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研究

来源 :会计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wor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制度设计下的财务治理成为民办高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在分析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趋势,提出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共同治理”的财务治理模式及具体优化对策,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运作和政府的监督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分类管理; 制度设计; 民办高校; 财务治理
  中图分类号:F253.7;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4-0091-04
  民办高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扩大高等教育投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由民办高校投资者单边控制的财务治理结构弊端凸显,民办高校普遍遭遇财务风险、办学质量差等问题。因此,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结构的优化成为当前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民办教育“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背景下,如何有针对性地结合“分类管理”进行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优化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
  一、我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制度设计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相比公办高校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民办高校的发展则显得步履蹒跚,如何规范民办高校运作管理和提高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是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和定位:一方面规定民办高校办学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另一方面又允许出资人获得“合理”回报。这样的矛盾和困境,导致了民办高校规模发展后面临着规范管理、风险防范和质量提升的系列障碍。针对民办高校的这些问题以及改革的迫切性,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分类管理”的制度设计理念逐渐显现,也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思路;2013年9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征求意见,拟对相关教育法进行统一修改,其中最具实质意义的修订就体现在对民办学校管理的分类改革上;由教育部牵头拟定的关于民办教育政策的重要文件(该文件暂定为《关于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若干意见》也已上报,其核心内容是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改革。
  基于分类管理视角,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诉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两者之间的权利义务没有作出严格的界定,在管理政策上也“一视同仁”。近年来,政府、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本上确立了民办高校“分类管理”这一顶层设计思路和理念,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分类管理”势必影响不同分类的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的格局。因此,为实现各利益相关主体在民办高校治理活动中权、责、利相互制衡,从根源上规避财务风险,基于“分类管理”的视角优化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水平。
  二、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现状分析
  民办高校的财务治理内涵是指基于投资者、管理者(校方)、政府、社会、教职工等利益相关者内在关系基础上所构建的多元、双向和共同的财务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以及相应的制度设计和安排。通过对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现状的分析,有利于实现高校财务决策科学化、权力的制衡和效益的提高,从而保证高校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
  (一)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模式极端化
  当前,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主要问题凸显在内部治理结构的极端走向趋势,形成不同的差异,导致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一种模式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重点表现在财务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方面,尤其是财务负责人的地位和权利方面:要么权利过大,如财务负责人由投资者的亲属担任,具有相当大的权利,在学校整个领导班子中的地位和权利甚至超过了校长,学校校长被架空;要么权利过低,如财务负责人由外聘的专业人士担任,但其权利以及对学校财务情况的了解程度还不如由投资者亲属担任的出纳。另外一种模式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原本借鉴现代公司制度的治理理念,但在民办高校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又演变为两种模式:一种就是没有实质改变的上述家族式模式;另外一种就是演变成内部人控制模式,即校长权利过大,独揽财务、人事等核心权利,架空了投资者和上级管理部门(如少数公办学校的二级学院)。
  (二)民办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功能的缺失
