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聚焦:高校争抢生源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izhi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近日,有关高校生源大战的争论愈演愈烈,由“暗战”转为“明战”——先是7月1日复旦大学招生办发表了措辞严厉的《关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严正声明》,指责同城一工科院校抢生源;2日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通过其官方微博回应称,“本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通知考生取消其与他校所签协议”;其后,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组长、历史系教授冯玮又在其微博上披露“招生内幕”,指出清华、北大为抢生源也连出怪招、损招:如给对手招办打电话,让考生打不进。10日晚上,两所高校的上海招生组组长纷纷回应说,从未为招生而出过“怪招”。 事实上,复旦、上海交大因争抢生源而起的这一场冲突,暴露的只是国内知名高校生源大战的冰山一角。名校间的招生竞争在近几年里已愈演愈烈,渐呈白热化趋势,“挖墙角”、相互贬低宣传等手段,早已屡见不鲜。教育专家纷纷呼吁,高校要抢生源,应该光明正大,用自己的教育质量、教育服务来抢。
  招生难,抢生源也是一种竞争意识
  
  招生难,高校有压力
  
  教育部在今年高考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这是自2008年以来第三年出现报名人数的较大幅度下降。伴随着生源的逐渐减少,很多原来坐等考生上门的高校开始逐渐有了压力,于是一出出的国内高校生源抢夺大战也在各处上演。一方面,由于北大清华已经圈走了一些高考状元,另一方面,由于香港、澳门等知名院校的介入,加剧了国内高校争夺优秀考生资源的竞争。
  广东省从2010年开始实施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考生不需再因志愿填报不合理导致“高分低录”而头疼,但对于各大高校来说,捡漏机会少了,招收尖子生的压力也更大了。而招生已成一些高校的“面子工程”,比拼状元数,比拼分数线——生源被看成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标准,学校下任务、定指标、许重奖,承受巨大压力的招生工作出现无序竞争,也就在所难免。
  抢生源,体现竞争意识
  高校乃至名校之间大打生源争夺战,从理想角度看,并不是什么坏事,既是对优秀考生的重视与认可,也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竞争力的一种重视。因为高考制度实质上原本就是一个竞争性的制度。既然学生之间需要通过高考相互竞争上大学以及上什么大学的机会,那么,高校之间当然也应该相互竞争吸引学生。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个考生收到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很正常。学校的竞争力与未来发展等,离不开好的生源。反过来,不争不抢、一团和气地等考生送上门来,绝不是什么好事。因此,至少其中的竞争意识是值得肯定的。
  
  争生源暴露高校招生问题众多
  生源大战凸显评价标准单一
  中国所有大学的通病的源头,或许可以从招生环节上寻找:招生评价标准如果只有分数一项,那么一个整体素质优秀的考生,一旦分数这一项差强人意,怎么能够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光顾他呢?一家顶级高校的招生负责人无奈地说:“如今的学校评价体系如此单一,哪个学校的招生分数线高,就说明哪所学校好。所以,高校才会为了一分之差而拼得你死我活。”在现行制度下,学生和学校唯有紧盯分数,其他则无暇顾及。
  “招生掐架”暴露教育功利化之害
  如果把高校招生看成基础教育的终点,招生掐架背后的“生源崇拜”会反馈到基础教育之中,“分数至上”“应试为先”的魅影,将难以挥去。而如果把高校招生看成高等教育的起点,那么,这样极端功利化竞争也会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方向,让一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曲解了成功的含义。一切以优质生源为先,这样的认识本身正佐证着对于教育结果的功利化评判和对于教育本质的功利化认知。
  争生源是一种教育的恶性竞争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指出,所谓的“北清神话”以及名校“抢生源暗战”,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抢生源,其中涉及招生政绩等更深层次的东西。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梁木生教授此前也曾参与招生工作,他认为,一些高校“唯高分论”和地方政府的“唯GDP论”其实是同一逻辑,对于地方政府、学校以及毕业班老师,都可以根据上一本线人数,文理科头名和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获得各种奖励和资源。湖南株洲职工大学副校长周京平则认为,争夺优质生源,其实是教育恶性竞争的表现之一,表面上看,似乎是重视人才,实际上恰恰是不尊重学生的选择,只图自己的虚荣和轰动效应。不少专家评价,种种现象反映出,高校的招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高校间竞争录取状元数多少、高校间比拼在某一地区录取分数线高低、招生组老师带着完成招录多少名高分考生的任务等指标化陷阱。
  
