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书法艺术论略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tsmar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存张岱的书法手迹,笔画劲健干净、结体端正、章法绵密,朴茂之中含有温润的气息,可以想见张岱的风度神情。张岱的书风显示晚明文学艺术形态的复杂和多元。
  关键词:张岱  书法  手迹  晚明
  在现代读者的眼里,张岱首先是一位散文家,而且称得上是中国散文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家。其次是一位史学家,他的明史巨著《石匮书》《石匮书后集》是极为重要的清初私家明史著作,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的主体内容即源于《石匮书》。除了这两个身份之外,张岱还应该是茶艺家、古琴家、戏曲作家、园林家、书画古玩鉴定专家等,他是明末清初那个时代孕育出来的通才。书法艺术在他擅长的诸多技艺中并不突出,但因为书法风格最直接地体现古代文人的审美精神,对于张岱这样一位文艺思想丰富的作家来说,深入研究他的书法艺术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
  张岱留传下来的书法手迹,主要形式是他著作的手稿本,如黄裳先生藏《琅嬛文集》手稿本、国家图书馆藏《琯朗乞巧录》手稿本、浙江省图书馆藏《四书遇》抄本上张岱手写眉批等。《四书遇》抄稿本后附有白绵纸两张,纸上是张岱亲笔书写的《寿王白岳八十》七言古诗一首,上海图书馆还藏有张岱致金乳生的尺牍,通过这些手迹基本可以看出张岱的书法风貌和风格特征。
  从现存张岱手稿来看,张岱用笔以方笔为主,凡笔画圆转处均作方折笔处理,如光、九最后一笔。方折笔自然转笔,不作棱角,略有圆笔之意,如手稿本《琅嬛文集》“同”“南”“圃”“高”等字的折笔。还有一些字,折笔后笔锋下行时笔势向内收敛,如手稿本《琅嬛文集》之《担糞》诗中“稍”“自”“杳”、《琯朗乞巧录叙》中“朗”“朝”等字。横画一般起笔较轻而藏锋,收笔重而回锋。文中的牵丝都是从上字的最后一笔向左下直线运笔至下一字起笔,如“钻研”二字之间的牵丝,这种写法在手稿本《琅嬛文集》和《琯朗乞巧录》中较为多见。
  张岱手稿书法的结体以方正为主,与常见的中宫紧缩,四周发散不同,因为张岱的手稿均为小字书稿,每个字的边缘笔画不仅没有拉长,反而呈现收敛节制之势,如左撇一般不向左下伸展,或作短撇,如《寿王白岳八十》中之“八”“饕”“仓”“含”等字;或向下运笔,相当于稍左倾的竖画,如“檐”“广”“痴”等字。长捺一般都写成短而有力的反捺,如《琯朗乞巧录叙》中“火”“人”“殺”,《寿白岳王八十》中“水”“长”“诀”等字的最后一笔。古人行书结体,为了使字形错落,对于左右结构的汉字,一般采用左低右高的结体方式,张岱结字,左右基本保持齐平。每个字也基本平正,明显有倾斜趋势的字数量并不多。上下结构的字,多为上紧下松。
  在章法上,张岱的手稿多为绵密型,列与列之间除了书稿的界线之外,一般距离较为宽疏,而一列之内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则非常紧密,几乎不留空隙,如《四书遇》抄本叶眉上的批语和《琯朗乞巧录》稿本。
  通观张岱现有的手迹可以看出,张岱有较扎实的晋唐小楷的基础,对晚明董其昌的书风也有所接受,他的书法笔画劲健干净、结体端正,章法绵密,这种书风比较适合书稿抄写和札记随笔,朴茂之中含有温润的气息,应该归属于文人书法遒丽一派。
  二
  张岱才思敏捷,兴趣广泛,晚明时代流行的文学艺术门类,他几乎都有涉猎。从他的自述和相关著述来看,他对自己在戏曲、园林、茶艺上的造诣颇为自负。张岱关于书法的评论并不多,代周亮工写的《印汇书品序》谈到了读书对书画家艺术品位的重要性,《跋谑庵五帖》通过王思任醉中手迹说明这样一个创作原则:“天下之有意为好者未必好,而古来之妙书妙画,皆以无心落笔,骤然得之。”①《跋徐青藤小品画》以“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②评徐渭的书法和写意花卉,涉及到书画融合的传统命题。而这几则均未对书法作品进行直接评论,均属于作品外围的问题。
  张岱的家族是越中文化世家,与书法渊源甚深。徐渭是张岱高祖张元复、曾祖张元忭的座上宾,他的行草书对晚明书风影响深巨。张岱年青时曾搜辑徐渭诗文佚稿编成《徐文长逸稿》,徐渭的学生吴系说张岱是徐渭的后身,张岱作《客有言余为徐文长后身者作诗咈之》五绝二十六首以表示自己的不认同,其十八云:“吾学文长书,一字亦不易。果是再来人,定有临池意。”③明确表示他学不来徐渭的书体,现存的张岱手迹与徐渭书风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张岱遵守法度,内敛简约,徐渭则狂放恣肆,粗头乱服,狼藉凌乱。