  有的民办高校尽管建立了董事会等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执行起来仍然存在上述问题,使得财务管理的核心功能没有凸显。这些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只发挥了基础的核算职能,而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要功能,如财务投资决策、融资决策以及财务风险防控等,没有充分发挥,甚至被忽略。究其原因,既与民办高校当前家族式管理现状和政府的单向、单一监督管理模式有关,更与当前投资者对高等教育领域的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在当前民办学校规模发展和资本逐利性的驱动下,许多学校想方设法扩大生源,盲目追求升本,而忽略与学校建设密切相关的财务领域及风险。
  (三)民办高校外部政策监督功能的弱化
  首先,政府法律法规文件本身的冲突和不完善导致外部财务监督的功能和地位弱化。例如,《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是如何通过相关的税收、会计等规定计算取得,怎么的比例才算合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民办高校如何从宏观上更好地兼顾和平衡教育事业的后续发展和民办高校的资本逐利性,也缺乏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文件,这也使得现实办学过程中,部分投资者违心选择不要求取得回报的办学模式后又通过各种手段变相获取利益。其次,现有民办高校没有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企业、高校、民间非营利组织等相关会计制度的都有),无法及时、客观和有效地为政府提供相关财务信息,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最后,政策执行不到位也是导致民办高校财务问题和经济纠纷乱象的原因。比如,法人财产权的过户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没能真正落实,许多民办高校的校产登记在投资公司账上,将学校资产与投资公司资产相混淆。   (四)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导向和监督模式存在问题
  在公共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大力提倡和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等教育,导致了发展目标上的“重规模、轻质量”和监管模式上的“重支持、轻监督”等现象。相关管理部门更多地是关注公办高校的发展情况,未能深入到民办高校发展的内部,使得“管理”和“规范”有限。同时,面对发展民办高校的现实需求和民办高校自身的不足,也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矛盾,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模式。例如,民办高校的年检制度,执行过程很容易形式化,尤其是财务方面。尽管有关专家和部门针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不规范甚至违法违规的现象提出严格整治要求,但最终并未落到实处,导致民办高校对相关的财务问题不够重视。当然,这也与政府机构在行使监管职能时,部门之间的职责冲突与协调不力有关。
  三、基于“分类管理”视角的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
  (一)“分类管理”对财务治理环境的影响
  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民办高校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大类,其财政投入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办学收益分配以及高校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制度等财务相关领域也会根据不同分类有所区别和侧重。在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非营利性高校将高于营利性高校;在办学收益方面,充分考虑现有民办高校主体还是投资办学居多的现状,营利性高校可以按照规定的核算程序和比例取得回报,非营利性高校将通过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予以奖励的方式进行适当补偿和支持。这样,既能促使当前许多高校通过不同途径变相获得扶持和回报的隐性状况显性化和合法化,又能体现政府分类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而促进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以及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高校之间的多层竞争和发展。
  (二)基于“分类管理”视角的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设计
  本文以现代公司制度中先进财务治理经验为基础,协调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关系,并结合当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和政府分类管理指导思想,提出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共同治理”的财务治理模式(如图1)。该模式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的原则,平衡民办高校资本逐利性和办学公益性,以权力制衡、风险控制和公益保障为导向,以民办高校多重财务关系为对象,以内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和结构优化、内外部财务治理协同和优化为内容,改变民办高校投资者单边控制的财务管理现状,实现民办高校多元和双向的共同治理。
  该财务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利益相关者各方如何嵌入到民办高校发展过程,形成新的财务关系和治理机制,改变民办高校投资者单边控制的财务治理结构,实现民办高校多元和双向的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各方中社会监督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在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中社会监督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参与财务治理侧重点各有不同。营利性民办高校因要平衡其逐利性与公益性,其财务治理是尊重“市场的调节机制”,以社会监督为主、政府监管为辅。其中社会监督机构包括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机构、行业联盟等主体。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益性要求政府主管部门不但要加强监督还要实行考核奖励保障办学成本,其财务治理必须以政府监管为主、社会监督为辅。其中政府监管部门包括教育、财政、物价等单位。债权单位及其他社会利益群体是次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无论哪种类型高校,其参与民办高校财务治理的形式趋于一致。我国民办高校企业化办学负债投资是不可避免的,为防范风险、维护债权人利益可引入“相机治理机制”,让银行、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学校财务治理当中。其他利益相关群体则包括学生家长、其他关心教育发展的社会人士等,他们往往缺乏参与财务治理的渠道,有赖于“信息公开机制”的完善以促成对民办高校的监督。
