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儿童发现最好的自己①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007w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兴趣课程论的启发下,我们认为课程的“真正中心”是儿童,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原则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通过课程的实施研究儿童,发现、认识、陪伴儿童兴趣的持续发展,也可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抓手。因此,近年来,北京光明小学结合学校“以德为先,以学生为本,健康治校”的育人理念,以儿童为中心,开展基于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实践,助力学生发现兴趣、寻找爱好,并逐步形成特长,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和素养提升。
  一、以儿童兴趣为取向,系统架构校本课程体系
  基于Hidi和Renninger(2006)所提出的兴趣发展阶段模型,学校系统设计了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三阶段发展的校本课程框架。
  1. 学段团队情趣课程:关注“兴趣发展”
  儿童兴趣发展的第一层次是“兴趣”。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对新异或新颖事物产生直接兴趣,以好奇心看待所有事物;兴趣由外部刺激引起,广泛但不持久,具有不稳定性和一定的盲目性。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丰富的课程体验。因此,学校充分发掘校内教师的特长,以学段团队为单位,基于低、中、高三个学段广泛开发情趣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学校目前已开发了解密篆书、旅游地理、动漫环游记、绿荫王子、NBA在光明、金话筒、快乐线描、电脑大师等70余门情趣课程。学生每周五下午进行情趣课程的体验,每学期可以依据兴趣变化选择不同的课程。学段团队情趣课程给予学生空间,留待他们去逐步探索、发现自己的兴趣,为儿童兴趣发展搭建了第一级台阶。
  2. 自主训练拓展课程:重在“爱好发展”
  兴趣发展的第二个层次是“爱好”。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儿童不仅仅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特征,而且开始对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产生兴趣,逐渐深入摸索事物发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入“爱好”这一层次,学生的视野得以进一步拓展,进而需要固化自身兴趣。我们通过学生兴趣调研问卷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主要聚焦于科普英语、高级编程、机器人高级搭建、围棋等课程。为此,学校基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有针对性地引入社会专业资源,开发自主训练拓展课程,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提供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将兴趣发展为执着的爱好。学生利用每周一、周三、周四下午3:30后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反思、总结课程收获。
  3. “院·团·队·堂”特长课程:实现“特长发展”
  兴趣的第三个层次是“特长”。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学生拥有了相对较为稳定的兴趣,无论有没有外界支持,都能怀着积极情感继续参与并深入探究相关知识。因此,学校引进专家级教师和挖掘校内优质师资,开设“院·团·队·堂”特长课程,为具有特长潜力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高水平指导,使学生获得专业启蒙,在爱好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长。
  “院·团·队·堂”特长课程,包括科学院、艺术团、运动队以及人文堂课程,体现“以德为先”的思想,强调在赋予学生权利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科学院课程侧重学生动脑动手的思维探究;艺术团课程侧重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的艺术表达;运动队课程侧重学生的健康体质训练;人文堂课程邀请传统文化领域的大师讲述成长故事,注重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院·团·队·堂”课程时间灵活,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全力支持配合,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开启绿色通道。
  这三个层次的课程形成递进关系,即课程的广度进一步缩小,难度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学生的兴趣在课程学习中得以不断提升和深化。
  二、以儿童研究为核心,整体推进校本课程实施
  为了增强校本课程实施的整体效应,我们在以下三方面進行了探索。
  1. 构建兴趣课程资源研发机制
  我们探索建设科学的兴趣课程资源研发机制,强调课程研发者也是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并且从校内教师延伸到校外机构和专家;教师团队自下而上研发课程,在实践中完善、在实施中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学校定期联系社会专业机构进行课程介绍、公开招标,挖掘并聘请相关领域的大师或专家,激活研发机制,保证课程资源的质量。同时,学校为校内外教师提供自由的课程开发空间和必要的教具及场地支持,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实践意识和行动能力,研发过程中尤其强调对学生兴趣的研究。
  2. 明确课程宣讲招录流程
  学期初,三级兴趣课程依次向全体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集中宣讲与发布,并向学生发放印刷成册的选课手册。例如:目前学段团队情趣课程已达70多门,课程种类丰富多元,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授课教师会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如实物、动画、现场演练、实验等方式)向学生进行课程目标和主要内容的宣讲。之后,学生参照选课手册的课程内容,利用网络选课系统进行选课,完成课程招录。其中,低年级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完成,中、高年级更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每位教师在开课前都需要撰写详细的课程纲要,并通过课程部的审核批准。
  3. 形成教师共同体课堂观察模式
  配合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课程的实施,学校形成了“校内 校内”“机构 校内”“专家 校内”三个层次的“主讲 助讲”的教师共同体模式。主讲教师负责授课,助讲教师利用课堂观察记录表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情况进行形成性记录并着重选择个案进行追踪。学段团队情趣课程以学段团队教师为单位,结合教师个人的特长爱好,打破学科界限,创建2~3人的校内教师共同体,共同备课研究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成长规律、价值取向。自主训练拓展课程和“院·团·队·堂”特长课程分别由社会专业机构的教师和专家主讲,校内教师作为助讲进行课堂观察记录,追踪并陪伴学生兴趣的持续发展。校内外教师在共同做事中发现、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基于此来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
