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街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aso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7月17日清晨5时45分,肖虹走出建设大厦。天还没大亮,半轮月亮和太阳一起挂在天上,彼此看起来亲密无间。
  肖虹穿一身靛蓝套装,最近时兴的新款式。收腰、垫肩,配上深扎进腰的酒红细腰带。大街上迎面走过来的白领丽人,十个有九个穿这种款式的套装,各种颜色的套装混在一起,像打翻了调色盘,沿一条街蔓延。
  肖虹走的是一条僻静的林荫道,道两旁是上了年岁的梧桐。环卫工已经在打扫昨晚被大风吹落的树叶,把被露水沾湿的落叶艰难地扫成一堆。有些树叶粘在了簸箕上,于是只能用手给抓下来,沾着污水的手就在旁边的树皮上揩干。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肖虹所剩不多的童年记忆里,这条街上的树一直这么高大。学生时代的肖虹骑着单车驶过这条街,满地的落叶被碾碎,飞舞在空中。太阳是金黄的;树叶是金黄的;午后的阳光也是金黄的,肖虹对青春时代的记忆,全是一片耀眼的金黄。
  肖虹感觉自己最近有些多愁善感,仿佛回到学生时代。学生时代的肖虹总是忧郁的,喜欢在本子上摘抄一些没什么营养的句子,看一些酸得能挤出水的小说,背诵大段莎士比亚戏剧里的独白,然后一个人长时间发呆。偶尔写了诗投出去,回音却是寥寥,肖虹也不气馁,继续贴上邮票往外投。而同学眼里的肖虹是个怪人,总是一脸静默的神色,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那时候肖虹有一个外号,叫“一中萧红”。因为陈一舟说肖虹长了一张跟那个女作家一样惨淡的脸,整个人就跟被生活蹂躏了千八百遍一样萎靡。肖虹知道陈一舟话里话外说她矫情。肖虹也不否认,隔绝是她与生俱来的能力,尽管这种能力有些难以启齿,好像一个人天生的忧郁和悲观只能给这个欢情脉脉的世界增加点不合时宜的灰。后来肖虹也去看萧红的书,但是在摘抄本上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她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她没有毫无来由的同情,却竟然有些羡慕她。她觉得一个饥饿的时候想要吃掉木制家具的人,简直辛酸得有点酷。后来当有人叫她名字的时候,她总会有一种错觉,啊,是“萧红”。
  这条街不算太长,尽头是一个僻静的公园。肖虹走到这里停了一会,想着时间还早,没必要匆匆忙忙。穿白衣的老人在空地上打太极,一招一式一板一眼。肖虹知道太极是以柔克刚的功夫,其实这世上很多事都是以柔克刚,像骨骼必须包裹在柔软的肉体里。人要是变成一具行走的骨架,那拥抱就不是那么幸福的事情,因为彼此都太疼。如果再用力,心脏说不定也能相触。公园的长椅上还有昨晚的露水,肖虹发现自己没带手帕,也就没坐下,继续站着看老人打太极。一对蜻蜓在她身旁的积水坑里洗了洗手脚,又双双飞离。肖虹一看表,快6点了,时间不早,也就走了。

2


