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和互为感染影响的过程,情感成为课堂的磨心后。如果师生双方情感交流是真挚热情、和谐配合和双向积极的,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其教学效果当然是好的。如果师生间在课堂的情感交流是冷漠或非正常变异,就会形成教学情绪的恶性循环。比如上课前用多媒体计算教学或挂图、录像诱导学生的兴趣和感情,学生必然会觉得学习是欢快愉悦的,便积极投入,教师也觉得教学成功而热情更高;相反,课前训斥学生,学生心情沮丧,对老师只有惊惧而无融洽的感情交流,课堂气氛就会压抑沉闷,如同烧不着的湿柴,极难燃起教学的烈焰。所以,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历史是记载人类活动和发展过程的一门学科,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是富有感情和理智。历史科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的重要之处是它充满人类的情感。正如李大钊所说:“史前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为知识方面与情感方面二部去说……。”所以,历史教学不能撇开历史里的人物情感而只有干巴巴地介绍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构,使学生只得到一幅幅历史画面的简单堆砌。没有情感的历史教学犹如抽去了血液和灵魂的历史木乃伊。对史事充满情感的叙述,对历史人物悲欢成败的评述和历史教师对历史情节的抒发,使学生听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才能使已逝的历史以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上呢感到形象的电影般再现于学生面前,才能给人以充满激情、富有生命力的历史真实感。如讲火烧圆明园,教师可先用电影或录像介绍圆明园美艳绝伦、华美绚丽的建筑群,然后以悲愤沉痛的语气解说:壮美的圆明园被英法侵略者劫一空,然后又放火焚毁,剩下这些残垣断柱,在近代的风风雨雨中,作无言的控诉,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奴役、掠夺中国人民的历史见证,是近代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的缩影。最后激勵学生:做有血性有骨气的中国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使我们祖国的伟大文明重放奇光异彩。这样必能煽起学生的爱国情、民族恨,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必然。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目标
历史教师进行情感教育,必须以情感教育目标为教学依据。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和细化,既是指导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又是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历史学科情感目标是落实历史教学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成功的史学著作,记录了历史人物的种种情感,如屈原的忧骚、岳飞的悲叹、谭嗣同的慷慨、鲁迅的横眉。也包含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价,喜怒憎爱的评述。这些历史情感,又蕴涵着历史科学、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历史理智的折射。历史课,要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感情。比如讲万里长城,有人错误地把长城说成是中国古代保守封闭的象征,是黄色文明衰朽、腐败的体现。还要培养青年一代什么历史情绪呢?教师要让学生欣赏长城在万里边疆的崇山峻岭、荒漠莽原上蜿蜒起伏、巍峨宏伟的景象,启发他们认识长城在世界文明史上和建筑史上的地位,激起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感情。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师生关系
历史教学再也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形成师生间“可塑性”的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关系。千万不要把上讲台讲课当成上舞台演“主角”,把学生当“观众”,那样就会把历史课上成满堂灌的一言堂,只有教师的激情而学生无法兴奋。教师应当把整个课堂当“舞台”,即教学过程的需要,调动学生当“主角”、当“演员”。“导演”的职责,乃是根据“剧情”即教学过程的需要,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把握好情绪的发展方向和分寸,完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情感意识。只有调整好自己,才能激励好学生。还有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要珍惜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情感的建立和发展。要做良师,首先就要做学生的益友,以朋友般的平等态度对待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共鸣。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情感教育,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启发性教学,再协调好其他教学环节,抓好重点、难点,犹如出色的乐队指挥,善于调动激情,又协调好各个环节,就能演奏出美妙、和谐的历史课堂交响曲,不仅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质量,还能使学生觉得听这样的历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历史是记载人类活动和发展过程的一门学科,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是富有感情和理智。历史科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的重要之处是它充满人类的情感。正如李大钊所说:“史前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为知识方面与情感方面二部去说……。”所以,历史教学不能撇开历史里的人物情感而只有干巴巴地介绍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构,使学生只得到一幅幅历史画面的简单堆砌。没有情感的历史教学犹如抽去了血液和灵魂的历史木乃伊。对史事充满情感的叙述,对历史人物悲欢成败的评述和历史教师对历史情节的抒发,使学生听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才能使已逝的历史以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上呢感到形象的电影般再现于学生面前,才能给人以充满激情、富有生命力的历史真实感。如讲火烧圆明园,教师可先用电影或录像介绍圆明园美艳绝伦、华美绚丽的建筑群,然后以悲愤沉痛的语气解说:壮美的圆明园被英法侵略者劫一空,然后又放火焚毁,剩下这些残垣断柱,在近代的风风雨雨中,作无言的控诉,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奴役、掠夺中国人民的历史见证,是近代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的缩影。最后激勵学生:做有血性有骨气的中国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使我们祖国的伟大文明重放奇光异彩。这样必能煽起学生的爱国情、民族恨,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必然。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目标
历史教师进行情感教育,必须以情感教育目标为教学依据。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和细化,既是指导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又是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历史学科情感目标是落实历史教学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程。成功的史学著作,记录了历史人物的种种情感,如屈原的忧骚、岳飞的悲叹、谭嗣同的慷慨、鲁迅的横眉。也包含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价,喜怒憎爱的评述。这些历史情感,又蕴涵着历史科学、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历史理智的折射。历史课,要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感情。比如讲万里长城,有人错误地把长城说成是中国古代保守封闭的象征,是黄色文明衰朽、腐败的体现。还要培养青年一代什么历史情绪呢?教师要让学生欣赏长城在万里边疆的崇山峻岭、荒漠莽原上蜿蜒起伏、巍峨宏伟的景象,启发他们认识长城在世界文明史上和建筑史上的地位,激起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感情。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师生关系
历史教学再也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形成师生间“可塑性”的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关系。千万不要把上讲台讲课当成上舞台演“主角”,把学生当“观众”,那样就会把历史课上成满堂灌的一言堂,只有教师的激情而学生无法兴奋。教师应当把整个课堂当“舞台”,即教学过程的需要,调动学生当“主角”、当“演员”。“导演”的职责,乃是根据“剧情”即教学过程的需要,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把握好情绪的发展方向和分寸,完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情感意识。只有调整好自己,才能激励好学生。还有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要珍惜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情感的建立和发展。要做良师,首先就要做学生的益友,以朋友般的平等态度对待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共鸣。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情感教育,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启发性教学,再协调好其他教学环节,抓好重点、难点,犹如出色的乐队指挥,善于调动激情,又协调好各个环节,就能演奏出美妙、和谐的历史课堂交响曲,不仅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质量,还能使学生觉得听这样的历史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