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之墨与色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wor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能反映我国绘画悠久历史的是中国画,它是中国古老文化传承最好的载体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悠久文化重要的内涵之一。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史中,不断融合外来文化、继承民族特色的中国画始终以海纳百川的姿态不断向前发展着,继承创新也增添了中国画艺术的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画历史 水墨 传统 创新
  纵观我国的绘画史,中国画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已将水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今如何将中国画的水墨推进到一个新高度、新表现空间,是当代中国画画家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水墨画的传统是重墨轻色,从唐代的王维所提出的“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起,水墨画就是中国画,自此之后,中国历代文人画家都把精力放在了水墨的探索与艺术的表现上。纵览我国历经数千年的中国画作品,色彩渐渐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成了绘画作品的附属,色彩只是起到一定的衬饰作用,这就包括许多绘画作品,即使色彩在其艺术作品中是重彩,也一定是守着先水墨然后再色彩的中国画基本规律;“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中国画基本规律来定义和框定一切,就必然也使中国画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和发展空间上的受限。正是在这种绘画严肃的规律下也相对练就了中国画的水墨,继而也发展了水墨,以至今日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色彩已面临退缩的窘境,漫长的中国画发展史造就了曾经的辉煌,也带来了众多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画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和窘境,在以往的中国画即定规律下始终无法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也局限着一些艺术家的艺术发挥;如果让艺术家们重新重视色彩而轻视水墨,也将会失去中国画历来所具备的神韵笔墨,毕竟中国画延续了历来的画风,要想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大力探索和研究中国画的语言语境是现今中国艺术家的首要研究科目,现今的中国画家正在思索如何让中国画水墨和色彩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如今,很多学术研讨会也加强了对中国画的色彩和与水墨互补融合的公开研讨,具体的内容有:
  1.要大力发展继承传统。色彩在我国中国画的作品中也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国的许多民族和民间及宫廷艺术作品中的多种色彩也可运用到中国水墨的绘画作品中。
  2.要学会借鉴西方绘画作品的艺术运用。可以大胆融合各种西方的色彩,因为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也是世界性的色彩宝库。近代许多留学回国的中国画家,都希望利用自己所学到的西方绘画艺术来改造中国画,从而将其推到现代中国画的轨道上。如岭南画派是研究西方和日本美术的,他们多总结中国画艺术,把中国画艺术所缺少的表现形式如光色、纵深感等表现出来,在山水、花鸟、走兽等题材上加入没骨画法、撞水撞粉画法,并结合日本画法,创造出了奔放雄劲的风格;再如,留学欧洲归国的徐悲鸿,将西方写实画法与传统技巧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关注民生的画作。另外,工笔重彩画、古代壁画以及民间绘画都能给水墨画有益的启迪。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前人在笔墨和色彩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形式多种多样,当代中国画家也要为此做出更多的努力。如今,中国画家越来越重视笔墨和色彩的协调关系,而怎样才能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画家做了很多尝试,提出了各种见解。如: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化解矿物质重彩与墨骨之间的矛盾。
  在五彩缤纷的文化背景下,使中国画的笔墨和色彩关系更和谐、更完美,是当代每位中国画家的责任。我们在寻求笔墨与色彩的互补与共融的同时,亦可从各方面进行创新。如在绘画材料中,我们的宣纸就能承载、展示出秀雅瑰丽的绘画色彩,会将中国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此,要突破传统,打破传统规律和束缚,让画家任意驰骋,将中国画颜料﹑水彩、丙烯及各种天然颜料都尝试、采用,运用到水墨画作品中,使之不失去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使其绘画彰显出中华民族的艺术之魂,大胆探索甚至追求中国画的二元合一,即中国画的水墨和色彩的完美融合与统一。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画发展至今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史和中西文化发展史的最好范例。古为今用,洋为我用,给中国画的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让中国画重获了新生和发展活力。中国画的变革将是中国画色彩的变革,以色养墨,以墨养色将是中国画的发展常态。要大力开拓中国画语言的语境,采取优势互补,不一味让色彩取代水墨,而是继承传统、发挥传统,尽力融寻中国画水墨和中国画色彩的契合点、融合点。
  如今,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现代社会种种艺术门类有了用武之地,色彩在中国画几千年的发展史上的薄弱地位继而也有了进一步突飞猛进的机会。我们在引进西方色彩以拓宽中国画语言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画自身的艺术表现力。要坚持中国画的东方神韵,坚持中国画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同时融入一些外来的精华,使东方文明之水墨艺术真正得到发展,让水墨与色彩在艺术创作中插上翅膀,翱翔于广袤的艺术天空。
  参考文献
  [1]赵玉晶 如何理解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2]刘澜汀 对中国画现状的一点思考[J].国画家,2008,(04)。
  [3]于波 20世纪中国画的传承与突变[J].美术界,2009,(05)。
其他文献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与应用,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一改“一根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局面,多媒体教学手段正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进入课堂。这种新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对激发学生思维、激活语文课堂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为沉寂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一股“清新、醉人的风”。但是这股“清新、醉人的风”吹着吹着,让人“醉”了,摸不着头脑了,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变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知识的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教育,是振兴中华的迫切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  一、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人机交互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参与意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人类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人们的生活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想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必须掌握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的课程 课堂教学过程 计算机  信息技术教学的总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
期刊
随着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巨大的影响,尤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走进了日常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怎样集信息手段和其它教学手段于一体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我探索的问题。多媒体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及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
期刊
摘 要: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我们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和标志,它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世上并没有一种新生的事物是完美无缺的,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那么该如何科学地去利用多媒体为语文教育教学搭建创新平台,是很多教育者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结合实践,探索
期刊
摘 要:小学生的最大特点是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活泼好动。如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短短的40分钟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而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词:教育技术 语文教学 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打破了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它可以使文字描述形象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期刊
摘 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二十一世纪初为教育界所重视以来,并没有规范为一种教学模式,因为网络教育世界是没有围墙的校园,既不像第一课堂那样有教室,又不像第二课堂那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说是一种游离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外的教育模式,根据其特性,我们姑且称其为第三课堂。第三课堂的开辟可以借鉴存在主义的一些理念,但仍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关键词:德育 第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班班通也在逐步实施。班班通的实施不但提高了化学教学和学习的效率,同时对化学教学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班班通落实后对化学教学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关键词:整合 班班通 高效课堂 兴趣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进行,如何推进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素质早已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议事日程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班班通技术,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充满活力的化学世界,增强教与学
期刊
树立多元化的美术观,是时代的需要。人类文化表明,艺术源于五彩缤纷的世界,它和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通感联系。广博的知识融会,能使学生的眼睛和思维流动起来,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冲动,进而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在无限的空间中去感悟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美术欣赏课中我就采取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融汇了地理、历史、文学、音乐等知识,营建了一个
期刊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创造性的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进取心、好奇心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动手操作、组织协调等能力。在诸多的因素中,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开发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以及儿童本身的主观因素,学科教学也是其中的主要渠道之一。就语文学科而言,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