  出了公园转进另一条街,是最近才翻修过的商业街。据说因为引进了法国的一个老牌奢侈品牌,就在这条街上修建了一座卢浮宫金字塔的复制品。此时阳光恰好照射到那座全玻璃外壳的建筑上,这使肖虹感到眼底一片灿烂辉煌。街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和上条街相比,仿佛是某些打上现代派烙印的装置艺术,生硬地拼凑在一起,这让肖虹一直沉浸的思绪被打断了。现在还太早,商铺门紧闭,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一间间商铺像一具具棺材一样沉默。李尧就是在这个瞬间突然闯进了肖虹的脑海,她想起从前和李尧一起拉着手逛过这条街。李尧是肖虹的前男友。肖虹那时跟李尧说,这条街的夜晚一定很寂寞,因为它一直在品尝筵席散尽的感觉,像轮回。那时候李尧不会对她经常蹦出的带有不祥预感的句子而感到疲倦,他把手放到她的头上,眼神湿漉漉地,空无一物。肖虹也就不再說话,沉默在这里有一种很芳香的气味。前面是人行横道,想了想,肖虹还是转到了街的另一侧。她是一个不擅长做选择的人,而人活着就是不停地被逼着做出选择,就连这条街都在告诉你靠右走。因此在有限的范围内,她想小小地叛逆一下。肖虹把左手放进右手里,妥帖的温度让她感觉仿佛李尧还在。李尧的手很大也很干燥,换季时会脱皮。她喜欢一丝丝地揪掉那些皮,看着粉红色的嫩肉露出来,血液在下面欢畅地流淌。疼吗?她问李尧。不疼。肖虹就咯咯笑着倒在他身上。
  回忆是一种难堪的东西,但肖虹总是控制不住回忆。时时闪现,每每伤怀。她已经三十二岁了,你很难让一个三十二岁的女人的注意力不分散,分散的注意力往往逃进回忆里让她一通翻捡,扬起的尘灰里她的免疫系统在报警。有人说三十岁是一个坎,尤其对女人来说。二十多岁的女人可以不切实际,但三十二岁的女人,现实对她来说是扩散的,像一阵烟雾,她无处可逃。肖虹现在就站在烟雾的尽头,她只是看着这阵烟雾,并且祈祷它是一阵有毒的烟雾,干脆点,送她上路。上周肖虹回了一次家,家里的气氛一如既往的滞涩,父母的动作像开了慢帧播放,但催促的眼神还是一如既往的迅疾。眼神往往比语言更有杀伤力,沉默里藏着尖刀一样的东西。肖虹却走神了,她在想自己到底多久没有做过爱了。应该是很久了,久到连生理记忆都开始丧失。仿佛是大汗淋漓的感觉,让她苍白的皮肤变得很莹润,像泼了一层油,粼粼的光。她又看向父母,邪恶地想,不知道他们还有没有性生活?餐桌上的那盘鱼翻着白眼瞪着她,让她忍不住笑了。死鱼的鱼腹,就像处女的肌肤一样柔软,但是那股子劲,已经泄了。肖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联想到处女的。艺术史课堂上,老师给他们讲拉菲罗·蒙蒂的“慈悲之修女”,说那是雕塑家献给死去的处女的礼物,赞颂她们的纯洁。肖虹觉得对处女的赞颂是一种很色情的隐喻。
  现在月亮完全消失了,太阳孤零零地摆在天上,周围的露水开始蒸发。肖虹感觉自己身体里的水分也随之蒸发,疯狂逃逸。现在移动在街上的,是一个干瘪的三十二岁女人。
  肖虹学的是中文,一个寡淡的专业。班上有各种疯子,上海——冒险家的乐园,中文系——疯子的天堂。每个人都在脑子里藏了一颗核弹,随时想着和别人同归于尽。肖虹竟然成为看起来正常的一个,她只是越来越沉默。她那时候也写一些东西,写完了就撕掉,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
  和李尧就是那么认识的,那天那个纸团准确无误地打在了他身上,是宿命。
