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迟到38年的祭扫

来源 :党员生活·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huix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疆和静县烈士公墓里,一些墓碑是“孤独”的。墓碑的主人们在修建南疆铁路时牺牲,此后,他们一直在等待着亲人的出现。
  今年6月,一位叫魏聚增的烈士等来了团聚的时刻。1974年,魏聚增参与了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的修建,他在执行一次爆破任务时牺牲,时年22岁。
  入伍
  2018年6月6号这天,没到六点,魏聚生就醒了。 简单洗漱后,魏聚生换上那套特意准备的黑色西服,和弟弟魏聚增几十年没见了,他想穿得庄重些。
  对于这样漫长的行程,王进并不陌生,四十年前,他和好友魏聚增也是在闷罐车里熬过了7个日夜,最终进入了新疆。
  1978年,部隊来到石家庄新乐县招兵,魏聚增和王进报名后如愿入伍。能当上兵,他俩都很高兴。
  但两个年轻人都不知道,他们即将投入到一项艰巨且重要的工程当中。1974年,铁道兵部队开始修建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在当时,这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牺牲
  到达南疆后,王进被分在汽车连,魏聚增在施工连。两人的营地相隔十几公里,见面的机会不多。
  施工连是整个铁路线上最苦的行当。每天早晨起床后,开始分配炸药,抬石头,打眼。有时晚上也不休息,三班倒。
  在家信里,魏聚增从没提过,他在施工连队负责最危险的爆破工作,已经是班长了。
  工程技术人员徐立汉回忆,当时的爆破技术比现在差很多,没有远程遥控,必须要亲自点火。
  1980年3月,魏聚增负责对一块大石头的爆破。王进回忆说:“一共要点三炮,在点燃第三炮的时候,第一炮先炸了,他没来得及跑。”
  魏聚增死时22岁,尚未成家,也没谈过一次恋爱。
  寻找
  刚复员的时候,每逢过节,王进都会去魏聚增家看看。但有一次,魏聚增的哥哥告诉他:“别来了,父母见到你会就想起儿子”。
  那以后,王进再也没去过魏家,双方的联系彻底中断。那时他们谁都没想到,这次失联,会给以后寻找魏聚增的安葬地,带来多大的困难。
  魏聚生只在地图上见过新疆,在弟弟的烈士证明上,牺牲原因和地点的一栏写着:在南疆铁路执行革命任务中(牺牲),并没有写上具体的安葬地点。
  弟弟走后,在生活的重压下,寻找墓碑这件事也一直耽搁下来。
  今年3月底,魏聚生终于下定决心寻找弟弟的安葬地。
  他写了一封求助信,登在了报纸上。第二天,看到报纸的王进就拨通了魏聚生的电话。
  与此同时,3000公里外库尔勒当地的记者汪涛,也看到了魏聚生登出的消息。汪涛拨通了和静县烈士陵园的电话,经过确认,魏聚增就被安葬在那里,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魏聚生。
  祭扫
  6月6日,和静县烈士陵园里,魏聚增的墓碑终于出现在了家人面前。
  二姐几乎是扑倒在墓碑前,抱着墓碑一边哭,一边喊着弟弟的小名。魏聚生把弟弟的一张两寸照片贴在了墓碑的左上角。王进则捧起了一杯白酒,撒在了四周地上。
  在祭扫的最后,魏聚生拿出了弟弟那件已经褪色的六五式军服,“穿”在了墓碑上。他还从墓碑前捧起一把土,要带回老家,洒在父母的坟旁。
  摘自《北京青年报》
其他文献
生活的英雄主义还在于,经历了无数苦难之后依然向往幸福,目睹了无数次的道德沦丧之后依然坚守善良,生活在一个秩序混乱的年代依然守护做人的尊严。  作 者:[美] 卡勒德·胡赛尼 著  译 者:李继宏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灿烂千阳》以阿富汗几十年战乱的揪心历史为背景,以两位阿富汗女性玛利雅姆和莱拉苦难的一生为主线,用细腻而朴实的笔调描述了战乱中阿富汗人民的悲惨生活,并巧妙地呈现出爱
期刊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及随之而来的养老问题,“零工经济”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或许都是良方。  老年人比年轻人更享受工作  西尔维娅·哈勒66岁,住在英国伦敦。她原本有一份让她自豪的工作——为老年人和残疾人组装家具。今年2月,她被公司裁员了。  一天,朋友告诉她,有个名叫“TaskRabbit”的App,在上面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短期工作。她动了心,在手机上安装了这个应用程序,花了点儿时间学会了注册账户
期刊
