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社区聚落形态演变及地方感变迁

来源 :当代旅游(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NU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存环境影响了地方感的形成,西双版纳傣族聚落作为旅游热点区域,在现代化和旅游发展的合力下,聚落的形态在逐渐改变。研究该区域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居民地方感的变化,能够观察地方的景观塑造过程,认识地方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为地方规划与管理提供研究视角。
  关键词:傣族;聚落形态;地方感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
  选取西双版纳典型的傣族聚居社区调查。行政区划区域为西双版纳景洪市勐罕镇曼听村委会辖区的村寨,旅游区域为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傣族园含五个自然村寨,曼春满、曼听、曼将、曼乍和曼嘎。选取对村寨造成重要影响的五种群体,村民、民族精英、宗教人士、企业及政府人员展开调研。民族精英主要为学习过傣文及汉语的还俗佛爷、大学生等群体。企业为旅游景区管理人员。政府人员主要为村委会、乡镇工作人员。
  (二)调研方法
  以调查问卷及访谈为主,实地观察为辅。调研主题以傣族的聚落形态演变及地方感感为主,聚落形态演变从聚落环境、庭院和住房三个层面展开,地方感从居民对聚落景观的感知描述调查。
  二、典型旅游区傣族聚落的形态演变
  (一)传统的聚落形态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选址常在依山傍水处,村寨的人地关系理念为“森-水-田-粮-人”,整体聚落空间呈不规则圆形。聚落周围密布树林,周围良田环绕,以水稻、蔬菜种植为主。聚落的主要景观有民居、缅寺、寨心、寨门、寨神、水井、竜山(安葬逝去的村民之地)、黑心树林(薪碳林)、神树(菩提树)和道路等,是傣族传统聚落物质形态的构成要素。各要素的在传统聚落中的布局看,以寨心为中心,各要素呈同心圆式向外扩张,以寨门、村落“四角”为边界;寨心、佛寺等建筑物周围有块状空地,似广场,供给人们作赶集交易或其它活动使用;聚落内主道联结东、西、南、北、中,将各构成要素结合为一个整体。傣族传统的庭院形态丰富,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调研区勐罕镇傣族庭院具有传统的立体经济林结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合理搭配,具有多品种、多层次结构的特点。乔木:椰子、槟榔、菠萝蜜、柚子、芒果、铁刀木等常见;灌木:三角梅、凤尾竹等居多;草本植物:仙人掌、花卉、蔬菜等为主。庭院以半开放的形式维护着每户居民的生态及生活环境。庭院里为泥土或石子镶嵌场地,庭院空地多堆放作物,农具等。传统的傣族住家,其建筑形式为“干栏”式建筑,以竹子、木材为主要建材,用土陶烧制瓦,采用尖顶重檐歇山式的木框架整体结构。分上下两层,楼下不封闭,用来养牲畜,放置作物或农具。楼上分四部分:阳台、厨房、客厅和卧室。阳台是冲凉和晾晒衣服的地方。客厅宽敞,并有两根主要的柱子,在房子落成时要在柱子顶压放物品,该柱子也是家人往生时要依靠的地方,对家人具有重要意义。客厅内另一半是卧室。进入卧室有两道门,靠里面的门为老年人使用,靠楼梯的门是年轻人使用。卧室里面是大通间,傣家人隔帐不隔墙。卧室里“供养”着傣家人的家神,并有贵重财物,是属于隐蔽的空间。
  (二)现代的聚落形态