  张岱的年青时代,正值董其昌书风风行之时,松江与绍兴相距不远,交通便利,绍兴文人学董其昌书法而负书名者不乏其人。董其昌晚年弟子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说:“范允临、王季重、黄石斋、倪鸿宝四人,皆学董发笔抽掣三法,此三法中四人尚未能盡其底蕴,况他法乎!”④范允临即《陶庵梦忆》之《范长白》一文的主角,黄石斋是张岱的史学知己。王思任、倪元璐均为绍兴籍文人,与张岱皆有过往。张岱的好友祁豸佳也曾亲炙董其昌,得其笔法,书法颇肖其师。而倪元璐的书法风格更具明末时代精神,倪后瞻说:“倪鸿宝书,一笔不肯学古人,只欲自出新意,锋棱四露,仄逼复叠,见者惊叫奇绝。方之历代书家,真天开蚕丛一线矣。”⑤倪元璐的书风与张瑞图、黄道周、王铎为一路,以露锋和横向取势,奇倔恣肆,最具时代标识度。张岱与松江画派颇有渊源,他的祖父张汝霖与陈继儒交谊深厚,张岱童年时曾受到陈继儒的赞赏,他的第一部著述《古今义烈传》也请陈眉公作序。他的题跋中亦多引用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原语。在书画艺术上,张岱的基本观点应该属于松江画派的立场,他很在意书画的雅俗之辩,《跋祁止祥画》引董其昌语云:“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⑥《琯朗乞巧录·善谑》有如下一则:
  王季重与倪鸿宝皆善书,王书瘦长,倪书棱角。王戏之曰:“倪鸿宝尔书象刺菱翻筋斗。”倪应之曰:“尔书象蚱蜢竖蜻蜓。”⑦
  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亦有类似记述,最后加了作者的断语:“二评皆确。”⑧   张岱晚年在《祭周戬伯文》文按文学、艺术门类列举知己,王思任、倪元璐为古文知己,祁豸佳为曲学知己,黄道周乃史学知己,这四人在明末书名甚盛,而张岱并未看重其书法。他列举的字画知己是陈洪绶、姚允在,从《陶庵梦忆》的《水浒牌》《姚简叔画》二文可知张岱赞赏二人的画艺,而非书法。跟诗文、戏曲、园林、茶艺相比,张岱对书法的关注度显然不如上述四门,在书法观念上他受到董其昌、陈继儒的影响,他对倪元璐、黄道周的书风不太认同,从这点上来看,张岱的书法观念趋于复古和保守,对于明末的书法创新浪潮持批评态度。据张岱的手稿来看,他在晋唐小楷上下过功夫,董其昌的行楷对他也有影响,他的书风比董其昌硬朗勁健,他评王文聚的隶书《兰亭叙》:“银钩铁勒,古劲无比。若论其秀颖之气,则仍是《黄庭经》《笔阵图》所夺舍投胎者也。”⑨此语也可移来论价张岱的手迹。
  三
  书法是与文人关系最密切的艺术形式,徐渭的行、草书开启了晚明书风新变的浪潮,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的书风最能体现晚明时代精神。而董其昌则坚守传统,将淡雅书风开拓出新的境界。张岱的书法基本上属于董其昌一派,不过,他多用方折笔,结构更为端正,书风比董其昌和学董的王思任、祁豸佳硬朗干净,更有骨力,同时也不乏秀润之气。一个文人的书法风格既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也折射出他的内心情感和人格精神。从张岱的手稿约略可见张岱内心的强硬和对传统的敬畏。张岱友人刘光斗说:“余尤异宗子貌恂恂,挹对温克,无卞激之态,而持论讽谊,直以电光霍开魅界。”⑩邵廷采记述张岱为人时说:“衣冠揖让,绰有旧人风范。”由这两则材料可见,张岱在待人接物上遵守传统礼法,温和平静,而议论和文字颇有锋芒,激切峻急,读《陶庵梦忆》和《琅嬛文集》,我们又可鲜明地感受到张岱的洒脱和透彻。张岱手迹如其为人,而骨力劲健透露出他内心的坚强。明亡后他在清贫艰辛的物质条件下著述不辍,著书三十多部,包括《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四书遇》《夜航船》等重要著作,并且活到九十多岁,没有强大的内心世界是无法做到的。
  明代的文学艺术,师古复雅与师心尚俗思潮相继展开,到了明末,两股思潮趋于合流,文人创作中的雅俗文化显现出更为复杂的形态,晚明的文学艺术家在诗文书画等艺术门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才华和观念选择复雅与尚俗。我们注意到,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王铎这四位最能体现晚明书法风格者皆为科场和仕途得意者,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诗文不可能走师心尚俗之路,而书法上的打破传统奇倔恣肆正是在某种程度上平衡内心与外界的方式。徐渭虽然未入仕途,一生坎坷,为了与后七子对抗,他选择诗鬼李贺为诗学典范,并且欣赏唐顺之、归有光的古文。徐渭主要在书画和戏曲领域展现师心尚俗的面目,以充沛的激情和天才的创造力开拓行草书的表达空间,开辟写意花卉的创作路数,对晚明书风、画风影响深远。
