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笔、闲笔与空笔是鲁迅作品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往往平淡见情致,自在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使读者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我们在教学鲁迅作品的时候应该引领学生去深深体味“三笔”之法,从而妙悟文本的真义与深义。
一、随笔
“随笔”指随文就事随手点染,它往往是旁逸于正题之外的一小景、一细节、一风情、一议论,虽似孤立胪议,但却不影响文脉贯通,反而别有意味,引人深思,值得玩味,这里用得上一句古诗:“等闲拈来便超然。”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第二部分第三段,写柔石等青年印《朝花旬刊》《近代小说短篇小说集》《艺苑朝华》,介绍国外文学和版画,“扶植”“刚健质朴”文艺的情况。段末一句是“只有其中的一本《蕗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戳穿叶灵凤这纸老虎而印的。”这句话是在文章主旨之外,对自己极为痛恨的叶灵凤这个“公敌”的随手“一击”。
在一代精神导师悼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中以“纸老虎”的形象出现,叶灵凤的面目自然显得有些狰狞了。鲁迅尤其不能容忍叶灵凤的就是他的“文人无行”,例如模仿乃至抄袭蕗谷虹儿等人的画,还有后来投靠国民党,成为反动文人等。鲁迅曾说“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鲁迅《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在鲁迅看来,叶灵凤就是那种“退伍”“落荒”“颓唐”甚至“叛变”的人。鲁迅眼中揉不进沙子,他怎么能容得下叶灵凤这样的人呢?于是在很多文章中都不忘敲一敲叶灵凤的脑壳。这里虽然只是对叶灵凤的随手一击,但却使其本来面目暴露无遗。
鲁迅是一座火山,愤怒的岩浆随时可能迸发出来。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文章的一大特点。随笔,貌似随手点染,实则是内心积於之外泻,是胸中锋棱的崭露。它往往气势恢宏,力透纸背。
二、闲笔
“闲笔”是指表面看起来似乎可有可无,删去无关宏旨,但细细品味,恰恰是叙事抒情的妙笔,是作者着意构思安排的部分。这种“闲笔”往往言近旨远,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令人回味无穷。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二部分末尾“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一句平静中涌动着激情,看似闲笔实则意味深长:首先它以反面衬托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冯铿女士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冯铿是一个体弱女子,然而在那样的社会里却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浪潮中;在狱中威武不屈,以致英勇就义。这样的一个女子,意志是何其坚强,内心是何等美丽!这里以体质弱反衬意志强,以外表的不美丽反衬心灵之美丽。这是对冯铿女士的赞誉,寄托了鲁迅先生的一片深情。其次它以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暴戾,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怒与仇恨。冯铿是一位体质非常虚弱的女子,对如此体弱的女子国民党反动派仍然给她上了镣铐,在狱中摧残得“面目都浮肿了”,直至残忍杀害。这里越是突出冯铿女士的虚弱越能反衬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无道,越能表达鲁迅先生對反动派的愤怒仇恨之情。越能揭露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
追求和描摹“象外之象”“弦外之音”“韵外之旨”使鲁迅的文章意蕴丰厚,宝藏无尽。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文约辞微、举类迩见义远的“闲笔”,使读者恒读恒新,兴味历久弥浓。
三、空笔
“空笔”就是“不言”或“以不言言之”。也就是在行文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作者对某些内容不便或不想做交待;或者虽然不着笔墨,目的却是给读者留下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从而使审美形象更生动、更丰满、更具艺术魅力。
残酷的现实常常会使鲁迅先生陷入无比的痛苦、愤怒和惊诧之中,其时先生心中的波澜与炸响是任何语言都难以言说的。这个时候作者只能托之以空笔,从而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心动”,使读者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深味作者之情感体验。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先生得知柔石等文学青年惨遭杀害的消息之后写道:“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
此时鲁迅已经“出离愤怒了”,他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直接抒写自己心中的无比的悲愤,于是只能诉诸“原来如此!……”这样极为简省的语言形式。其中“……”是个典型的空笔。作者设置这个“空笔”的目的,显然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感受,去体味:原来国民党反动派如此惨绝人寰,原来无辜青年竟遭如此残酷的毒手,原来我的担忧牵挂都是多余的,原来……这个空笔中包含着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给读者留下了阅读欣赏与情感体验的大空间。它能使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充分感受到鲁迅先生愤慨的激情如地下的岩浆在汹涌,在奔突,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空笔比语言直露、一展无余给读者带来的情感体验更深刻、更强烈、更震撼。
