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母亲的纪念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w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经常有一种冲动,想要把母亲的一生付诸文字,为母亲留作纪念。然而每每提笔,却无从下手。母亲的一生,实实不是一篇短文能够概括的。而如今仓促落笔,也只是雪泥鸿爪,略记一二而已。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从舅舅及亲朋的口中,我知道了母亲自小便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八岁的母亲就踩着小板凳开始在灶上忙活,帮姥姥做饭、为姥爷送饭。十一二岁母亲的针线已经做得极好,可以纳出针脚漂亮的鞋底,可以为弟妹缝补衣裤。然而,由于兄弟姊妹太多,姥姥又体弱多病,母亲的能干最终导致了一个不公平的结局——母亲自小便被留在家里帮助姥姥打理家务,供送两个姐姐和底下三个弟妹上学,而自己却连学堂的门也没迈进过一步。母亲没有抱怨,而是自此挑起了家务重担。对姥姥和三个弟妹的照顾成为了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力承担在柔弱的肩头。
  母亲打小干活不会偷懒,有段时间,母亲的姥爷,也就是我们的老姥爷,冬天要出粉条,需要母亲和比母亲大七岁的大姨去帮忙做饭、烧火、捡粉条。大姨在老姥爷那住了不到十天,实在受不了苦楚,借口生病跑回了家,只剩下不满十岁的母亲独自陪老姥爷住在老房子里。寒风瑟瑟的冬日里,母亲每天要做三顿饭,早上不到五点就要起床。本来帮姥爷煮粉条时母亲填柴火,大姨拉风箱,大姨走后,母亲只得自己一个人身兼二职,又填柴火又拉风箱。随着母亲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那個不满十岁的女孩儿,穿着素色大襟棉衣,在天尚未麻麻亮的冬日清冷的早晨,用冻得通红的小手,团了玉米饼子,洗了地瓜,蒸了咸菜。她费力拉着差不多有自己身高一半的大风箱,灶膛里红红的火光跳动着。整整一个冬天,不满十岁的母亲就这样独自日日劳作,从未抱怨过自己的姐姐一句,更未动过撂挑子的心思。
  母亲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两个姐姐出嫁后,家里所有家务事已经全是母亲一人操劳,而此时偏又多了好几重负担。母亲的舅舅早年在战场牺牲,舅母患了精神病,而舅家的堂兄偏又丧妻,遗留一个三岁的女儿无人照顾,眼看这一家人就要散了架,面对堂兄求助的眼光,母亲毅然接过这副重担,把舅母和三岁的外甥女接回了家。母亲自此伺候神志不清的舅妈六年多,端屎端尿从未嫌脏嫌累,直至最后为她送了终;照料三岁的外甥女长达十年,直至堂兄再婚后将她接到城里上学。这中间,堂兄的继室生孩子坐月子全部是母亲伺候的,未见堂兄一分钱的东西。堂兄曾经捎信回来,说堂嫂到母亲家里过年,会捎一笔钱给母亲,然而堂嫂见到母亲并没有一个字提到这笔钱。每每听母亲讲到此处,我便忍不住要愤愤地问:“难道您就没问问您的堂兄这笔钱到底去了哪里吗?”母亲只是淡笑:“哪里有问?不好意思开口啊!”
  就连母亲的婚姻,也为了整个家庭做了牺牲。为了照顾好两个老人、三个弟妹及外甥女,母亲选择了嫁给本村的父亲。尽管多年后的今天母亲仍是笑言当初对父亲压根没有感觉,可是为了一家老小,她别无选择。而嫁给父亲后,除了父亲的一穷二白,母亲又多了一位需要照顾的老人——跟父亲住在一起的聋子爷爷。聋子爷爷不是我的亲爷爷,他是父亲的叔父。聋子爷爷一辈子未成家,一直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聋子爷爷喜欢喝酒,母亲陪嫁的“袁大头”钢元被他偷走一大半换酒喝了。母亲发现之后没有抱怨,照样每天把聋子爷爷收拾得干干净净。聋子爷爷喜欢骂人,喝醉了酒就挨个骂,骂我大伯大妈不养他,骂我父亲外出工作不管他,却从没有骂过母亲——他知道母亲自己吃糠咽菜,省下口粮给他改善生活,还要为他打酒喝。临终聋子爷爷拉着母亲的手,老泪横流,说若没有这个好心的侄媳妇,自己早不知死在哪个乱葬岗里了。
  就这样,母亲的一生就是在家中从早忙到黑,服侍老人,照顾弟妹,一刻不得闲。母亲秉承了中国最传统的妇女所有的美德,孝亲爱幼,勤劳隐忍,却唯独忽视了自己。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了:这种美德,正是这世间最可宝贵的财产。
  如今母亲老了,近年经常有亲戚或街坊从老家赶来探望她。他们异口同声夸赞老人家慈眉善目,一脸福相。我心下明白,相由心生,母亲的福德正是她老人家一生奉献修来的。唯愿她老人家无风无浪,安度晚年!