  李尧读了她写的诗,他对她说,知道吗?这一屋子人都是疯子,但你是疯子里的疯子,总有一天,你会最早引爆炸弹,在我们反应过来之前,把我们都炸死。肖虹想,怎么会呢?至少,我舍不得炸死你。那一刻的感觉太过强烈,让肖虹在一片晕眩中想起明明。那时她正在读廖一梅的《恋爱的犀牛》,书里的世界重叠在现实世界上,她觉得自己就是马路,幸运地找到了明明。明明,柠檬味的明明;嚼着口香糖的明明;蒙眼的明明。而她是马路,那个无可救药眼神不好的马路,等待明明从她身上走过。而现在终于靠着气味,马路找到了明明。一个日月靠在一起的人,日和月,多么暧昧。她像狗一样嗅着李尧身上的气味,那气味没有拒绝的意思,是接受,是一种志同道合的亲密。   当然,后来他离开她的时候,那气味就变成了拒绝的气味,切割机匀速运转的金属碎屑味,她被生生切割。肖虹恨自己狗一样的嗅觉,她欺骗不了自己的嗅觉。她舍不得炸死李尧,她也不能。于是她只能选择炸死自己,把自己炸得肢体破碎血肉模糊,心脏里的炸药一声哑响,但从外表看上去她还是那个波澜不惊的肖虹。这倒是一首诗歌的好题材,“诗人把自己引爆了/每一个碎片都是一首诗”。
  和李尧在一起后,有一段时间,肖虹疯狂地迷恋兰波。她给李尧读兰波的诗,读《醉舟》,读《地狱一季》,告诉李尧“生活在别处”不是兰波的话,他没有说过这句话;讲他和魏尔伦的往事,一个英雄和懦夫的爱情,夹杂着狂热的毁灭和灵感的喷泻。肖虹读诗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一种摄人的光芒,那种光芒让李尧想起了巴黎圣母院,燃烧的巴黎圣母院。而在那时,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肖虹已经表现出她性格里的毁灭性的成分。肖虹告诉李尧她之所以爱诗,是因为它是很主观的东西,它是自由,只需要表达。李尧着迷地看着她。她想,我又要写诗了。

3


  回忆里的时间都遵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回忆的五年可以抵消现实生活的五分钟。这条街的终点,又是另一条街的起点。只需要走完那条街,就是肖虹要去的地方了。
  一群孩子突然从她身边跑过去,每个人都大汗淋漓,很酣畅的样子。奔跑是很少年的姿势,因为他们总是知道终点在哪里。肖虹想,要是在旷野里奔跑,那很没有意思,没有方向,只能越跑越绝望。她看着他们在拐角处消失,那一瞬间空气是固体的,还能看到那群孩子留下的奔跑的轨迹。她叹了口气,跟着穿过了那片固体的空气,留下一个穿靛蓝套装的人形,边缘不规则地拉扯着。
  转角后别有洞天,一眼望去整条街几乎都是灰色系的建筑,显得肃穆又克制。它有一个有名的别称——艺术街,全市最大的艺术馆就在这条街上。肖虹已经很久没来这条街了,一般来说,她都会选择另一条街,绕个近路。
  艺术馆就在艺术街的右侧,她曾经不止一次拖着李尧来过。那时候李尧笑着说,你看这个城市的人多虚伪,在这里接受完高雅艺术的熏陶,转身就去商业街享受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肖虹说,这叫精神和肉体,一个都不能亏待。
赵怡文 美丽乡村之二

  去年年末的时候,朴树在这里开了一场小型的室内歌友会,肖虹求了林嘉末,拿到了内部票。林嘉末是肖虹的大学同學,她俩在同一个诗歌协会待过,一个负责打杂,一个负责打字。同病相怜。
  肖虹坐在中间靠后的位置,从这个角度看不太清朴树的脸和表情。他戴着一顶白色混彩毛线帽,上半身军绿夹克,下半身一条紧身拼接秋裤。照例话很少,一首首唱下去,屋子里人不多,也不太喧闹。朴树的眼睛常给肖虹一种不聚焦的感觉,她知道这是在思考的缘故。他总是给人一种涣散感,以及从这种涣散感生发出的清淡的疏离。现在的朴树看起来和她十年前喜欢的朴树没有什么区别,不会老去,也不会长大。文艺青年通常来说有两条路,一种是跟生活和解,灵感变成脂肪,添一身烟火气息,生儿育女,岁月静好;另一种是保持愤怒,跟这个世界拧巴着,一种很决绝的姿态,孤独的愁容骑士。但这愤怒包裹在流水一般的清淡里,一般人看不出来。朴树应该是第二种。虽然把他叫作文艺青年太委屈他,但肖虹想不出更好的词。
