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混乱中的玄机

来源 :新青年·财经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yzy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开放适度、类传媒式生存、两条腿走路是解读2006年中国零售行业的三大玄机
  
  自1852年第一家百货商店在巴黎诞生之日起,世界上共爆发了8次零售革命,分别是百货商店、一价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自动售货机、步行商业街和网上商店。而在中国,自1900年中国第一家百货商店秋林公司诞生之后,长达90年的时间里中国零售业没有任何革命性变化。直到最近10年,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同时完成了西方世界150多年中发生的8次零售业革命。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国零售业的变化更是纷繁复杂,大事频出。国美并购永乐、百思买进入中国、沃尔玛并购好又多等事件都曾引起喧嚣一片,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中国零售业在混乱中急速发展,显得扑朔迷离。但拨开迷雾深入分析,仍然能窥视到一些玄机。
  


  
  零售业开放——羊是自己饿死的
  
  2006年,在零售业对外开放是否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上,官员、学者和企业家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尽管大家都认为零售业过度开放会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但对“过度”的判断标准始终没有统一意见。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安全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避免外资零售企业控制和主导中国的零售市场,二是避免外资零售企业在没有主导市场时,凭借着自身的优势阻碍民族工业正常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依据国际垄断法的标准,外资总体占有率的警戒线为20%;一般行业为30%;关键行业为10%。我国政府将零售业划归竞争性行业,属于一般性行业,因此外资零售业市场占有率的警戒线应为30%。而开放零售业是否给民族工业带来威胁,也不能单一的通过外资消费品品牌占有率来衡量,因为如果外资制造业品牌占有率高,外资零售业品牌占有率自然也会高。至于零售行业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则可用顾客整体满意度来衡量,如果顾客整体满意度提高,或者外资零售企业的整体满意度高于本土企业,就表明居民的正常生活没有受到威胁。
  因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零售研究中心提出了三个测评指标,用于衡量零售业开放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即零售企业市场占有率、外资消费品品牌与制造业品牌市场占有率的比值、零售顾客满意度指数。它们分别用来衡量是否对零售市场形成主导权、是否对民族工业发展形成威胁、是否对居民正常生活形成威胁。对上述三个指标量化分析后最终得出结论: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度处于安全警戒线之内。
  也就是说,如果把外商比喻为“狼”、本土零售商比喻为“羊”的话,就可以说,面临困境或是倒闭的“羊”,不是被狼吃掉的,而是没找到草饿死的。
  
  生存模式——类传媒式生存
  
  零售企业类金融生存模式似乎是郎咸平教授的课题组最先提出的,说“国美像银行一样,吸纳众多供应商的资金并通过滚动的方式供自己长期使用”。2006年并不是这种模式诞生的一年,也不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年,但却是这种模式被清晰描述、广泛争论并被政府出台条例限制的一年。这也是2006年零售业混乱中一个值得着意解读的玄机。
  多年以来,大型综合超市和大型家电连锁店的资金链,很大程度上是靠拖欠供应商货款来维系。一方面是采取商品售出再结款的方式,将商品卖不出去的风险完全转嫁给供应商,保证自己采购和销售的正常循环;另一方面是商品售出后也不向供应商结款,或是赚取利息收益,或是去投资更多的店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供应商向零售商赊销,英文“Credit”一词即为“赊销”,也为“信用”,意指赊销多少钱,取决于客户的信用值多少钱。供应商在向零售商赊销时根本不考虑它的信用值多少钱,自然会出现货款失控的问题。实际上赊销预付是交易中的正常现象,在商品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是零售商事先把货款付给制造商,制造商几个月后才供货,那时零售商是孙子,制造商是爷爷;今天商品供过于求了,卖者有求于买者,先把货物给零售商,卖出后几个月再结款,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地位发生了转变,仅此而已。
  实际上目前零售商主要的利润来源,并不是拖欠供应商货款,而是通过向厂商收取的各种终端费用。零售商在与厂商的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加之近几年零售企业的规模化和连锁化,零售店铺成了展示商品的有效媒体,每天成千上万光顾商店的顾客成为商品展示的受众。零售商开发出手推车、直邮、店内招贴、店内广播、店内电视、端头陈列等广告形式,并且可以通过POS销售系统提供每次广告活动对产品销售影响的具体数据,这使得零售商店除了销售商品,又具备了宣传展示商品的功能,变成了具有较高传播效率的媒体。优良店铺位置的紧缺和新产品排着队等着进店的现实,更使得零售商有条件向厂商收取多种商品展示的媒体费用,包括进店费、上架费、端头费、广告费等等。据麦肯锡估计,厂商为零售商提供的各种宣传补贴大约占销售额的10%-15%,而20年前仅占4%。没有这些费用,大型综合超市和家电连锁店都是无利可图或是赔钱的。
  因此,与其说中国零售业生存模式是类金融,不如说是类传媒。
  


