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与终点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u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六册书选录的143篇课文,大部分都属于文学作品。因此,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否真正提高,关键在于其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是否过关。然而,很多老师可能受“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影响过深,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把文学作品架得过高,脱离了现实,远离了生活,因循惯性思维,按照“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的流程推进,自始至终都缺少与生活的勾连,即使偶有涉及也是蜻蜓点水。其实,生活和文学是“生死之交”,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土壤,生活也应是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和终点。下面笔者将以统编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阅读为例,谈一谈如何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关注生活。
  一、生活: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
  1.以生活化语言概括语篇。
  教师首先设计了一个“热身”问题:本单元大小共有7个语篇,《皇帝的新装》(童话)、《天上的街市》(诗歌)、《女娲造人》(神话)、《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寓言)、《蚊子和狮子》(寓言)、《穿井得一人》(寓言)、《杞人忧天》(寓言),请同学们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字内容。
  学生对概括文章大意的问题毫不陌生,也就不会产生畏难心理。他们按照套路迅速地在小组内讨论起来,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大家热火朝天地表达、交流、补充。教师对他们的答案充分认可后,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一句充满生活化的语言对文意进行概括。同学们受惯性思维的制约,给出的答案既不是“一句话”,也没体现出“生活化”。于是,教师给出了一个例子:《皇帝的新装》——一个最爱臭美的皇帝被骗的故事,糗大了!
  学生又经过一番兴致勃勃的讨论,得出了其余6篇的答案:《天上的街市》——祝愿两地分居的夫妻自由地生活在一起,美爆了;《女娲造人》——一位“母亲”创造了好多孩子,辛苦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自以为鹤立鸡群却突然发现自己是鸡立鹤群,太囧了;《蚊子和狮子》——经历过大风大浪却在阴沟翻船,悲催了;《穿井得一人》——据小道消息,挖井挖出一个大活人,邪乎了;《杞人忧天》——认认真真地自己吓唬自己,崩溃了!
  整个训练过程都是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之上的,这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找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保护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更为重要的是把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拉回到生活。
  2.以生活化语言朗读语段。
  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从屏显的4个语段中任选其1,以生活化的语言夸张朗读,读时注意加点的词,读后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合适的词语,不能重复。
  屏显1: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如此痴迷——太 了!
  屏显2:“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非常满意。”
  如此虚伪——太 了!
  屏显3: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如此想象——太 了!
  屏显4: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
  如此造人——太 了!
  這项活动的设计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看似很松散其实很聚焦。屏显的几段文字分别来自3篇课文,最能集中体现童话、诗歌、神话等文学作品充满想象、联想、荒诞的特点。要想让学生真正领会这些特点,教师一定要带领他们匍匐于字里行间,感受文字背后的东西,一定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品读,尤其要以生活化的语言夸张朗读。只有夸张地读才能读出文章中的夸张,才能真正凸显并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只有充满想象和联想地读才能读出文中的联想与想象。这样一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写法等都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而非老师讲出来的。4段文字后面横线所要填写的词语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荒诞、荒唐、讽刺、奇幻、魔幻、神奇……
  我们的阅读已经从“生活”这一起点,经历了“夸张”之后感受到了文学的“荒诞”。至此,有的人可能以为已经基本上走完了阅读之旅,其实不然,这时还应该再次回归生活。
  二、生活:文学作品阅读的终点
  1.从文学的虚构回归生活的真实。
  活动要求:联系当时社会现实体悟情理,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屏显5: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问:大臣和百姓不想让人认为自己不称职或愚蠢,这种心理正常吗?
  拉丁文有这样的名句:没有文学的生活,就是等于死的生活。反之亦然,没有生活的文学,也是没有生命的文学。上面的语文活动中所设计的问题就是希望把学生的思维由文学拉回到生活,由虚构拉回到真实,由荒诞拉回到合理。
  面对上面的问题一定会有很多同学回答“不正常”,而且能找到很多言之凿凿的证据。但是回答“正常”就不行吗?如果能置身当时的社会现实,站在人性的角度考量,应该也能言之有据。骗子事先设定的评价标准是:看不到这衣服的人,要么不称职要么愚蠢得不可救药,没有其他选项。更要命的是如此荒唐的评价标准经由皇帝的认同变成了合法的衡器,而且皇帝决定用它来衡量哪些人称职、哪些人聪明、哪些人是傻子。一时间,衣服变成了衡器,衡器变成了神器,再淡定的人也会惴惴不安啊!两个骗子着实可恶,但最初如果皇帝慧眼识破骗局,怎会有后面的系列闹剧?
