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先后安置了上百名刑释人员就业,他们没有一个人重新犯罪——
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搬运队。
这儿的上百名成员,全都是刑满释放人员——曾经的盗窃犯、吸毒者和黑帮成员,他们的队长纪耀宏,也有着同样的身份。此前,他曾因伤害罪,在监狱里呆过5年。
10年来,这个人们眼中的“道上老大”,却在汕头地区带出了一个集搬运、制衣、洗车场、养猪场、彩票销售、幼儿园、施工队于一体的经济实体。这里先后安置了上百名刑释人员就业,他们没有一个人重新犯罪。
“如果当月不犯错误,奖励100元;如果接到投诉,扣掉50元的保证金。”面前这位江湖气十足、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老大”,颇有条理地讲述着自己的奖惩机制。
年轻时,纪耀宏就以好打架、管闲事闻名乡里。1992年,因为与隔壁商铺有地皮纠纷,他用刀致人重伤,被判刑5年6个月。那年,纪耀宏25岁,妻子王美玲肚子里已经怀着第二个孩子了。
在妻子和孩子的感召下,纪耀宏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断争取减刑。他被推选为“室代表”,管理着监舍40多人,还带领大家获得过“最佳文明监仓”的流动锦旗。
在监狱里,纪耀宏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规范、什么是管理,他开始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文化,练习普通话,这样,“东山再起时,才不至于那么寒碜”。
“我希望从这里出去,找一份开出租车的工作,白天载客,晚上搭着妻儿去兜风。”纪耀宏在狱中憧憬着以后的幸福生活。1996年1月,纪耀宏重获自由。
可是,出狱后的种种遭遇,给了他当头一棒。社会上对刑释人员的歧视,让他处处碰壁,甚至让这位“道上老大”第一次感觉到“自卑”。
有一次,他到市区一家塑料厂面试当工人。他并未多想,就把这段不光彩的经历填在了履历上,可老板娘看到后想都没想,便一口拒绝了。
此时,一些娱乐城的老板想借助他在“道上”的名声为他们看场,每天只需到场子里坐一坐、走一走,每个月就有2000元的收入,但是他拒绝了。
“一旦做了那种‘保镖’,我又要和‘道上’的人打交道了。我要抬起头来,重新做人。”他说。
最终,他选择回乡做泥瓦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月工资900元,许多人都认为他“很傻”,但纪耀宏却有着自己的打算。
1999年,纪耀宏和另外4名刑释人员商量,打算成立一支搬运队。因为刑释人员大多书读得不多,本钱也少,只能从做点体力活儿开始。
与纪耀宏一起创业的刑释人员纪传坤有些无奈地说:“我们这样的人去找工作,根本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与其去哀求别人,不如自己出来做点事吧。”
令这些刑释人员没有想到的是,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运管执照等一系列证件,竟在一周后就办好了。这是汕头市第一家由刑释人员组成的过渡性安置实体。不但一路绿灯,汕头市运管处还马上支援了他们15辆带牌照的人力三轮车。
创业之初,纪耀宏能够接到的活儿很少,有时甚至是入不敷出。人家听说他们的底细,都不愿意把活儿交给他们干。
于是,他主动找到一个农副市场的负责人,在答应“试用3个月”后,纪耀宏的团队全情投入,他们主动为货主着想,配合治安人员维护市场治安环境,帮助附近的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逐渐取得了大家的信任。
3个月后,该负责人把搬运、保安队、寄管单车的活儿,一股脑儿交给了纪耀宏。
当然,因为是一群“刺头”,搬运队的管理也出过乱子。起初,搬运队一些人被投诉服务态度不好,有人把单车和东西看丢了,还有人向纪耀宏谎称家里需要钱,结果拿去赌博……
这个搬运队也曾引起一些市民的担心。以前,汕头就有人刻意招收刑释人员作为打手,危害邻里,他们对纪耀宏及其搬运队抱有恐惧,担心他们在一起,会发展成犯罪团伙。
“不仅他们担心,连我也担心,这样的人多了,万一控制不住,怎么办?”纪耀宏说起他开始时的顾虑,“很多人都私下认为,我们聚在一起,就像一个火药桶,一旦爆炸,我也自身难保。”
于是,纪耀宏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制度:对每位“新人”,他都要了解其身世背景,然后与他做一次促膝长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对方重新做人;每位新人在进入搬运队前都要写下一份保证书,并且每个月要扣缴50元的保证金,如果在工作期间没有打架、盗窃等违法行为,除了发还保证金外,还可以视表现情况奖励50元到100元。
为了改变别人对他们的看法,纪耀宏带头,要求员工要多做好人好事回报社会。从那时起,他给队里的每个人都做了一件红背心,上面除了印上“鸿泰搬运队”外,还写上了投诉电话,自己工作时也穿上。
纪耀宏从不忌讳人家谈论他的过去,但他经常提醒这些刑释人员,以后绝对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纪耀宏踏实干事的名声传开后,曾有一家大企业的老板想试试他的施工质量,开始,对方只是把厂房的填沙和围墙工程交给他的施工队做,但验收后极为满意,又把2000多万元的主体工程放心交给纪耀宏。就连广东省的一些政府机关也找到纪耀宏,把工程交给他做。
如今,纪耀宏的搬运队已有60多人,最高峰达到100多人,已先后为68名刑释人员提供工作,帮助他们顺利过渡。
这10年,纪耀宏和这些刑释人员一路走来。在他眼中,大家更多是一种“兄弟”的关系,而不是纯粹的老板与员工。纪耀宏说:“只要愿意洗心革面,我这儿的大门,将随时为他们打开。”
