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项目教学法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geg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探讨了如何将小项目教学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达到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设计及工程实际的“无缝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方式能适应“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小项目教学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无缝衔接
  作者简介:戴雪晴(1964-),女,江苏滨海人,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宫能平(1964-),男,安徽含山人,安徽理工大学教务处,教授。(安徽 淮南 232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93-02
  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对高等工程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在接受高等工程教育阶段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强化,除了要进行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现工程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的“无缝衔接”外,在高等工程教育阶段占很大比例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应适应“卓越计划”的需求。这就需要工科院校的教师在讲授每一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时,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把课程设计和工程实践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实现课堂教学与专业课程设计及工程实际的“无缝对接”,作为课堂教学不断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此目标,解决学生学习每门课的盲目性至关重要,为此,笔者将小项目教学法引入课程教学中,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小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将多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明确的“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等5个阶段,采用“团队学习”的方法,动脑、动手、交流和合作,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将这种方法完全移入每门课的课堂教学是有困难的,但可以把这种方法中“项目”这个关键词移植到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中,取名为“小项目教学法”。小项目教学法就是将多章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明确的“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讲课时将这个具体的项目实例分解成多个小项目,融合到讲解课程的各章节的知识环节及课外作业中。学生与教师沿着项目的分解步骤一起学习,最后再将分解的每一部分内容汇总,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这样,课程的学习不再是单方面教师的教,而是融合了学生的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强化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又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大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二、小项目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机械类工程技术人员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是掌握机械产品的几何量精度设计方法、图样标注、检测以及判断零部件是否满足图样要求的能力,“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这门课正是能够使学生初步具有这种能力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含有丰富的精度设计和检测基础理论,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联系机械设计与后续机械加工工艺等课程和课程设计的纽带,是从专业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因此,将小项目教学法应用在本门课的教学中,实现这门课的教学与专业课程设计及工程实际的“无缝衔接”更为重要。
  由于课时的限制,不能在课堂大量举例,所以小项目教学法的项目案例选择非常重要。减速器是机械产品中最常见的一种机械传动装置,一般也是学生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设计内容。在进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时,正确的几何精度设计和标注,往往是学生们感到头痛的问题,因此,可以选择减速器的精度设计和有关零件的检测作为项目案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中。
  讲绪论时,把减速器的精度设计作为一个总项目介绍给学生,并把这个总项目要解决的精度设计问题作为课外专业。通过讲解减速器精度设计的主要任务,讲清楚机械产品的精度设计是机械产品的设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几何量精度设计是机械产品精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几何量精度设计是否正确、合理,对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制造成本,对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学好这门课就能掌握机械产品的几何量精度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基本步骤,能为他们顺利地完成即将进行的课程设计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能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打下基础,这样把本课程与实际及课程设计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讲授“轴、孔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时,可导入减速器的精度设计的小项目“尺寸精度设计”案例。在减速器中,多处存在轴与孔的结合的尺寸精度设计问题,是比较典型的尺寸精度设计案例。讲解本章,可以从减速器的装配图和部分零件图开始,让学生知道机械产品的装配图和零件图上正确的尺寸精度标注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过本章的学习,就可初步掌握如何根据减速器的使用功能要求设计、确定组成减速器各零件之间的配合和零件上各相关尺寸公差的方法,学会在机械产品的装配图和零件图上正确标注的方法,并把该减速器的尺寸精度设计问题作为一个精度设计小项目,在本章一开始就布置给学生,然后展开本章的讲解。
  讲授“测量技术基础”时,可导入在标准温度下,对减速器中某一实际输出轴上某处直径尺寸进行了多次等精度测量的案例。案例要求对测得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测量该处直径尺寸的测量结果。让学生知道,要完成本案例所提出的任务,需要掌握本章所述内容。   讲授“几何公差及检测”时,可导入减速器的几何精度设计案例,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机械零件上几何要素的形状和位置精度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它直接影响零件(机械产品)的使用功能和互换性,正确选择形状和位置公差是机械产品几何量精度设计的重要内容;知道学会本章内容,就初步学会了如何根据减速器或其他机械的使用功能要求,设计并选择减速器或其他机械中各零件的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方法,学会了在机械产品的零件图样上进行正确标注的方法,这是机械类工程技术人员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讲授“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时,可导入减速器输出轴和输入轴的表面粗糙度进行参数及数值的选择和图样标注。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表面粗糙度对零件的使用功能的影响,要完成本案例提出的任务,需要掌握本章的内容。
  讲授“光滑工件尺寸检测和量规设计”时,可导入减速器中的零件案例,让学生知道在各零件加工过程中以及加工之后,需要对各零件上要求检测的尺寸、形状和位置等几何参数进行检测,得出检测结果,并作出正确判断,这就涉及到本章的内容。并以检验减速器中的某一轴或齿轮孔用的光滑极限量规的工作量规设计为一个小项目,把该减速器的某一轴颈尺寸和齿轮孔的检验问题作为另一个小项目,在本章一开始就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课后完成通用计量器具的选择和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从而掌握在保证机械产品的零件质量和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正确选择通用计量器具的方法,掌握设计光滑极限量规的原理和方法,然后展开本章的讲解。