  西双版纳傣族聚居区域聚落环境根据经济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根据调查区域走访发现周边山地的森林由原始森林逐步演变为橡胶树林,村落的田地逐渐由水稻种植变为香蕉地,并且是出租出去,居民以种植橡胶为生。人地关系逐渐变化,对传统生态文化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傣族现代村落的实景构成要素依然有佛寺、寨神、寨心、神树、民居、竜林,随着社会发展新增加了社房,黑心树林因为生火改为液化气逐渐消失。而村落还有重要的虚拟景观,构成要素有四角(村落的四个边界点),有的村落的寨心为虚拟景观。以典型旅游村曼春满为例,曼春满的寨心即曼春满佛寺,寨神为村寨的守护白象神,神树即佛寺前的菩提树,民居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社房是现代农村的行政建筑,含楼房及篮球场,是村寨村民议事、开会、运动、跳舞、过赕请客的场所;竜林位于龙得湖边,范围因旅游用地及交通用地的扩张逐渐减少,周围也不再森林密布。曼春满最典型的象征景观是曼春满佛寺,现因旅游开发,佛寺由原宗教意义的区域,在旅游景观里变为重要的景点,佛寺里传统的景观做了改变,例如增加了许愿池。佛寺门前变为小商品摊位点。传统的村落道路从泥土变为红砖花纹路,再到现在变为水泥路。傣族的庭院变化最大的是由半开放式的立体植被围墙变成了砖墙,大门用栏杆锁住。庭院内的植被逐渐变单一,庭院也由泥土修葺为水泥地,不再适宜种植草本植物。生产方式变化,晾晒作物场地逐渐变为停车区域,割胶树工具存放区域。并且在典型旅游区,庭院逐渐缩小,为住房让位,住房區域逐渐增多。大部分经济发达并远离旅游区傣族村落,民居逐渐演变为琉璃瓦砖混傣式的建筑。一部分经济与旅游都发达的区域,居民为了吸引游客经营傣家乐,仍然愿意建盖木头与琉璃瓦制造的房子。但是由于木材稀少逐渐涨价,只能维护三十多年,很多傣族在重新修葺房子时都愿意盖砖混傣式结构房子。传统的黑色土陶瓦也逐渐消失,变为更耐用但艳丽的琉璃瓦。楼下多停放车,楼上依然为阳台、厨房、客厅和卧室。傣族园的曼乍、曼春满、曼嘎等村,楼下也封闭起来做傣家乐客房,楼房面积不断加宽增加旅社房间数,房间增加卫生间。宽阔的阳台、客厅及卧室都缩小,增加游客居住房间。阳台变为餐厅,厨房区域变大。在曼乍、曼嘎村,部分村民甚至只靠经营傣家乐为生。
  (三)典型旅游区傣族聚落形态的演变
  傣族整体的聚落外部环境变化较大。在现代化的推动下,傣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口增多,交通发展,周围森林减少。为追逐更高的收入,居民把山地均变为橡胶林,橡胶对水资源消耗极大,山地与河流、湖泊水量逐渐减少,湿度降低,对众多作物影响较大。田里作物由水稻变为香蕉地,并且按照重肥重农药的种植,又要为香蕉套上较大的袋子,收获季节袋子乱扔,造成景观破坏,耕田类型变化,不再是傣族人民及旅游者想象中的傣族村落。傣族的村落里,由于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众多景观的功能已经发生变化。原来重要的水井景观由取水功能演变为观赏景观功能,甚至在有的村落已经消失,而有的村落从生活需求变为心理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寨心、寨神由原来象征性的虚拟景观,逐渐物化,甚至旅游公司为了旅游景观打造的需要,希望村民加强寨心、寨神景观的修建,这些景观逐渐实体化,常用1米多高的小型雕塑来表示,寨神也会根据守护神修个雕塑,常见的是微缩的房屋造型雕塑。道路由红砖花纹路变为水泥路,虽然防霉防滑好维修,但是景观美感度大大降低。随着时代变迁,村落增加的重要景观是社房,常常是一栋两层的小楼,里面有会议室,老年活动室、妇女活动室等。门口是篮球场,有多种功能用途,现在已经逐渐变为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庭院与民居的演变也较多,原来更具有经济价值的庭院植物逐渐转变为观赏植物,庭院面积缩小,民居面积变大。房屋整体高度升高,以前较矮的第二层楼房逐渐挑高,满足更舒适的居住需求或旅游经营需求。
  三、傣族居民地方感的变化
  (一)典型旅游區居民的地方感
  1.当地居民对村落的地方感
  对聚落整体环境及布局的认同。森林也好但是山地要种植橡胶树,田种植什么不再十分关心。希望聚落内各个地景集中。寨门能有实体形态,民居能较为均衡地成环状分布在寨心四周。社房、水井、寨神、神树在民居附近,寺庙在村寨的靠后部位,黑心树林在寺庙旁,竜山则是远离村寨。道路多为环状。对不同地景的感觉描述。寨门:是村寨的标志。寨神:是我们的祖先、神,每年要去祭拜,家里有事也会去拜。寨心:是寨子的心,有事情的时候也会去拜。缅寺:我们傣族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一个寨子不能没有缅寺,我们要去过赕、拜佛祖。神树:是菩提树,在缅寺附近,不能砍。家里有人生病了会去祭拜。水井:水对我们很重要,虽然现在不用水井了但是村寨要有,因为好看,是我们傣族的标志。黑心树林:我们以前用来烧火,现在很不用了,被人砍了拿去卖,村寨有树好看,在烧老祖宗的地方附近要有(要用黑心树来火化逝去的人)。民居:我们的家,要在村寨四处,各家道路四通八达。旅游的人喜欢看我们的房子、风景。社房:现在好多地方都有,村子上的,用来开会,活动。竜山:周围几个村子没有山,其他有的村子有,“竜”是埋老祖宗的地方,我们害怕所以要隔村寨远点,最好能在在村寨外面。