姥爷自幼父母早逝,由长兄长嫂带大,父亲的叔伯兄弟供他念完了私塾,由于聪敏好学,青年时代争取到了留学苏联的机会。  留学期间,痔疮复发,遂去医院看病。看完病,一个壮硕的苏联女护士将医生开的药溶解在一个硕大的脸盆中,然后用俄语命令姥爷脱裤子坐浴。  一个读私塾出来的“老学究”,信奉“礼义廉耻孝悌忠信”,讲究“男女授受不亲”,怎么可能当着女人的面脱裤子呢?姥爷摇头,佯装听不懂俄语,并找机会准备开溜。人高
期刊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声称遭遇了“中年危机”。有专家认为,这些年轻人的“中年危机”既是主观化的,也是被放大了的,是自己吓自己。  三十而立?  为了早日实现财富自由的人生目标,在北京某机关工作的小王已尝试过很多种道听途说而来的“致富捷径”。  他在工作之余开过一家售卖家乡特色小吃的微店,大张旗鼓地准备了厨具、食材、全自动真空包装机和漂亮的礼盒,无奈销量不佳,这次创业轰轰烈烈地失败
期刊
癸巳年腊月十三,江湖有波澜。  太极派掌门吴公仪、白鹤派掌门陈克夫此前于报纸笔战胜负难分,遂签下“各安天命”之生死状,相约澳门比武。  当天香港《新晚报》的大标题是“两拳师四点钟交锋,香港客五千人观战”;小标题为“高庆坊快活楼茶店酒馆生意好,热闹景象如看会景年来甚少见”——高庆坊、快活楼皆赌场名,比武之事,引群情骚动,故澳门的赌场也跟着大发横财。  《新晚报》时任总编罗孚回忆,“尽管只不过打了几分
期刊
对于美国和阿富汗政府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噩梦。  策划者之外,没人想到,刺杀能距离阿富汗的权力中心如此之近——就在驻阿富汗美军和北约部队最高指挥官奥斯汀·米勒上将身前几米远,卫队中突然有人举起手中的冲锋枪,对着高官群扫射。  “美军中最致命的人”  奥斯汀·米勒的军旅生涯,可以称得上传奇。“他是美军中最致命的人。”一名美军官员说。  1961年出生在夏威夷,1983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此后35年的軍
期刊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最简单质朴的一个字,背后是民生之要、执政之基。党中央研究决定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6亿吨, 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粮食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如今,在保障人
期刊
近日,西藏实施首个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项目。那曲市尼玛县荣玛乡的牧民,跨越1000多公里,从平均海拔5000米的藏北高原,搬迁到海拔3800米的拉萨近郊,在雪域高原上演了一场“藏北牧民南迁”的人类迁徙新篇章。  迁出地:自然生态环境恶劣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西藏脱贫攻坚战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是高海拔地区。  2017年4月,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通过《西藏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试
期刊
有一则故事。二战时,一个波兰农民把一个犹太人藏在家中的地窖里,直到战争结束,这个犹太人得以幸免。以色列建国后,这位波兰农民被视为英雄请到耶路撒冷,人们问他,你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犹太人,他说:“我不知道犹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越是简单的人越能给出最真诚的答案,在这位农民的眼里,人就是人,并不因各种复杂条件的修饰而有所区别。给人分门别类、贴以标签,成了现今社会的普遍习惯:文艺青
期刊
法庭里坐了60多人,气氛自始至终都比较安静。庭审持续了大约3个半小时,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无论原告还是被告,语气都是尖锐但不失平和的。  这是8月28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二办公区第一法庭。这个由7人组成的大合议庭将审理中国第一例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预防性公益诉讼。原告是民间组织,两家被告是一个水电站的建设方。而真正的“原告”,是一个光彩夺目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物种——绿孔雀。  法庭将裁定,这种被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