  2. 课程调研反馈:反观课程实施问题,精准把握学生兴趣点
  学校会对每学期学生参与课程的满意状况进行调研,课程满意度调研问卷包括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内容。学期末,学校研究部会对反馈数据进行整理,并将其反馈给课程实施者,以推动各层级兴趣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教师以开放的心态阅读调研反馈,作为参与课程实施的主体再反观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时,对学生兴趣点的把握会更加准确细致,课程内容也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当前,从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的调研结果来看,不同性别的学生兴趣发展、如何设定满足学生兴趣发展的课程人数以及课程教学如何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发展等,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注释:
  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创建小学兴趣课程的研究”(课题批准号:ABA13017)的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近年来,学历高、整体素质好的青年教师不断充实到教学一线,但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自视过高,工作起来怕苦怕累,总嫌收入低,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比例。如何解决青年教师的这些问题,使他们能够端正认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找到了切入点……  我校有位退休教师叫王景德,已近80岁。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又遭冲击下放劳动,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得以平反,重
在学校日常工作中,人们经常会遇到将某些发言或会议内容整理成文的情况。这是令许多管理者尤其是执笔者感到困惑和头疼的事情。我们在编辑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如何从浩繁的文字材料中充分挖掘提炼其独特的内在价值,需要我们以专业的眼光、用专业的方式,对原始素材进行深加工和再创作。  材料梳理五原则  對材料进行处理是加工原始素材的第一步,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于这些素材或来源于一次访谈录音,或是一
2008年是江苏新课程改革后实施高考新方案的第一年,也是检验江苏高考新方案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合理的第一年。该方案的精髓是“3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即把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作为高考统考科目。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7门学科作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其中选修科目2门:在历史、物理2门中选择1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1门,必修科目5门,
前不久,《陶西平教育漫笔选集③:涌动的潮流》和《陶西平教育漫笔选集④:为生命而为》陆续出版。两部选集共收录陶老2012年以来的教育漫笔107篇。这些闪耀着智慧之光的文字,无论对我们品读陶老个人的教育思想,还是反思这一时期复杂而生动的教育改革历程,都弥足珍贵。  两部选集都贯串着陶老对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新动向的高度关注。作者以其独有的教育敏感与教育慧眼,洞察时代关切,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教育改革的总趋
最近多位名人因癌突然离世让人感叹:怎么突然就患癌了呢?其实癌症并不是一个“急症”,且也有“高危人群”。临床观察表明:部分人处于某种特定状态或罹患某些疾病,日久有可能演变为癌症,这种有可能发展成癌症的前期状态也称作为“癌前状态”。  这些人可能处在“癌前状态”  ●本刊记者:哪些人可能处在“癌前状态”?  ○何裕民:根据我们的经验,常见的“癌前状态”大致有——  1.高龄老年人。据研究,约有1/4的
摘要西安交通大学智力超常少年培养历经32年,基本实现了中学基础教育和大学高等教育间的有机衔接。在超常人才选拔方面,形成了“两阶段四模块”招生选拔模式,并通过选拔效度自评估机制检验选拔结果。在超常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联合预科中学、出版相应教材、加强素质教育,健全体制机制的完整模式。  关键词英才教育;超常教育;少年班;钱学森学院;拔尖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
[摘要]重庆市永川区为了实现“城校互动”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立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把整个城市作为大社区的层面上,建设大职教、大社会间的关系。同时,改变政府角色,政府从原来的“管理者”变成为学校发展提供服务的统筹者,从原来的“领导者”变成促进各界参与职业教育的引导者,为政校关系的进一步变革铺路。  [关键词]政府;职业教育;城校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
摘要 性别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文化对两性性别角色发展的期望,对受教育者的性别认知、性别观念以及性别行为的社会化施以影响的过程。西方学校性别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单一性别教育”“无性别教育”“单一性别教育的再兴起”“分性别教育”四个阶段。科学的学校性别教育应以性别平等、因性施教为基本原则,以双性化教育为理想模式,走多元化教育途径。  关键词 因性施教;分性别教育;单一性别教育;双性化教育;男女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但人口大国不一定是教育大国。建国初期,中国有4亿多人口,而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6初等教育当量年。今天,我国的教育人口有3.67亿,比美国的全部人口还要多,占世界教育人口的22%,可谓是个教育大国。这样的教育规模是在短短的50多年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迅速形成的。就基础教育而言,2007年,小
摘要公立学校在编教师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辞职权与企业中的劳动者适用于《劳动合同法》不同,受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律法規调整。教师辞职权之所以受限制,主要基于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聘用制度公开招聘的程序要求和人才流动要保持适度性等三方面原因。公立学校在聘用合同管理中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积极看待教师的辞职与流动;改变管理策略,加强教师职后培训和梯队建设,防范教师辞职后的人才断层;在推进依法治校的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