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眼中的中国教育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9747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哪儿?”一经发问,《人民日报》和清华教授鲁白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大到中国教育,小至家庭教育,根本问题,都是我们自己。
  本期我们将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出發,邀请基层教育工作者从多方面剖析、解读教育问题,且看他们眼中的中国教育。
其他文献
读不懂的文字,偏要读,实在是为难自己了,也实在对李海林先生是个亵渎。没有一定的高度,怎能理解字字珠玑般的理论。  于是将厚厚的书从《序》读起,希望能从别人的解读中稍许明白其中的道道,读完王荣生、韩军先生的序,突然有了顿悟:读自己能懂的文字即可,即便是断章取义,也算是有了管中窥豹的认识。于是打开目录,从目录开始择选自己看似能读懂的篇章,将略读与精读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从语文论到重建语文学,匆
期刊
那一天,是30年后的某一天。  蓝天白云,碧草青青,清风徐徐,书声朗朗,没有了围墙的束缚,却有着无形的守护,建筑设计融苏派风格与智能创新于一体,既有传统的典雅,亦有现代的气息……这是哪里?这是苏城的学校,这是30年后苏州教育的风景。  走近学校,传统的围墙从有形变成了无形,人脸智能识别技术让属于这个学校的师生才能顺利进入,保证了师生的安全,也打开了校园的风景。每天清晨,师生们走进校门,智能技术就如
期刊
清晨,在山路上散步,突然一股浓浓的花香扑面而来。侧身一看,一棵不大的槐树长在路边,一串串洁白的槐花,风铃般缀满枝头,格外惹眼。春风吹过,浓郁的馨香沁人肺腑,令人陶醉,儿时的记忆便浮云般涌现在脑海中。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年四月底,当长着荆棘的槐树盛开洁白的花朵,缺衣少食的农家便多了一样食物——槐花饼,是用玉米面和槐花做成的面饼。槐花饼既增加了蔬菜的营养,也补充了食粮的不足,只是没有树上槐花的
期刊
亲爱的依依:  很欣喜,在这杨柳依依的季节里遇见你。人生很有意思,每个人都会在所有人的盈盈微笑里,哭闹着到来,再在所有人的呜咽啜泣里,微笑着离开。我并不知道你的哭泣是悲伤还是过分的欣喜,也忘了自己来到这里时,内心是怎样的悲喜,但现在,我感谢你给我们全家带来的欢喜时刻。  忘了做一下自我介绍了,我叫龚天羽,接下来要担任你的爸爸,任期应该会是永远,旁边躺着的那位脸色苍白,无比虚弱,却向你投来胜似春风般
期刊
都说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话很对,但二性统一并非没有正副之分,语文教育也并非没有正副目的之分,矛盾的两个方面,总有一方居于主导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即有学者认为国文教學的目的应分“正(主)目的”和“副目的”,指出正目的在于“文字”也即“形式”方面,副目的却在于“内容”方面,二者虽分正副,却都不可偏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再见过语文教育“正副”目的之说,但著名
期刊
走近五十,我想起如笋如芽的一十;想起如痴如梦的二十;想起踏勘而行的三十;想起梦想成真的四十,更想起养我育我的父母双亲。  我的十岁是在父亲肩挑背扛的汗滴中度过的。那年月,他们起早贪黑地挣工分,巴望年终多得几个钱,到头来,除去口粮钱、公共积累和欠款,所得无几,哪里敢奢望家里为我的十岁宴请亲朋热闹一番呢!我清楚地记得,生日那天下午,父亲从生产队里回来,顾不得掸去满身泥点,把我拢在怀里,用胡须戳戳我的脸
期刊
最近,《人民日报》发表了《知识分子》杂志主编、清华大学鲁白教授的文章“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哪儿?”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迅速成为一个社会热点。其实,对于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声讨由来已久,对于这样一个看似平常却又难以回答的问题,需要我们以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如果一下子能找到问题的症结,那我国的教育就不会走到今天迷惘彷徨、举步维艰的境地了。  兴趣比成绩更重要  现在的教育
期刊
教师职业很高尚,教师工作很辛苦。做一名教师不难,当一位好教师就不容易了。不过,既然当了教师,就应力争做个好教师,以不辜负自己,也对得起社会。下面讲两个问题。  正确认识教育  今天是跟大家当面交流,而不是写学术论文,所以我不想给教育下一个枯燥的定义,只是谈谈我的理解。  教育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什么?育人的心,也就是唤醒人的心灵。唤醒人的心灵中的什么?唤醒心灵中的善,使学生成为善良而有道德的人。这是
期刊
小学三年级,可是个不得了的年级,在这个级段里出现的人物,真叫人炫目,叫人不解。  高玉宝,上了三年学,写了一堆的作品。他因自己的学历而骄傲,当然也从来不会隐藏自己的学历浅短,更没有去混个什么野鸡的文凭。高先生为三年级学历争了光,添了彩。很多人会想,高玉宝学历要是很高的话,还真不知道水平高到什么地方呢。  中国有,外国也有,有一个外国人,叫高尔基,也是只上了三年级,作品也是一大堆。况且他的特别就在于
期刊
《人民日报》文章说“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我们自己”,清华教授提出“家长改变,中国教育问题才会根本上改变”,这样的言论既出,一种莫名的悲哀油然而生。  不可否认,教育是中国最大的民生,一直置顶于国人印象首页,口诛笔伐由来已久。中国教育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亦非空穴来风之谈。但谈论教育问题,我们绝不能离开国情环境和问题产生的土壤,凭空想像的所谓“真知灼见”,不论专家也好,还是主流媒体也好,都是“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