  2.面对复杂的情境解决真实的问题。
  活动要求:阅读下面3个文本,联系现实生活以“杞人忧天新解”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屏显6:(1)《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2)马谡至街亭,主张于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副将王平阻之:“丞相嘱咐,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马谡暗笑丞相太过谨慎、王平“杞人忧天”。故坚持己见,大败,丞相挥泪斩之。(3)2019年开年大片《流浪地球》是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本片是2019年春节档的票房冠军,累计票房超过46亿人民币。
  教师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提炼出3则文本同质的东西,然后对“杞人忧天”展开求异思维,结合现实生活新解“杞人忧天”。按照常规思维,一提到“杞人忧天”,我们的头脑中立即会出现杞国的那个“庸人”形象,而且会暗自嘲笑他的忧虑和担心。但是,看过材料(1)中《左传》的记载就可以了解,鲁地的确发生过陨石雨,亲历者事后心有余悸难道不正常吗?鲁地发生过,杞国就不会发生吗?如果文中的那个“庸人”恰恰也是一位亲历者呢?请问,他的忧虑还那么可笑可鄙吗?从材料(2)可以看出,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受认知的局限,人们通常认为的“杞人忧天”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杞人忧天。材料(3)尽管带有科幻色彩,但是透过46亿多人民币的票房收入,我们看到的是观众对地球家园的关注和忧虑,还有他们对“杞人忧天”的重新认识。
  总之,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只有坚持把“生活”作为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和终点,才能实现“真”阅读和“深”阅读,也能实现文学的精神价值,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觉地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经历,不断发展自己的高阶思维,提高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沪教版化学九(上)“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元素概念定性地表示物质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物质的组成。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和理解元素在物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引领学生从微观粒子的数量与质量的角度,推算出组成宏观物质中各元素质量关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中“宏观-微观-符号”这三重表征的极好素材。  “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
期刊
从区级名师工作室到市级名师工作室,我们一路跋涉,一路探寻,行走在规范建设之路上,并努力向高品质工作室的方向努力。我们一直在思考,高品质工作室应有的内在特质是什么?  一、 文化的认同和自觉是高品质工作室建设的内在追求  我们工作室成员一起恪守章程的每一项要求,尤其把“静、勤、精、进”的室训作为自我行动规范,努力把室训内化为自我的日常行动。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形成了具有工作室特质的文化符号,由此
期刊
一、思辨教学范式的构建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七年级是从小学到初中的重要衔接阶段,也是培育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在七年级统编版教材中,几乎每一课都设置了思辨性话题,这些话题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价值导向强,思想立意高,呈现方式活泼,是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极好的环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辨教学中,教师应设置思辨性话题,
期刊
摘要  作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只有消弭学生和名著之间的阅读隔膜,打破整本书阅读的壁垒,构建名著阅读的同理心,使学生和作品进行无障碍对话,让学生和作者的视野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终身阅读的优秀品格。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兴趣融合;阅读品质;同理心  早在1941年,叶圣陶就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期刊
南京市六合区初中物理名师工作室现有成员23名,来自六合区各初中学校,领衔人为金陵中学龙湖分校校长卢义刚。  工作室致力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积极建构“问题·探究”思维生长式课堂,努力达到“将知识转为问题,问题植入情境,立足学生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这一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工
期刊
摘要  “道”是事物的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数学中的“道”就是数学的本质、基本原理、通性通法。数学学习离不开技能与技巧,但关键在于悟“道”。“道”能生技,也能生巧,否则“技”就是无本之源。“道”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需要学习者主动感悟与反思、完善与升华。掌握了数学本质,“技”自然而生,从而达到“大道于心”的境界。  关键词  技 道 规律 基本原理 通性通法  一、问题提出  最近看到一段
期刊
【设计理念】  不少学生畏惧写作文,不知道作文该写什么、如何写。本节写作指导课旨在教会学生围绕写作要求,有意识地运用铺垫渲染、对比深化等方法构思布局,解决不会搭框架的问题,从而写好文章。  【课堂实录】  一、层层铺垫(递进式)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探讨过作文选材的问题,可是有位同学和我说,就算选好了素材,也不知道该如何架构文章。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觉呢?  生(齐):是的!  师:这是因
期刊
【设计理念】  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对抽象思维具有很好的促进和补充作用。尤其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学生更需要形象思维的助力。苏科版物理教材“内能 热传递”一节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就非常抽象。比如,内能是微观粒子的能量,它是怎样表现出來的?为什么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而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大传给内能小还是高温传给低温?这些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
期刊
一、教学设计与意图  1.操作与回顾。  操作:已知⊙O(如图1),请按要求画图。  (1)如果在⊙O所在的平面上有一点A,请画出点A。(学生通过画图发现,点A的位置有无数种可能。)  问题1:这无数种可能有几种类型?  生1:三种类型,分别是点在圆内、点在圆上以及点在圆外。  问题2: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如何判断?  生2:用d表示点A到圆心的距离,用r表示圆的半径,然后比较d与r的大小。当d>
期刊
在江苏省东台市教育联盟公开教学活动中,林生云老师执教了一节《朝花夕拾》读后指导课,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这节课不仅彰显了整本书阅读“读后指导”的一般特质,如总结归纳、深化认知、展示成果等,更为难得之处在于,该节课基于读书笔记进行了教学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其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让名著阅读“留痕”  这里说的“留痕”,即留下痕迹。就名著阅读教学而言,“留痕”的内涵主要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