  肖虹有时候也在想作为一个半吊子文青,自己究竟属于哪一条路。后来想了半天才觉得自己哪一条也不是,两不靠。她的精神和肉体是分开的,肉体在俗世烟尘里打滚,精神就在高处云端俯瞰,一脸叹息带鄙夷。肖虹这种骨子里的清高或许来自她从小不断给自己灌输的理念,深藏在她的潜意识深处,她的那些实验性的思考和从书本里缠绕出来的情思,把她和别人细密地隔绝开,她小心地守住这一层障壁并甘之如饴。她看不起这个世界上的太多人,甚至看不起自己。她一度希望自己是纯粹的精神化的一团,当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有时候肖虹的肉体站在地面向上仰望,心里就渐渐涌起阴暗的情绪,想把那个高高在上的所谓肖虹的精神给拖下高空,让它狠狠坠落,大家一起在阴沟里相拥腐烂。但是没办法,她触碰不到她的精神,她的精神和她的肉体之间的互斥让她无能为力,尽管它们看似都属于她这个独立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她感到痛苦,于是只能寄情于书写。大学毕业后,肖虹当了一段时间的写手,渐渐固定下来给一个纯文学杂志供稿。写诗,写散文,偶尔也写凌乱的小说。但只是写手,称不上作家。她写不出市场想要的东西。市场,这个词真是够恶心,好像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有个价格,像猪肉、苹果和鲜花,在市场规律的浪潮中起起伏伏。一头畸形的巨兽,向生活的各个领域侵蚀,高中政治课本上说:市场规律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她感觉身体里有一把火在烧,情绪只能自己给自己找出口。再后来李尧离开了她,她用半年的时间写了一本小说。她去杂志社,一坐就是一下午,手里紧紧攥着自己的稿子,还温热的带着打印机体温的稿子。办公室一下午的人来来回回,没有人注意到她。最后快下班的时候,主编把她叫进去,搓搓手一脸为难的表情,最后那本夭折的书稿静静地躺在建设大厦楼下的垃圾桶里,清晨被一辆垃圾车带走。她发现自己开始枯竭了,每当她再想写点什么的时候,脑子里就会蹦出来那天书稿被紧紧攥住的褶皱,和主编那张带着潮气的笑脸。于是她搁下鼠标,怔怔地看着电脑上的光标不停闪烁,窗外的黑夜像一张被单把她的思维盖了个结实。于是那天晚上肖虹把她所有发表的作品烧掉了,灰烬的温度暂时温暖了她,冬天就要来了。在家沉寂了几个月后,肖虹去了一家外企做文员,成了一个身上带着复印机味道的女人。每天仍然是在敲敲敲,但那种无生命的东西,让她松了一口气。她第一次觉得原来空白是这么令人舒服的一件事。
  这或许是一种背叛,但是肖虹不想承认。她还记得李尧发给她结婚请柬的时候她冷笑着把它扔进了垃圾桶,她为李尧的背叛而愤怒。现在她想起被揉皱的请柬,一股楚楚可怜的气息,也不知道究竟在哀悼什么。李尧的新婚妻子肖虹见过,是市中心医院消化科的护士。肖虹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那天她急性肠胃炎住院,连拉带吐奄奄一息,偏偏新来的那个小护士扎针还扎不准,连着几针都没打进血管里,最后手背一片青紫。小护士吓得都快哭出来了,肖虹想发脾气又没力气,只能挥挥手让她换个人来扎。一瓶药见了底,小护士也下班了,肖虹看见她穿着一条粉红色的小裙子,扑进一个熟悉的人的怀抱。熟悉的人,熟悉的怀抱。又来了,熟悉的气味,是肥皂泡沫洗不干净留在衣服上的味道。无名指一个闪烁的光点。