  张岱就是复雅与尚俗思潮融合的典型。在诗文领域,张岱延续公安、竟陵及徐渭的创作理念,打破传统诗文的规范,创造出被周作人称为“新俳文”的散文作品。张岱自述其诗云:“余学白香山,老婢能解说。”他的诗歌走的是元白诗派浅俗的创作道路。张岱一生未入仕途,在诗文创作上的自由度较大,基本可以师心自用,而在书法上则坚守传统,推崇淡雅书风,对倪元璐一派的书风并不认同。张岱并不拒绝世俗和时尚,对当时流行的松萝茶工艺进行改造,风行一时,甚至占据了松萝茶的市场。张岱的书法特色表明了他的书法观念,即书写风格联系着书写者的风度神情、人格风范,儒家的君子人格和魏晋名士风度对张岱濡染甚深,他理想人格风度是既遵守礼法规范,又从容洒脱,在书写中不必过多地显露自己的个性和内心痛苦的情绪,因而他的书法笔法简炼,结体方正,章法绵密,由手稿可以想见张岱的风度神情。事实上,明末不少性灵派文人的书迹都相当雅致。这对于我们深入地理解明末复雅与尚俗思潮的兴衰转换和晚明人文精神的本质都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②⑥⑨⑩《张岱诗文集》(增订本),[明]张岱著,夏咸淳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386页,382页,381页,512页。
  ③《沈复燦钞本琅嬛文集》,(明)张岱著,路伟、马涛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247页,248页。
  ④⑤⑧《明清书法论文选》,崔尔平选编、点校,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447页。
  ⑦《快园道古·琯朗乞巧录》(明)张岱撰,佘德余、宋文博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295页。
  张则桐,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与书法研究。
其他文献
三十余年前,沈从文逝世后不久,黄永玉于1988年8月所写的《这些忧郁的碎屑——回忆表叔沈从文》一文中,曾经提到:  一九五三年以前,我住在香港,一直跟表叔有书信往来。……可惜所有的通信,那些珍贵的蝇头毛笔行书,都在“文化大革命”中烧毁了。  黄永玉所言非虚。如今,翻阅《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那卷帙颇丰的书信卷(第18—26卷)中,仅收录了一通沈氏写给黄永玉夫人梅溪的信,却无一通
期刊
月光,穿过城市钢筋水泥的丛林静静地洒落在书桌上,轻轻的《云水禅心》充盈着斗室,沉香在铜炉中袅袅升起,飘飘渺渺,与月光缠绕着,慢慢地、慢慢地融为一体……翻开桌上的《八大山人书法全集》,我似乎看到一位形容枯瘦、头戴竹笠、足登芒鞋、身穿长衫的老人踏过历史的风云飘然而至……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宁献王朱权九世孙,这位明末清初的书画宗师因其特殊的身世和经历,在艺术实践中超凡入圣。“遗世逃
期刊
张雪林,河北省黄骅市人,现就职于河北省黄骅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黄骅市第十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师从于未君、方正和等老师,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和省级中国画作品展。2016年中国画作品《荆条花开》入选首届荣宝斋全国中国画作品双年展;2018年作品《江上晨曲》入选神圣长白·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早春》入选“诗乡画城,潇洒桐庐”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送文化下乡》入选“汉风
期刊