至痛无语,至怒失言,在极度悲痛和愤怒的时候,鲁迅常常“无话可说”,而正是这“无话处”却是最丰富最厚重最耐人寻味的地方。这种空笔常常能收到雷霆万钧、震魂慑魄的效果。
[作者通联:山东威海市文登区三里河小学]
一、随笔
“随笔”指随文就事随手点染,它往往是旁逸于正题之外的一小景、一细节、一风情、一议论,虽似孤立胪议,但却不影响文脉贯通,反而别有意味,引人深思,值得玩味,这里用得上一句古诗:“等闲拈来便超然。”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第二部分第三段,写柔石等青年印《朝花旬刊》《近代小说短篇小说集》《艺苑朝华》,介绍国外文学和版画,“扶植”“刚健质朴”文艺的情况。段末一句是“只有其中的一本《蕗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即戳穿叶灵凤这纸老虎而印的。”这句话是在文章主旨之外,对自己极为痛恨的叶灵凤这个“公敌”的随手“一击”。
在一代精神导师悼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中以“纸老虎”的形象出现,叶灵凤的面目自然显得有些狰狞了。鲁迅尤其不能容忍叶灵凤的就是他的“文人无行”,例如模仿乃至抄袭蕗谷虹儿等人的画,还有后来投靠国民党,成为反动文人等。鲁迅曾说“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鲁迅《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在鲁迅看来,叶灵凤就是那种“退伍”“落荒”“颓唐”甚至“叛变”的人。鲁迅眼中揉不进沙子,他怎么能容得下叶灵凤这样的人呢?于是在很多文章中都不忘敲一敲叶灵凤的脑壳。这里虽然只是对叶灵凤的随手一击,但却使其本来面目暴露无遗。
鲁迅是一座火山,愤怒的岩浆随时可能迸发出来。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文章的一大特点。随笔,貌似随手点染,实则是内心积於之外泻,是胸中锋棱的崭露。它往往气势恢宏,力透纸背。
二、闲笔
“闲笔”是指表面看起来似乎可有可无,删去无关宏旨,但细细品味,恰恰是叙事抒情的妙笔,是作者着意构思安排的部分。这种“闲笔”往往言近旨远,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令人回味无穷。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二部分末尾“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一句平静中涌动着激情,看似闲笔实则意味深长:首先它以反面衬托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冯铿女士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冯铿是一个体弱女子,然而在那样的社会里却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浪潮中;在狱中威武不屈,以致英勇就义。这样的一个女子,意志是何其坚强,内心是何等美丽!这里以体质弱反衬意志强,以外表的不美丽反衬心灵之美丽。这是对冯铿女士的赞誉,寄托了鲁迅先生的一片深情。其次它以反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暴戾,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怒与仇恨。冯铿是一位体质非常虚弱的女子,对如此体弱的女子国民党反动派仍然给她上了镣铐,在狱中摧残得“面目都浮肿了”,直至残忍杀害。这里越是突出冯铿女士的虚弱越能反衬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无道,越能表达鲁迅先生對反动派的愤怒仇恨之情。越能揭露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
追求和描摹“象外之象”“弦外之音”“韵外之旨”使鲁迅的文章意蕴丰厚,宝藏无尽。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文约辞微、举类迩见义远的“闲笔”,使读者恒读恒新,兴味历久弥浓。
三、空笔
“空笔”就是“不言”或“以不言言之”。也就是在行文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作者对某些内容不便或不想做交待;或者虽然不着笔墨,目的却是给读者留下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从而使审美形象更生动、更丰满、更具艺术魅力。
残酷的现实常常会使鲁迅先生陷入无比的痛苦、愤怒和惊诧之中,其时先生心中的波澜与炸响是任何语言都难以言说的。这个时候作者只能托之以空笔,从而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心动”,使读者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深味作者之情感体验。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先生得知柔石等文学青年惨遭杀害的消息之后写道:“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
此时鲁迅已经“出离愤怒了”,他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直接抒写自己心中的无比的悲愤,于是只能诉诸“原来如此!……”这样极为简省的语言形式。其中“……”是个典型的空笔。作者设置这个“空笔”的目的,显然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感受,去体味:原来国民党反动派如此惨绝人寰,原来无辜青年竟遭如此残酷的毒手,原来我的担忧牵挂都是多余的,原来……这个空笔中包含着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东西,给读者留下了阅读欣赏与情感体验的大空间。它能使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充分感受到鲁迅先生愤慨的激情如地下的岩浆在汹涌,在奔突,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空笔比语言直露、一展无余给读者带来的情感体验更深刻、更强烈、更震撼。
至痛无语,至怒失言,在极度悲痛和愤怒的时候,鲁迅常常“无话可说”,而正是这“无话处”却是最丰富最厚重最耐人寻味的地方。这种空笔常常能收到雷霆万钧、震魂慑魄的效果。
[作者通联:山东威海市文登区三里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