  该财务管理模式中各利益相关者一方面要发挥财务治理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则要借助董事会制度进一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使内外部治理结构实现协同和优化,形成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立的制衡机制。
  四、“分类管理”制度设计下我国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优化对策
  (一)营利性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优化对策
  1.营利性民办高校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及结构优化
  对于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外部监督,应当吸收更多的市场要素进来,充分发挥市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社会监督为主、政府监管为辅。可成立由政府部门、民办高校行业联盟、社会中介机构等组成的民间组织,将政府部分职能社会化,由该民间组织执行,并由其组织力量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围绕办学经费使用管理、财务投融资及利益分配等行为进行监督,及时将相关情况向社会公开披露,以保障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的公益性及办学质量。其所需经费来源于按照民办高校办学收益一定比例提取的风险基金。
  另外,为进一步优化治理结构,营利性民办高校需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作为民办高校最高财务治理决策机构,一方面要吸收更多外部治理主体,另一方面必须平衡各利益相关者权力以实现多方治理,权力制衡。董事会成员的引入可以按利益相关重要程度配比,按分类管理的原则,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当让市场性的外部财务治理要素以行业联盟、风险基金管理委员会以及独立董事等方式在董事会中起主导作用,以利于构建现代企业化的财务治理体系。
  2.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财务治理要素及结构优化
  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财务治理的重点是实现财权的制衡,该财务治理模式的设计是参照现代企业的财务治理体系以董事会、校务会和教代会为核心,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立的制衡。董事会作为内部决策机构,除了吸收外部治理要素避免“内部人控制”外,应在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委员会、发展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与绩效考核委员等专业委员会,对学校重大财务决策提出审议、评价和咨询意见。董事会作出的决策应由校务会具体执行,其中财务治理的执行权集中于财务负责人,以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功能。为避免营利性民办高校出现“家族式企业”对财权的垄断,财务负责人应聘请职业经理人,以其专业能力及独立性保证财务治理的顺利执行。教代会是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监督机构,与董事会平行设置,对董事会及校务会行使监督职能。教代会不仅要进行财务治理监督,而且要进行业务监督;不仅要有事后监督,而且要有事前和事中监督(即预算、决策时的监督)。   (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财务治理模式优化对策
  1.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及结构优化
  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当吸收更多的政策性要素进来,通过政策性的规范,以政府监管为主、社会监督为辅。教育、财政、审计等部门组织力量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围绕财政扶持资金、学费收入以及其他专项资金等财政形态资金的使用管理过程进行合法、合规及绩效监督,并建立公开透明、互动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使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财务信息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门的统计之用,实现社会利益相关群体的外部监督作用。
  董事会制度在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同样不可或缺。按分类管理的原则,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董事成员中政府主管部门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应保证一定的比例,赋予相应的权力和责任,以确保政府主管部门参与学校的管理。
  2.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财务治理要素及结构优化
  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内部财务治理是参照公立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兼顾民办高校的性质以董事会、校务会和教代会为核心,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立的制衡。董事会的机构设置与上文营利性民办高校一致,关键是确保政府主管部门代表的参与,明确董事会要向政府部门提交并向社会公众公开学校工作绩效报告,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在校务会方面因“非营利性”的特殊性,可以参照公办高校设立总会计师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由总会计师全面负责学校财经管理工作,以进一步完善非营利性高校的财务治理执行结构。总会计师实行教育主管部门委派制,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接受其监督考核,确保学校办学的公益性及相关财经工作健康、有序进行。教代会作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监督机构,代表各利益相关者行使财务监督权,不仅要监督董事会的决策和校务会的执行,还应监督建立大学公开透明和互动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与学校有关的日常或重大财务问题能够及时被公众了解,切实保证学校利益相关者能够公平合理地获得真实、可靠、完整和及时的财务信息。
  “分类管理”制度下要实现共同治理目标的财务治理协同与融合,必须通过内外部治理要素之间的优化、内外部治理结构的协同与优化,最终实现共同治理和双向治理。●
  【参考文献】
  [1] 张宏博.民办高校治理结构失衡的制度根源[J].教育发展研究,2012(7):28-33.
  [2] 韩东海,王钰,王彤.浅析我国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的落实[J].会计之友,2012(32):73-74.