吴冠中和郴州缘,鲜为人知:上世纪的1946年冬天,出生于江苏省宜兴的吴冠中,与出生于湖南省郴州的朱碧琴结婚。当时,吴冠中杭州艺专毕业后,在重庆沙坪坝的一所大学任助教,朱碧琴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毕出后,在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附小任教;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原郴县(朱碧琴家乡县)文化馆主办画展,吴冠中接到邀请信函,寄一幅《家乡苇塘》(时任馆长曹祥光回忆画有芦苇、水塘、鸭等)来参展;吴冠中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
期刊
冯臼(1870-1929),湖南衡阳人,原名瑜,字剩瑕,号臼庵(也写作臼厂、臼广),斋名半瓦斋。冯臼是近代湖湘重要画家之一,诗书画印皆有声望(图1)。在画史上冯臼也属于被时光湮没的画家,作品存世不多,在收藏市场上名头冷僻,近年来有衡阳籍学人景仰乡贤,努力发掘钩沉,其艺术成就才逐渐为人所知。  冯臼是1922年受聘国立北平艺专教职的,这为其艺术广受关注奠定了基础。来京任教职,概是萧俊贤先生的推荐,萧
期刊
沈鸿根,1943年生,上海人。笔名江鸟,斋号松竹轩。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顾问兼学术主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家联谊会会长、洛阳外语学院客座教授、济南大学兼职教授、无锡书法艺专导师。有近七十种数百万字的专著公开出版。曾荣获全国首届“金钥匙”图书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奖。所作《千古绝唱兰亭序》被编入上海初三《语文》下册。曾应邀赴日本北海道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讲学传艺;在央视和江
期刊
张玲,又名玲子或灵子,湖南长沙人,祖籍山东临沂,毕业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擅长工笔动物和草虫。现为湘中美术馆专职画家、天心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开福区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大赛并获奖。  意境是作者思想表达的一种感情方式,张玲在她的花鸟、动物作品中,赋予了深厚的情感以及對生活独特的感受,通过对表达对象的深情描绘,使作品充满了宁静、真挚的情趣之美!  张玲是属于性灵的画家
期刊
萧建民,1942年出生于湖南省新田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理事。1000余幅(首)书画诗词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湖南日报》等报刊,部分作品在国家、省、市各级展覽中获奖或被国内博物馆、海内外个人收藏。出版有《萧建民书画》《韧之诗声》《萧建民中国画作品集》个人专著。  读萧建民先生的画,当换一种欣赏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是评价标准,因为,展示在我们面前
期刊
摘要:中西方壁画同一主题下不同的表现方式最终归根于两个不同国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从而所创造的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从释迦到耶稣再到圣母,从中唐到文艺复兴早期再到现实主义萌芽,绘画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同时代历史的再现,在绘画中呈现的对于人性的重新解读与阐释,都表现了对时代文化的革新,对宗教世俗化的革新,对绘画表达的革新,从佛性、神性转向人性,不仅是文化的觉醒,也是时代
期刊
不论历史如何变迁,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是难以抗拒,费心追逐。  英雄爱江山,英雄却为了美人连江山都不要。而女人对美好的追求,可谓更加痴狂。自古就有女人们用“铅粉”涂面,以“石黛”画眉,可见女性与自然矿石的渊源之深。发展到今天,宝石已然成了女性的代名词,甚至不同种类的矿石有其特定的含义。  如红宝石代表着爱情,蓝宝石则有“帝王石”之称,象征慈爱、忠诚和贞洁。祖母绿是绿宝石之王,古人甚至认为佩戴祖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