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师的角度来定位自己的身份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u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不懂的文字,偏要读,实在是为难自己了,也实在对李海林先生是个亵渎。没有一定的高度,怎能理解字字珠玑般的理论。
  于是将厚厚的书从《序》读起,希望能从别人的解读中稍许明白其中的道道,读完王荣生、韩军先生的序,突然有了顿悟:读自己能懂的文字即可,即便是断章取义,也算是有了管中窥豹的认识。于是打开目录,从目录开始择选自己看似能读懂的篇章,将略读与精读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从语文论到重建语文学,匆匆掠过;语文工具论批评和语文课程研究方法,大略浏览;语文课程性质论乃至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有些相识;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和语文设计论,与自己的现在关系似乎最密切。
  我了解,没有源头的水没有生机,没有历史的语文没有活力。即便如此,我还是舍弃了其余的篇章,走近了当下我需要的地方——语文教学设计论。
  的确,语文教学在行动上,操作上的发展,具体就表现为科学化的语文教训和艺术化的语文教学之间的不断相互转化,这个过程中的方法论的中介和基础就是教学设计。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必须涉及的是教学单元的划分,本是不以为然的想法,自从教小学语文近20年来,一直都根深蒂固地熟知教学单元的划分。李先生有何高见?读来方知,原先我们了解的教学单元的划分是以课文为单位划分的,这种划分说是文章学的划分更为妥帖,李先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确定为教学单元是围绕一个教学目标组织起来的教学实施单位。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各个要素都被动员了起来,形成另一个完整的教学组织——一个教学单元。这倒是重辟疆界,为我打开语文教学的另一方天地。
  而教师、学生、教材则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在越来越长的教学生涯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个语文教师须得有自己的语文身份,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语文味道。
  且谈语文教师的审美。
  语文教师,首先是个中国人。这话确乎有点大了,但却是根本。人,得有根在,中国人得有中国人的根,根在千年传递的语言里,千年传递的语言需要传承者,我,有幸是那千千万万传承者中的一员,我是语文教师。呵呵,我很重要,因为语文教师的身份。
  李先生说,语文教师对言语有审美化的倾向,深表赞同。的确,语文教师对语言的理解和认识常常反映到对他人言语的心理态度,这种态度有美学的倾向与标准。语文的课堂语言总异乎于其他的课堂,从开场到过渡,从评价到结语,追求表达的连贯,效果的生动,言语与语境的完美适切,言语风格优美。有趣的是,语文老师对周边的语言环境不自主地承担起了纠察的身份,会主动去修正他人言语中的错误,读音、用法、写法,你会常听到其他学科的老师评价语文老师:“这一张口,就是语文老师!”这就是语文老师的一种使命感,语文老师的语文生活让语文老师对事业的热爱走向了自然,融入了生命流淌的血液之中。
  再谈语文教师的学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教师需要更为广阔的知识结构。知识是教学的前提,李先生提到: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除了语文知识以外必须不断接纳更加广泛的知识成分,因为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涉及语文方面的知识也涉及语文以外的百科知识。诚然,用一本书教一本书的时代已然过去,这个知识更替的世界让学生们也变得聪颖许多,课堂上面对的言语内容纷繁复杂,更新迅速,如果不能广闻博见,站在学生面前的老师一定是捉襟见肘、憋屈汗颜的,语文老师的自尊不允许自己如此。唯有知识丰富才能带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唯有知识丰富才能培养出膜拜先生的知识丰富的孩子。
  也谈语文教师的个性。
  一个语文教师是否称职、是否优秀,主要在于她是否有较强的言语能力,因为在语文课堂上,与语文教师的言语本身就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学目标的体现。李先生此语道出了语文老师的榜样身份。
  的确,数学等其他学科要求表达的精确与简洁,而在语文课堂上,精确与简略只是万千表达方式中的一支,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或细腻、或具体、或感人、或激动、或哀伤、或清晰、或模糊……每一种表达皆有表达的作用,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表达方式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所以说,语文课堂是最好的专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地方,一个语文老师的言语修养会呈现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对话的点点滴滴之中,這是一种小范围的交往,为学生走出校园的交往提供了一个最佳范例。这一切都归功于语文课程的言语身份。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性鲜明的,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的,她能够用言语去实现心与心的沟通。若是没有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即语言个性,终将只是个教语文书的匠而已。