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搬运队。
这儿的上百名成员,全都是刑满释放人员——曾经的盗窃犯、吸毒者和黑帮成员,他们的队长纪耀宏,也有着同样的身份。此前,他曾因伤害罪,在监狱里呆过5年。
10年来,这个人们眼中的“道上老大”,却在汕头地区带出了一个集搬运、制衣、洗车场、养猪场、彩票销售、幼儿园、施工队于一体的经济实体。这里先后安置了上百名刑释人员就业,他们没有一个人重新犯罪。
“如果当月不犯错误,奖励100元;如果接到投诉,扣掉50元的保证金。”面前这位江湖气十足、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的“老大”,颇有条理地讲述着自己的奖惩机制。
年轻时,纪耀宏就以好打架、管闲事闻名乡里。1992年,因为与隔壁商铺有地皮纠纷,他用刀致人重伤,被判刑5年6个月。那年,纪耀宏25岁,妻子王美玲肚子里已经怀着第二个孩子了。
在妻子和孩子的感召下,纪耀宏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断争取减刑。他被推选为“室代表”,管理着监舍40多人,还带领大家获得过“最佳文明监仓”的流动锦旗。
在监狱里,纪耀宏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规范、什么是管理,他开始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文化,练习普通话,这样,“东山再起时,才不至于那么寒碜”。
“我希望从这里出去,找一份开出租车的工作,白天载客,晚上搭着妻儿去兜风。”纪耀宏在狱中憧憬着以后的幸福生活。1996年1月,纪耀宏重获自由。
可是,出狱后的种种遭遇,给了他当头一棒。社会上对刑释人员的歧视,让他处处碰壁,甚至让这位“道上老大”第一次感觉到“自卑”。
有一次,他到市区一家塑料厂面试当工人。他并未多想,就把这段不光彩的经历填在了履历上,可老板娘看到后想都没想,便一口拒绝了。
此时,一些娱乐城的老板想借助他在“道上”的名声为他们看场,每天只需到场子里坐一坐、走一走,每个月就有2000元的收入,但是他拒绝了。
“一旦做了那种‘保镖’,我又要和‘道上’的人打交道了。我要抬起头来,重新做人。”他说。
最终,他选择回乡做泥瓦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月工资900元,许多人都认为他“很傻”,但纪耀宏却有着自己的打算。
1999年,纪耀宏和另外4名刑释人员商量,打算成立一支搬运队。因为刑释人员大多书读得不多,本钱也少,只能从做点体力活儿开始。
与纪耀宏一起创业的刑释人员纪传坤有些无奈地说:“我们这样的人去找工作,根本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与其去哀求别人,不如自己出来做点事吧。”
令这些刑释人员没有想到的是,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运管执照等一系列证件,竟在一周后就办好了。这是汕头市第一家由刑释人员组成的过渡性安置实体。不但一路绿灯,汕头市运管处还马上支援了他们15辆带牌照的人力三轮车。
创业之初,纪耀宏能够接到的活儿很少,有时甚至是入不敷出。人家听说他们的底细,都不愿意把活儿交给他们干。
于是,他主动找到一个农副市场的负责人,在答应“试用3个月”后,纪耀宏的团队全情投入,他们主动为货主着想,配合治安人员维护市场治安环境,帮助附近的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逐渐取得了大家的信任。
3个月后,该负责人把搬运、保安队、寄管单车的活儿,一股脑儿交给了纪耀宏。
当然,因为是一群“刺头”,搬运队的管理也出过乱子。起初,搬运队一些人被投诉服务态度不好,有人把单车和东西看丢了,还有人向纪耀宏谎称家里需要钱,结果拿去赌博……
这个搬运队也曾引起一些市民的担心。以前,汕头就有人刻意招收刑释人员作为打手,危害邻里,他们对纪耀宏及其搬运队抱有恐惧,担心他们在一起,会发展成犯罪团伙。
“不仅他们担心,连我也担心,这样的人多了,万一控制不住,怎么办?”纪耀宏说起他开始时的顾虑,“很多人都私下认为,我们聚在一起,就像一个火药桶,一旦爆炸,我也自身难保。”
于是,纪耀宏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制度:对每位“新人”,他都要了解其身世背景,然后与他做一次促膝长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对方重新做人;每位新人在进入搬运队前都要写下一份保证书,并且每个月要扣缴50元的保证金,如果在工作期间没有打架、盗窃等违法行为,除了发还保证金外,还可以视表现情况奖励50元到100元。
为了改变别人对他们的看法,纪耀宏带头,要求员工要多做好人好事回报社会。从那时起,他给队里的每个人都做了一件红背心,上面除了印上“鸿泰搬运队”外,还写上了投诉电话,自己工作时也穿上。
纪耀宏从不忌讳人家谈论他的过去,但他经常提醒这些刑释人员,以后绝对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纪耀宏踏实干事的名声传开后,曾有一家大企业的老板想试试他的施工质量,开始,对方只是把厂房的填沙和围墙工程交给他的施工队做,但验收后极为满意,又把2000多万元的主体工程放心交给纪耀宏。就连广东省的一些政府机关也找到纪耀宏,把工程交给他做。
如今,纪耀宏的搬运队已有60多人,最高峰达到100多人,已先后为68名刑释人员提供工作,帮助他们顺利过渡。
这10年,纪耀宏和这些刑释人员一路走来。在他眼中,大家更多是一种“兄弟”的关系,而不是纯粹的老板与员工。纪耀宏说:“只要愿意洗心革面,我这儿的大门,将随时为他们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