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
问:我奶奶患有高血压,听说高血压患者容易中风,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
钱文琪:首先,你奶奶应该坚持规则服用降压药物,使血压保持在理想水平,切忌骤然停药。若血压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或持续性升高,尤其是突然发生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走路不稳等异常时,应及时就医。其次,应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第三,要保持乐观情绪,切忌狂喜、暴怒、忧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过分激动是高血压患者发生中风的重要诱因。第四,合理膳食,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第五,定期查血糖、血脂、心电图、尿常规等,发现异常及早处理。
问:我刚被查出患有高血压,该服用什么降压药?
钱文琪:有一点必须明确,降压药没有好坏、贵贱之分,只要能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就是好药。目前,医学界提出“24小时平稳控制血压”的目标。为达到这一要求,合理选择降压药至关重要。
你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尝试服用长效降压制剂,这些药物有3大优势:其一,可在24小时中的各个时段均匀释放出有效剂量的药物以降低血压,能使血压昼夜保持在基本稳定状态;其二,使血压平稳地逐渐下降,避免因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导致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其三,每天只需口服一次,使用方便,有利于长期坚持治疗。当然,你还应自备一些快速降压药。一旦发生血压骤升,尤其是发生高血压急症时,就及时服用,以起到快速降压、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问:我父亲有高血压,目前服用珍菊降压片,血压控制得不好,他想换药。目前降压药物种类那么多,不知什么药物才是理想的?
钱文琪:理想的降压药物应具备以下特点:能有效控制血压;能保持器官(脑、冠状动脉、肾脏)良好的血流灌注;能预防和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不增加糖、脂、尿酸代谢紊乱;服用简便,价格合理,容易为病人接受和坚持。你父亲若服用珍菊降压片后,发现降压效果不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加药或换药。
问:我丈夫患高血压多年,血压控制得不怎么好。昨天,他去医院复诊配药,医生让他做一次动态血压监测。像他这种情况,有必要做这项检查吗?
钱文琪:动态血压监测是一种全新的血压测量技术,能全面、客观地显示患者处于不同状态时的血压值。通过检查,医生能了解患者的血压升高程度,有助于排除因精神紧张引起的“白大衣高血压”,能观察降压药物的疗效,为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时间和给药次数提供依据。你丈夫的血压长期控制不佳,非常有必要做一次动态血压监测,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问:我父母都患有高血压。为了平时方便监测血压,家里买了一台电子血压计。请问,在家自测血压有什么要求?
钱文琪:首先,测量血压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测量前应先静坐5~10分钟。此前半小时不要吸烟,也不要饮用浓茶或咖啡,并应避免紧张、焦虑等情绪。其次,应连续测量血压2~3次(每次间隔2分钟),取平均值作为该次测量的数值。第三,应合理安排自测血压的时间。若要判断降压效果,建议在以下几个时段自测:一是每日清晨睡醒时,该时段测得的血压能反映患者当日所服用的降压药的作用能否持续到次日凌晨;二是服药后2~4小时,该时段测得的血压反映了药物的最大降压效果三是晚餐前后,该时段测得的血压主要反映经过白天活动,降压药物的疗效能否维持至夜间,也是晚间是否需要服药的重要依据。上述自测血压结果均需记录,以便在复诊时给医生作参考,也便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阿司匹林的合理应用
问:我父亲患有高血压。医生让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以保护心脏。我们很想知道,阿司匹林对心血管到底有什么好处?