  
  扩张路径——两条腿走路
  
  零售业是规模经济,因此并购成为大型零售企业扩展的重要手段,这也是近两年中国零售市场的显著特征。例如国美与永乐合并,沃尔玛收购好又多,百思买收购五星电器,泰斯科收购乐购等案例。这就要求政府方面注意提防巨型垄断企业形成。当年家乐福和普美德斯合并时,法国反垄断机构要求普美德斯必须卖一部分店铺给第三大零售商,同时要求合并后5年内不能在法国境内开设新的店铺。目前国内家电零售业已有垄断的迹象,政府应提早注意这一趋势。
  并购能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但风险极大,因此控制发展速度就非常重要。沃尔玛在20世纪60年代的前8年,开店速度是每年2-3家,目的是磨合出一个成功的零售业态模式(折扣店);在70年代初期通过上市积累了扩张的资金,沃尔玛每年平均开店26家; 80年代实行购并和自建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每年平均开店100余家;90年代完善了仓储店、购物广场业态、信息系统和物流系统,每年平均开店200余家。中国零售企业在发展自建店的同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强调并购,形成规模经济。
  总之,解读2006年零售行业扑朔迷离的现状,我们至少发现了三个玄机:本土零售企业不但要避免被狼吃掉,更要避免找不到草饿死;不但要寻求类金融化生存,还要寻求类媒体化生存;不但要通过自建店发展,还要采取并购方式扩张。
其他文献
在鲜少有电影陪伴的2020年里,小影迷们一定有些寂寞了。不要紧,今天小编就陪大家一起来回顾经典,盘点去年最火的四部国产电影。没有看的小伙伴,一定要找机会补上哦!  《流浪地球》  这部由吴京主演,郭帆导演的科幻电影,仅在2月5日上映的第一天就拿下了1.89亿元的日票房。而后凭借着过硬的口碑一路飙升,像是脱缰的野马一样,截止到3月3日的计划下映日,《流浪地球》已经拿下45亿元的票房。随后《流浪地球》
期刊
我希望,人民币的升值不但能改善中国的贸易结构,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价值链中的地位,而且将能为金融体制、企业所有制改革增压,进而推动中国资源跨代优化配置的实现    一个国家从事国际贸易的根本目的有两个: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跨国和跨代的资源优化配置。决定跨国优化配置资源的诸条件并不能决定一国的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A国和B国如按比较优势从事生产和贸易,可以使A和B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期刊
新的外资政策虽然把并购和行业整合的障碍大大增加了,但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还在,还有那么多低效使用的资产,外资并购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多    在出台吸引外资政策二十年后,2006年,中国的企业界、舆论界、乃至政府机构中,出现了一股要求限制外资的呼声。这股呼声在民众中也获得了很大的支持。其理由是:如果不对源源不断进入中国的外资加以限制,将对中国的产业安全造成威胁。    伴随着限制外资的呼声,中国的外
期刊
政府要充分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中国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快向市场和法治社会的转轨进程,尽快走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企业在海外设立“窗口”机构,生产性投资项目很少。上世纪90年代,首钢和海尔先后到美国投资算是开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先河。加入WTO五年以来,中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进程明显提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
期刊
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衡和难题,就经济发展而言,中国的情况还是在朝着乐观与进步的方向走。2006年总体上肯定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年头      新近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并完善宏观调控。这意味着:第一,政府仍然担心经济过热,所以宏观调控的手不会放下;第二,宏观调控要逐渐从行政调控、产业调控乃至“微观调控”更多地转向依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真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  一般来说,宏观调
期刊
在总体上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想要不增加土地供应、不增加市场上住房供应的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可能成功的。2006年房地产调控失败多于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为了抑制节节攀升的房价,2006年政府尝试了种种调控措施。最重要的措施是2006年5月29日国务院出台的“国六条”和随后出台的九部委“15条”。又是半年已经过去,效果如何呢?  2006年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统计局公布的最数调查数据显
期刊
千秋葉工作室 绘
期刊
在半年之内国际原油价格大跌20多美元的时候,国内成品油价格却纹丝不动,这种扭曲的价格体制如何能应对风云变幻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际能源市场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2006年7月中旬,国际油价一度到达了78.4美元/桶的高位。中国作为新兴的进口大国无疑成为这一幕的主角。然而,这个角色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风和日丽”,而是“内忧外患”。  “内忧”,指的是在国内能源市场处于高度垄断和价格机制僵化的背景
期刊
与民争利的严重后果不是一块钱从私营企业的收入变成了政府的收入,而是政府为了增加这一块钱的收入,可能减少整个经济五块钱的产出,使社会福利的蛋糕变小    从入不敷出的困难户,逐渐变成财大气粗的富翁,或许是过去十年间国有企业整体形象转变的最佳写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对国有企业最常用的描述是“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三分之一持平”;与之紧密相随的口号是“搞活”、“挽救”、“脱困”。而到了今
期刊
2006年过去了,在激烈的“左”“右”方向之争和忙乱的政策调控中倏忽而去。中国的经济增长又将以增幅10.5%的速度创下近12年来的新高,国人即将告别的是一个“又快又好”的年头。虽然方向之争似乎随着“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的明确而偃旗息鼓,但有关经济结构失衡的隐忧并未消除,反而阴影愈浓。  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判断基于如下事实: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贸易顺差扩大。例如,2006年前三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