  2.民族精英对村落的地方感
  对聚落整体环境及布局的认同。各个地景之间比较分散。黑心树林和竜山是分布在一起的地景,并且在村寨入口就可以看见黑心树林。寨心大致分布在村寨中央,寨神也分布在村寨内部并也常与黑心树林一起,缅寺、神树、水井也分布在一起。社房在村子边,民居在进村的主路两边分布。
  对不同地景的感觉描述。寨门:可要可不要,只是个标志。寨神:我们的祖先,寨子的“神”,有些村子的神又是保护一个区域的神,要十分敬重,每年全村每户的男人要去拜一次,其他时间家里有事情(出远门、婚丧嫁娶、做生意等)就去找养神的人帮忙祭拜。寨心:是我们一个寨子的中心,进了村子就能看见,有的地方缅寺也就是心。傣族村寨有“心”和“四角”,是祭拜的地方,是一种图腾崇拜具有原始宗教的意义。缅寺:进了村子走到底就拜佛,神圣的要离村子远一点。傣族信仰南传佛教,是傣族一生都要常去的地方,去过赕,赕给来生的自己;拜佛,祈求自己生活美满幸福。对傣族意义重大。神树:常和缅寺在一起,也是一种神性的代表。家里有人生病就会来这里“作法”,祈祷家人早日康复。 水井:傣族以前常去挑水喝,现在用得少了。有的村寨还保留很好或新修建,给人观赏,有些老人还会去挑水喝。黑心树林:我们以前烧火的上好木料,是一种很好的树种,实用又美化环境。但是逐渐减少。聚落要树多才好,阴凉就人心平和。民居:是自己的家,傣族温柔善良,村寨里面各家要和睦相处。傣族要保持修盖杆栏式建筑的传统,不能丢了老祖宗的好东西。社房:现在政府修建的,可以给大家活动。竜山:火化、埋老祖宗的地方,周围的树都不能砍,很好地保护了树木涵养水源。
  3.政府人员对村落的地方感
  对聚落整体环境及布局的认同。各个地景较分散。寨门多集中分布在南北两边,寨心大部分集中在村寨中央,缅寺多在寨心附近,民居均衡地分布在主干道两旁,水井和神树常分布在一起并在民居附近,社房在进村子的路两边比较显眼的地方,黑心树林、寨神均分布在村寨边缘,竜山则是远离村寨。道路分布得较整齐。有工作人员认为寨心、寨神已经不具备很大意义,缅寺才是傣族最重要的精神阵地。
  对不同地景的感觉描述。寨门:外人一看就知道是哪个村子,有识别意义。寨神:寨子的神。要去祭拜,有宗教意义。但我们也会害怕,最好隔村子远一点,平时也不常去。寨心:村子的中心,是一种标志性建筑,也会去祭拜。缅寺:我们全民信教,是我们的精神寄托的地方,每一个人都要去拜佛,祈祷,过赕、念经,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地方。神树:是菩提树,也是具有神圣的意义,村民也会去祭拜。进村在神树下乘凉并在水井喝水,多舒服。水井:以前是大家取水、用水的中心,现在用水方便先进了,修建是为了美化村寨,是标志性的建筑。黑心树林:是我们以前发薪烧炭的树木,现在用的少了,村寨有了它才美观。民居:最好就分布在道路两侧,可以方便做生意,也方便大家出进。要保护好杆栏式建筑,但是也要有木料,有钱去才能保持。社房: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项目之一,以方便村民开会、学习政府文件、村上小组办公。配套的篮球场方便村民开展各种活动,运动项目。竜山:一般都不在村子里面,在外面。这些地方附近的树木都不能砍,对保护环境具有一定意义。
  4.宗教人士对村落的地方感
  对聚落整体环境及布局的认同。各个地景分布可以分散些。寨心大部分集中在村寨中央,缅寺多在寨心周围,神树也多与缅寺在一起。寨神、水井也多在民居的内部。民居也大多呈环状分布在寨心西周。黑心树林大多分散包围着民居。社房多在村寨的边缘,竜山也远离村寨。道路也多呈环状分布。对不同地景的感觉描述。寨门:标志,没更多的意义。寨神:村里的老祖先,村民每年去祭拜。寨心:是村寨的中心,村民也会去祭拜。缅寺:是村民过赕、拜佛、念经的地方,有很多法事活动。小和尚在这里学习傣族的文字、佛经和傣族的传统文化。是村寨的精神和文化之地。 神树:是菩提树、佛祖悟道的神树,具有神圣意义。村民也会去祭拜。水井:傣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傣族是水的民族,离不开水。黑心树林:没有树林村寨就很不美观,绿化也不会好。民居:村民自己的家,修建传统的木楼才是傣族特色,贝叶文化也记载了很多傣族修建杆栏式建筑的传统,我们要保持好傣族优秀的文化。社房:可以给村民举行庆祝活动、跳舞、打篮球等。竜山:村民会保护好周围的树。