完了,肖虹下意识地想跑,但是滴答的点滴唤回了她的神智。李尧没有看见她。肖虹从前和李尧讨论过女生的审美,说无论如何都受不了穿粉红色衣服的女生,像是一个被缎带包扎好的奶油蛋糕,腻味且无趣。原来如此,她看着李尧,哭笑不得。她以为的戒断反应,只在她一个人身上产生了,这种叫“爱情”的毒品,最后只有她一个人上瘾。李尧粗糙的黑色半长发现在变成了板寸,几乎让她在刚才无从相认。从前两人做爱的时候,肖虹喜欢抓他的头发,那种粗糙的手感,像极了小时候爱摸的那棵大树,有时候用力大了,不小心揪下几根。当温度降下来后,李尧恨恨地看着她说,你简直就是一头野兽。   但现在他剪了板寸。

4


  朴树的歌唱完了。人群散干净了。灯光灭了。展厅两侧的画在黑暗里静默着,仅有的几盏壁灯把展厅分割成几个明暗相接的空间,海潮一样波澜起伏。恍惚间肖虹以为过去的时间又回来了,和李尧躲在熄了灯的教学楼,走廊两旁的名人画像露出不怀好意的笑。教学楼有五层,爬上天台的楼梯藏在一堆杂物的后面。夜晚的校园很沉寂,偶尔有几扇玻璃窗透出一点暧昧的光轮。李尧,像不像偷情?你说我们?不,是他们。肖虹朝外面一指。李尧包住她的手指,两只眼睛直直地盯着她,或者,透过她盯着虚空中的一点。又是熟悉的眩晕。你相信有轮回吗?李尧问她。他最近开始信佛。我不信,但是我信灵魂。肖虹转过身,手搭在栏杆上。你知道吗?有时候我在想,灵魂究竟是不是一阵烟雾。我觉得自己笼罩在这阵烟雾里,这里有很多人的灵魂,有我的,有很多陌生人,也有很多熟悉的人,当然,还有你。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被困在这里面,有时候我又感觉其实它是在保护我。但是这些灵魂我迟早是要交还的,每当我写下一点东西,我就送出了一点灵魂,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就一点不剩了,其实我很害怕。
  肖虹觉得那时候李尧看她的眼神很奇怪,像是慈悲,又带点跃跃欲试的拯救,还有悲伤。她想他是洗脑的经文看得太多了。可是在后来的很多年里,她不断梦到那个黑暗的天台,用回忆慢慢地补足当时她所忽略的部分。比如李尧眼里一闪而过的疲累,又比如他灼灼如霓虹璀璨的眼底深处,只有亮度,毫无温度。她不知道是自己的错觉还是怎样,抑或是潜意识里所希望发生的细节。过去她以为那只是一瞬间发生的事情,但后来她开始乐于像福尔摩斯一样去查找线索,把他们之间的回忆翻来覆去乐此不疲,才发现那是逐渐质变的过程,翻捡开一片温柔的表面,到处都是蛛丝马迹。
  如果说最开始肖虹还是带着愤怒抑或可怜的情绪去看待李尧的背叛,认为他就像一个士兵背弃了战场和所有可能的光荣,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感觉慢慢地也就淡了。肖虹并不想用回忆来打破自己目前平静的生活,但是人一旦上了年纪,回忆就像冲闸的洪水,一不小心就把理智的堤坝卷得一片狼藉。尤其是在肖虹前三十二年的人生里,李尧占据了最重要的五年。如果一个人有限的回忆里大部分都是和一个人相关的事,那么实际上那个人就已经变成了她的一部分,肖虹这么想,带着一点自虐的快感。
  肖虹和李尧曾经很认真地谈论过婚姻。李尧说婚姻本身是一个不断衰变的过程。肖虹沉思了一会儿说,其实人跟人的任何连接都是不断衰变的过程,除了父母对子女的感情。但这只是因为前期的投入太多了,所以后期只能不断再投入。从经济学上来讲是一个为了尽快收回成本的过程,父母用不断投入情感来维系和子女之间脆弱的联系。最后他们倚靠在一起,看完了《革命之路》,斷绝了结婚的念头。