其他文献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
期刊
如果我还有一点被称为好脾性的优点,我想那定来自我的母亲。如果我还有一些被人依赖的好感,我想,那多半传承自母亲创造的慈良家风。  每年春节过后,表兄弟姐妹们总会来我家串门。母亲除了忙碌之外,总是带着喜气对我说,快去叫大林,就说是我请他来陪客。大林跟我是发小,小我十天,他是和我争吃母亲的奶长大,稍小同床睡过,稍大同班读书。他两岁时就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继母一块生活。继母待他严苛,整日不得清闲,饥一顿饱
期刊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朴实无华,诚实守信,然而,我们家的家风却很文雅,“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从记事时起,就听爷爷常说这句话,用来教育爸爸和姑姑们。当时很小,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爷爷走了,这句话就挂在了父亲嘴边。  父亲没有读完小学,乘除法还都是妈妈教的,但是他把这句我听不懂的话刻进了我心里。  爸爸是个热心肠,谁家有事都来找他帮忙。帮忙盖房、修车,调节邻里矛盾,人缘相当好。我的同学
期刊
是阳光正好的秋日黄昏,夕阳释放着最绚烂的颜色。他坐在广河岸边的草地上,眼神时而迷离时而澄澈时而贪婪,夹杂着深深的依恋和不舍。他目送着夕阳,用力地呼吸着青草和河水的气息。夕阳小心翼翼地陷落,只剩下满天的霞光。他说,回去吧。弟弟抱起他瘦小的身体,就像托起一片干枯的叶子。  那是他最后一次出门。三个月之后,他——我的外公在88岁之际去世了。  外公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虽然没有戎马倥偬没有铁马冰河,但在近
期刊
人一生中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自己的双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命运的走向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九七一年农历八月十五,我降生在山东省滕州市鲍沟镇闵楼村的一个贫穷家庭里。兄妹五个,我排行第四。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质朴,善良,勤劳,正直,是我一生永远的榜样。  父亲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人,只知道默默地干,没黑没白地干,生产队里什么活脏,什么活累,父亲就干什
期刊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大门上常贴的对联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字是父亲自己写的,字体既不是颜体,也不是欧体,而是父亲自创的赵体。  那时候,村子里会写毛笔字的不多,父亲是小学老师,虽然没学过书法,却自己独创了一种字体,瘦瘦的,有筋骨,也有棱角,看上去很好看。也许今天看来很一般,但在当时那个年代,父亲是出了名的写春联的好手。每年过年时,总是会有很多乡邻们到我家讨要春联和酉帖子。而父亲也是笑呵呵的
期刊
我出身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世家,听父亲说,从太爷爷到父亲,三代没出过一个哪怕像村长这样小的官。学而优则仕,因为没人做官,自然也没出过什么文化人。父母都是小学文化,在我印象中,他们从没坐下来对我们做过为人处世方面道理的教育。所以,说起带有文化气息的家风,我往往一片茫然。然而沉下心来,细细追忆父母创立家业和我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我又会非常清晰地看到我们的家风——实干。  爷爷过世得早,大爷姑姑成家立业都
期刊
去婆婆家,婆婆递给我一把钥匙,对我说:“陈颖,把钥匙收拾好了,等我下次再把自己锁在门外面,好来送钥匙给我开门。”我双手接过钥匙,把钥匙仔细地挂在我的钥匙环上。婆婆家的这把钥匙是多少年以前给我的?我还真记不起来了,只是知道有了这把钥匙之后还真方便,有时候买点好吃的东西送过去,恰巧两位老人都不在家,就用钥匙打开门,把东西放好,再给婆婆一个电话,就免去来回跑腿了;有时候婆婆家做了好吃的饭菜,婆婆就电话告
期刊
父亲三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奶奶是个盲人,母亲常对我说:“十里八乡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你爸这样受罪的人!”母亲还说:“你爸舍不得让你受一点罪,就是因为他受的罪太多了。”所以从小我就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亲。  我的这个愿望直到去年夏天,也就是父亲整整六十岁的时候才得以实现,我让父亲停止了一切劳作,从此,他和母亲的所有花销都由我承担。为了让父母能够更好地安享晚年,结婚后我就搬离了老家,给他们营造了
期刊
如果把我的人生比喻成一条起航的船,那娘家就是我的港湾。爸妈的舐犊之爱,妹妹的手足之情,我对娘家的信赖与依赖,是这条船能在人生的大海上乘风破浪的动力和船帆。  我出生于1970年,年少时爸妈爱我至深,每天小米饭和必不可少的鸡蛋养大了我。小时候我曾咳嗽气喘,妈妈打听了许多偏方为我治病:仙人掌肉炒鸡蛋,香油煎鸡蛋,西瓜瓤里倒上稍许红酒吃瓤……年长的邻居们看妈妈焦急,都对妈妈说,女孩成年后这病自然就会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