  5.景区工作人员对村落的地方感   对聚落整体环境及布局的认同。各个地景较分散。寨心高度集中在村寨中央,缅寺多在村寨后面的部位,神树常与缅寺在一起。寨神也在村寨的后部。民居也大多分布在主干道兩旁,水井、社房就在居住区的内部。黑心树林大多分布在进村的地方或者包围着村寨。竜山也是在村寨的后部并离得很远。道路分布得较整齐并四通八达。对不同地景的感觉描述:寨门:识别功能。寨神:是村子的祖先、神,村民要去祭拜,祈求平安,具有宗教意义。寨心;是村子的中心部位,有代表性的建筑表示,要修建得好看。缅寺:傣族信仰南传佛教,缅寺是很重要的地方,要去拜佛、过赕,祈求生活幸福。缅寺也是游客喜欢参观的地方。也是小和尚学习传统知识的地方。神树:常在缅寺附近,具有神圣的意义,村民会去祭拜。水井:以前常用,现在不用了,修建是为了好看,也是傣族的标志,游客也喜欢看到这些景点。黑心树林:树多环境好,村寨看起来就很美。要让村民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保护好。民居:每家每户都有漂亮整齐的傣楼,游客就喜欢看傣族、看村寨、看传统的傣家楼房。社房:是村民开会、活动、学习的地方。竜山:具有神圣的意义、附近的树木不能砍,平时也不会去。
  (二)典型旅游区居民的地方感差异
  1.各个群体对地景在村落里分布的离散程度不同
  居民希望地景相近,方便活动。其余群体希望间隔距离变大。政府及景区认为这样方便规划。民族精英及宗教人士认为景观间隔大,多种植树木环境会更好。
  (下转第172页)
  (上接第145页)
  2.对村落道路的规划差异大
  村民、宗教人士、民族精英的道路、村寨事务多层环状分布,政府工作人员、景区员工的村寨道路多成规则的南北、东西向,各地景分布在道路附近。
  3.不同的地景不同人群的叙述不同
  村民需要的是完整的村寨,能加入的景观大部分都会选。民族精英看重的是具有精神、文化意义的景观,具有原始宗教、佛教意义的地景同样重要,具有传承文化意义的景观要保护好。政府工作人员看重的是村寨呈现出来的实用功能,比如对社房的重视和对道路的整齐规划,民居修建在道路两侧方便做生意。景区工作人员重视的是村寨呈现出来的美观、游客的吸引力,村民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态度。宗教人士大多重视的是与佛教相关的景观,村寨的整体环境美观。
  4.景区工作人员、民族精英对传统杆栏式建筑保存的态度最强烈
  村民、政府工作人员则对这个问题存在很大争议,认为木材短缺,保存周期短,砖混结构也有一定好处。
  四、结论
  西双版纳以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及深厚的傣族文化吸引着世界的关注,但在旅游及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下面临着较突出的乡村改造和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只有平衡好乡村改造进程中不同群体对地方的文化情感才能和谐地推进旧城改造,才能把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更好地保存、传承下来。本文通过对不同群体对地方聚落形态的变化认知,以及对不同尺度景观的认同感的调查展开,展示傣族典型旅游区乡村改造进程聚落演变以及引发的社会认同变化与观念冲突问题,以期能继续为村落改造中的文化保护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作者简介:徐丽姣(1984~),女,傣族,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课程与教学。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课题 “地方依恋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旧城改造与传统文化保护研究— — 以西双版纳为例”(2011Y473)
  参考文献
  [1]陈亚颦,徐丽娇.西双版纳傣族社区居民地方感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41.
  [2] 唐文跃.地方感—旅游规划的新视角[J].旅游学刊,2008,23(08):11-12.