黄高忠:众所周知,阿司匹林(化学名叫乙酰水杨酸)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的常用药物。后来,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该药还可减少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生率。于是,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心肌梗死、脑梗死这两种疾病都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因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血小板聚集等原因导致血栓形成,造成血流中断而引起的。阿司匹林可使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失活,使血栓素Az(一种强烈的血小板聚集促进剂)生成减少,从而达到抗血栓的目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加用阿司匹林(每日75毫克),可明显减少心脑血管病发作。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我国,阿司匹林的规范使用率极低。仅50%的心肌梗死、心绞痛或周围动脉疾病患者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疗。而在老年患者中,尽管其临床收益更大,但这用药比例更低,且许多患者应用的剂量不够,也未长期坚持服用。
造成此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部分医生对阿司匹林使用的适应证和最佳剂量尚不了解;在门诊随访过程中,医生忽略询问患者服药情况;患者担心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问:我妈妈今年65岁,有糖尿病,医生建议她服用阿司匹林。我不太明白,妈妈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为什么也要服用阿司匹林?
黄高忠:《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中建议,以下高危人群应服用阿司匹林(每日75~100毫克)以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①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满意(低于1 50/90毫米汞柱),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年龄在50岁以上:有靶器官损害,如血肌酐中度升高等:有糖尿病)。②糖尿病患者,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超重或肥胖,蛋白尿,血脂异常)。③合并三项以上危险因素者(血脂紊乱,吸烟,肥胖,50岁以上,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缺乏运动)。
需要强调的是,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不宜服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发生脑出血的风险。年轻、单纯性高血压无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者也不一定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有脑出血(即出血性脑卒中)史的患者,最好不要预防性应用阿司匹林。
问:我目前正在服用阿司匹林,每天1次,一次2片,剂量合适吗?
黄高忠:由于你没有提供阿司匹林的单片剂量,故无法确定你服用的剂量是否合适。目前,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是每日75~100毫克。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100毫克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最明显。随着剂量增加,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减少,但不良反应不断增多。而剂量过小(每日小于75毫克),则疗效不确定。
问:阿司匹林应在什么时间服用较合适?有人说早上服用效果好,也有人说应该晚上服用,还有人说没啥 特殊讲究,到底该听谁的?
黄高忠:从理论上说,由于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在清晨及上午,而肠溶阿司匹林一般在服用后3~4小时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加上夜间活动减少,血液黏稠,血小板易于聚集,故阿司匹林在晚上服用似乎更有益。有人还发现,睡前服用阿司匹林有助于降血压。虽然阿司匹林在空腹服用时吸收较好,但为减轻其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作用,建议选用肠溶剂型,并在饭后服用。
问:我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导致“阿司匹林抵抗”。我正在服用阿司匹林,怎么才能知道我是不是对阿司匹林有“抵抗”?
黄高忠:在排除了因诊断错误而导致的治疗无效外,坚持服用推荐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然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被认为存在“阿司匹林抵抗”。此类患者应首先改变服药剂量,使剂量个体化。血小板更新速率较快的患者,间歇服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增加抗血小板效果。必要时,还应改变服药策略(如改在夜间服用),并通过实验室检查(如出血时间等)了解药物是否起效。若仍疗效不佳,可改用氯吡格雷。
慢阻肺
问:我爸爸每年冬天咳嗽不断,还有点气急。今天,他去医院看病,医生说他可能是慢阻肺,让他去检查肺功能,有必要吗?
郭忠:慢阻肺的首发症状通常是慢性咳嗽,早晨较重。病情进展以后,可出现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通常略少量黏液痰,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是有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仅于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觉气短。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多有喘息症状。慢阻肺多于中年以后发病,好发于秋冬季节,常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加重史。你父亲的症状与慢阻肺相似,肺功能检查能帮助确诊。
问:我外公有慢阻肺,每到冬天就容易急性发作,该如何预防?
郭忠:吸烟、工业粉尘、大气污染及呼吸道反复感染是慢阻肺的主要致病因素。尤其是吸烟,被认为是导致或加重慢阻肺病情的最主要诱因。烟龄越长,吸烟量越大,慢阻肺的患病率越高,病情越严重。因此,戒烟是慢阻肺患者首先应该做的事。研究显示,任何年龄和烟龄的慢阻肺患者戒烟后,都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肺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为避免急性发作,慢阻肺患者应注意保暖,积极预防感冒,还应注意室内空气的清洁,避免接触污浊或含有毒有害粉尘的空气。由于每一次呼吸道感染都会加重肺功能的损伤,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可增强呼吸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问:我父亲83岁,患慢阻肺6年,用药效果尚可,但常有咳嗽、咯痰,气急也较明显,该怎么办?