  兜里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在清晨的大街上格外刺耳。肖虹回过神,才发现自己站在艺术馆的门口,旁边告示栏里贴着的宣传页被风吹来打去,依稀可以看出是某部话剧的宣传。肖虹深吸一口气,按下接听键,电话却被挂掉了。——嘟嘟嘟——忙音。她没有回拨,继续往前走,每一通被破坏的通话都有它的价值。她感谢这通未完成的通话,将她从该死的回忆里拽了出来。她回头看了一眼艺术馆,这是一座很低矮的建筑,通体是加多了奶的拿铁咖啡的颜色,在周围的灰黑基调中略显突兀。肖虹有一阵子反复做一个梦,梦见一群羊在这条街道上奔跑。肖虹很喜欢羊,她觉得羊有一双善良的眼睛,除了孩子,这种湿漉漉的眼神,她很少在人类的眼睛里看到。她梦见那群羊在这条街道上奔跑,可它们找不到出口,于是只能冲进艺术馆,但艺术馆也不是它们的归宿,最后它们跑到了艺术馆的天台,一个个排好队往下跳。像在悬崖那样,可其实后面没有东西在追它们。
  肖虹觉得自己就是那群羊中的一只。在很多年前的那个黑色的天台,她是想跳下去的,那应该是她人生的顶峰,充沛的灵感、爱人和感受。这些,后来的她都一一失去。如果在那个时候跳下去,应该能创造一个最佳ending,让小说在最高潮戛然而止。甚至自私一点地想,李尧将会怀着对她到了顶峰的爱意,永远地怀念她。
  太阳开始散发热力,肖虹有些出汗了。她快走了几步,要去的地方就在艺术街的尽头,一座通体被反光玻璃覆盖的大厦,明晃晃四个金色大字——创造大厦。
  肖虹在这座大厦的38层办公,这让她在上班的时候总会有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因此每当有人问她在哪里上班,她就告诉对方在“无天无地之所”。然后看着别人摸不着头脑的样子,为自己的这点恶趣味窃喜,这是很多年的坏习惯。肖虹工作的格子间正对窗外,有一段时间常能看到一个擦玻璃的工人沿着玻璃幕墙上上下下,累了就停在窗户外抽一根烟。肖虹隔着玻璃观察他,很像小时候观察的那群在树上爬上爬下运送食物的蚂蚁。只不过蚂蚁身上背的是食物,他背负的大概是生活一类的东西。肖虹兴奋地想要跟周围的人分享自己的这点新发现,回过头却发现每个人都在跟自己的电脑屏幕较劲,一脸如丧考妣的样子。她张开嘴的姿势固定了一会,无可奈何地闭上了。就在那个时候,她无比想念李尧。
  大公司的茶水间永远是八卦的策源地,肖虹在这里听过各种离奇的故事。她有时候想,要是能把在茶水间听来的那些故事整理整理,或许能够出一本不错的小说。直到有一次她听到了自己的故事,一个怪异的总是不结婚的老处女的俗套故事。肖虹想反驳自己早就不是处女了,后来觉得可能老处女也不是指一种事实,应该是指一种状态吧。想了想就觉得别人也没说错,于是端着装了茶叶的空杯子回去了。回到座位上,才发现那个清洁工也不见了,剩下一根孤零零的绳子吊在那里。也不知道是掉下去还是降下去了。
  等到大厦的阴影把肖虹笼罩住,她才长吁了一口气。理了理有些皱的套装,把散下来的头发掖到了耳后,摆出一张模式化的笑脸。大厦的保安老李拦住了她,肖小姐您怎么又来了?今天是周末啊,大厦不开门。原来是周末啊。她开始懊恼自己的粗心大意。旁边的花坛里,一摊不知道是被谁泼在那里的茶叶屑,已经快晒干了,微微卷曲。
  她感觉头脑有一瞬间的空白,很多事情一股脑地涌进了她的大脑。渐渐地,想起了更多。即使今天不是周末,她也不用再来上班了。她已经被解雇了,因为那一杯滚烫的茶水,泼到了那个议论她的同事身上。她想起来那个人惊恐的脸,或许还有她自己的脸,带着一股扭曲的快意。
  她其实也并没有撕毁李尧的请柬,因为她压根就没有收到过。甚至医院的那个场景,或许也不是真实的存在。那个小护士的确把她的手扎肿了,但那是冬天,也并没有一条粉红色的裙子。自从分手后,她就再没有见过李尧,他消失得太干脆了。于是她在回忆和现实里,到处和李尧偶遇,在她创设的情境里。
