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带动学生自主阅读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a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真情演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我在上《边城》一课时,用两课时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感受湘西宁谧的自然和纯净的人性。第一课时利用一整节课的时间娓娓动听地向学生描述了电影版《边城》的内容,将学生带进明净淳朴而又笼罩着忧伤孤寂的湘西山水中去。苍茫碧绿的群山、悠长亮白的河水、下游赛龙舟咚咚的鼓声、爷爷历尽沧桑愈发深挚的关切、傩宋兄弟河滩边的对话、翠翠夜晚跟着歌声飞翔……让学生不自觉地融入了“边城”,为翠翠与二佬的相悦会心地微笑,为河船上无期的等待沉默忧伤。第二课时才接触文本,几乎又是一言堂,投入地朗读翠翠在“温柔、美丽河平静的黄昏”里“胡思乱想”的片段,纯真幼稚而温柔多情的翠翠宛若眼前,听者为“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离奇设想露出成年人的会心微笑,又为翠翠“锐声喊着祖父……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万般柔情莫名涌动。祖孙俩相依为命的亲情在教室里弥漫开来,少女内心的懵懂寂寞自然浸入听者心扉。
   二、以具有个性化、充满人情味的解读吸引学生参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强调注重个性化的解读,强调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毋庸讳言,对作品的解读绝对不可天马行空信口雌黄,但正如鲁迅评红学所言,经学家、革命者或痴男怨女等在红楼梦中都看到了自己眼中的《红楼梦》一样,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师而言,语文教师应有个性化发挥更为广阔的空间,而且语文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以个性化的解读引领学生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而不再拘泥于前人结论、囿于定式思维,从而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因为“作品的最后完成不是作者定稿之时,而是读者阅读理解之后”。
   可是在现在的教学中,说到玛蒂尔德就是“爱慕虚荣”,提到刘兰芝的哥哥就大骂其“趋炎附势”,至于周朴园则更是“虚情假意、阴险恶毒”。把这些冷冰冰的抽象概念当作所谓的“重点”知识灌输给学生,除了使我们的学生更程式化、更简单刻板、更觉得学习语文味同嚼蜡之外,还有多大作用呢?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越来越呼唤个性的世界,要想打动和吸引学生, 教师对作品务必有更个性化的更具有人情味的更合情合理的解读。
   三、为学生走近文本架桥铺路
   在物欲张扬、功利主义盛行、快餐文化泛滥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学生又接受了多年的灌输式教育,因而很容易对经典和文本产生一种逆反和疏离心理,这种心理在学习文言作品时表现得尤其突出。这就需要老师对作者和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真切的感情。
   此外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往往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为学生的解读架好沟通的桥梁。学生在学《孔雀东南飞》时,对焦仲卿的软弱常常难以理解,这种评价上的否定自然会损害学生对作品美学价值的认同、降低作品的感染力。实际上联系《张衡传》和其他一些学生在练习时阅读过的文言短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在汉朝以及汉隋之间,下层知识分子要入世用事不能凭科举考试脱颖而出,而只能依推荐和征召出人头地,得以推荐的前提是贤德之名广为传播,“孝”作为德的根本与核心受到时人的极端推崇,“王祥卧冰”以及《世说新语》里面的一些故事可以作为佐证。焦仲卿作为一个官府里的小吏,自觉或被动地奉孝至上是很自然的事情。再者,文本中并没有父亲的存在,我们可以推测觉母是以寡妇将幼子拉扯成人,其辛酸苦楚也必定给儿子留下难忘的印象,他的懦弱也是源于对母亲的感激;还有在缺乏男性榜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性格偏向柔弱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教师以自身阅读不辍的行为作为无声的旗帜
   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区分修辞手法,以致许多学生说起比喻的三种类型(连博喻还要四种)、借喻与借代的区别之类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可翻开他的作文本,除了“我的心紧张得像要跳出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之类恶俗不堪的句子外,实在再难发现一两句清新真切的修辞,再强调这些所谓的重点知识我们语文老师真该难为情得“找个地缝钻下去”。文言文字词的解释更是让学生难以捉摸,有些就是老师也要头大,《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字我一直理解为名词做动词,解释为“以他为王”,可是学生引职高语文第三册100面“名词使动”对我“大肆挞伐”,弄得我好不尴尬,至于以“①②相同、③④不同”之类捉弄人的试题检测“于”“以”这些虚词更是叫人头皮发麻——看着学生腔子里对古典文化本来就寥寥的热情被“回”字有几种写法一样的研究耗尽,真是“忧从中来,不能断绝”。
其他文献
张志公先生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在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觑。这也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更为重要的,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是去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重视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利用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少不了作文训练,作文训练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进行的训练,它是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中心环节。因此,做好作文训练指导,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一环。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就中学生的作文训练指导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明确问题的所在,才能更好的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本人所发现的几个问题。
期刊
目前心理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瓶颈。  我是我校市级在研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也是该课题下子课题心理咨询室的负责人,结合在研究的“心理咨询与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科研课题时所遇到的问题,加上本人承担班主任工作十六年的教育经验,于是产生了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技术引入班级管理的实验想法。通过两年的努力,已从我校的心理咨
期刊
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三毛走了,她像一纸剪影一样,影影绰绰地闪现在灯火辉煌的建筑中,但她的精神像雕刻艺术一样越来越重越来越鲜明。  三毛的作品与众不同,三毛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二者不曾有分别。在三毛的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是三毛用真实的态度真挚的感情去渲染和描绘,而且很多人物不是虚构出来的,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三毛以散文化的笔法写小说,那些文字就像云一般随心所欲,没有情节和技巧,没有结构和风格
期刊
学习语文,就是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少讲。教师在课堂所讲内容就是重中之重,学生成绩能否出类拔萃往往取决于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听课才能取得最佳听课效果,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呢?  一、要想听好课,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
期刊
一、化腐朽为神奇   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找到作文创作与现实的关系。要理解好课文就要要把学生置于作者当时的创作环境中,让他们感受当时的社会现实,体验作者的情感,进而形成一种创作的冲动,再带着这种冲动去读课文,学生就会得到一种情感释放的满足,得到一种理解的快感,明白了作者创作与当时现实的关系。在理解了课文之后再引导学生借鉴作者观察事物的眼光,洞察事物的睿智,释放情感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结合
期刊
一、言之有“旨”   言之有旨,也即在做诗歌鉴赏题时一定要学会联系诗歌主旨来作答。   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二卷)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
期刊
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捕捉意象是理解诗歌主旨的第一步,要通过意象去挖掘理解作者的志与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让学生诵读背诵,然后讲讲大意主旨即可。学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诗歌教学就成了背诵课。而我每回教诗歌看到学生全神贯注的情态、理解与满足的笑脸,我就感到很欣慰。在此,想谈几点诗歌教学的尝试。  1.尝试通过捕捉意象来理解诗歌主旨  理解诗歌其实很容易很简
期刊
一、引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古诗词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已成为民族的艺术象征与审美情感的象征。而中学中的古诗词更是其中的精品。因此,古诗词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与审美情趣等等。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教师教学古诗词方法的改善和对学生古诗词
期刊
一、记叙文的选材   1.选择来自生活、出自心灵的人和事。情真,方能动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是说无论是作家创作还是学生作文,都得出自真情。有了真情,才能感动别人。但是,还有一些作品或作文的作者,是写出了自己的生命体验或提示了心灵深处的“隐私”的——这就是更加难能可贵的,这类作品或作文,往往能激起读者心灵的震颤。   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一方面是在写作时要选取生活中真实的材料,唯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