郭忠:你父亲目前处于慢阻肺稳定期。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若没有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恶化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维持长期,规律的药物治疗。目前可供选择的药物有以下几类:①支气管舒张剂(β2受体激动剂),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有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的作用,是控制慢阻肺症状的主要治疗措施,首选吸入治疗。②茶碱类药物,可起到解痉平喘的作用。③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有抗炎作用,可减少急性发作频率,改善生活质量。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可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咳嗽、气急症状。④祛痰药:可畅通气道,改善通气,主要适用于有黏痰的患者。
问:我爷爷今年81岁,肺功能很差,活动后气促比较明显,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疗?
郭忠:你爷爷可以坚持长期家庭氧疗来缓解气急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长期家庭氧疗一般应用于重度慢阻肺患者,目的是使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60毫米汞柱和(或)使血氧饱和度升至90%以上,以维持机体重要器官的氧气供应。此外,你爷爷还可以进行康复锻炼,如呼吸生理治疗、肌肉训练、营养支持等。
问:听人说,慢阻肺患者可以通过开刀治愈疾病,是这样吗?
郭忠:这种说法不够正确。慢阻肺患者若伴发肺大疱,可行肺大疱切除术。术后,患者的呼吸困难将缓解,肺功能将得到一定改善。肺减容术是通过切除部分肺组织,减少肺过度充气,改善呼吸肌做功,以提高运动能力和健康状况的治疗方法,但不能延长患者的寿命,且费用高,不能根治疾病,不宜广泛应用。肺移植术适用于晚期慢阻肺患者,但技术要求高,费用大,很难推广。
骨折
问:我2周前摔伤了右膝关节,诊断为髌骨骨折,1周前做了固定手术。听说,骨科手术后应该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是这样吗?
叶哲伟:骨折手术后确实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复位、固定与功能锻炼是现代医学治疗骨折的三个最重要的环节。功能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使骨折愈合,防止或减少骨折的后遗症和并发症。需要提醒的是,下肢骨折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很多、很复杂,专业性较强,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问:我外公今年82岁,1周前摔伤了右髋部,到医院拍片,诊断为“右股骨颈骨折”。医生说要动手术。我们很犹豫,担心手术风险太大,能保守治疗吗?
叶哲伟:高龄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若无严重全身性疾病,可以采用手术治疗。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不仅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因卧床引起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还可减轻护理负担,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传统的皮牵引或骨牵引术,患者大都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问:我侄儿今年3岁,2个月前股骨骨折,打了石膏。现在,石膏已拆除,拍片显示骨折已愈合。人们常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我们是否应该继续治疗?
叶哲伟:正常情况下,从骨折开始到骨性连接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因此,“伤筋动骨一百天”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你侄儿是否需要继续治疗,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
骨折愈合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身体健康状况、骨折部位、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是否感染及治疗方法等。小儿股骨骨折1个月左右就基本愈合,而老年人往往需要4个月才能愈合。你侄儿的骨折若确诊已经愈合,无需过度治疗,而应遵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问:我儿子1个月前摔伤了小腿,诊断为胫骨青枝骨折。青枝骨折是怎么回事?严重吗?