其他文献
外出乘车,孩子晕车让不少家长很发愁。孩子太小,晕车药不能经常吃,该如何帮孩子预防晕车?  从医学角度讲,晕车主要是大脑前庭过于敏感造成的。前庭是人体的位置觉器官,若前庭过于敏感,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晕车症状。不过这种现象并非无法克服,可通过锻炼“脱敏”。  家长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做些平衡系统的运动锻炼,如感统训练,像蹲起、折返跑或原地转圈等,循序渐进练习,不要让孩子运动太激烈。在这个基础上,每周
【摘 要】媒介融合的进程加快,使得新闻教育的转型迫在眉睫。作为新闻专业课程中实践操作性强的实务类课程的改革尤为紧迫。本文以新闻编辑学为例,从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教学开展、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考核标准革新、教材更新等几个方面,探讨新闻实务类课程在业界全媒体战略的影响下,如何进行重构,以应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  【关键词】全媒体战略;新闻实务课程;新闻编辑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是东部发展最强最快,其中广东、江苏堪称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是从最近公布的主要经济数据看,两省的经济情况并不乐观。  广东是中国货物出口第一大省,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出口,其GDP中出口占比在47%左右,然而2018年1月-10月数据显示,广东省出口累计同比增速仅为2.4%,明显低于全国同期的11.7%,相比2017年6.7%的增速大幅下滑。2018年前三季度,广东省GDP
初中个人初赛赛题  (满分190分,其中附加题60分)  市(县)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校址_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    一、知识题(本题由选择题和判断题组成,共30题,每题1分)    (一)选择题(单选题。请把选项字母填入题前括号内。每题1分,共1
明明是组织、建构和聚合,却有一种亲手揭开生活谜团的感觉,这就是手工创意生活的魅力。    腕以下部分,人体上肢的总称——手。给我们一个大千世界,给我们一种值得拥蹙的思维方式——用手。童年的手工课使手工生活给人粗糙、幼稚的感觉,而现在提及手工生活,必备的关键词一定有奢侈、个性、限量、创意。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从一句政治口号演变为一种永不过时的潮流。许多人试图从力学、化学、医学等角度分析手工什物,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与工程认证的时代背景下,智能科学类高层次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与日俱增。地方师范院校对智能科学类人才的培养,一般借助于原有的计算机类专业来进行。但是其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计算机类等工科专业的发展。智能科学类课程的授课难度较大,如何做好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及创新能力成为该类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提议,将课程的教学重心转移到实践上来,推进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
【编者按】从本期开始将陆续推出暨南大学丁友刚及姚姿翻译的Kaplan和Norton系列访谈。本文是1998年12月,Kaplan教授首次访问印度,并在清奈市举办的印度工业联合会的第二届“全面成本管理”国际研讨会上作了关于综合成本系统的主题讲演之后,《今日商业》(Business Today)杂志社的R. Sridharan对他进行了一个小时的访问。这次关于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记分卡的独家访谈摘录如下: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竞争人数增长、岗位投放减少、人才需求升级。为此,政府层面,要完善政策,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高校层面,要多措并举,提升毕业生就业实效;学生层面,要转变思路,强化自身就业能力。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法学专业;应对之策  [作者简介]张云涛,男,北京人,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陈晨,女,山东青岛人,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助理研究员,硕
【摘 要】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如何应对竞争环境、如何适应网络时代、新闻内容、新闻形式、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本文以《零距离》为例,就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上述问题,认为应从新闻内容、节目形式及品牌等方面着手,让电视民生新闻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关键词】媒介融合;零距离;电视民生新闻  2002年江苏城市频道开播的《南京零距离》,于2009年改名为《零距离》,
[摘要]随着国家“双高计划”的实施,我国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对标文件,全力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双高”建设的任务要求之一,促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国际化办学。文章通过研究“国际影响力50强”指标、分析“国际影响表”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不平衡、不健全、不深入,为此提出各省市级政府应明确高职教育国际化定位、给予政策扶持、协调资源搭建高职教育国际化合作平台,学校应明确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