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从“传知识,注侧重”“细观察,善集思”“展联想,托想象”“多博览,重积累”这几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2002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把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和事等用文字表达出来,能运用上一定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做到段落分明,中心明确,书写整洁,叙事清楚,富有真情实感。那么,要使学生在短暂的初中阶段掌握记叙文写作的技能技巧,并能写出较好的文章来,有什么法宝呢?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审题、立意、确定中心、选取材料、布局谋篇、处理详略、创设情境、激发写作热情等方面下了不少苦功。当然,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也十分关键。
一、传知识,注侧重
无论如何,写作知识是必须要传授的,不传授写作知识,学生就缺乏写作依据,就会在作文的“暗胡同”里瞎摸索,既费时又伤神。所以,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主要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叙述的基本要求(反映事物的本质、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等有关记叙文写作的知识都必须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牢牢地掌握,并教会学生辨别文章的侧重点,即记人为主还是记事为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不管是写人还是记事,都必须是事中有人,人中有事,但其侧重点是不同的。记人为主的,其侧重点是写人,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都应进行细致的刻画。以记事为主的,其侧重点是写事,故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应交代清楚。如魏巍所写的《我的老师》一文,就对蔡云芝老师的外貌、行动等作了细致的刻画,一个温柔、美麗而又颇有爱心的园丁形象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以记事为主的《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把故事发生的时间(1972年8月3日的夜晚)、地点(马路上)、起因(骑自行车,不留神插
进了快行线)等都介绍得很清楚,使人一目了然。学生掌握了这些,作文时便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二、细观察,善集思
学生作文干瘪空洞,言之无物,几乎成了“通病”。他们望题兴叹,难以下笔,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觉得没什么可写。其实,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学生既有直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也有间接的教材、课外读物。他们觉得没什么可写,主要原因在于平时不留意周围的事物,不会观察生活,不善于积累素材。所以,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对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多加注意,从他们的穿戴、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些细节入手,并加以分析比较,找出最能体现其个性特点或内在品格的地方,然后加以刻画,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生动传神。如《一面》中阿累对鲁迅的刻画,就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其最主要的特征——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的胡须以及瘦,所以很成功,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确实,一个人的见识、思维是有限的,但若能把集体的智慧集结起来,将会迸发出无限的火花。我曾出过这样的题目:我最敬佩的老师。大多数学生在外貌描写方面趋向大众化,如“中等身材、大大的眼睛、和蔼的笑容”,这些都缺乏独到的刻画。后来,我特地让学生利用一周时间去观察上数学课的老师,要求他们从外貌、语言、动作方面着手,一周后把各自观察到的材料汇集起来,再加以整理。结果,这位老师的形象被学生刻画得栩栩如生。由此可见,集大家的思维作用是何其之大。另外在人际交流中,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稍加注意,便会发现时有发生,因而,平时就要求学生多长个心眼,多留意、善观察,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有什么人,做了些什么事,事态发展如何,结局怎样,有什么影响等。而且坚持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就观察到的各种人物的特性以及所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在班上交流,然后加以整理,取其精华。这样,收集积累的素材多了,学生就会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了,作文的水平自然就相应地提高了。
三、展联想,托想象
一般来说,当今的学生,涉猎面较广,信息量较大,生活也不贫乏,若能打开他们的思路,就有可能出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佳景,而对于思路的打通,联想就是一把金钥匙。我曾出示过“田野”一词,让学生快速联想,只要与“田野”有关,都算正确,而且越多越好。结果,学生十分活跃,你一言,我一语,什么秧苗、禾秆、麦穗、杂草、青蛙、蜘蛛、蛇鼠、昆虫、化肥、农药、牛马、耕田机、收割机、庄稼汉等,甚至由那无私奉献的土壤想到默默无闻,为家乡、为人民、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园丁。接下来对学生联想出来的材料进行筛选、过滤、加工,再以《啊!田野》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相关联想及想象能力。如当注视着那冉冉升起的红旗时,启示学生联想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利益而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才换来了今天的好日子。再想到我们青少年一代是在先烈用鲜血染红的红旗下成长的,应珍惜今天,努力拼搏,奋发向上。这样,经常性地进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自然丰富起来,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更丰满、更充实、更深刻。
四、多博览,重积累
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一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若单凭教科书,知识内容更是微乎其微,因而应要求学生平时多看课外读物,以便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要求学生把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较好的词、句、典故等收集起来,并分析、研究以理解、掌握和运用。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要积累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字—词—句—段—篇,篇是由段构成的,段是由句子组成的,而句子是在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词、句子是组成篇章的基础。文章的优劣与作者用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语汇贫乏,作文时就会绞尽脑汁、搜索枯肠也想不出几个好词语来,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面对美好的景物,只有空抒情:“啊!真美啊!多好看啊!”至于如何美,好看在哪里,却无法用词语来形容。有时即使用上一点点,也词不达意,或是句子干巴巴的,枯燥无味,这样,就算有明确的中心、较好的题材、独到的构思,文章也会黯然失色。反之,若学生能博览群书,经常收集词汇,积累佳句,作文时恰当用上,文章定能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当然,除了上述几方面之外,在指导学生写作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时代理想的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哪些值得拥护,哪些应该反对,哪些值得歌颂,哪些应该唾骂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散发出动人的光彩,才能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总之,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人和事用文字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并通过相关训练去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想象、表达和审美能力。若能运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相信学生会有所收益。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关键词]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2002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把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和事等用文字表达出来,能运用上一定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做到段落分明,中心明确,书写整洁,叙事清楚,富有真情实感。那么,要使学生在短暂的初中阶段掌握记叙文写作的技能技巧,并能写出较好的文章来,有什么法宝呢?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审题、立意、确定中心、选取材料、布局谋篇、处理详略、创设情境、激发写作热情等方面下了不少苦功。当然,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也十分关键。