  讲授“零件典型表面的公差配合与检测”时,可导入减速器中的零件典型表面设计案例这一小项目,让学生在开始学习本章时,就知道键和齿轮以及螺纹、圆锥等为典型表面,它们的精度设计在机械产品的精度设计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通过学习本章,可知道国家相关标准对这些典型表面的公差与配合作了哪些规定,应如何选择公差与配合,如何正确地标注,并将确定减速器中典型表面的公差配合问题,在本章一开始就布置给学生,作为课外作业。然后,通过讲解减速器输出轴与带孔齿轮联接、输出轴与联轴器的联接,介绍键联接和花键联接的配合精度、选择及检测。从减速器上、下箱体固定螺栓与螺母的结合入手,介绍螺纹的配合的精度、选择与检测。根据减速器传动齿轮使用要求,讲解齿轮的偏差项目,以及如何正确选择标准圆柱齿轮的精度,如何对渐开线圆柱齿轮进行检测。根据锥形轴端与轮毂的结合方式,讲解圆锥配合的精度、选择与检测。
  以上就是笔者将“小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这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些做法。
  三、结束语
  “小项目教学法”将具体的工程案例导入课程每章节教学过程中,围绕工程案例这个中心,通过课内教学、课外训练两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使每门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尽可能做到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设计及工程实际的“无缝衔接”。通过小项目教学法,学生对各门课程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叶飞.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2).
  [2]季涛.小项目教学法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潍坊学院学报,2008,8(4):139-140.
  [3]邢敏芳.互换性与技术测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电机学”作为电气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概念繁,理解难”等问题。通过研究“电机学”课程在教学中的若干特点并结合电气专业培养人才的需求多角度思索该课程的重难点解决思路,分别从多媒体教学改进、开放性实验辅助等各个方面具体提出解决方法。实践表明,改革提高了学生对“电机学”的兴趣,激发了主动性,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机学;多媒体教学;开放性实验  作者简介:孙改平(1984-)
摘要:从课程教学理念、课堂实际教学、实验环节教学、考核与评价方面入手,对“电机与拖动基础”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及相关实践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在现有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理顺该课程知识点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及实验设备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规范考核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经过教改实践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电机与拖动基础;核心课程;教改与实践  作者简介:钟国梁(1976-)
摘要:“高电压技术”是电气工程的主要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意义、可行性、实施的具体措施以及教学效果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同时从教师与学生的英语水平、课堂教学方法、教材的选用及考核机制等方面,论述了影响该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几个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电压技术;教学方法;考核机制;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杨廷方(1975-),男,湖南泸溪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
摘要:“电力系统运行与调节”课程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电力系统运行与调节;教学方法;专业能力;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舒辉(1976-),女,湖北嘉鱼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系,讲师。(湖南 长沙 410131)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培训教学重点建设项目“电力系统运行与
摘要:针对“自动控制原理”难学、难教,理论性和抽象性强等特点,主要从消除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负面影响、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数学建模;控制系统  作者简介:高春艳(1977-),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 洛阳 47100
摘要:地方高等院校教育要适应区域化和职业化的发展需求,必须深化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突出学生实践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从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需求方向入手,分析了任务驱动式教学在电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应用,同时给出了具体实施模式和任务体系设计原则。  关键词:地方院校;电子信息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杜云明(1977-),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
摘要:“过程控制装置”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结合很强的课程。针对如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尝试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新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过程控制装置;课程改革;六步教学;考核评价  作者简介:邵联合(1974-),男,黑龙江虎林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
摘要:对“电力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在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重实践、重开发的基本原则,来构建课程体系的优势,在教学(培训)实践中改革课程体系与创新教学(培训)模式及评价手段。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课程体系;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曹玥洁(1982-),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培训中心,工程师;孙华(1964-),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电力(集团)
摘要:为了提高“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开发建立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通过对本课程网络功能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探索了网络虚拟实验教学模式和网站互动师生交互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虚拟实验;网站互动功能;网络课件  作者简介:程启明(1965-),男,江苏盐城人,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
摘要:针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特点,分别就该课程课前准备、课堂讲解、课外实践几个方面,多角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讨,以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深入思考、探索,实现自我学习的目标。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具有类似特点的课程。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多角度;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吴旖旎(1977-),女,四川成都人,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吴建平(1954-),女,四川成都人,成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