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共鸣,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87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开展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活动,在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同质化整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深度阅读的兴趣,使其在自发阅读、体察、对比中了解情境设置的主题人物鲁迅的童年和少年情趣,换位思考、感受小鲁迅的心理需求,拉近与小鲁迅的距离,为学生日后体会“大”鲁迅的其他作品奠基,完成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之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的学习任务。
  关键词:群文阅读;《朝花夕拾》;鲁迅;经典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对《朝花夕拾》的定调,以往的语文教材对《朝花夕拾》的定调是“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这一改变,值得师生思考。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提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隔膜何在?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我们认为,对于初中生而言,“就近取材”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将近段时间主攻的《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内容进行高效整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深度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自发阅读、体察、对比中了解鲁迅的童年和少年情趣,拉近与小鲁迅的距离,达到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这一学习目的。
  一、整合教材,确立课型
  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的第一步是议题的确定和文本的编组,即“为什么教”和“教什么”。我们采用《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层递式阅读方式,即阅读—摘录—点评—演讲—分组点评交流—读书报告展示,结合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朗读训练和默读训练等单元重点的落实,让学生参与其中,整合相关信息,朗读描写小鲁迅兴趣爱好及喜怒哀乐的语句,体会其情感;默读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朝花夕拾》中其他关于小鲁迅的文章,课内外结合,多个文本互为对比、互为补充、互为支撑,变“被文本指挥”为“指挥文本”,从学生的语文素养成长和心灵品质成长的需求角度组合文本,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与细细默读中体会小鲁迅的小情趣,联系自我生活实际产生共鸣,从而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钱梦龙指出,朗读与默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精心安排了朗读训练和默读训练。所以此次课型的设置虽以思辨型为主,但诵读、默读也将参与其中。思辨型文本的教学,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作为首要目标,借力于各种显性或隐性文本的学习,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自主思维、认知正当等方面的思维品质。这种“超越文本式”的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恰恰是在检验学生读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小鲁迅的年龄和七年级学生相仿,加之散文语言丰富灵活、情感体验强烈,师生共同选择一些有情趣的语句,略带诙谐的对话、神情、动作等,以“诵读”为推进器,在诵读中渗透理解、渗透点拨,在诵读中实现自然升华,最后落实到教学主旨上:促进、加深学生对小鲁迅的认识,从而产生共鸣,体会小鲁迅的小情趣,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二、创设情境,实施教学
  情境的创设是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的。考虑到《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难度不大,有几篇还是趣味性较浓、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比如《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回忆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故乡绍兴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的文章,学生普遍喜欢阅读。鉴于此,我们把“我来说一说”放在首位,既对前段时间深度阅读《朝花夕拾》的效果进行验收,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有味可回”。
  实施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说”。以情境化的方式发端:小红同学在近一个月阅读《朝花夕拾》后,发了一个图文并茂的朋友圈,配图是“雪地捕鸟”,文字简洁明了——“哇!真羡慕鲁迅的童年时光,真好玩!”请你以小红朋友的身份在其朋友圈下发表你的不同看法,可以参考下面的格式:“我觉得小鲁迅十分(     ),你看《      》文章中(     )。”我们提醒学生要言之有据,从原文中找到与观点匹配的句子并朗读,尽量读出小鲁迅的情感与趣味来。两分钟后,学生纷纷举起手来,有的清脆明亮地说:“我觉得小鲁迅十分热爱大自然,你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那段生动的描写就知道了。我给大家朗读几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也有的用略显同情的语调低沉地说:“我觉得小鲁迅十分可怜,你看《五猖会》那篇文章里写得多惨哪:他想去看看热闹,还要先背完书才行;背书就算了,哪怕是能懂的书都好,可是他父亲让他背《鉴略》,那么小的孩子哪里懂呀!”發言持续了5~8分钟,精彩纷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也从学生争先恐后的“说”中感受到学生文本阅读的深度及课内外渗透学习的思辨力。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这个情境化的教与学的氛围,犹如生活在百草园中的小鲁迅,始终活跃着一颗童心,也始终洋溢着浓浓的“大儿童”的趣味,更通过独特而个性化的语言彰显学生对小鲁迅的“理解”、羡慕或同情。此刻,在学生的心中,小鲁迅已然成了他们中的一分子,成了他们的朋友。在这情趣满满的氛围中,巩固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理解概括文本的能力,渗透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
  三、比画思议,共鸣生情
  王本华老师曾说,要特别重视让学生接触经典,读“深”一些的书。经典在语文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不能只是“活动材料”“探究资料”或者所谓的教学“支架”。
  《朝花夕拾》当属经典中的经典,但这10篇散文,并不都是学生易懂的。如何把“深”文读懂,如何深读才有效果?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有事儿做。于是,我们采取“比”“画”“思”“议”四步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拿童年的自己与小鲁迅比,看看黑板上大家归纳的小鲁迅的特点或遭遇自己有没有;假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一本《朝花夕拾》之《小鲁迅的小情趣》,现向广大学子征集书本的封面,请你们小组画一画;综观整本书,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作的;议一议,我们最喜欢的童年或少年时光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设置后,各小组开始做事儿了,纷纷集中组员的智慧和阅读体验以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小鲁迅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有更深入的认识。很多学生都找到了自己和小鲁迅的相似之处,更有学生说自己有一次在乡下过春节,大年初二有乡间的杂耍经过,自己正想出去玩时被爸爸叫住背《出师表》,该学生说:“哎呀,我好想抱抱小鲁迅,我太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了。”最后的两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现实意义,部分学生能联系“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在厦门大学的经历,通过“捉苍蝇喂蚂蚁”“课堂画画”“雪地捕鸟”等童年生活的细节描写,体会文章传递更多的是一种儿童的快乐,一种成年人再也没有的快乐。
  温儒敏先生指出,中学语文教材选录鲁迅作品应首先考虑语文性和适切性,认真分析鲁迅的不同作品分别适合哪个年龄、学段。语文教师对《朝花夕拾》群文阅读的引导也应落实这个理念。我们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之上,做一些和年龄特点相符的归纳整理、对比思考、思维碰撞,让学生在“做事儿”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智慧,采用适当的方法,通过合作及自身的阅读实践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而自然地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经验和阅读体验,建构相应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作者单位:广东实验中学附属天河学校)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4]王本华.统编语文教材建设与立德树人教育——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10):4-9.