一、传知识,注侧重
无论如何,写作知识是必须要传授的,不传授写作知识,学生就缺乏写作依据,就会在作文的“暗胡同”里瞎摸索,既费时又伤神。所以,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主要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叙述的基本要求(反映事物的本质、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等有关记叙文写作的知识都必须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牢牢地掌握,并教会学生辨别文章的侧重点,即记人为主还是记事为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不管是写人还是记事,都必须是事中有人,人中有事,但其侧重点是不同的。记人为主的,其侧重点是写人,对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都应进行细致的刻画。以记事为主的,其侧重点是写事,故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应交代清楚。如魏巍所写的《我的老师》一文,就对蔡云芝老师的外貌、行动等作了细致的刻画,一个温柔、美麗而又颇有爱心的园丁形象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以记事为主的《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把故事发生的时间(1972年8月3日的夜晚)、地点(马路上)、起因(骑自行车,不留神插
进了快行线)等都介绍得很清楚,使人一目了然。学生掌握了这些,作文时便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二、细观察,善集思
学生作文干瘪空洞,言之无物,几乎成了“通病”。他们望题兴叹,难以下笔,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觉得没什么可写。其实,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学生既有直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也有间接的教材、课外读物。他们觉得没什么可写,主要原因在于平时不留意周围的事物,不会观察生活,不善于积累素材。所以,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对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多加注意,从他们的穿戴、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些细节入手,并加以分析比较,找出最能体现其个性特点或内在品格的地方,然后加以刻画,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生动传神。如《一面》中阿累对鲁迅的刻画,就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其最主要的特征——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的胡须以及瘦,所以很成功,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确实,一个人的见识、思维是有限的,但若能把集体的智慧集结起来,将会迸发出无限的火花。我曾出过这样的题目:我最敬佩的老师。大多数学生在外貌描写方面趋向大众化,如“中等身材、大大的眼睛、和蔼的笑容”,这些都缺乏独到的刻画。后来,我特地让学生利用一周时间去观察上数学课的老师,要求他们从外貌、语言、动作方面着手,一周后把各自观察到的材料汇集起来,再加以整理。结果,这位老师的形象被学生刻画得栩栩如生。由此可见,集大家的思维作用是何其之大。另外在人际交流中,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稍加注意,便会发现时有发生,因而,平时就要求学生多长个心眼,多留意、善观察,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有什么人,做了些什么事,事态发展如何,结局怎样,有什么影响等。而且坚持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就观察到的各种人物的特性以及所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在班上交流,然后加以整理,取其精华。这样,收集积累的素材多了,学生就会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了,作文的水平自然就相应地提高了。
三、展联想,托想象
一般来说,当今的学生,涉猎面较广,信息量较大,生活也不贫乏,若能打开他们的思路,就有可能出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佳景,而对于思路的打通,联想就是一把金钥匙。我曾出示过“田野”一词,让学生快速联想,只要与“田野”有关,都算正确,而且越多越好。结果,学生十分活跃,你一言,我一语,什么秧苗、禾秆、麦穗、杂草、青蛙、蜘蛛、蛇鼠、昆虫、化肥、农药、牛马、耕田机、收割机、庄稼汉等,甚至由那无私奉献的土壤想到默默无闻,为家乡、为人民、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园丁。接下来对学生联想出来的材料进行筛选、过滤、加工,再以《啊!田野》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相关联想及想象能力。如当注视着那冉冉升起的红旗时,启示学生联想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利益而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才换来了今天的好日子。再想到我们青少年一代是在先烈用鲜血染红的红旗下成长的,应珍惜今天,努力拼搏,奋发向上。这样,经常性地进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自然丰富起来,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更丰满、更充实、更深刻。
四、多博览,重积累
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一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若单凭教科书,知识内容更是微乎其微,因而应要求学生平时多看课外读物,以便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要求学生把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较好的词、句、典故等收集起来,并分析、研究以理解、掌握和运用。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要积累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字—词—句—段—篇,篇是由段构成的,段是由句子组成的,而句子是在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词、句子是组成篇章的基础。文章的优劣与作者用词造句能力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语汇贫乏,作文时就会绞尽脑汁、搜索枯肠也想不出几个好词语来,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面对美好的景物,只有空抒情:“啊!真美啊!多好看啊!”至于如何美,好看在哪里,却无法用词语来形容。有时即使用上一点点,也词不达意,或是句子干巴巴的,枯燥无味,这样,就算有明确的中心、较好的题材、独到的构思,文章也会黯然失色。反之,若学生能博览群书,经常收集词汇,积累佳句,作文时恰当用上,文章定能锦上添花,大放异彩。
当然,除了上述几方面之外,在指导学生写作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时代理想的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哪些值得拥护,哪些应该反对,哪些值得歌颂,哪些应该唾骂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散发出动人的光彩,才能体现出时代的精神。
总之,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人和事用文字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并通过相关训练去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想象、表达和审美能力。若能运用上述方法进行教学,相信学生会有所收益。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