  再久一些,李尧,这个人,这个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共鸣者,他在哪里呢?爱情和爱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来过呢?头痛欲裂……胸口的佛牌吊坠拉扯着她的脖子,沉重地敲击在她的肋骨上。想起来了,别人总是用那种奇怪的眼神看着她,一个自说自话的女人。想起来了,那个黑暗的天台上,是她亲手把李尧推了下去,他就像那群羊一样义无反顾地坠落,一样湿漉漉的眼神。此后她就再也写不出诗了,她生命中充满期待的一部分已经死去,现在的她是一个巨大的空缺。这些年来,她赖以生存的爱情,在旁人眼里,只不过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罢了。
  肖虹转身朝大厦外走,后面的保安还在说着什么,但她已经听不太清。她走得太久了,突然感到饥饿。她记得大厦附近有一个农贸市场,于是她决定去买一把菜刀,然后做一顿热气腾腾的晚饭,摆在白色绣花的桌布上。
  主持人:邵风华
  责任编辑:朱广金
其他文献
一  父亲昨天因给李丰收抬棺吃了不净的饭食,肚子拉得撑不起腿。母亲坐在院子的枣树下一边唤着鸡,一边理着青菜,不停地叨咕,“你图省那毛把钱,就睡那等死!”母亲叨咕叨咕却拿出了她的看家本领,开口骂了起来“那个李丰收死就死了,还阴魂不散,叫我当家遭罪,我还得去找那个李寡妇讨要药丸钱……”父亲一听母亲要跟人家胡来,像触电一样爬了起来:“你就是一个胡桃桃,我拉肚子关人家李丰收甚事?又关着人家李寡妇甚事?我这
期刊
独眼龙到底是发了财的,每次请客都有好酒,所以大家免不了都喝得很好。所谓好,就是可以放开量喝,喝大了走不了路也没关系,鉴于前例,独眼龙会派人把你安全送回家,第二天头还不疼。好也在于菜,毕竟是在鸭镇最好的隆兴大酒店,据说这里的大厨一个月都要开万把块钱的工资。雖然在座除了独眼龙每月挣多少钱没人能说清楚,但很清楚的是,其他人没几个收入能跟这个大厨比的。  和往常一样,看着桌面上盘子里的东西都不多了,独眼龙
期刊
一  久有凌云志,欲上井冈山。因为我知道,在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巍然屹立的井冈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它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有着非同寻常的联系。  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历时两年四个月,一段可歌可泣、开天辟地的峥嵘岁月在这里演绎。  在850多个日夜里,有48000多名革命战士献出了火热的青春。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戛然而止,都是一曲悲壮而激昂的赞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红
期刊
科幻类  《夜的命名术》(连载中)  会说话的肘子 阅文——起点中文网  它既是奇幻的“群穿文”,又是科幻的“赛博朋克”,能把二者结合就是顶级才华,能结合得严丝合缝就是神级才华。  故事设定了“表世界”/“里世界”。“表”/“里”是一个多维的命题,“表象”/“本质”、“能指”/“所指”、“庄周”/“梦蝶”……主人公庆尘在“表世界”的骨子里的疼痛,连接着每一个有类似经历的生命体验,而他在“里世界”靠