  [5]曹茂昌.以群文阅读实施专题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20(13):55-58.
其他文献
明万历年间,在萍乡近郊风景秀美的鳌头山,创建了一所学堂——鳌洲书院。从此以后,鳌头山书声琅琅,人才辈出。1902年,由清末鸿儒文廷式倡导,将鳌洲书院改制为“萍乡学堂”,1906年更名为“萍乡中学堂”,这所赫赫有名的国内最早的现代公立学校之一,便是萍乡中学的前身。  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萍乡中学,是省内中学的品牌,而萍乡中学的品牌教师之一,便是获得了2007年“全国模范教师”光荣称号的高中化学高级教师
期刊
学生的学业成长有最近发展区,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存在最近发展区。  如果我们认同教学相长的话,也就一定会认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师成长的作用。虽然这一理论是维果茨基针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成果,但完全可以迁移到教师的成长管理之中。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确实时时处处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也理应比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认识并积极达成可能的目标。  宏观地看,教师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其某项工作的现有水平與可
期刊
家长让孩子一起去超市采购日常食品时,如果对孩子说“我们去超市!”,这是命令,孩子没有选择;如果问孩子“我们可不可以去超市?”,看似给了孩子选择的机会,但孩子不知道为何要去,也只能算是跟从;如果让孩子看到“家里的冰箱空了……”的现实,无须多说,孩子自己知道要去哪里,去那里做什么,这样的任务能够保证孩子与成人目标一致,目标一致就能够保证步调一致。在任务驱动学习中,由完成任务的需要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和凝聚
期刊
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在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教学,应该基于对目标的理解;学习,就是追求目标抵达的过程。可见,问题的关键就集中在了两个方面——如何理解目标?怎样验证学习是否抵达了目标?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两条: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许多教师对这两条目标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学科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目标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记忆,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育。因此,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科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钟启泉教授说过,单元设计是撬动课堂轉型的一个支点,是落实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数学单元
期刊
新余市渝水七小建成于2019年,是一所年轻的学校。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教学楼、错落有致的校园绿化。路上间或遇到的活泼懂礼的学生,让笔者一行不禁眼前一亮。学校大门右侧的主楼上印着“3Q教育”理念的结构图,它正是渝水七小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在“3Q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渝水七小做了基础教育道路上的先行者,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沃土,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3Q教育”:渲染生命底色  “3Q教育”
期刊
崔允漷教授曾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一种课程。”当下不少数学教师仍执着“一课一教案”,易造成学生“知识分离,素养剥离”。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呼唤我们要俯瞰“教什么”的本体性问题,再审视“为何教”的源头性问题,进而思辨“怎么教”的策略性问题,才能更好地对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流程进行再造与重构。下面以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认识射线、直线和角”一课为例,阐述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学
期刊
面积和时间、长度、质量一样,有着类似的方法结构。以结构化的方式对教材进行重建时,把看似不同、实质有着联系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和把握数学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在“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情境中学习。“认识面积”是一节图形概念课,大部分教师教学本课时会组织学生比较黑板面、国旗面、书本面的大小,再引导学生模仿着表述,“教”的痕迹较重。特级教师许卫兵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立足于数学课程整体,用结构化
期刊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逐步走向课堂,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也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运用数字化资源、云平台及大数据技术,可以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促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它并不是单纯的指课堂中的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而是将今天的学习者放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面对的是未来数字化的学习。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数字化为教学带来的变化,将数字化融入数学单元教学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期刊
教学最理想的境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新的问题离开教室。所以,阅读教学不能上满,不能把所有的问号都变成句号,要让学生保持思考的状态。同时,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的课文,为了使之具有现实感,许多教师在结课时会进行拓展延伸,尝试实现与现实的对接,并从中凸显学生的多元理解、个性化的解读,形成课堂高潮,展现教学亮点。因此,拓展结课成为很多教师公开课和常态课中使用的“固定招式”。  但可惜的是,许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