叶哲伟: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儿童的骨骼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外面包裹的骨外膜又特别厚,在力学上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不容易折断。当遭受外力冲击发生骨折时,会出现与植物青枝一样“折而不断”的情况,临床上将这种特殊的骨折称为青枝骨折。发生青枝骨折时,骨骼虽“折”,但未完全“断开”,属于稳定骨折,通常只需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疗效佳。
问:我奶奶患有高血压,听说高血压患者容易中风,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
钱文琪:首先,你奶奶应该坚持规则服用降压药物,使血压保持在理想水平,切忌骤然停药。若血压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或持续性升高,尤其是突然发生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走路不稳等异常时,应及时就医。其次,应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第三,要保持乐观情绪,切忌狂喜、暴怒、忧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过分激动是高血压患者发生中风的重要诱因。第四,合理膳食,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第五,定期查血糖、血脂、心电图、尿常规等,发现异常及早处理。
问:我刚被查出患有高血压,该服用什么降压药?
钱文琪:有一点必须明确,降压药没有好坏、贵贱之分,只要能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就是好药。目前,医学界提出“24小时平稳控制血压”的目标。为达到这一要求,合理选择降压药至关重要。
你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尝试服用长效降压制剂,这些药物有3大优势:其一,可在24小时中的各个时段均匀释放出有效剂量的药物以降低血压,能使血压昼夜保持在基本稳定状态;其二,使血压平稳地逐渐下降,避免因血压下降过快、过低导致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其三,每天只需口服一次,使用方便,有利于长期坚持治疗。当然,你还应自备一些快速降压药。一旦发生血压骤升,尤其是发生高血压急症时,就及时服用,以起到快速降压、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
问:我父亲有高血压,目前服用珍菊降压片,血压控制得不好,他想换药。目前降压药物种类那么多,不知什么药物才是理想的?
钱文琪:理想的降压药物应具备以下特点:能有效控制血压;能保持器官(脑、冠状动脉、肾脏)良好的血流灌注;能预防和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不增加糖、脂、尿酸代谢紊乱;服用简便,价格合理,容易为病人接受和坚持。你父亲若服用珍菊降压片后,发现降压效果不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加药或换药。
问:我丈夫患高血压多年,血压控制得不怎么好。昨天,他去医院复诊配药,医生让他做一次动态血压监测。像他这种情况,有必要做这项检查吗?
钱文琪:动态血压监测是一种全新的血压测量技术,能全面、客观地显示患者处于不同状态时的血压值。通过检查,医生能了解患者的血压升高程度,有助于排除因精神紧张引起的“白大衣高血压”,能观察降压药物的疗效,为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时间和给药次数提供依据。你丈夫的血压长期控制不佳,非常有必要做一次动态血压监测,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问:我父母都患有高血压。为了平时方便监测血压,家里买了一台电子血压计。请问,在家自测血压有什么要求?
钱文琪:首先,测量血压应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测量前应先静坐5~10分钟。此前半小时不要吸烟,也不要饮用浓茶或咖啡,并应避免紧张、焦虑等情绪。其次,应连续测量血压2~3次(每次间隔2分钟),取平均值作为该次测量的数值。第三,应合理安排自测血压的时间。若要判断降压效果,建议在以下几个时段自测:一是每日清晨睡醒时,该时段测得的血压能反映患者当日所服用的降压药的作用能否持续到次日凌晨;二是服药后2~4小时,该时段测得的血压反映了药物的最大降压效果三是晚餐前后,该时段测得的血压主要反映经过白天活动,降压药物的疗效能否维持至夜间,也是晚间是否需要服药的重要依据。上述自测血压结果均需记录,以便在复诊时给医生作参考,也便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阿司匹林的合理应用
问:我父亲患有高血压。医生让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以保护心脏。我们很想知道,阿司匹林对心血管到底有什么好处?