  不敢谈得太多,生怕错误地悟了李海林先生的意思。只是,李先生这番关于语文教师的要素分析,确实于我有了拨云见日般的明朗——明白自己的语文教师身份,所以,向着明亮那方——行进!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南京市江宁区的赵月蓉校长受命筹建一所新学校。她问我:你心中最美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告诉她:如在画图中。  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中有这样一段话: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把学校当作一个园林,让学校的每个老师、每一个学生以及学校的每一位家长走进校园里,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那这样的
期刊
“呵呵呵呵呵呵……”  一阵空灵的笑声把我从梦中吵醒,不知道这是第几次了。从朝内81号回来以后,这声音就一直在我梦中出现,似乎从远处传来,又像是从房间的某个角落传来,声音不大,但听得真真切切……  一个女人,一个头发过肩,身穿白色上衣的女人。似乎从那里回来以后就一直在我梦里表情诡异地笑着。在梦中,她的脸甚是清晰,但是醒来怎么也想不起模样,印象中她总是在眼角的余光中出现,带着呵呵的笑声。  一探:诡
期刊
可是,“好景”不长,不到一个月,祉就不断出现在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和我这里状告班里这问题,那不是。“孝和娣在谈恋爱”“老师体罚学生了”“晟偷拿别人东西了”“踆午餐倒饭了”“玏乱扔纸屑了”“掼抄袭作业了”……  “祉又到我们教导处告状了,说老师老是不让他发言!”教务处主任摇摇头,有点无可奈何的告诉我。我一听到“又”字,脑袋轰的一声,这个不省心的“家伙”,总是不安分。  祉,是从外地小学毕业后刚
期刊
怪女人    如果不是最近接二连三的命案,苏琪还真的以为大学生活跟高三时候想象的一样美好,当时高考前就有个女人来学校演讲,被老师请来的,说是在高考前给大家打一针兴奋剂,据说是一个企业的高管人员。  苏琪现在还记得那女人的样子,白色的小跑车停在教学楼下,Burberry风衣里面的白色衬衣包裹得严严实实,贴身的长裤配着米色高跟鞋,黑色长发遮着眼睛,苍白的脸上涂抹着鲜艳的口红,像刚吃了个死孩子一样。一开
期刊
两个学生站在我身旁,高兴地笑了。解读孩子这本书,需要我们满怀爱心与热情去触摸他们的心灵,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理解。这支彩笔究竟是谁的已经不重要了,我想他们已经知道该怎样去处理这件事情,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又是一个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刚上,我向四年级教室走去,远远的,我又感觉到和平时一样的安静。  学校每周三下午是校本课,两节课连排,常规的安排是,第一节课看视频,学生跟着视频学习漫画。第二节课各自完
期刊
在校是天使,在家是“魔鬼”,是什么造就了双面的然然?寻找背后的原因,还要从然然的环境谈起。  寒假结束,开学的第一天,然然妈曾跟我诉苦:“孙老师,你要说说然然,老发脾气,还骂人、摔东西……,简直是不让人活了!”  然然是个轻度智障的孩子,从长相上根本看不出来,算是非常帅的一个小伙子了。在学校他可是个乖孩子,教室的卫生他打扫的最干净,最让我满意,从来不大声说话,不管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然然胆小的样子
期刊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通知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随着通知的发出,中华大地上国学经典班、诗词朗诵会遍地开花。教育部门开始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从小学的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期刊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高中德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形式到内容,有太多的大道理、大实践,可谓万象包罗。德育过程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内化”,让主体去知,让主体去信,让主体去行。所以,每位教育工作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做“先知先觉”的越俎代疱者,不可能完全帮助学生解决所有的德育难题,而更应该从不同层次、方位,根据学生思想的实际,设置德育情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地在道德生活的实
期刊
两则报道引发热议:一则是某中职学校要求学生放学“像军人一样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统一的步伐,安静地去食堂吃饭”;另一则是某小学规定学生“课间上厕所不得奔跑,只能走着去”。  两个奇葩校规,引来了大家的批评指责、口诛笔伐,说这不够人性化,没有尊重学生,体现以人为本;几乎异口同声,极尽贬斥之词。其实,面对如此校规,我们不应颐指气使,简单批判,而应考量校规背后的动因,更应有深层的思考:学校到底该有怎样的纪
期刊
“锦上添花”是好事,人人喜欢做;“雪中送炭”是善事,不见得人人愿意做。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怎么选择,都无可厚非;但对于教育者来说,却不是这么回事,教育者更应该拥有的是“雪中送炭”的情怀,“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做学生、家长的贴心人,学生成长、发展缺少什么,我们就应想尽办法给他什么。站在育人这个角度来看,“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有价值。  教育者应有远见卓识  当今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