  [3] 郗卫宁.傣族文化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正确认识质量管理中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方能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提高,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质量管理中处于统帅地位的矛盾是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其主要矛
摘 要:企业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各项活动得以承前启后的保障,在企业做强、做大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档案管理。文章对如何完善企业档案管理,使档案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企业档案;规范管理;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2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27-0121-02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
期刊
摘 要:成本管理是当今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费,需要通过企业的销售收入进行补偿,成本的降低将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增加、效益的提高。只有加强企业成本管理、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文章针对当今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本控制的办法和对策,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保障,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企业;成本管理;
11月12日,一款追求品质卓越、摒弃奢华包装的晟士干红、晟士干白国产原汁葡萄酒在京城正式亮相。来自文化界、艺术界、企业界名人、明星、知名专家以及首都新闻媒体、知名网站
一、十村村区域状况十家村位于上海奉贤区四团镇东偏南3千米,总面积1.85平方公里,有胡家宅、张家宅、李家宅等自然村落13个,南十家村位于十家村西南方向,距离四团镇区东偏南2
“处处争创一流”这是一个普通的秋日,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宁馨的南审校园花团锦簇,绿树婆娑。易仁萍和南审师生又一次迎来了他们最熟悉和敬重的领导——长期主管南审教育工作
复调小说是巴赫金提出的重要理论,他打破了以往小说独白式的单一模式,开展了一种新的创作形式.很多小说的创作采用了复调小说的手法,使文章更具对话性和感染力.尤凤伟的就明
1997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规划作用的充分发挥.本文通过分析县、乡两级土地
摘 要:分析中医医院传统档案管理存在的诸多弊端和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现状,提出对中医医院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中医医院;档案管理;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2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27-0127-02     医院档案是医院的信息中心,是现代化医院整体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拥有重要的情报源,承担着搜集、整理、传播和利用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