黄高忠:众所周知,阿司匹林(化学名叫乙酰水杨酸)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的常用药物。后来,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该药还可减少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生率。于是,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心肌梗死、脑梗死这两种疾病都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因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血小板聚集等原因导致血栓形成,造成血流中断而引起的。阿司匹林可使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失活,使血栓素Az(一种强烈的血小板聚集促进剂)生成减少,从而达到抗血栓的目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加用阿司匹林(每日75毫克),可明显减少心脑血管病发作。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在我国,阿司匹林的规范使用率极低。仅50%的心肌梗死、心绞痛或周围动脉疾病患者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疗。而在老年患者中,尽管其临床收益更大,但这用药比例更低,且许多患者应用的剂量不够,也未长期坚持服用。
造成此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部分医生对阿司匹林使用的适应证和最佳剂量尚不了解;在门诊随访过程中,医生忽略询问患者服药情况;患者担心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问:我妈妈今年65岁,有糖尿病,医生建议她服用阿司匹林。我不太明白,妈妈没有心脏病,也没有高血压,为什么也要服用阿司匹林?
黄高忠:《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中建议,以下高危人群应服用阿司匹林(每日75~100毫克)以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①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满意(低于1 50/90毫米汞柱),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年龄在50岁以上:有靶器官损害,如血肌酐中度升高等:有糖尿病)。②糖尿病患者,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超重或肥胖,蛋白尿,血脂异常)。③合并三项以上危险因素者(血脂紊乱,吸烟,肥胖,50岁以上,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缺乏运动)。
需要强调的是,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不宜服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发生脑出血的风险。年轻、单纯性高血压无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者也不一定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有脑出血(即出血性脑卒中)史的患者,最好不要预防性应用阿司匹林。
问:我目前正在服用阿司匹林,每天1次,一次2片,剂量合适吗?
黄高忠:由于你没有提供阿司匹林的单片剂量,故无法确定你服用的剂量是否合适。目前,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是每日75~100毫克。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100毫克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最明显。随着剂量增加,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减少,但不良反应不断增多。而剂量过小(每日小于75毫克),则疗效不确定。
问:阿司匹林应在什么时间服用较合适?有人说早上服用效果好,也有人说应该晚上服用,还有人说没啥 特殊讲究,到底该听谁的?
黄高忠:从理论上说,由于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在清晨及上午,而肠溶阿司匹林一般在服用后3~4小时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加上夜间活动减少,血液黏稠,血小板易于聚集,故阿司匹林在晚上服用似乎更有益。有人还发现,睡前服用阿司匹林有助于降血压。虽然阿司匹林在空腹服用时吸收较好,但为减轻其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作用,建议选用肠溶剂型,并在饭后服用。
问:我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导致“阿司匹林抵抗”。我正在服用阿司匹林,怎么才能知道我是不是对阿司匹林有“抵抗”?
黄高忠:在排除了因诊断错误而导致的治疗无效外,坚持服用推荐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然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被认为存在“阿司匹林抵抗”。此类患者应首先改变服药剂量,使剂量个体化。血小板更新速率较快的患者,间歇服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增加抗血小板效果。必要时,还应改变服药策略(如改在夜间服用),并通过实验室检查(如出血时间等)了解药物是否起效。若仍疗效不佳,可改用氯吡格雷。
慢阻肺
问:我爸爸每年冬天咳嗽不断,还有点气急。今天,他去医院看病,医生说他可能是慢阻肺,让他去检查肺功能,有必要吗?
郭忠:慢阻肺的首发症状通常是慢性咳嗽,早晨较重。病情进展以后,可出现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通常略少量黏液痰,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是有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仅于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觉气短。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多有喘息症状。慢阻肺多于中年以后发病,好发于秋冬季节,常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加重史。你父亲的症状与慢阻肺相似,肺功能检查能帮助确诊。
问:我外公有慢阻肺,每到冬天就容易急性发作,该如何预防?
郭忠:吸烟、工业粉尘、大气污染及呼吸道反复感染是慢阻肺的主要致病因素。尤其是吸烟,被认为是导致或加重慢阻肺病情的最主要诱因。烟龄越长,吸烟量越大,慢阻肺的患病率越高,病情越严重。因此,戒烟是慢阻肺患者首先应该做的事。研究显示,任何年龄和烟龄的慢阻肺患者戒烟后,都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肺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为避免急性发作,慢阻肺患者应注意保暖,积极预防感冒,还应注意室内空气的清洁,避免接触污浊或含有毒有害粉尘的空气。由于每一次呼吸道感染都会加重肺功能的损伤,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可增强呼吸道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问:我父亲83岁,患慢阻肺6年,用药效果尚可,但常有咳嗽、咯痰,气急也较明显,该怎么办?