期刊
1  消毒水、白大褂与白墙,这确实是医院的气味。金属门外,罗文斌木然地坐在租来的轮椅上,恍如做梦。昨天,父亲听说他腿受伤,非要到市区来看他,他还百般阻拦,说不过是个小伤,养几天就好。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记耳光。  滑膜肉瘤。  一个完全没听过的名字。他打开百度,输入关键字搜索。“一种青少年和青年人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超过90%发生于四肢,约有一半病例会出现远处转移,多转移至肺部,早期通常为无痛的肿块…
期刊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的前一天,不是三十 ,就是廿九,都是家乡一年一度的节场。  其实,我家的两间平房,地处节场摆摊点还有近两里的路,可从记事起,大凡这天早上,家里总是热闹非凡。周边三乡百村,只要与我家沾上一点“边皮亲”的穷亲戚,尽管平时很可能我们见着面都不认识,只因都听说我爹娘的为人,哪怕赶节场这天外边下着瓢泼大雨,他们都会视我家为公共食堂,想方设法赶至我家,饱餐一顿后再去赶场。而总在这天,爹娘一定会
期刊
珐图麦在炕上盘腿坐着,看母亲在给小弟弟喂奶,早上的婴儿,肚子比眼睛更早醒来,哇哇哭的时候只要含住母亲的乳房就会安静下来。叶叶一边喂奶一边嘱咐大女儿珐图麦,要给小弟弟换尿布、温奶瓶之类的事情。  旁边的老二明明还未醒,他才6岁,睡着的时候表情轻盈,呼吸平稳,屋子里面的烧水聲、叶叶走来走去的脚步声、屋子外面马友安抄着铁锹,一铁锹一铁锹把雪铲进木车里面的声音……这些老二都听不到,只要他没睡醒,再嘈杂的声
期刊
对话人:陈村 杜骏飞  杜駿飞:陈老师,您是文学前辈,我想代表《青春》请教您几个问题。首先,今年的疫情,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事件,出现了很多世界范围的巨变。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您认为文学人,特别是作家,应该如何自处?  陈村:这个问题是难回答的。可以说,我们也算有幸,碰到这些史无前例的事情,全球都陷落了,我们大家都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全球化的格局里,作家本来就是一个记录世界的人,是观察者,因此文
期刊
一  旅行者穿过城门到达客栈时,已是黄昏。进店前他抬头看了看,夕阳已是淡蓝色的一片,像一只大蓝鲸不可挽回地沉入河水之中。远远近近的城市像一群没头没脑的动物挤在一起,等着被主人牵回圈中。更远处,笼罩在一片烟气水雾之中,那些房屋一间挨着一间淡得几乎没影,就像一幅淡墨扫过的水墨画,只有若有若无的一线。他把眼睛收回,几百米外的街上,车辆和行人来来回回,却好像没有声音。可能是自己旅途劳累,连听觉都迟钝了,他
期刊
当万物钟情于消逝  人们数着轮换的雪  在灯与河川之间  我将你归还  归还给这片永无穷尽的雪野  遵照着命运的形迹,幻化作无常  你已给我一切,给足我整个冬天的炭火  在不胜寒的夜晚炙热滚烫  我已活过了濒死的一季  又仿佛新生般,春天会继续——  苍绿,我走出房间迎接  透明的花瓣递出令人缭乱的白昼  在一切灯里我都暗淡如黑影  只有你,这個骑着光阴离开的陌生人  才能看到我被填满冰雪的身体里
期刊