  如何实现招生工作有序运行
  
  招生改革是唯一出路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认为,招生改革是唯一出路,归根结底是要破除教育本身的等级制度、批次录取的模式。让中国学生可以像美国学生一样,凭借多次的考试成绩去申请多所高校,获得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再择其中一所去读,高校就会把精力放在提高质量吸引优秀生源上。高校有了更多自主权,考生有了更多选择权,教育的良性竞争状态才会出现。
  有专家建议,若想根本改变“畸形招生”,就得真正实行“自主招生”,将“志愿选择权”和“生源选择权”交给考生和高校,使各高校按照自己的理念和特点选拔学生,而且因为“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容易实现“一切为了学生”,而不是“一切为了招到学生”。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称,消除招生“恶性竞争”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错位”办学,“分道扬镳”,不将“综合性大学”视为“唯一前进通道”;第二,招生去“行政化”,禁止行政对教育过度干预;第三,真正实现“自主招生”,让大学和考生双向选择;第四,“出分”前填志愿,使“抢生源者”没有目标。
  生源争夺需要规则透明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室主任储朝晖认为:高端生源外流,导致生源不足的张力迅速增大,学生与家长认知又不十分清晰,几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高校间的生源争夺就更显得无规则,不透明,混乱不堪。
  首先,政府要担当维系公平公正的责任,让所有具备招生资格的高校站在同一个平台上,逐步取消分批次录取的政策,所有高校在同一时间获得等量的信息,保证整个招生过程有更大程度的自主双向选择,保证更多的环节是公开可以见阳光的。
  其次,考生和高校都应公开更多更全的信息,切实转变仅仅依据考分作决定的状况。尤其是一些排名靠前的学校,不能仅仅介绍自己的笼统的情况,还应该提供自己各个专业在所有内地高校的真实位次,说明自己具体能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成长发展服务,将这些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开,供考生随时查阅,供社会和同行监督。在录取过程中,要增加考生显示自己特殊才能和志向的环节,以使高校对考生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再者,要保障考生选择的自主性。考生应该有知情权和决策权,任何学校、政府和个人,都应以对学生长远成长发展负责的态度面对这场争夺,包括考生原任课教师在内的任何人,不得在其间充当掮客或其他中介角色,不能以自己的得失或权益左右考生的自主选择。高校与考生签署的任何协议,都应基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基于公开且相对完整的信息。
  正确落实招生事业观
  一是因材施招,以招生促进学生成长。例如,清华大学在今年的自主招生过程中,设置了学科专业评价环节,首次在10个学科专业试点进行面试,将人才培养前置到招生环节,实现了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有机结合。对这些优秀考生来讲,因为他们有较强的专业潜质,在招生选拔中被敏锐地发现,从而实现了专业选择的“精确制导”,在最有利于发挥自身特长和潜质的专业、院系及老师指导的环境当中,会大大增加他们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性。
  二是打破唯分数论,以多样化的标准多元选才。优秀学生绝不简单等同于考试成绩的优秀,更远非高考高分所能全部涵盖。打破文理招生界限、增加体质测试、实行学科专业面试、改善综合面试等招生举措创新,使一批各具特色、但并非考试高手的优秀学生找到展现自己的舞台。当然,打破唯分数论仅靠高校努力还很不够,社会逐渐破除堆积于教育之上的功利化泡沫、政府管理部门更符合教育规律的制度设计、媒体宣传的密切配合等应当形成合力。
  三是完善招生服务,促进教育公平。很多考生并不太了解各个高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志愿填报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高校招生应采取多种方式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全面、深度的招生咨询服务。招生组的重要任务不是比拼优惠条件竞挖高分考生,而是为考生提供从人生规划到专业选择的全方位、客观、深度的咨询服务。在招生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将目光盯在各地的“超级中学”,更要关注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等考生,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教育公平。
  (资料来源:搜狐教育、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南都网、东方网、腾讯教育、新浪网、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日暖
  实习编辑蔡鸿生
其他文献
曾有不少专家指出: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的语文课是好的语文课。因此,有许多教师对专家这一倡导的理解误入“歧途”——“热闹”就是好。他们喜欢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热闹,害怕“冷场”,拒绝“冷场”。  我认为阅读理解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既需要讨论,也需要个体安静地品味思考,冷场在有些时候也是必要的。  在某次公开课上,我的课堂就出现过这样的“冷场”。  课题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感悟爱
