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l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为控制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心室颤动(室颤),3例患者采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

方法:

2例ICD在胸部植入,1例在左下腹壁植入,经静脉单根电极导线植于右室心尖部,其近端及远端电极分别为放电的正负极。

结果:

植入后18次持续性室速发作中16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刺激终止;2例未终止者1例发展成室颤,另1例室速频率超过220bpm,均经高能放电转复成功。1例术后囊袋血肿,1例发生快速心房颤动导致ICD误放电后转为窦性心律,1例快速室速患者发生晕厥后才成功放电终止。

结论:

ICD治疗顽固性室速及室颤,防止猝死高危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十分有效,需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其临床应用的质量。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根据医学真菌大亚单位核糖体(lsu rRNA)基因的高度保守区设计广谱扩增引物,建立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医学重要真菌的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首先用PCR技术扩增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解脂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lsu rRNA基因,然后根据7种标准菌株DNA的单链构象多态性特征将上述医学真菌鉴定到菌种;观察引物对常见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DNA的扩增
期刊
目的为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建立FD耐热逆转录酶介导的逆转录-nested PCR系统。方法用该系统对108例可疑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并与ELISA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表明,FD耐热逆转录酶介导的逆转录-nested PCR比ELISA检出了更高的阳性率。结论该系统是一种灵敏、有效、特异的HCV检测方法。
期刊
期刊
目的:总结15例经静脉胸前植入单导线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15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1.7岁。患者植入ICD适应证为:心室颤动(室颤)8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7例。所有患者均有院外晕厥史。ICD均为非开胸经静脉单导线系统,其中Medtronic 7219 C型2例,7220 C型3例。除颤电流由右心室心内线圈状电极至除颤器外壳本身。CPIVentak
目的:对器质性心脏病的恶性心律失常,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为重要治疗手段,作者报道6例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病例。方法:6例器质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塞3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3例)伴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年龄30~68岁,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经静脉植入ICD。结果:随访中1例患者停服胺碘酮后室速频率增快,超过设置的室速频率窗口而启动2
期刊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长期治疗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对12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或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用胺碘酮治疗10年的结果。其中,室性心律失常45例(36%),房性心律失常52例(4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7例(22%)。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负荷剂量分别为600mg/日共7天和600~1200mg/日共14天,每日维持剂量分别为194±48和206±55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