角度来对城市形态进行设计,也很好地说明了如何控制设计背后的机制来进行形态操作。
  其主要思路是:探索后化石时代城市的形态,重新定义城市边界和城市组群--把建筑形态和不同能源的生产潜能联系起来,建立一种激励机制(每块用地的开发者需要在用地内进行能源生产为自身提供一定的比例功能,由此在传统城市设计中诸如限高、容积率等参数与新能源的生产)--形成街区能源自平衡系统。
  这个方案体现了城市设计的专业性,即结合了土地利用、生态、景观、地形现状、社会要素、历史、考古、城市形态与交通等诸多方面来评估一块土地的评价体系,并且推动市民参与,形成设计原则。
  案例3.Common City星田住区所体现的对于传统规划机制的突破性
  同时,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既有的机制需要不停的突破,才能同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并且不断变化的生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现代人类不断进行城市化、信息爆炸和急速传播,而我们,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却没有预见性,又如何能跟得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呢?著名建筑师坂本一成做的Common City星田住区规划便是在现有规划系统和机制上做了一定突破。
  一般的商业住宅小区都是工程现行的设计模式——先土方平衡、道路设计、配开放空间,最后才是建筑单体。坂本认为建筑的尺度不应该被工程方式限定,相反,建筑可以统领所有建造,以建筑根据场地地形条件先行设计,再辅以道路管线的设计,是以将建筑尺度的控制力贯穿全局。
  他想要我们放眼望去,满眼都是"建筑"的场景,所有的秩序都由建筑的尺度建立。(GYM老师说坂本是个很有野心的建筑家,此处已经体现的淋漓精致)
  对于私有财产的性质而言,领域性不可或缺,但是坂本选择了通过建筑语汇创造领域性的方式,在视线与感知的连续上消除了领域的隔阂(这也便是他所追求的"自由"之一)。
  在此我并没有说这种规划方式就是好的,但是他是在理解了树状和网状结构的基础上,试着突破这一传统的规划方法而试图解放人类的自然属性,是一次很难得的探索。
  以上就是我从城市设计的必要性出发,剖析了城市形态背后不同的社会机制对形态发生的作用,旨在对这些庞大而复杂的机制作一些深入的理解,以便在日后具体的操作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
  [2]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 赵燕青
  [3]柄谷行人 作为隐喻的建筑
  [4]谷德设计网案例: 哈佛大学 中国 陈忱ASLA 2013 Student Honor Award [Analysis and Planning category]
  [5]人人小站 坂本一成20110422日同济大学演讲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项目编号:HBSZKT-2014049);2014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以保定市部分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140723)  一、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针对多党合作形成的历史环境进行了分析,而后进一步针对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工作,对西柏坡在多党合作过程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西柏坡;多党合作;价值  在我国的政体之中,以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谓新中国的重要基石,而想要切实深入了解我国多党合作的内涵和形成,还有必要针对西柏坡展开进一步的分析。  一、多党合作形成的历史环境分析  多党合作作为我国
期刊
【摘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在国民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重要的信息存储在网络上,一旦这些信息泄露出去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之所以网络信息会泄露出去,一方面有许多入侵者千方百计想"看"到一些关心的数据或者信息;另一方面网络自身存在安全隐患才使得入侵者得逞。针对各种来自网上的安全威胁,怎样才能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本文从重视立法工作、信息和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强化技术保障等方面,提出实现防护网络安
期刊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养老的主要方式便是"家庭养老",孩子不但是血脉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而对于失独家庭来说,这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一旦失去之后,他们只能依靠社会和国家。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讲,我国的失独家庭的帮扶制度仍然还不完善,致使许多失独家庭处于一个无助、冷落的社会边缘。对越
期刊
【摘要】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社会现象带来的是一些新奇的词出现,诸如"土豪"、"高富帅"、"白富美"、"女汉子"、"萌妹子"等,这些都是形容社会成员的词,其中"女汉子"被看做是世界上除了男人和女人之外的另一种人。众所周知,汉子最初是形容男性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女性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再是柔柔弱弱的形象,女性本身能力的增强,社会地位的提高,催生出一种新的类型,即"女
期刊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河南省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批准号:12A630039)的部分成果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所面临的养老保障问题也日益突出,实现每个社会成员老有所养的目标成为一大丞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城乡二元制等不少弊端,其严重制约着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水平,难以满足农村老人的基本养老需要。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和实
期刊
【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同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叠加,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对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能力适应性存在的挑战和不足,以及能力不足存在的危害和深层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能力调适就是领导干部高度重视和充分认知新媒体;增强领导干部新媒体引导能力;加强领导干部运用新媒体能力;提高领
期刊
【摘要】 纵观古今中外,腐败都是权力运行失控、失衡所致。"腐败的根本是权力腐败"。因此,防范权力腐败除了以德倡廉、以俸养廉外,最根本是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  【关键词】 腐败 权力 防范 制约 监督  一、什么是权力腐败  所谓权力腐败,指的是执掌权力的某些机关或干部背离公有权力的性质和原则,把权力私有化、关系化、商品化,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权力腐败的实质是公有权力被
期刊
【摘要】 通过对实验班、对比班以及短训班、函授班学员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测定、调查和比较,结果显示:坚持学习"快速益智",可以有效地增强全脑功能,激发人体潜能,陶情培德,益智明目,治病强身,显著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快速益智;实验研究;开发全脑;人体潜能;保健开智;综合素质  "快速益智"(以下省略引号)从"自我实验"开始,到个别学生实验,再到班级实验,已走过了近三十年
期刊
【摘要】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三个层面是内在融通的统一体。  【关键词】价值观;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