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带了五届的毕业班(一般是循环),其中最难忘的是中考成绩最差的那一届。  那年正值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第一年,年轻气盛,不谙世道的我大力支持,积极响应,让学生放下沉重的书包,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学生们不仅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生活的美好,还增长了许多书本上不能学到的东西。同时,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也增进了师生的友谊。  但是,那年的中考,我们班考砸了,彻底地砸了,创造了学校历年中考最差的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韶关市718所小学、154所初中和31所高中的体育教师基本情况进行普查,系统研究韶关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现状,通过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旨在为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 韶关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人力资源现状   调查显示,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韶关市7县三区的公办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教师分别为491人、519人、185人,小学、初中、高中师
最近,英国儿童及青少年进行时(CYP Now)网站对最新推出的文凭制度进行了独家调查,结果显示,新文凭制度的推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新文凭项目在2004年由前任学校总督察Mike Tomlinson先生首次提出,其特点是学术和职业训练相结合。2008年9月,第一批5类文凭正式进入教育体系,预计到2011年,将有17个文凭课程供学生选择。这一项目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教育专家认为,新文凭是在缺乏适当拨
目前手机用户趋于幼龄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已使用手机。是否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教学,已在教师当中引起热议。一部分人认为,移动学习是现代化教育的下一个演变阶段。狂热支持者更是预言,在未来的五年内,美国每个中小学生都会加入移动学习行列。有些人则怀疑,大肆炒作一些尚未证实是否可行的策略,根本产生不了影响,而且学校目前的管理措施是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这将严重制约着手机的使用。  移动学习的前景  广泛的
编者按:“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需要接受个别心理辅导的学生,通常都有家庭教育的问题,或是家庭教育沟通缺失,或是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如何把握这些学生的心理辅导切入点?如何整合家庭教育帮助最终解决问题?请看以下三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单亲学生的辅导个案  ●一个迷途而知返的过程  ●一个后进生的心病
我见过一些学生,《小小说》《散文精品》《杂文选刊》等杂志他们都读,读了不少的书,读得很勤,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然而并未见他们的语文水平提高到哪里去,如同鲁迅先生说煤的形成一样:“……当初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有一小块”。  学生多读并没有错,问题是读什么,如何“读之有效”,而且是高效。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读什么?“开卷有益”“有关家书国书常读”,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的书刊杂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水况不明或易发生溺水傷亡事故的地方游泳。  2.选择安全、有救援人员的游泳馆游泳,且最好在熟悉水性的同伴的带领下游泳,以便互相照顾。  3.游泳前适当做热身运动,平时四肢容易抽筋的不要到深水区游泳;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以免呛水。  4.游泳时如果出现腿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按摩抽筋部位,同时向同伴或救援人员求助。  5.在游泳过程中,如果
人的记忆从开始走入巷里  低头走路,踮脚选光亮的青石  朝上,朝里,往不知道的深处  寻找那里有一丛舒展的苔藓    它一定在很老很静的故乡,你  相遇讨水喝的路人,唠叨、寂寞  和相似的脸风干在坎坷的石板路  带来种子在心中阴凉的地方,种下乡愁    不总在人多的地方轻盈,冷泻的月光  无名的梦刚入,木门的咿呀,鸡鸣犬吠  只这书房青石下的绿,看见白石、黄圃的雾  看见一个瘦瘦的人背着布包早行 
那些雨,  在前夜的深更里,  在老屋的灰瓦上,  在闲卧的耳边,  潇潇散散。  那些雨,  飘了千年,  飘过万里,  从李商隐的枯荷上来,  从韦庄的画船里来,  从李清照的海棠花来,  从戴望舒的长巷中来,  飘满这一夜。  那些雨,  飘来骚人文士的词篇,  飘动前世的思忆,  飘起一颗心,  飘送一个梦、一身魂。  听雨,  几生几世的相对。    (作者单位:揭阳市揭西县金和镇南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