郭忠:你父亲目前处于慢阻肺稳定期。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若没有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恶化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维持长期,规律的药物治疗。目前可供选择的药物有以下几类:①支气管舒张剂(β2受体激动剂),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有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的作用,是控制慢阻肺症状的主要治疗措施,首选吸入治疗。②茶碱类药物,可起到解痉平喘的作用。③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有抗炎作用,可减少急性发作频率,改善生活质量。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可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咳嗽、气急症状。④祛痰药:可畅通气道,改善通气,主要适用于有黏痰的患者。
问:我爷爷今年81岁,肺功能很差,活动后气促比较明显,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疗?
郭忠:你爷爷可以坚持长期家庭氧疗来缓解气急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长期家庭氧疗一般应用于重度慢阻肺患者,目的是使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60毫米汞柱和(或)使血氧饱和度升至90%以上,以维持机体重要器官的氧气供应。此外,你爷爷还可以进行康复锻炼,如呼吸生理治疗、肌肉训练、营养支持等。
问:听人说,慢阻肺患者可以通过开刀治愈疾病,是这样吗?
郭忠:这种说法不够正确。慢阻肺患者若伴发肺大疱,可行肺大疱切除术。术后,患者的呼吸困难将缓解,肺功能将得到一定改善。肺减容术是通过切除部分肺组织,减少肺过度充气,改善呼吸肌做功,以提高运动能力和健康状况的治疗方法,但不能延长患者的寿命,且费用高,不能根治疾病,不宜广泛应用。肺移植术适用于晚期慢阻肺患者,但技术要求高,费用大,很难推广。
骨折
问:我2周前摔伤了右膝关节,诊断为髌骨骨折,1周前做了固定手术。听说,骨科手术后应该尽早进行功能锻炼,是这样吗?
叶哲伟:骨折手术后确实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复位、固定与功能锻炼是现代医学治疗骨折的三个最重要的环节。功能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使骨折愈合,防止或减少骨折的后遗症和并发症。需要提醒的是,下肢骨折后功能锻炼的方法很多、很复杂,专业性较强,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问:我外公今年82岁,1周前摔伤了右髋部,到医院拍片,诊断为“右股骨颈骨折”。医生说要动手术。我们很犹豫,担心手术风险太大,能保守治疗吗?
叶哲伟:高龄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若无严重全身性疾病,可以采用手术治疗。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不仅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因卧床引起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还可减轻护理负担,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传统的皮牵引或骨牵引术,患者大都需要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问:我侄儿今年3岁,2个月前股骨骨折,打了石膏。现在,石膏已拆除,拍片显示骨折已愈合。人们常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我们是否应该继续治疗?
叶哲伟:正常情况下,从骨折开始到骨性连接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因此,“伤筋动骨一百天”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你侄儿是否需要继续治疗,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
骨折愈合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身体健康状况、骨折部位、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是否感染及治疗方法等。小儿股骨骨折1个月左右就基本愈合,而老年人往往需要4个月才能愈合。你侄儿的骨折若确诊已经愈合,无需过度治疗,而应遵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问:我儿子1个月前摔伤了小腿,诊断为胫骨青枝骨折。青枝骨折是怎么回事?严重吗?
叶哲伟: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儿童的骨骼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外面包裹的骨外膜又特别厚,在力学上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不容易折断。当遭受外力冲击发生骨折时,会出现与植物青枝一样“折而不断”的情况,临床上将这种特殊的骨折称为青枝骨折。发生青枝骨折时,骨骼虽“折”,但未完全“断开”,属于稳定骨折,通常只需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疗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